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说三国-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酌髟缫蚜献盼夂钪模浼苹指呶乙煌贰!钡诙鱿敕ㄊ巧钡糁罡鹆粒骸熬帽匚迹蝗缟敝!彼芍罡痂ト敖滴闯桑透雍拗罡鹆粒嫘囊阎罡鹆聊鄙钡簟!�
他果然设计,派诸葛亮去劫粮草,想借曹操之手杀掉诸葛亮。诸葛亮看破了他的心思,并以孙刘联盟大义相劝,这更使周瑜忌恨不已:“此人见识胜吾十倍。今不除之,后必为我国之祸。”后来,诸葛亮不但料定他计弄蒋干,还知道他要来试探自己。周瑜知道后又大惊:“此人决不可留,吾决意斩之。”他又以盟军统帅的身份,命诸葛亮限日监造十万支箭,想寻借口杀诸葛亮,不过被诸葛亮草船借箭巧妙地破了他的计。
最后,诸葛亮筑坛作法,借来东南大风,又使周瑜骇然生忌:“此人有夺天地造化之法,鬼神不测之术!若留此人,乃东吴祸根也。及早杀却,免生他日之忧。”他即派兵将:“休问长短,拿住诸葛亮便行斩首,将首级来请功。”幸而诸葛亮早有神机妙算,才安然而归。
赤壁之战,孙、刘是联军抗曹,诸葛亮是作为盟军一方的代表在东吴协同作战,他的一计一策都着眼于盟军的利益和胜利,仅仅因为识见处处高于周瑜,周瑜便生忌恨之心,甚至不顾大敌当前,处心积虑要害掉诸葛亮。到孙、刘两家为荆州而争,成为敌手时,周瑜就更表现出他的狭窄气量。
见自己的计谋一次次被诸葛亮识破,周瑜一气再气。他东征西战,损兵折将,好不容易打败曹仁,却被诸葛亮轻而易举地占了荆州,直气得他大叫一声,金疮迸裂,半晌方苏。他又苦心积虑,要刘备过江招亲。又被诸葛亮三条锦囊妙计,弄假成真,还保全了荆州,使周瑜的计谋全部落空,他又一次忌恨交激,昏绝于地。最后,他用“假途灭虢”之计,明取西川,暗夺荆州,不但计划未成,反而陷入诸葛亮设下的包围圈。这一次,他又忌又恨,竟长叹一声:“既生瑜,何生亮”,连叫数声,一气而亡。
您所在的位置:登陆网站>正说三国>正文回目录
第22节:马超起兵颠倒了因果
作者: 卢盛江
这一个周瑜,已经为人们所接受。可称得上是鲜明生动,栩栩如生,以至人们讲到周瑜,便要想起他被诸葛亮气得吐血的形象。不过,历史上的周瑜却全然是另一种性格,他也雄姿英发,但性度恢廓,器量广大。
他处理和程普的关系是一个例子。程普早年跟随孙坚攻城野战,受过伤,立过功,年纪又比周瑜大,也有计略,因此瞧不起周瑜,甚至经常凌辱他。按理,论资历,周瑜也很早就跟随孙氏,并不比程普浅多少;论功劳,他从孙策破笮融、败刘繇、刘勋,讨江夏、定豫章,也赫赫在册;论职务,他是都督,程普是副都督。不过,他始终不与程普计较,谦让以待,折节相容。后来,连程普也不得不敬服他。程普对人说:“和周公瑾交往,就好像饮美酒佳酿,不知不觉即被陶醉。”
还有一个例子。曹操请出蒋干过江游说周瑜。蒋干没有能说动周瑜,周瑜的气量风度却让蒋干为之倾倒,他回去告诉曹操的,就是周瑜“雅量高致”给他的深刻印象。
孙权也谈到过他的这个印象。有一次,刘备自京口回荆州,孙权和张昭、鲁肃等人设宴送别,待张昭、鲁肃先走了,孙权留下刘备说话,谈到周瑜,他十分感叹,说:“周瑜这个人,文韬武略,是万人之英,看他器量广大,恐怕不会久为人臣。”他认为周瑜这种大政治家的气量,不是普通人臣能做到的,认为这是一种帝王之量。
