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中华特色文化谈 >

第4部分

中华特色文化谈-第4部分

小说: 中华特色文化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代化〃这一能指所负荷的、那个富足而亲切、健康而合理、民主且自由的彼岸,并未更加临近,而倒更像是那个留在了盒底的〃希望〃。

    而在另一层面上,如果说,八九十年代间重大的转变之一,是90年代个人的黄金梦取代了80年代群体的强国梦,那么,1994…1995年之间,至少对知识分子群体说来,黄金梦的受挫与破灭远比强国梦的碎裂来得迅速且直接。人们从印度海边风景漫画的t恤衫的流行(1991年)到〃爬上岸来话下海〃(1993年)的故事,对于在双重创痛、双重挤压中辗转的知识群体来说,怀旧如同一种陡临的需求,一个必需的想象与抚慰的心灵空间。似乎更甚的是,人们的身份认同也在此段时间内面临大『乱』,其中八九十年代的伤痛以及社会的非常重组和变迁无外乎为其重要原因。在90年代〃滔滔不绝的失语〃中,除了一种王朔式[或曰电视系列剧《编辑部的故事》(1991 年)、情境喜剧、电视系列剧《我爱我家》(1993年)式]的妙趣横生的〃废话〃……在语境的移置、套话的〃误用〃中有效地制造出一种政治亵读的喜剧感……之外,知识分子群体大多在话语的禁忌与失效(实际上是其知识谱系相对于现实的失效)间辗转。换言之,王朔一族尽管为充满了伟大叙事的80年代所不齿,但却是90年代惟一有效地传递现代『性』话语的一群。是他们,而不是神圣的思想者与改革者们无保留地拥抱着现代化,拥抱着拜金主义与个人主义的时代。而对于其他的知识群体说来,90年代的现实纷纭斑驳,而且充满了辛酸、痛楚与难以名状的焦虑。因此,作为1995年重大文化事件的〃人文精神〃的讨论〃,尽管无疑有着极为深刻的现实动因与依据,尽管它无疑成了90年代的文化格局与〃阵营〃的分化与重组,但就其本身而言,论争更像是一场〃能指之战〃……针锋相对的论战双方不时分享着诸多基本的观念与立场,而在同一营垒之中,在一套耳熟能详的概念术语之下,却涌现着截然不同的立场、表达与利益原则。事实上,关于〃进步〃的信念支撑与对于〃现代化〃的乌托邦冲动,使中国的知识分子无法亦不愿反身去推动对〃现代『性』〃的思考,而现代化却不断地以金元之流和物神的嘴脸制造着挤压、焦虑与创痛。

    人们怀旧的涌现作为一种文化需求,它试图提供的不仅是在日渐多元、酷烈的现实面前的规避与想象的庇护空间,而且更重要的是一种建构。犹如小彦所言:〃依赖记忆的质感的抗衡〃,以维护〃现代化'进步'的涵义〃。一如80年代而又不同于80年代,建构一套福柯所谓的〃历史主义〃的历史叙事,成了90年代中国文化的又一只涉渡之筏。而怀旧表象无疑是历史感的最佳载体。尽管90年代的中国精英文化试图全力抵抗的,是无所不在的市场化的狂浪,但优雅的怀旧迅速成就的却正是一个文化市场的热销卖点。因此,无论是知青返乡热、形形『色』『色』的同学会的召开,还是大型系列画册《老房子》的出版;无论是美国畅销书《廊桥遗梦》的中国风行,还是其同名改编影片于中国上映时影院中淌不尽的热泪;无论是陈逸飞的影片《海上旧梦》、《人约黄昏》无限低回的缠绵徘恻,还是在苏童和须兰的小说、王安忆的《长恨歌》、张艺谋的《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李少红的《红粉》、陈凯歌的《风月》、李俊的《上海往事》中突然涌现在回瞻视野中的细腻、纤美的旧自南国与『迷』人而颓败的上海滩(乃至所谓图书市场上的〃古典热〃及〃怀旧书系〃的出现);无论是港台通俗歌曲《牵手》(苏芮)、《再回首》(姜育恒)的流行,还是大陆的新校园民谣《同桌的你》(老狼)、《团支部书记》(王磊)、《『露』天电影院》(郁东)的小情调小感伤的风靡一时(在此且不论怀旧情调、怀旧表象事实上成了90年代mtv的流行〃包装〃);无论是不无怀旧感伤的电视连续剧《风雨丽人》(1992年)、《年轮》(1994年)、《遭遇昨天》(1994年)的高收视率,还是形形『色』『色』的亲切怀旧的午夜电台直播节目(《老式汽车》、《零点夜话》)与谈心式的电视栏目的出现;它们的共同点也就是创造了一种文化,一种时尚。它们共同构造了一种文化,一种时尚,一种文化、心理与消费的需求和满足。一如在女作家柳岩的中篇《远去了,法黛儿》中,一把价格高昂的精美仿古藤椅与一束康乃馨给女主人公带来了她从未曾享有的关于悠闲、素朴而高雅的昔日岁月的想象氛围,在郭润文的油画中,尽管土墙、剥漆的衣车、宣纸信笺、红烛蜡泪、系带婴儿装在提示着共同的儿时记忆,但少女的长裙、玻璃镶嵌的古旧灯罩、作品的绘画技巧,却无一不在提示着一种难以归属于任何中国历史年代的西方古典情调。

