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禅现学现用(下)-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庆诸禅师问僧人:“有人答话吗?”
僧人说:“没有。”
庆诸禅师说:“为什么不回答‘出门就是草?’”
僧人回去告诉洞山禅师,洞山说:“这是能聚集一千五百名徒的高僧的话。”
因为这次庆诸禅师的妙语出众,众人请他住持师院。
草,在禅语中指烦恼。“出门就是草”说明到处都生长着草,世俗生活中处处都有烦恼,要到没有寸草的地方就必须从眼前开始锄草。在我们的生活中,往往是境随心起,只有达到心静,才能寻找到无草的净土。
本来是佛
有一位僧人问希运禅师:“谁是佛?”
禅师说:“你的心是佛,佛就是心,心佛没有区别,因此讲心就是佛。如果离开了心,再也没有佛。”
僧人继续问道:“如果说自己的心是佛,那么达摩从西方来传授什么东西呢?”
希运禅师说道:“达摩祖师从西方来中国只是传授心佛,直接指出你们的心本来是佛,心与佛没有区别,所以称他为祖师。如果直接了悟此意,就会顿时超越三乘教法中的所有一切品位。本来是佛,不假修成。
佛与心是一体的,佛即心,心即佛,二者没有区别;而这个心就是自『性』,就是每个人的自我。这也要求人们重视内心的本『性』,不断地去提高自己,提高自己的品位,挖掘自身的无限潜能,更好地去享受美好的人生。
心中的灯
唐代的法演禅师在一天夜里同他的三个徒弟打着灯笼走路,忽然刮来一阵风吹灭了灯笼。法演禅师立即问随行的三个弟子:“风吹灯灭,你们现在的心境如何?”
法演问话的意思是说,灯火是黑夜走路不可缺少的工具,现在灯火没有了,你们靠什么继续走下去呢?禅师常常用所悟的禅机来启发人生的道理。
三个徒弟在法演的启发下,各自说出了自己的心境。其中以佛果圆悟所说的“看脚下”最能符合法演的心意。
“看脚下”这三个如此平凡的字眼却说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走路照明的灯灭了,从人们的心里讲,就要重新燃起一盏灯——这盏无形的灯时刻在提醒你,要注意脚下,每一步都要踏踏实实地迈出去,不要被石头绊倒,不要被坑洼崴脚。
“用心”,就是心中要有一盏永不熄灭的灯,这盏灯亮起来,才能照亮生活之路,使『迷』茫的人生清澈明亮,人活着才有真实的意义。
信念真诚
晋代从印度来的一位奇僧耆城,在中国的洛阳住了许多年。
在他即将回印度之前,召集众徒道别。他说:“我就要离开你们回国,走前有几句话想对大家说。希望你们‘守口摄身意,慎莫犯众怒;修行一切善,如是得度世’。”
徒弟们听了,认为是老生常谈,很不以为然。其中一个叫竺法行的徒弟说道:“希望大师告诉一些前所未用的话,像你刚才说的那首偈语,连八岁小孩都能背下来,这可不是我们对得道之人所希望的啊!”
耆城笑着说:“八岁孩子虽然能背诵,可活到一百岁不去履行,背诵又有什么用呢?人们都知道尊敬得道的人,却不知道履行能使自己得道的法则,真是可悲!我说的虽然是你们耳熟能详的道理,但做起来可就不简单啦!”
徒弟们听了,都面现愧『色』而低下了头。
禅的世界也可以说是信念的世界。当我们的行动、思想能达到无阻无碍的时候,那信念的光芒就会在我们面前闪现。一个人就会身心明澈、任运自在了。愿人们生活的世界里,都有一颗信念真诚的心。
说究竟法
佛光禅师收了不少青年学僧,大家都慕名跟他学禅。
一日,他把所有的弟子都叫到跟前,向他们讲了一则故事:
以前的人们都是用纸糊的灯笼点蜡烛照路的。有一次,一位盲者在拜别朋友后,天『色』已晚,朋友便给了他一只灯笼。
开始,盲者谢绝了,他心想,无论明暗,对他不是一样么?但在朋友的一番劝说下,他领悟了,如果不提灯笼,别人有可能会撞到自己。
于是,他便提着灯笼上路了。可是还没有走出多远,就迎面被一人撞了个正着。
盲者生气了,骂道:“看你怎么走的,难道没看见我手里的灯笼吗?”
路人却说:“不是啊,你的灯已经熄了。”
盲者听完,心平气和地说道:“老兄,是你心里的灯灭了呀!”
