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禅现学现用(下)-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东坡却故意打趣禅师道:“我觉得你的样子像一堆牛粪!”满以为佛印听后会不高兴。可是他非但没有生气,反而笑嘻嘻的,东坡觉得自己占便宜了,于是,在回到家后,得意洋洋地将整个过程向苏小妹叙述了一遍。小妹听后即笑东坡输给了禅师。禅师心中有佛,所以万物均被他视为佛;东坡修行没到家,才可能从禅师想到牛粪。
一个人修行造诣的高低从他的言行上便可体现出来。心有所想,方有所言。要想在修行上有所成,必须从修心做起。
咸淡有味
弘一大师在出家之前是一个艺术家,因而他能够将佛道修行与艺术生活很好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了很高的人生境界。
一日,著名教育家夏尊先生前来拜访,正好大师在吃饭。而桌上除了一碗米饭之外,只有一道咸菜。夏先生便不忍心地说:“难道你就不嫌这咸菜太咸吗?”
“咸有咸的味道!”弘一大师回答道。
大师很快就吃完了,便去倒了一杯白开水喝。夏先生又皱了皱眉头,说道:“没有茶叶么?难道大师每日都是喝如此平淡的开水?”
弘一大师听完,微笑着回答:“开水虽淡,但淡也淡的味道。”
咸淡有味,非安贫乐道之人难以达到此境界。
我们必须加强自己的身心修养,使自己对事物的认识,不再只凭感觉而停留在事物的表象,而能够用心去体味事物的真实。
心无外物
从前,印度的一位神僧自以为神通广大,能够了人的心迹,便去了祖心禅师那里,要求他予以验证。
禅师听完之后,立即于心中想到一件事,询问他自己的心处何处。
那神僧利用神通进行了一番查看,答道:“高山仰止,小河流水。”
禅师面『露』喜许之『色』,马上将心念一转,再让神僧察知,在经过一番考察后,他又回答得十分准确。
一会儿,禅师逐渐进入禅定的境界,无我相、无人相、无世界相、无动静相。继而问道:“请看老僧现在什么地方?”
那神僧在使尽了浑身解数后,仍不见禅师心迹,一时就呆在那里不知如何是好。
殊不知,禅师在进入禅定的境界后,心迹便『荡』然无存。既然没有了心迹,那就无所谓探查了。即使城府高深莫测,因为存在,别人便能察觉。只有心无外物,人家才无可探知。
生活禅现学现用(下) 第八章 悟性
真正的佛,是一种澄静的智慧,一种明亮的行为。必须经过自己的一番悟知,方能领略佛『性』的本源,从而达到处事妙圆,处处空寂的境界,这便是真佛!自我也就是佛,肯定自我才是自我。
佛就是自我
曾经,有一个学僧对于狗马这些动物是否具有佛『性』十分疑『惑』。于是,他便带着问题去请教慧忠禅师,得到了禅师肯定的回答。
学僧继而深问原由,禅师回答说那是由于它们都是众生,众生均有佛『性』。
他心想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那禅师也应有佛『性』,但却遭到了禅师的否认。
这下,可真把学僧闹『迷』糊了,莫非禅师就是佛,可是也被他否定了。那他又是什么呢?
“我不是一个‘什么’!”禅师回答得异常干脆。
学僧继续问道:“佛『性』到底是什么?我们是否能够看到想到或感觉到它?”
禅师听后仅以四字作答,“只能悟到”。
真正的佛,是一种澄静的智慧,一种明亮的行为。必须经过自己的一番悟知,方能领略佛『性』的本源,从而达到处事妙圆,处处空寂的境界,这便是真佛!自我也就是佛,肯定自我才是自我。
谁是禅师
佛光禅师参禅异常用心,以至于经常在参禅中忘记自我。
但是由于他对禅学参悟颇深,每日总会有众多禅者来拜见禅师。他们来自全国各地,为的是向禅师面请教益。
侍者往往会如此通报,某位学僧想见禅师问禅。可禅师总是自然地反问:“谁是禅师?”
有的时候,禅师正在吃饭,当侍者问他是否吃饱时,他也常会茫然地问:“谁在吃饭呀?”
有一次,禅师下地干活,一天下来都没有休息,弟子们便慰问他说:“禅师,您辛苦了!”
