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古代宫廷电子书 > 正说三国 >

第15部分

正说三国-第15部分

小说: 正说三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旅挥型骋唬Ω枚嗍┒鞔枪Γ瓤砂蚕虑椋挚删∪酥埽猿赏跻怠*ァ�

  孙权要派军队去攻取夷州和朱崖,陆逊又上疏反对,提出,不远万里打这两个地方,得不偿失,干戈未戢,民有饥寒,应该育养士民,宽其租赋。 

  针对有人提出的兴利改作的主张,陆逊又发表看法,认为,国以民为本,强由民力,财由民出,为国者,得民则治,失之则乱,因此应该宁济百姓,待国用丰富了,再考虑这类举措。 

  陆逊理政治民似乎有一个基本思想,就是儒家的德治、民本。这可能与他世代儒学的家族教养有关。 

  他不但理朝政,还管过宫廷内的事。孙权外出巡视时,曾让他辅助过太子。当孙权要废立太子时,陆逊上疏极谏。不过他也因此而卷入宫廷内的权力之争,使他死得很可惜。孙权是执意要废太子的,陆逊极谏,自然触怒孙权。陆逊外甥顾潭、顾承、姚信都因亲附太子而被流徙,太子太傅吾粲因为和陆逊书信来往密切,也下狱而死。陆逊自然也脱不了干系,孙权虽然没有直接处罚他,但却数次派中使责备他。结果,陆逊“愤恚致卒”,这时他六十三岁。 

  《三国演义》写陆逊,和写吕蒙一样,既赞赏他的将才,又不满他让西蜀吃败仗。因此,火烧连营之后,安排了一个他兵困八阵图的情节。这情节当然是虚构的。事实上,陆逊打败刘备,并没有贸然追到白帝。他知道魏国正在北方聚合兵马,对东吴虎视眈眈,不可能为逐小利而招致大祸。 

  第75讲三郡是智取的吗(略) 

  第76讲孟达败亡始末(略) 

  第77讲真假“空城计” 

  讲到“空城计”,人们最熟悉的当然是《三国演义》写的那个诸葛亮弹琴退仲达的故事。但是,这个“空城计”其实是小说家们虚构出来的(个中缘由待后详说)。不过,这之外,历史上倒还有不少这类故事。我们先说说这些“空城计”。 

  《左传·庄公二十八年》记载:这一年秋天,楚国大将子元率领六百辆车乘的强大兵力进攻郑国,一下子就攻破了郑国都城远郊的桔秩之门,很快,六百车乘又气势汹汹地杀进了都城外郭的纯门,开到了郭内道上的逵市。郑国只剩内城的城门一道防线没有被突破了。内城的城门有一道闸门悬在城门楼上,叫“县(即悬)门”,只要放下“县门”,虽然郑国兵力很少,但总可以抵挡一阵。郑国却“县门不发”,不把闸门放下来,让城门大敞着。只要六百车乘一冲,郑国就…… 

  也就在这时,楚军大将却觉得不对头:郑国一定有埋伏。子元下令,火速撤回。郑国也因此争得了时间,约定的齐国、宋国的救兵赶来了,一下子反败为胜,打得楚军连夜逃跑。 

  这或许是见于史载的最早的“空城计”。 

  到三国时代,则有赵云的“空营计”。那是建安二十四年(219)。在一次战斗中,赵云的兵力都给黄忠带走了,他只有数十轻骑,却与曹军大部队遭遇上了。赵云且战且退,最后退到营垒。有人主张闭门拒守,赵云却没有这样做,反而大开营门,偃旗息鼓。曹军怀疑赵云有伏兵,急忙退去,赵云命令士兵擂鼓呐喊,又以弓箭从背后射曹军。曹军大为惊骇,自相践踏,死了不少人。这件事在《三国志·赵云传》注引《云别传》中有记载。 

