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生要读的60本书-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内容提要
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二月,宦家子弟张君瑞赴京赶考,途经普救寺,偶遇与母亲送亡父崔相国灵柩回乡、暂住寺中西厢房的少女崔莺莺,顿生爱慕之情。于是,张生改变赶考的计划,也在寺中租下一间房屋。从此以诗暗通音信,互表倾慕。此时,叛军首领孙飞虎闻听莺莺美色绝艳,统兵包围寺院,想夺莺莺为妻。崔家郑老人没有办法,许下诺言:谁有良策退兵,就将莺莺嫁与他。张生挺身而出,写信给驻兵在附近的故交白马将军。白马将军顺利解围。郑夫人备下酒宴,当堂变卦,要张生和崔莺莺以兄妹相称。张生愤然辞去,一病不起,莺莺牵肠挂肚,派红娘前去探望。红娘成人之美,极力撮合,两人终于私订终身。不久,此事被老夫人识破。郑夫人拷打红娘。红娘沉着机辩,指责老夫人背信弃义,将老夫人驳得哑口无言。郑夫人只好答应亲事。同时,她要求张生赴京赶考,没有功名不许归来。张生与莺莺在十里长亭洒泪离别,赴京赶考。郑夫人的侄子郑恒欲骗娶莺莺,说张生已在京做了卫尚书的女婿。郑夫人改变主意,崔莺莺伤心悲痛。正在这时,张生考中状元,得官归来,在红娘和白马将军的帮助下揭穿了郑恒的骗局。郑恒无地自容,撞树而死,崔莺莺和张生结成姻缘,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
⊙作品影响
《西厢记》的美学水平和思想水平都达到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高峰。他善于描写男女恋爱的心理特征,成功塑造了莺莺、张生、红娘等多个艺术形象,合理安排了戏剧的各种矛盾,热情歌颂了男女青年突破礼教追求幸福的勇敢,并以诗情画意的笔调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它自成书以来,一直是最受民众欢迎、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版本最多的杂剧,虽一再遭禁,仍畅销不衰,各种改编本层出不穷。可以说,它是元代杂剧的压卷之作,在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戏曲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西厢记》的出现,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仿效之作不断产生,甚至男女青年都以此书为爱情宝典。清代著名评论家金圣叹更是将它与《庄子》、《楚辞》、《史记》、杜诗、《水浒传》并列为中国六才子书。直至今天,它的一些曲目依然是广受传唱的经典剧目。
在国外,它的译本在19世纪中期出现。它被俄国人称为完美的剧本,《法国百科全书》评之为浪漫主义杰作,《美国大百科全书》称赞它堪与《天方夜谭》等世界名著媲美,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精彩篇章
(夫人、长老上,开)今日送张生赴京,就十里长亭,安排下筵席。我和长老先行,不见张生小姐来到。(旦、末、红同上,旦云)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去。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呵!“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旦唱)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得倩疏林挂住斜蛑。马儿行,车儿快快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红云)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旦云)红娘呵,你哪里知道我的心哩!(旦唱)
[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什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则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衫儿、袖儿,湿做重重叠叠的泪。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惶惶的寄。
——《西厢记•;草桥店梦莺莺》
⊙延伸阅读
《窦娥冤》是“元曲四大家”之首的关汉卿创作的杂剧中最出色的代表作。它通过窦娥一生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元代社会极恶势力专横的情况,是元代悲剧中的不朽之作。
《牡丹亭》是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名著。全剧共有五十五出,讲述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曲文典丽,语言华美,是一部浪漫主义杰作。
《桃花扇》由清代戏曲家孔尚任所作。它通过侯方域和李香君的爱情故事演绎了南明王朝的兴亡史,构思独特,结构缜密,是明清传奇戏剧的压卷之作。
第一部分最受中国人推崇的英雄传奇 水浒传
必读理由
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
农民起义的史诗画卷
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文学书
影响最大的古典小说
清代金圣叹所列的才子必读书
构筑和展示中华文明的杰作
作者:施耐庵
国别:中国
类型:小说
成书年代:元末明初,14世纪
阅读时间:一生
推荐读本:《水浒传》,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
⊙背景搜索