    1990年,第五代导演孙周率先在他的影片《心香》中,将第五代背对历史、迈向未来空明的目光与姿态掉转成凝视历史并承接历史文化的姿态;而也是他第一个将同样的温情怀旧的影像风格赋予了他策划并制作的999广告公司的〃南方黑芝麻糊〃(〃小时候……〃)的成功广告:冷『色』调的背景前暖红『色』的烛光,阿婆苍老却依然娟秀的慈祥面容,穿着袍褂帽盔的可爱男孩的贪吃模样,古老的竹挑木桶(1993年)。怀旧情调在填充记忆的空白与匮乏,在历史的想象绵延中制造着身份表达的同时,成就着表象的消费与消费的表象。

    或许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都市化的兴起,整个文化的进步,至于其是否真有进步,有待考证,而人们从中不免有一种失落,或是想找一种更适合自己的东西。他们发现一些老的东西陈而有味,因而也就有了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怀旧,其实怀旧也是不错的。6。无处停泊的怀旧之船

    20世纪80年代终结处的震惊体验隔膜了一个黄金彼岸的视野,而1993年之后陡然涌现的物欲之流再一次预示着经验世界的碎裂,人们摹然涌动的怀旧情怀面临着一个无处附着的记忆清单。革命和战争的酷烈年代,阻隔了人们对似曾纯正的〃中国历史〃的记忆。即使对于一群临渊回眸的精英知识分子,他们的目力所及之处,仍是金戈铁马、血污创痛。到了90年代,从〃精神家园〃的论争中可以看到可供返归,可供追忆的地方的十分缺乏。意大利诗人可以歌咏:〃没有经历过革命之前岁月的人们,不知道何谓生活的甜蜜〃;但在日渐狭小局促的空间与突然加速度运转的时间中浮起一叶怀旧之舟的中国人,却发现他们只拥有〃革命岁月〃的记忆,此前便是血迹斑驳的民族百年的叙事。当陕西作家陈忠实试图构造一份宗族社会的田园记忆时,他所遭到的抵制远甚于他所获取的认同。我们记忆着革命的历史,我们拥有着革命的历史;早在五六十年代,革命战争年代的记忆曾被构造为一处追忆、依恋的情感空间(吴伯萧被选入中学课本的著名散文《歌声》),七八十年代之交它再一次被勾勒为〃精神的黄金时代〃,但这历史并不能提供给我们一份所谓怀旧感所必需的伤情与些许颓废。