盲者点灯,照亮别人,更是照亮自己。在此,盲者能够见到自身的本『性』,一切都不假外物;而那位路人却是眼虽明,心灯已经灭了。
泥中莲花
从前,日本那些耕田的农民被视为贱民,他们都没有出家的资格。无之禅师是贱民出身,可他一心皈依佛门,便通过假冒士族之姓,当了和尚。
由于他对禅学参悟颇深,并且德高望重,后来便被众人拥戴为住持。但在举行就职仪式的那天,有人在法场道破了他的真实出身。
没想到在庄严隆重的仪式上发生了这种事情,众人都不知如何是好,整个法场一片沉寂,静得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大家都为无之禅师捏了一把汗。
但禅师丝毫没有显得惊惶失措,而是从容不迫地回答道:“泥中莲花。”
说完,在场的人便是一阵喝彩声,那人也无言以对,实在佩服禅师对佛法领悟的精深。由于他的佛禅妙语,更增加了他的威信,众人更加拥护他了。
人无贫富贵贱之分,每个人都有追求真理的权利。殊不知,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只要拥有一颗追求真理的心,并且能以科学的精神去探知,定能揭开真理那神秘的面纱。
上天不负有心人
曾经,一个僧人寻问赵州和尚,狗是否有佛『性』,赵州回答了一个“无”字,但在当时赵州并没有参透为何是“无”,于是不分昼夜进行参究,无论何时,都是专心致志地守着这个“无”字。终于,苦心人,“佛”不负,他省悟了佛祖的玄机。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要想在学业和事业上有所成就,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因而人们应该抓紧时间,不断地去探索新知,逐渐地充实自我和完善自我。或许其中会有一些艰难险阻,但只要坚信:“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在不断地付出之后,皇天必将不负有心人的。
其实,无论做什么事情,只是一味的痴心妄想,而不采取实际的行动,终将难以达到成功的彼岸。俗语说得好,“万事只怕有心人”。在经过一番风寒彻骨之后,迎来的必是扑鼻的梅花香。
心满意足
大智禅师饱读诗书,年轻时四处游历,知识丰富,道行高深。晚年居于洛阳的慧林寺中。
有一次,一位学者慕名前来问禅,言词十分谦恭,可是神态中却有着一种自以为是的倨傲。
待学者落座后,禅师便提起茶壶为他沏茶,但禅师对注满茶水的杯子视若无睹,一个劲地往其中倒水,以致茶水四溢,水流了一桌。
学者见状,立即阻止禅师再倒水。此时,禅师方才放下手中的茶壶,语重心长地说道:“你的心就如同这只杯子,装得过满。要我说禅,必须将它倒空才行。”
学者于言下有省。
我们的心往往是在超负荷运转着,自然心灵也得不到轻松。身体的肥胖只是带来形体的不便,心理的压力产生的却是生活中的苦恼和忧郁。要想更轻松愉快地去享受生活中的乐趣,必须去除心灵不能承载之重。
自己的住处
赵州禅师身为一代名僧,在禅学参悟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但他一生中总是行脚四海,云游八方,过着随遇而安的生活。他能从中体会到无穷的乐趣。
一日,他行脚到了云居禅师那里,云居禅师见他年龄这么大了,还以四处云游度日,实为艰苦。便劝说他找个长居安身的住处。并且建议他去山前那个古寺,虽然有点荒废破旧,但只要一经修整即可居住。
赵州听后,不以为然,却反问云居自己怎么不去住。云居禅师一下子无言以对。
一个人真正的住处应当存于内心。如果能够不为外物所动,心中的佛『性』坚如磐石,那才是真正找到了灵命的安身之所。我们也应该不断在社会中接受磨练、坚固自己的心,无论顺境逆境,都能坦然地去面对。
不变应万变
从前,道树禅师经过多方筹资后,终于建了一座寺院。旁边是一座道观,可里面的道士却不希望这里出现寺院,于是每日都会变一些妖魔鬼怪,想以此吓跑寺里的僧众。这也起到了一定的效果,有一些年轻的僧人确实被吓跑了。但禅师丝毫不为所动,一住便是十几年。最后撤离的反而是那些道士,他们已经将所有法术用尽,却对禅师无用。
后来,有人特意去请教禅师取胜的秘诀。禅师沉默了一会,仅以一字作答:“无”。
那人听后十分不解,心想“无”又怎能取胜呢?
禅师继续说道:“法术固然有限、有尽、有量、有边;但无法术却是无限、无尽、无量、无边的。因而以‘无变’自然能胜过‘有变’了。”
那人终于有所省悟。
我们受到惊扰的无非是自心,只有“无心”,才能免受打扰。但人们往往难以放下世俗之心,整日也就被一些莫名的烦恼困扰着,郁闷得很,总在郁郁寡欢中度日。只有不为身外事物所牵引,才能轻松快乐地去享受生活。
风中的幡
慧能禅师身为一代得道高僧,他经常行教化于世间。
有一次,只见两个僧人在幡下面争论不休。
一个说:“如果没有风,幡子怎么会动?所以是风在动。”另一个听完,马上辩驳道:“不对,没有幡动,怎知风在动呢?分明是幡在动。”二人争得面红耳赤,一直没有结果。
禅师便走上前去,对他们说道:“既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在动,而是二位的心在动啊!”
心安心静,世间便是安静的;心急心躁,世界就是纷杂的。一切的一切均是由心而生差别而存在的。如果『迷』『惑』于外物,争吵不休,无论输赢如何,还是『迷』『惑』其中不知所以。因而,必须离开这些繁琐的分别,让自己的心回归自然,才能体会到那种返朴归真的魅力。
亲近花的梵唱
有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每天都从自家的花园里,采撷鲜花到寺院供佛。一天清晨,『露』珠尚在草间滚动,他照例采花去寺院供佛,碰巧遇见元德禅师从法堂出来,元德禅师非常欣喜地说道:“你每天都这么虔诚地以香花供佛,依经典的记载,常以香花供佛者,来世当得庄严相貌的福报。”
信徒笑着说道:“这是应该的。我每次来寺礼佛时,自觉心灵就像洗涤过似的清凉,但回到家中,心就烦死了,作为一个家庭主『妇』,如何在烦嚣的尘世中保持一颗清静的心呢?”
禅师反问道:“你以鲜花献佛,相信你对花草总有一些常识,我现在问你,如何才能保持花的新鲜呢?”
信徒答道:“保持花朵新鲜的方法,莫过于每天换水,并且在换水时把花梗剪去一截,因为这一截花已经腐烂,腐烂之后水分不易吸收,就易凋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