《水浒传》创作的历史根据是北宋徽宗宣和(1119~1125)年间的宋江起义。《东都事略•;侯蒙传》说:“江以三十六人横行河朔,官年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宋史•;徽宗本纪》:“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东京、江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关于起义的结局,说法不一,有的说被招降;有的说去讨方腊,宋江还被封为节度使。
南宋时,宋江起义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开来,成为茶坊酒肆间艺人说唱的重要内容。宋元之交,画家龚开以《宋江三十六人赞》第一次完整地记录下三十六人的姓名和绰号。与此同时,《大宋宣和遗事》用说书提纲的形式展示了《水浒传》的原始面貌和大体轮廓。施耐庵就是在宋元以来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话本的基础上,进行艺术性、综合性的再创作,写成了《水浒传》。施耐庵(1296~1370),江苏兴化人。元至顺辛未(1331)中进士,闭门著书。据传,元末张士诚起兵时,曾邀他入军,施耐庵以家事婉言谢绝。
⊙内容提要
《水浒传》讲述北宋宣和年间以宋江为首的108人在山东梁山泊聚义的故事。九纹龙史进结识少华山首领神机军师朱武等3人,事发被追捕,投奔外乡,遇到鲁提辖鲁达。两人在楼上饮酒,听见女子啼哭,得知卖唱的父女为镇关西郑屠欺凌迫害。鲁达送走父女二人,三拳打死镇关西,弃职逃亡,巧遇卖唱父女。之后,鲁智深在五台山为僧,酗酒,坏山门,破金刚。无奈之下,寺中长老介绍他去东京大相国寺当职事僧。鲁智深结识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两人甚是投机。高太尉之子高衙内设计陷害林冲,幸得鲁智深护送,才保无恙。林冲最后被迫上了梁山。
梁山附近的保正晁盖伙同吴用约集了三阮兄弟在黄泥岗劫了杨志押送的生辰纲。杨志没法回去交差,与鲁智深一起占了二龙山。
山东郓城的呼保义宋江怒杀阎婆惜,逃至小旋风柴进庄上,得识武松。后来武松在景阳岗打死老虎,成为阳谷县都头,杀了私通西门庆并谋害兄长武大的潘金莲。事后他主动自首,被发配孟州。他在那里醉打蒋门神,愤杀张都监,投奔二龙山。宋江发配江州误题反诗,被判斩首。梁山兄弟齐劫法场,宋江辗转投奔梁山。之后,经过三打祝家庄,救柴进,梁山势力强大,并接连击败朝廷数次进攻。最后,梁山108将排定座次。不久,朝廷招安梁山,宋江带将士北征辽国,南讨方腊,最后108条好汉只剩下了27人。宋江、卢俊义在受赏后都被害死,李逵也被宋江拉去陪葬,吴用、花荣自缢身亡。一场梁山好汉事,就此成为过眼烟云。
⊙作品影响
《水浒传》是中国第一部成功的长篇小说,标志着白话文的成熟,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同时,它也是世界小说史上罕见的规模巨大、成就显著的描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
它的艺术成就最突出地表现在人物的塑造上,常常寥寥几笔,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此外,它还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引人入胜的情节、完整而富有变化的结构和明快凝炼的语言。它对后世的小说、戏剧、民间文艺等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说唐》、《杨家将》、《说岳》、《隋唐演义》、《水浒后传》、《义侠记》中,可以明显看出它的影子。
《水浒传》在政治思想上的作用使它成为历朝的禁书。从明末的李自成起义到太平天国、义和团起义,甚至天地会,无不受其影响。
在国外,它的流传度超过《金瓶梅》、《红楼梦》等名著。美国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赛珍珠将它译为《四海之内皆兄弟》,反映了它的世界性。法国人称《水浒传》是“中国的圣经”,地位犹如《荷马史诗》之于希腊。在世界其他国家,梁山好汉为各国人民熟知,已有拉丁文、英、法、德、意、日等50多种译本。《水浒传》给中国灿烂的文化赢得了尊重,它也成为世界文学名著中最受欢迎的一种。
⊙精彩篇章
林冲听得三个人时,一个是差拨,一个是陆虞侯,一个是富安。自思道:“天可怜见林冲!若不是倒了草厅,我准定被这厮们烧死了。”轻轻把石头掇开,挺着花枪,左手拽开庙门,大喝一声:“泼贼哪里去!”三个人都急要走时,惊得呆了,正走不动。林冲举手,察的一枪,先搠倒差拨。陆虞侯叫声“饶命!”吓得慌了手脚,走不动。那富安走不到十来步,被林冲赶上,后心只一枪,又搠倒了。翻身回来,陆虞侯却才行得三四步,林冲喝声道:“奸贼!你待哪里去!”劈胸只一提,丢翻在雪地上,把枪搠在地里,用脚踏在胸脯,身边取出那口刀,便去陆谦脸上搁着,喝道:“泼贼,我自来又和你无甚么冤仇,你如何这等着害我?正是‘杀人可恕,情理难容’!”陆虞侯告道:“不干小人事;太尉差遣,不敢不来。”林冲骂道:“奸贼,我与你自幼相交,今倒来害我,怎不干你事?且吃我一刀!”把陆谦上身衣服扯开,把尖刀向心窝里只一剜,七窍迸出血来,将心肝提在手里。回头看时,差拨正爬将起来要走。林冲按住喝道:“你这厮原来也恁的歹!且吃我一刀。”又早把头割下来,挑在枪上。回来,把富安、陆谦头都割下来。把尖刀插了,将三个人头发结做一处,提入庙里来,都摆在山神面前供桌上,再穿了白布衫,系了搭膊,把毡笠子带上,将葫芦里冷酒都吃尽了。被与葫芦都丢了不要,提了枪,便出庙门投东去。
⊙延伸阅读
《上尉的女儿》是俄国著名诗人、小说家普希金的长篇小说。作品取材于18世纪普加乔夫起义的历史。以主人公格利涅夫的经历引出农民起义军领袖普加乔夫。小说塑造了慷慨豪放、性情放达的普加乔夫形象,歌颂了农民起义军的美好品质。
《李自成》曾经获得中国第一届(1971~1981)茅盾文学奖,是作家姚雪垠的代表作。作品共分为五卷,以写明末农民起义为主,分写明、清之间及清初的战争,刻画了为数众多的杰出的人物形象,堪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