  吴国朱桓也用类似的计谋打败过魏军曹仁。曹仁当时正率领数万兵马向濡须扑来,声东击西,假装要东攻羡溪。镇守濡须的朱桓见状忙分兵赴羡溪。刚派走部队,突然得到情报,说曹仁大军已进到离濡须七十里的地方。他派人去追回部队,但部队尚未追回而曹仁军马却已杀到。这时朱桓手下只有五千人。众将不知所措,朱桓却十分沉着,命令偃旗息鼓,“外示虚弱,以诱致仁”。曹仁果然被迷惑了。朱桓不仅因此化险为夷,而且紧接着又抓住时机,发起反击,反而把魏军打得大败。这是吴黄武元年、二年间(222年、223年)的事,记载在《三国志·朱桓传》中。 

  《三国志·文聘传》注引《魏略》也记载了魏将文聘拒退孙权的一个“空城计”。事在魏黄初七年(226),孙权亲率五万大军突袭文聘据守的石阳。时逢大雨,石阳城防崩坏,未及补治。文聘听得孙权军卒至,起先也不知所措,但他很快便想到一个疑兵之计。他命令城里人都藏起来,让人看不见,自己也躺在官舍里不起来。孙权见状果然大惑不解,对部下说:“北方人都说这人是曹氏的心腹忠臣,所以才委以重任,镇守此城,现在我打来了却不见一点动静,这不是有诡计,就是很快有救兵。”于是不敢攻打,引兵而去。 





 

您所在的位置:登陆网站>正说三国>正文回目录
第28节:真假“空城计”
作者: 卢盛江

  南北朝到唐,还可以找到几个“空城计”。《资治通鉴·宋纪》记载,刘宋元嘉七年(430),“魏兵攻济南,济南太守武进萧承之帅数百人拒之。魏众大集,承之使偃兵,开城门。众曰:‘贼众我寡,奈何轻敌之甚!’承之曰:‘今悬守穷城,事已危急,若复示弱,必为所屠,唯当见强以待之耳。’魏人疑有伏兵,遂引去。”这是萧承之的“空城计”。 

  573年,北齐祖铤刚出任北徐州(今安徽风阳东北)刺史,陈国军队就突然进犯。祖铤不但不部署防守,反而大开城门,让部队全部下城在街巷里静坐,又令全城居民连鸡犬也不得出声。陈军来到城下,什么也看不见,听不见,大惑不解,以为人走城空。正纳闷间,忽听全城一片震天呐喊,陈军大惊,以为中了埋伏,顿时慌作一团,纷纷溃退。这是在《北齐书·祖铤传》中记载的事。 

  《旧唐书·张守圭传》中记载,玄宗开元十五年,吐蕃人进攻瓜州,守将王君焕战死,张守圭被派任瓜州刺史。他一到任,便领着人修复城墙,没等修好,吐蕃人又突然打到城下。众人惊慌失色,张守圭却很镇定,说,敌众我寡,不能硬拼,必须用计谋对付他们。于是登上城楼,置酒作乐,大宴将士。吐蕃人见状,竟不战自退,张守圭随即纵兵追击,把吐蕃人打得大败。 

  说了上面这么些故事,便可以说说《三国演义》中写的诸葛弹琴退仲达的“空城计”了。 

  这个“空城计”当然也有来历。东晋王隐撰《蜀记》记载了郭冲说的诸葛亮隐没不闻于世的五件事,其中第三件事便说,诸葛亮屯于阳平,派魏延率主力东向作战,自己只留下一万兵马守城。狡猾的司马懿却避开蜀军主力,率二十万兵马径直扑向阳平。待消息报来,魏军距城已经只有六十里了,离城和主力会合或让魏延回军救援,都来不及了。这时,众人惊惶失措,诸葛亮却“意气自若,敕军中皆卧旗息鼓,不得妄出庵幔,又令大开四城门,扫地却洒。”司马懿疑心有伏兵,便“引军趣北山”。 