    于是一个极为有趣的文化现象是,一本美国的廉价畅销小说《廊桥遗梦》,于1994…1995年之间突然畅销于我国都市,以数百万册(在此且不论无从计量的盗版书的发行)的销量风靡我国。几乎所有的传媒系统都不可能无视这一空前规模的流行。而1996年同名改变影片的上映,再度延续着这一感伤畅销之浪。如果说,这部美国90年代通俗小说在美畅销,正在于它以一个中年人的『性』爱故事改写着六十年代……美国历史上的革命年代(同样的改写可见诸于在中国亦颇受好评的好莱坞大片《阿甘正传》,及计划在我国出版的罗伯特·j·沃勒的第二部通俗小说《雪松湾的华尔兹》),在于它以〃人间真情〃想象『性』地消解着冷漠而隔膜的后现代空间,那么,它在我国的流行,除了在全球化过程中的文化身份与指认方式,还在于(如果不说是更重要的)它为当代我国都市人无处停泊的怀旧之船提示了一个空间,一个去处:个人记忆的幽冥处,一次无伤大雅的〃遭遇激情〃的经历。在那里有纯正的〃老方式〃,有如同在呜咽的萨克斯管吹出的那个立调呼唤着的一个名字。但是,当个人记忆从失落的缝隙中重新出现之时,那些东西会产生革命历史和记忆『性』变化。不再是〃大时代的儿女〃,不再是血与火的画面,而是〃锦瑟无端五十弦〃。事实上,如果考查一下90年代风靡我国的另一本畅销书《曼哈顿的中国女人》,我们会发现同样的趋势与取向。这部在我国行销百万册的准自传(?准小说?),其卖点固然在于一个〃真切〃的美国梦,但令人矫情落泪的却不是〃我〃(周励)如何征服曼哈顿,住进了〃俯瞰中央公园的公寓〃的赫赫〃战绩〃,尽管正是这些〃战绩〃为周励赋予了昔日〃隐私〃的讲述(或曰兜售)权。全书中最为煽情而成功的段落,是〃少女的初恋〃、〃北大荒的小屋〃。那些在不同时期的〃知青文学〃中复沓出现的段落,被拼凑成一段遮没了激情澎湃而残酷狰狞的大时代的儿女私情。

    如果说,革命时代记忆的『性』爱化呈现,有效地以怀旧之情填充了大背景隐没、大叙事失效后的空白,那么,它同样在不期然间缝合、连缀起因不同的权威话语的冲突而断裂、布满盲视的历史叙述。经怀旧感浸润、修饰的历史表象,再次以〃个人〃或消费的名义获得了和谐与连续『性』。孔府家酒众多的电视广告中有一个堪为恰当的例证:如同泛黄、褪『色』的旧照片的〃做旧〃的画面,伴着〃那时候我认识了'家',那时候我离开了家,那时候我们保卫着家的歌声,依次出现情趣盎然的私塾学童、革命经典电影中进步青年离家出走、投奔革命以及抗美援朝、赴朝参战的场景;尔后,随着『色』彩明亮饱满的画面……三代同堂的团圆饭,亲情融融,其乐融融……的推进,出现了那句家喻户晓的广告词:〃孔府家酒叫人想家〃(1995年)。在这服务于消费目的的怀旧表象中,彼此冲突话语系统重组为完整、有效的历史叙述。

    怀旧因然是不错的,要不如此多的人以怀旧这一大众心理来寻求什么,因而以怀旧为主题的电视,电影、书本、甚至广告并不鲜见,因为人们无处怀旧而其他就抓住了这一点进行猛攻,用现今较为流行一点的话来说,就是达到〃双赢〃的效果罢。

    

中华特色文化谈 第二章电视文化透视(1)

    电视的本质属于传媒范畴,虽然它也具备一些艺术特『性』。打个比方,电视与报纸、电台等新闻传媒属于一『奶』同胞,而与电影、绘画等艺术门类只能算是姑表亲戚。电视主要的表现形式有生活的虚拟化、文化的欲望化与情感的娱乐化三种,它们搅扰了人类的生活感觉及人类对于未来的想象,从而把人类奴役在现象异化的这种电子枷锁之中。一方面它以商业广告霸占了人类生存的物质空间,另一方面,它还以大批量生产的文化幻象成为心灵的统治者。

    1。我国电视四大弊病

    现在中国城乡均是电视网履盖,因而可通过有线接收的频道增多,似乎这一效果也还不太耐,但是们人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