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古代宫廷电子书 > 池莉文集 >

第162部分

池莉文集-第162部分

小说: 池莉文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估价。若从来没有觉得自己相貌平庸,她认为,宫女们的评说,无非是她们嫉妒她,而郑袖的那种美丽又过分呆板,不过是先王好这一口罢了。若对自己的气质风度和穿着打扮有绝对的把握,如果她能够让太子横经常看到她,她肯定能赢得太子横。她的模样多么有特点,多么洒脱飘逸啊!
  若恨透了郑袖。若暗说:你是太子横的长辈了你还想得鱼水之宠吗?你得不到的就要让天下最美好的女子也得不到吗?真是最毒莫过妇人心啊!
  若把仇恨埋藏得很深很深,一直在寻找机会打击郑袖。郑袖对此却一无所知,毫无防备。这天郑袖轻衣薄裘来到楚宫大花园之后,方知若还安排了这么一个节目:以轻歌曼舞的形式吟诵屈原的诗歌《湘君》、《湘夫人》和《山鬼》。郑袖心里暗自吃一惊,本想取消这个节目,但一想若来宫中不过三五年,哪里会知道屈原当年与她的那份恋情呢?除了先王楚怀王有所察觉,郑袖认为只有她与屈原本人才可能感知那份哀婉的情意。因此郑袖以为自己还是不要此地无银为好。若喜欢读书,她不过是崇拜屈原的诗才罢了。再说,郑袖从心底深处是想听听屈原为自己而写的美丽诗篇的,多美的诗歌多深的思念多苦的期待啊!
  郑袖听着看着,感触万端,不禁联想到先王当政时期楚国的强盛。而今战争连绵,先王的仇恨未报,屈原被黜,自己人老珠黄,楚国的国势日渐式微,将来的前途凶多吉少……郑袖想到这里,情不自禁,走下绣椅,轻舒罗袖,噙着泪花,歌舞起来。
  若让这段歌舞反反复复地循环,让郑袖深深地进入她的角色,若趁不备朝她的心腹宫女使了个眼神,这宫女便急急去请留在宫中的上官大夫。
  凑巧的是上官大夫称病不肯前往,而顷襄王却在这一刻回宫来了。
  顷襄王只要灵耳陪伴,在花园的一座凉亭内静静坐着,不动声色地看着郑袖歌舞。遗忘了十几年的屈原顿时生动地浮现在了顷襄王的眼前。顷襄王问他身边的灵耳,你知道她们唱的什么吗?
  灵耳说:不知道。
  顷襄王说:你听说过一个叫屈原的诗人吗?
  灵耳说:没有。
  那么你从来没有读过诗书喽?顷襄王说。
  灵耳吓得跪倒:是的小人没读过。
  顷襄王说:很好。他又说:你能杀人不见血也不见尸吗?
  灵耳说:当然能。
  好吧,顷襄王说,如果没有你我还真不敢处理这个人。我不想引起楚国上下的骚乱。
  灵耳说:我明白了。
  谋杀进行得非常准确和麻利,体现了职业杀手灵耳的一贯作风。五月的一天,灵耳的小舟终于发现了屈原的船。屈原本来是到汨罗江的对岸去采蒿的。胡老头感到小舟来者不善,便拼命划桨,企图逃离它。但破水而来的小舟还是追上了破旧的渡船。灵耳一箭射中了胡老头,胡老头负箭翻入水中,灵耳跳上渡船,将手无缚鸡之力的屈原一掌击昏,然后装进麻袋,用绳子紧紧缚住袋口,将麻袋投入了江心。
  胡老头凭着他良好的水性,大难不死,抓住一节树桩漂流了回来。遗憾的是,文子和胡妻始终理解不了胡老头用原始的哑语述说的屈原被谋杀的经过。无法沟通的痛苦加上伤痛加上对屈原的怀念,胡老头一次又一次地陷入昏迷状态。文子根据自己遇上挫折就想自杀的心态,又看见了屈原刚刚完槁的诗作《怀沙》,里头有一句说:向江中忿然跃去啊,好拥抱那柔软的泥沙。文子认为自己明白了:屈原是投江自尽了。
  胡老头对文子的蒙昧不再抱幻想,他到厨房里反复启发他的妻子。胡老头抓了一把白米塞进竹叶里,然后用麻绳扎紧了往水里一扔。胡妻半晌才作出了一个判断,她说:你想吃这么一种怪东西?
  胡老头悲哀之极,颓然垂下了头。
  胡妻点火煮熟了丈夫用竹叶和白米包扎而成的食物。她剥开一尝,这种食物果然别有风味,非常好吃。
  结果,文子关于屈原自杀的结论宣告成立。由此他成为了研究屈原的专家,受到顷襄王和郑袖的接见和奖赏。
  每年的五月初五,胡氏夫妇必定煮了用竹叶和白米包扎而成的食物(后来他们把这种食物叫粽子),划着两条船,到江中你追我逐。对于胡老头,这种形式是他对历史真象的永远的诉说。而对于胡妻和广大的百姓们,这无疑是一种有吃有玩的类似祭祀的活动。后来,它日益深入人心,逐渐演变成了一个节日。
  在汨罗江这片缓缓流淌的大水里和浅灰色的雾气中,历史简单地归结成为一个诗人因悲愤而自杀和一个民间的节日。
  这篇小说是由楼下一邻居来借试电笔而引发作成的。他看见我家挂有一幅《屈原投江图》,便与我闲聊,大发议论起来。他说:你凭什么断定屈原是投江自杀的?他以当代人的思维方式解析了屈原一番,认为屈原要自杀也应该是在被流放之初,而不会是在十余年后生活宁静、创作旺盛的时期。之后,他又以现代侦察学的理论来推理了一番,给屈原之死下了一个被谋杀的结论。并且还说,有报纸上的文章支持他的这一观点。我也相信,历史常常是无法保持它的真面孔的。于是得了这一篇小说。
  一九九四。七。三十于武汉
   