《三国演义》完全改换了历史上周瑜的这种本来性格。作者把周瑜写得那样骄矜忌刻,是为了衬托诸葛亮的过人见识和宽广胸怀。不过,作者这样写,也给我们留下了另一种类型的不朽的艺术典型,一种才大器窄的典型。
第53讲周瑜何时起变得器量狭小(略)
第54讲赔了夫人未折兵
第55讲马超起兵颠倒了因果
《三国演义》写周瑜新死,曹操又欲南征,却担心西凉马腾来攻许都。他听从荀攸的计策,封马腾为征南将军,让他去讨伐孙权,引诱他入京师,想借机除掉马腾。马腾料想曹操不敢加害,便留马超保守西凉,让两个儿子马休、马铁和侄儿马岱随他同往京师。马腾本来就受汉献帝衣带密诏,发誓诛除汉贼,这次入京又遇黄奎,便密谋动手,不料事泄未成,马腾父子和黄奎一同遇害,只有马岱逃得性命。噩耗传来,马超咬牙切齿,遂与韩遂一道起兵西凉,杀奔长安。
这就是马腾遇害事件。虽不是什么大事件,但因为作者写它引起了马超兴兵反曹一场恶战,所以也很引人注目。
这件事看起来有鼻子有眼,好像历史就是这么一回事,其实,这当中掺入了很多作者自己的构想。
历史上并没有马腾受衣带诏一事。马腾确是应召从凉州到了京师,但是,他去京师只是从自身处境考虑,具体说,是被韩遂逼得没办法。他和韩遂都是灵帝末年起兵的,后来韩遂为镇西将军,马腾为征西将军,两人结为异姓兄弟,共同称雄凉州。但由于部曲间不断发生冲突,积怨渐多,竟反友为仇,打了起来。马腾先把韩遂赶走,不久韩遂又纠合兵众,攻打马腾,还把马腾的妻子也杀了。为了稳固自己在凉州的势力地位,马腾只好求还京畿,谋求支持。曹操呢?他也正需要控制这一带势力,当年攻打袁尚时,他就曾利用马腾及其子马超在平阳讨伐高平、郭援。这回马腾自己要来,当然求之不得,于是曹操以汉献帝的名义,征马腾为卫尉,还以马超为偏将军,封都亭侯,马超的弟弟马休、马铁都封官晋爵,除马超留镇凉州外,马腾和他的家属就这样都被召到邺都来了。这是建安十三年(208)的事。把这边安顿好了,曹操才南下打刘表,取江东的。
马腾全家后来确是在邺都被害。不过时间不是在马超、韩遂兴兵叛曹之前,恰恰相反,是在这之后。马超反曹在建安十六年,而马腾被害是在建安十七年。自然,这两件事的因果也恰恰是相反的,不是因为马腾被杀引起马超兴兵,马超反曹倒是马腾被诛的直接原因。
马超叛曹不是因为马腾被杀,而是别的原因。马超留在凉州多年,渐渐又兵强势众,他与韩遂重新和好,又连结杨秋、李堪、成宜等部,便要扩张势力,这是根本原因。直接的起因则是钟繇攻打汉中。曹操派钟繇打汉中,本来是讨伐割据汉中的张鲁,但马超他们硬说,这是冲他们来的。这就成了他们起兵的理由。
作者没有照这些事件本来的因果顺序和历史面貌写,却重新编排史实,设计因果,带有抑曹的思想倾向。马腾在困境中投靠曹操,曹操封以官爵,以礼相待,这本是能容天下英雄,恢豁大度的表现。马超先反、马腾后被问斩,诛灭三族,曹操虽然残忍,毕竟有一定理由。但改成用计诱马腾来京,尔后加害,人们看到的就只有曹操的奸诈狠毒。作者显然有抑曹的意图。
重新编排史实,恐怕更多是从艺术上考虑。现在这样写,矛盾更集中,也更易激化,扣动人心。受诏诛贼,这是国恨;父弟遇害,这是家仇。国恨家仇集于一体,马超自然要与曹操不共戴天,他发誓,要活捉曹操,生啖其肉,矛盾一下子异常尖锐,不可缓解,双方在战斗中的拼杀,也就有一种扣动人心的气势。
