三色电子书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清华风范 >

第2部分

清华风范-第2部分

小说: 清华风范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变了衍『射』构型,从而较容易地计算出分子中的原子的位置)。用这种技术,佩鲁茨获得了肌红蛋白的立体结构图。

    1958年,佩鲁茨在经历了24年的艰苦研究之后,终于测定了血红蛋白的分子立体结构。

    1962年他与肯德鲁博士一起,比他的导师霍金奇教授还早两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若没有敢于向新学科挑战的勇气,佩鲁茨能不能获得诺贝尔奖还很难说。

    其实,不仅大学生应该融通各科的界限,拓宽知识面,中学生也是如此。事实证明,许多成功的考生正是这样做的。

    1996年考入清华的某省文科状元在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时说:

    高考对能力的要求是多方面的,1996年高考的作文考的就是文艺鉴赏力。这就需要我们拓宽知识面,对各个领域都有所涉猎,并且工观察生活、了解社会,文科学生更应如此。我平时一方面常看些诗词、历史人物传记、政治平论集,以及《读者》等优秀期刊杂志,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理论水平和分析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介以及其它各种途径增加对国修理改革、农业发展、中国复关和香港回归等热点问题及其它一些社会动态的了解,以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验。我还积极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活动,既开阔了眼界,又锻炼了能力,也为我高考莸得高分奠定了基础。

    视书为良师益友

    若没有书籍,人类的文明是不可能发展的今天这个地步的;我们的应当感谢书籍,因为有了书籍,我们人类的文归精华才能更好的一代传一代。人们才能更好的交流知识。传递信息。

    学会怎样读书

    书籍是我们的良师益友,使我们认识伟大的灵魂。我们聆听他们的谈话和事迹,并且与他们息息相通,共享乐,同悲哀。他们的经历成了我们的经历,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仿佛觉得活动于他们所描绘的情景之中。

    伟大高尚的人物即使不在人间也是不朽的。书籍载着他们的灵魂遍迹环球。书是一种活的声音,它是我们永远尊重的理『性』的代表。我们至今仍然受着古代先哲的影响。那些高贵、智慧的灵魂,在今天仍充满活力。

    我们都应热爱读书,并且应明白怎样读书和读什么样的书。关于如何读书、选书,老舍颇有一番妙论,读来妙趣横生,令人耳目一新,即使在现在也很值得借鉴:〃书的种类很多,能和我有交情的可很少。我有决定念什么的全权,自幼儿我就会逃学,愣挨板子也不肯说我爱《三字经》和《百家姓》。〃

    谈到读书的方法。老舍说:

    第一,我读书没系统。借着什么,买羊什么,遇着什么,就读什么。不懂的放下,使我糊涂的放下,没趣味的放下,不客气。我不能叫书管着我。

    第二,读得很快,而不记住。书要都叫我记住,还要书干吗?书应该记住自己。对我,最讨厌的发问是:〃那个典故是哪儿的呢?〃〃那句书是怎么来着?〃我永远不回答这样的考问,即使我记得。我又不是印刷机器养的,管你这一套!读得快,因为我有时候跳过几页去。不合我的意,我就练习跳远。书要是不服敢的话,来跳我呀!看侦探小说的时候,我先看最后的几页,省事。

    第三,读完一本书,没有批评,谁也不告诉,一告诉就糟:〃嘿,你读《啼笑姻缘》?〃要大家都不读《啼笑姻缘》,人家写它干吗呢?一批评就糟:〃尊家这点意见?〃我不惹气。读完一本书再打通几架,不上算。我有我的爱与不爱,存在我自己心里。我爱念什么就念,有什么心得我自己知道,这是种享受,虽然显着自私一点。