 





 
 

说与读者
  这一卷里的作品,对于我来说,有两个重大的意义。一个:它反映了我写作生涯中的一次巨大的变异。到一九八七年为止,我已经坚持了八年的业余写作,而对文学创作的热爱远远不止八年。但是,我以为我的起点并不高。时代给予我的文学创作方面的启蒙教育仅仅是八个样板戏。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绞尽脑汁用 “三突出”的创作手法寻找高大的英雄,美好的情操,浩荡的正气。今天我回首一看才明白,文学从根本上来说应该是一种富有个性无可师法的学问,即便有法可循,法亦无边。试图用某种形成了规则的方式去生产它,那就是误入歧途。
  我永远不会忘记那段心情苦闷、冥思苦想、走投无路的岁月。就在那段岁月里,中国的社会形态发生了新的变化,深圳特区出现了,思想界文艺理论界开始向国际社会打开窗口,而我个人的生活经历也一波三折,起伏跌宕,备尝了现实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终于在一九八六年的一天,我觉得自己的脑子开了一窍,思想化成行动,我提起笔来,一口气写了中篇小说《烦恼人生》。
  《烦恼人生》的面世使我大有柳暗花明之感,我好像这才知道天很大地很大宇宙无边,生活很广阔艺术很广阔可以任你去创造。随后,《不谈爱情》、《太阳出世》等一系列作品便泉涌而出。
  这本集子里的小说,被文学评论界做了一种理论概括,叫做“新写实主义”,同时还有“花楼街文化”和“汉味小说”等多种说法。在我,毋庸讳言,作品受到关注,得到研究,总归是高兴的,我也比较乐意读一些评论文章,以期在思想上有所触动和启发。但是,我热衷的和潜心思考的还是创作方面的问题。我希望自己有独特的运用文字的能力,在真实生活的基础上重建想象的空间。这就是本卷小说对我的第二个重大的意义:它是我在具有了以上认识之初的具体实践。我想我的笔下是不分大人物小人物也不分大题材小题材的。为此,我特意选了《以沙漠为背景的人与狼》和《以当代为背景的历史掌故》入集,以说明我心中所想。
  当然,武汉市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城市,我常常乐于在这个背景上建立我的想象空间。武汉的有意思在于它有大江大河;在于它身处中原,兼容东西南北的文化;在于它历史悠久,积淀深厚;从春秋时期伯牙子期的古琴台到清朝顺治年间归元寺的五百罗汉到半殖民地时期的洋房和钟楼,一派沧桑古貌,一派高天厚土。而武汉气候的恶劣,在同等城市当中更是首屈一指,人们能够顽强坦然地生活其中,这本身就有某种象征意义,就是一种符号,于是,为体现这种生存状态,我在本书中集中了富有“汉味”的主要作品。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本卷中的《一冬无雪》,原发表时题为《金手》;《锦绣沙滩》原发表时题为《少妇的沙滩》。
  一九九五年二月汉口花桥寓所
   