现在这样写,情节也更生动曲折。我们看马腾到许昌后的一段。马腾屯兵许昌城外,作者不直接写曹操直接擒住马腾,却先让他派门下侍郎黄奎去劳军,这就生出一层变化。偏偏黄奎也痛恨曹操,因此不仅没有按曹操之命行事,反而和马腾商议起了如何杀曹操。这又生出一层变化。不料黄奎乘醉一回家,其妾几句话一挑,精心密谋的计划不但全套了出来,而且当夜就报知了曹操,这又生出一层变化。只是一夜之间,生出这无数变化,处处在意料之外,又环环相扣,合情合理,较之史实是更为引人入胜。
您所在的位置:登陆网站>正说三国>正文回目录
第23节:守户之犬刘璋
作者: 卢盛江
这样写,抑曹的倾向当怎样评价另作别论,作者艺术上的考虑是很可取的。这样本来不算太大的事件,史书上往往简单带过,《演义》作者却抓住不放,做足文章。大事件要写得恢宏壮阔,小事件也要精心编织矛盾,构思情节,写得精彩动人,这看出作者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有这种态度,才有不朽的《三国演义》。
第56讲夸张的虎将马超(略)
第57讲锦马超和老黄忠
第58讲守户之犬刘璋
不论在历史上,还是在《三国演义》里,刘璋都是一类诸侯的典型。
这个和他父亲刘焉先后统治西川二十多年的一方诸侯,还不算是无道之主。他的父亲刘焉曾镇压过农民起义,后来又造作乘舆车具千余乘,有僭位称帝的野心。刘璋则没有多少明显的劣迹。他没能举贤任能,法正、孟达这些贤能之士在蜀都不得志,但他也能听从吏民的请求,留用执法严正的董和,许靖也是他招请来蜀做了巴郡、广汉太守的。
他只是愚弱无能。他据有益州,不是靠自己的能力威望,而是靠父上的基业,加上偶尔的机遇。如果不是刘焉的另两个儿子因参与马腾谋反而被杀,如果不是因为温仁无威,刘焉死了以后,刘璋恐怕也不会被赵韪他们推出来做益州刺史。
他愚弱无能,因而缺少统御力、威慑力。当时,南阳、三辅人流入益州的有数万家,这些人被收为兵,称作东州兵。东州兵为非作歹,侵暴吏民,刘璋没有办法禁止他们。庞羲本是刘焉的通家故旧,又救过刘璋他们,应该是可靠的,但因为刘璋宽柔少明断,庞羲也自专权势,刘璋拿他没办法。曾推举他袭益州之位的赵韪,受到刘璋重用,却反过来勾结朋党,起兵打刘璋,刘璋又无能为力。倒是那些东州人,怕赵韪得势,同心协力帮助刘璋,才杀败赵韪之军。
由于无能,刘璋当政十几年,益州不但没有得到治理,反而弄得一塌糊涂。诸葛亮曾和法正议论过刘璋治蜀。诸葛亮说,刘璋治蜀,既没有施行德政,也没能使威刑整肃,这样,蜀土的人士都一个个专权自恣,全不顾什么君臣之道;用名位去宠络这些人,到极高的名位,这些人就连名位也看不上眼,用恩遇去顺抚这些人,恩遇完了这些人又骄横怠慢起来;这一点,刘璋自己心里也清楚。当刘备攻成都时,成都吏民都想拼死一战,他却不赞成,他说,他们父子在州二十余年,没有给百姓任何恩德,再打下去,于心不忍。
到刘备入川前后,就更能看出刘璋庸暗无能。
刘备入川,是刘璋招请而来的。招刘备入川,不仅是一大失策,而且看出刘璋连起码的政治斗争常识也不懂。刘备入川,和他当年投袁绍、投刘表时大不一样,他已经是谋臣良将济济,兵强马壮,赤壁之战打败曹兵,更势力雄厚,这样一股力量入川意味着什么,刘璋竟丝毫没有考虑过。刘备对西川,早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