    再说呢,我读书似乎只要求一点灵感。〃印象甚佳〃便是好书,我没工夫去细细分析它,所以根本便不能批评。〃印象甚佳〃有并不是全书的,而是书中的一段最入我的味;因为这一段使我对这全书有了好感;其实这一段的美或者正足以破坏了全体的美,但是我不去管;有一段叫我喜欢两天的,我就感谢不尽。因此,设若我真去批评,大概是高明不了。

    第四,我不读自己的书,不愿谈论自己的书。〃儿子是自己的好〃,我还不晓得,因为自己还没有过儿子。有个小女儿,女儿能不能代表儿子,就不得而知。〃老婆是别人的好〃,我也不敢加以拥护,特别是在家里。但是我准知道,书是别人的好,别人的书自然未必都好,可是至少给我一点我不知道的东西。自己的,一提都头疼!自己的书,和自己的运气,好像永远是一对累赘。

    通过老舍这篇幽默的文章,我们不难悟出:选择书籍和阅读书籍时要考虑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自己的兴趣。

    把书籍当作最好的朋友

    一部好书,可以成为我们的莫逆之交。它过去、现在、将来对我们始终如一。

    书是最有耐『性』并最令人愉快的朋友,即使在我们穷困潦倒或悲哀痛苦之际,也不会背弃我们。它待人和蔼,始终不渝。人们常常由于对某本书的共同兴趣而互相新近起来。俗话说:〃受屋及乌〃。而〃爱吾及书〃却更有道理。书籍是一种更忠实、更高尚的友谊的纽带。人们可以通过共同喜爱的作者而趋于思想一致,感情一致,互相同情。读者由于对作者产生共鸣而结成一体,作者也由于被读者理解而永具活力。

    哈慈利特曾经说过:〃书籍蜿蜒伸入我们的心灵,诗人的诗句在我们的血流里舒缓地滑行。我们年轻时诵读它们,年老时仍然铭记它们。我们读到他人遭遇,却感到身临其境。书籍到处可得,而且价廉物美。我们就像呼吸空气中的氧一样吸收书中的营养。〃

    人生的世界,大抵说来,不外乎是思想的世界。因此,最优秀的书藉是一种由高贵的语言和闪光的思想所构成的财富,为人类所铭记,所珍惜,是我们永恒的伴侣和慰藉。

    哈慈利特的校友菲力蒲 西登尼爵士曾经说过:〃与高贵的思想为伍的人,是决不会孤独的。〃圣洁纯真的思想在邪念诱人的时候,可以像仁慈的天使一样纯化、保护人的灵魂,使其免于堕落。它孕育着行动的胚芽,因为高贵的思想几乎总是激发起高尚的行为。所以,能经常与好书为友的人,其思想也是高尚的。

    书具有不配的『性』质,是最能持久的人类劳动产品。神庙、巨塑终归要腐朽剥落,可书却与世长存。伟大的思想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衰老,它们在今天看来,仍然同它们几百年前在作者的思想胚胎中蠕动一样新鲜。当时所谈及、思想的东西,至今仍然有声有『色』地跃于纸上,约我们启示。

    在清华,你最能体验到人对书那种真挚喜爱的感情,在这里我只举吴晗和张荫麟为例子来说明。

    吴晗和张荫麟并非藏书家,但都嗜书如命。张荫麟读书时限于财力,收藏的书不多,到清华教书时,才能有一点余钱收买旧书。开头装不满一个书架,慢慢的有好几排书架了。到离开北平前,他的小书房书架上、桌上、椅上、地板上全是书,进出都得当心,不是碰着头,就是踩着书。吴晗青年时在北平单身一人,家庭负担重,经济也很紧张。过节时,常以游厂甸书摊为乐趣,买些中意的便宜书。他心爱的《碧血录》一书就是在厂甸书摊上买来的。他常常为了买一部书,而去写稿卖钱。