 





 
 

有土地,就会有足迹
  我走了那一步,
  它使我的良心
  感到了
  永远的欣慰。
  ——小说中一个人物今天的话
  一段开场
  教训多得溢出来了:忠心耿耿的保管员朱老头为了守住队屋门口那棵老梨树上的大甜梨,把竹床扛到梨树下过夜。半夜里,悄悄摸过来几个人,连竹床带朱老头一起给移到了旁边的圆口粪坑上,梨树枝摇动的声音惊醒了朱老头,他赶紧翻身下床——咕咚一声,朱老头溜到粪坑里了。牛粪像泥沼一样软软陷住了保管员的腿。
  “救命啊——”保管员嘶叫。
  几条人影轻飘飘打他面前过,嚼着梨,叽叽哝哝笑,说:“……不要紧,不深……”
  “稍稍冷静一点儿,就爬上来了……”
  咳咳,听声音还有女的,这不是知识青年会是谁?
  自从知识青年下放到这里以来,朱滩大队三天两头丢鸡;河湾里的菱角说是明天可以摘了,可一夜之间全没了,就像自动沉到河底去了。还有,知识青年们的肚皮大得无边——“队长,没米下锅哪。”他们说。可是每人每月定量是足足五十斤大米,外加分些红苕、土豆什么的;他们烧柴就像烧窑,一个姑娘洗几根头发要用杀一头猪的开水,咳咳!
  朱滩大队分管知青的副书记在公社死乞白赖争招工名额,说他们大队的知青能吃大苦耐大劳,虚心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心红眼亮政治觉悟高(事实上也如此,他们在白天干得的确不错)等等,到底让公社领导听进去了。几次招工,公社高抬了贵手—— 都走了,县城的和武汉市的都走了。那些年轻人高兴得把衣服,除了身上穿的之外,统统送给了农民,而朱滩大队也为此付出了代价:一夜之间少了六十多只老母鸡。够了!
  朱滩安宁了一年多。
  这是一九七五年,正月十五刚过。几天的小雨一停,冷风一吹,成了冰凌世界;四处都是亮晶晶、光溜溜的,杨柳枝不胜重裹,喳喳折断了腰。
  公社的通讯员小黑子骑自行车到朱滩来,一路数不清摔了多少跤。他闯进炉火熊熊的大队部干部办公室,把正在研究工作的干部们吓得一跳。
  “这么冷的天气,你来干嘛?”
  “就是!芝麻大点儿事也是紧急任务,盖个红巴巴,叫人跑断腿……”小黑于通红的鼻尖差点掉出了一颗清亮的鼻涕珠子。
  “搞水利?”
  “民兵训练?打靶?”人们猜测。
  “别慌,呃,让我先暖和过来……也没什么,要你们——接受几个知识青年。”
  “啊!”老保管员瞪圆了眼睛。
  “公社党委根据上头的精神决定,”小黑子一边掏文件一边扼要地流水一般地背着文件内容,“……因为朱滩管理知青有方,曾取得过很大成绩;又因为本公社各大队湖多田远居住分散,招工后剩下的知青分散住在各个大队不……不太好吧,所以,要把他们集中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