“谁在辛苦?”想不到禅师会如此回答。
禅师往往这样忘我地回答别人,也反问别人。但是不少禅者却能从禅师的这些话中找回了自己,也认识了自我。
从禅者的语言中又体味出了一番深意,禅者的生活作息中也体现着一种崇高的境界。他们的言行有着无穷的奥妙可供回味和咀嚼,他们的警策又是那么的亲切,而又不乏风度。这便是禅师。
差别在于是否用心
从前,有两人跟随一个师父学道,一次,他们俩受师父的差遣,去另外一个国家。
一路上,两人有说有笑,好不开心。突然见到地上有大象的足迹,师兄便要师弟猜大象的一些具体情况。师弟仔细地看了看那大象的脚印及周围的情况,便发话了,“这是一只母象,它已经怀有小象,并且它瞎了一只眼睛,象背上坐了一个『妇』女,那『妇』女怀了个女孩。”并且经核实,推断是正确的。
师兄非常不解,两人一起跟师父学道,为何自己不知这些呢。回去后又将事情的整个过程讲给师父听了。
听罢,师父便问另外一个弟子他是怎么知道别的事情的。
他答道:“我是从一些细微的地方推断出来的,比如看象留下的小便痕迹,就知道它一定是只母象,从象足右边很深的脚印可推断它一定怀了小象,看到路边右面的草没有被吃,就不难推断象的右眼是瞎的。如此推断,整件事情就水落石出了。”
师父听完,嘉许地点了点头。
学习必须用心去思考,师父只起领徒进门的作用,修行还是靠个人的。只有善于观察事物,勤于思考,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透彻的分析,才能正确地把握事物本质,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必须多思多虑,才会学有所用,学有所得;否则,在学习中不用心,必然得不到真才实学,也就只能在碌碌无为中耗尽一生。
变与不变
在后唐武宗时候,朝廷毁灭佛法。岩头禅师是那时的一名得道高僧,可他仍然给自己缝制了一套俗装,准备在万不得已时用。过了不久,皇上便下圣旨,强令僧尼还俗,并要逮捕那些有名的高僧。
于是,禅师便穿上了俗装,戴上了低沿帽子,躲住在一个在家修行的师姑的佛堂。当他赶到那里的时候,正逢师姑在斋堂吃饭,便自个走进了厨房,拿起碗筷也吃了起来,但很快就被道童发现了。在道童告知师姑后,师姑拿着棒子过来了,见是岩头禅师,十分惊讶,心想,一名高僧怎能如此打扮。禅师看破了她的心思,大笑一声说道:“形可变,『性』不可变啊。”
在行事当中遇到困境时,人们常常会有两种选择,退缩或坚守。但有些人却在坚守中过于执著。何为执著,固执或拘泥之意,任何一种执著都会妨碍人的修行。如果能够体悟到变形不变『性』,固守自身佛『性』,那才是真正的坚固磐石,不为外物所动。如此必能突破困境,迈向成功。
寻找失落的“自我”
大慧禅师座下弟子众多,道谦和尚已经跟他参禅二十年了,但还是没有修道,心中着急得很。
一次,禅师让他出去办事,大概需要一年时间。但一想到自己参禅还没什么进展,而又要浪费这么长时间,他心里愈发愁闷。于是,他便向朋友宗之和尚诉说了这些苦恼,宗之答应可以陪他一起去,并且愿意在路上帮他参禅。
但是,自从出发后,宗之似乎忘记了原先的承诺。道谦异常失望,宗之就对他说:“不是我不帮你,实在是我帮不了你!这一路上你必须自己做五件事,即吃、喝、拉、撒、睡。”
听完宗之的一席话,道谦顿悟了,从中认识了真正的“自我”。从而也就独自踏上了行程。
参禅的根本是“自悟自证”。静虑的实质是自我审视、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升华……其实,只有不断地完善自我、充实自我和感悟自我,才能找回失落的自我。否则,只会陷入浑噩的窘境无法自拔。一 尊 佛
兄弟二人一起学道参禅。师兄谨守戒律,丝毫不犯;师弟却是生活懈怠,喜好喝酒。一日,师弟正在喝酒,师兄刚好从门口经过,师弟便亲热地招呼道:“师兄!进来喝上一杯如何!”
师兄不屑地看了师弟一眼,骂道:“没有出息,已经出家为僧了,还不戒酒!”
师弟听后非常不服,大声地回道:“连酒都不会喝的人,就不像是人。”
师兄听后气愤不已,反唇相讥:“你说我不像人,那像什么?”
“你像一尊佛。”师弟呷了一口酒,悠然答道。
学道是为了领悟和提升自己生命的层次与境界。守戒无非是一种手段罢了,但最终还是为了达到开悟,用戒律来去除心中的执著。由于本身就没有执著,因而戒律也就略显次要了。我们必须在生活中不断去除那份执著,从而轻松地去享受生活中的纯真和朴实。
草木成佛
日本的真观禅师,最初研究天台教义六年,后来改习禅学七年。为了导师访道,明心见『性』,找回自己的本来面目,再次去中国,访遍名山丛林,参活头,习禅定,又是十二年。
二十多年后,他终于证得禅门自我,整装回国,上京都、奈良等地弘扬禅法。各地学者蜂拥而来参禅求道,大家都争相提出各种难题,要他解答。
一日,有一位研究天台教义三十余年的道文法师慕名而来,非常诚恳地问道:“我自幼研习天台法体思想,有一个问题始终不能理解。”
真观禅师爽朗地答道:“天台法体的思想博大精深,圆融无碍,不知是什么问题?”
道文法师问道:“请问,花草真有可能成佛吗?”
真观禅师不答反问:“三十年来,你挂念着花草树木能否成佛,这对你有何益处?你应该关心自己如何成佛!”
道文法师诧异,然后说道:“我从没如此想过,那请问我自己如何成佛?”
真观禅师道:“你说只有一个问题问我,至于第二个问题,就要你自己去解决了。”
禅,需要我们当下认识自我,不要去攀援其它。既然有心思花上三十年参悟花草成佛的问题,就应该心怀恒心为自己求悟了。殊不知,为自己求悟才是自己真正的方向。
我也有舌头
汝州广慧无琏禅师,泉州人,俗姓陈。在初学道的时候,一直在真觉禅师的座下参禅,白天负责厨房典座的工作,晚上则以诵经作为修行的功课。
一日,真觉禅师问他道:“你看的是什么经?”“《维摩经》。”
真觉禅师进一步问道:“经在这里,维摩居士在哪里呢?”
无琏茫然不知如何回答,深愧自己所知有限,便反问真觉禅师:“维摩在哪里?”
真觉禅师回答道:“我知道也好,不知道也好,就是不能告诉你!”
无琏听完觉得十分惭愧,就辞别真觉禅师四处云游行脚,亲近的善知多达五十人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