    一九三七年春天,吴晗、张荫麟一起随清华大学西北旅行团到长安、洛阳、开封旅行。在开封,吴晗购得一本《中兴小记》,张荫麟一见非常高兴,提出要用四部丛刊本明清人文集十本对换,吴晗看着张荫麟爱不忍释的样子,只好勉强答应。可是回到北京,张荫麟又舍不得把明清人文集给吴晗了。吴晗如约去〃计账〃,张荫麟在自己的书架上,这边『摸』『摸』,那边看看,都有些舍不得,最后只拿出钱牧斋《初学集》、《有学集》两种给了吴晗。

    〃七七〃事实后,张荫麟眼看华北危在旦夕,那些日子,他总是叹声叹气。后来他决计离开北平,并且不带一本书。临走时,他对吴晗说,你要的书都尽量搬吧!能出去的就寄出去。甚至连他已写好的十章长编书稿,也没有带走,便只身南下到天目山浙江大学去任教了。四十多天后,吴晗也南下到昆明。张荫麟的书,吴晗自然无能力替他带走,但十章长编书稿,由吴晗带到了昆明。他知道这是张荫麟的心血。吴晗在昆明还将长编的成稿部分,加以整理、誊录。

    钱钟书……读破万卷书

    在30年代的清华园,学生时代的钱钟收就立志要〃横扫清华图书〃,即把清华图书馆130多万册藏书从a字第一号开始通览一过,有的还要作批注;又如说他上课从来不作笔记,还浏览其他书刊,可是一到考试,只要略加复习,他便可考出优异成绩。

    钱钟书清华读4年,共读了33门课程,29门必修,4门选修,包括英文、法文、伦理学、西洋通史、古代文学、戏剧、文学批评、莎士比亚、拉丁文、文字学、美术史等。

    钱钟书的成绩,当时在文学院和全校都是罕有其匹的。

    1991《家庭》上刊发了署名徐泓的文章《超尘脱俗的钱钟书伉俪》介绍了钱钟书先生对书的情有独钟:

    第一次走进钱宅,只觉满室书香。他们的客厅与书房合二而一了,主要空间都被书柜书桌占据着,两张老式的单人沙发挤在一隅,权且待客。简朴的房间里最醒目的是大小书柜里站满的书籍:中文与外文、古黄与现代杂陈,显示着主人中西文化的贯通。《围城》的英、俄、德、日文译本也在其中。

    除了书柜,屋里必不可少的还有书桌。一横一竖两张旧书桌,大的面西,是钱钟书的;小的临窗向南的,是杨绛的。

    钱钟书先生家里摆着这么多书,绝不是撑门面和摆样子,而是钱先生潜心研究学问的需要。钱先生的学问有多大?

    学术界公认,他壁立千仞的著作《谈艺录》、《管锥篇》,使中国的文学研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内容的丰富(涵盖古今)和方法的新颖(打通中西)都是前所未有的。他在40年代写就的小说《围城》,重新在文坛上获得应有的地位,一再重版仍供不应求,海外学者甚至称此书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和最用心经营的小说。〃

    杨绛曾称钱老为〃书痴〃,其实夫『妇』俩人均嗜书如命。记得杨绛在那本《干校六记》中有这样一段:有一次她指着菜园里玉米秸搭盖的窝棚问钱钟书:〃给咱们这样一个窝棚住行吗?〃钱认真地想了一下说:〃没有书。〃杨绛感概地写道:〃真的,什么物质享受,全都舍得,没有书却不好过日子。〃

    直到钱钟书先生去世前,他们一直在孜孜读书,乐此不疲。新的、旧的、中文的、外文的,但凡到手都要翻翻看看。只要手中有点外汇,他们就张罗着买书,国外出版社的稿酬,他们一般不取现金,而是开出书单子,请对方实物支付。钱先生在学术的成就与他喜欢读书是分不开的。钱先生与书,犹如鱼得到了水,其爱书如此。怎能不成就巨大呢?

    腹有诗书气自华

    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的学问达到了一定水症,可以从他的外表,从他的行动、做事中体现出来。原因就在于他们〃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