  不过,裴松之早就对这个“空城计”做过辨析,说明不可能有此事。理由是,诸葛亮初屯阳平时,司马懿还在宛城为荆州都督,不可能与诸葛亮交锋。后来他由此攻蜀,又值霖雨,也没有打成,在这前后,就再也没有在阳平交兵之事。何况,司马懿率兵二十万,就算怀疑有伏兵,也不至于退走,他可以就近驻扎设防。还有,诸葛亮也不会让魏延统重兵单独行动。《三国演义》写诸葛亮的“空城计”,根据的显然是一个不可信的传说。 

  就是说历史上曾经有过许多“空城计”的真实故事,但却只有诸葛亮的“空城计”是假的。有意思的是,那么多真的“空城计”并不为很多人所知晓,诸葛亮那个假“空城计”却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这不能不惊叹《三国演义》出色的艺术创造。 

  第78讲王双其人与孔明二次伐魏战绩(略) 

  第79讲死诸葛走生仲达(略) 

  第80讲《后出师表》是诸葛亮写的吗 

  传为诸葛亮的《后出师表》,见于《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说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利,引咎责躬,厉兵讲武,当孙权破曹休,魏兵东下、关中虚弱之时,他上此表请求再次伐魏。因为他第一次北伐时有一篇《出师表》,因此这一次的被称为《后出师表》。 

  这篇《后出师表》是否为诸葛亮所写?历来看法不一。 

  东晋的习凿齿把它收进《汉晋春秋》,当然认为它是可靠的。但南朝裴松之注《三国志》引这篇《表》时却注明:“此表,《亮集》所无,出张俨《默记》。”他持论谨慎,不言其非,也不言其是,不过,他客观记述的情况,却能启发人们去怀疑《后表》的真伪。所以,清人钱大昭在《三国志辨疑》中就怀疑《后表》是后人伪撰的,他认为,习凿齿把它收进《汉晋春秋》欠考虑,陈寿《三国志》不载此文“极有卓见”。 

  近年有人提出,《后出师表》应是诸葛亮所写。因为张俨与诸葛亮同时稍后,对诸葛亮的生平事迹很熟悉,如果《后出师表》为人伪撰,张俨不会不加辨别就把它收进《默记》。至于陈寿,因为不敢犯司马氏之讳,所以不敢把骂他们为魏贼的《后出师表》收入《三国志》本文。 

  但较多的人恐怕还是认为《后出师表》不是出自诸葛亮之手。比较而言,这一种意见理由充分一些。 

  《后出师表》所说的很多事情与史实不合。比如,它列数曹操的几次失利,如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祈连、僵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除南阳、乌巢、潼关几次遇险史书有记载,另几次都没有确切依据。又比如,《后表》说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连年不征不战,坐使孙策据有江东,这和史书记载的情形也不合。 

  这或者可以解释为史书缺载或误载,或诸葛亮误记,但有一件事却不可能误记,即赵云之死。赵云是建兴七年(229)死的,他在第一次北伐中虽然失利,但未大败,更不至于丧生,他还被贬为镇军将军,这是退军以后的事。这是《三国志·赵云传》和注引《云别传》明确记载的。但上于建兴六年(228)十一月的《后表》却说赵云和另外七十多名战将都已经死了。这个明显的漏洞很难作别的解释。 

  更主要的是,《后出师表》的行文不像出自诸葛亮之手。《表》是上给后主的。诸葛亮这时尽管揽蜀汉大权于一身,他也清楚地知道后主窝囊无能,但后主毕竟是他的君主,而且他受刘备临终之重托,因此,他对后主一向是恭谨的,虽时时苦心劝谏,但措辞总是诚恳委婉,《前出师表》就是这样。不像这篇《后表》,开头就直说后主无能,当面指问:“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计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这不是臣下对君主的口气,更不像诸葛亮说的话。 





 

您所在的位置:登陆网站>正说三国>正文回目录
第29节:虚实兼有的姜维北伐
作者: 卢盛江

  诸葛亮一向有胆略,有抱负,有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毅力。未出茅庐,他就自比管仲、乐毅,刘备请他出山,正是势单力孤,处境最困难的时候,他却在这时为刘备画出了据荆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