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禅现学现用(下)-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人认为修禅就是在摒绝尘缘基础上,纯粹地坐禅,甚至因此抛弃了工作。禅来源于生活,从生活中所悟知的禅学才算是禅的至高境界。那些口口声声由于参禅念佛而不做工作的人,只是为懒惰而找了修行作为借口罢了。
放下屠刀
殃崛摩罗尊者曾经一度想成为国君,并从一个外道那里得知,只要能有一千个大拇指做成花冠,便可如愿。
于是,他就四处收集,终于收集到了九百九十九个大姆指,只差一个就能成功了。成功的喜悦充斥着他的头脑,甚至使他冲动得想杀掉自己的母亲,从而达成心愿。
佛祖在灵山上观照到了这个国家,便想度化他。随即化成了一个比丘出现在殃崛摩罗面前。
殃崛摩罗见状,立即去追杀比丘。一前一后,比丘在前面慢慢地走啊走,殃崛摩罗在后面急步地追啊追,但二者之间总是差着那么点距离。他便高声地对着比丘叫“停”。
佛祖却轻轻地说道:“我已经停下许久了,是你自己停不住。”
殃崛摩罗顿时觉醒,继而放下屠刀,出家为佛了。
如何才能让自己烦恼不休的心得以止歇呢?必须学会在世间纷繁的事务中停下来,静静地去思考,多给自己一些思考的时间,在不断的思考和参悟中,使自己的心逐渐安宁下来。
自心不静难寻静
崛多禅师为印度人士,他总是四处游走参禅。
一日,他来到了太原定襄县历村,见到神秀大师的弟子用草结成了个庵,独自坐在里面参禅。禅师便走上前去,寻问他在做甚,那弟子回答是在探寻清静。
“探寻清静,清静为何物?为什么不探寻自己的本心,以让自己的心得以清静?”那名弟子无言作答。禅师见他根『性』迟钝,接着又从他那里知晓他的师父是神秀和尚,并问他是否还有其他什么方法,得到的却是否定的回答。
禅师听了不由得发出一声感叹:这种修行方法实在是误人不浅啊!于是介绍那弟子到自己的老师六祖那里去参悟真正的禅法。
那弟子在听完禅师的训导和提醒后,立即去参见六祖慧能,并将整个过程叙述了一遍。六祖沉默了一会,说道:“你应该先探寻自心,只有自己才能让自心清静下来。”
这个弟子听了之后,方才有所觉悟。
真正的清静是“心静”,而不是所谓的“无音便是静”。只有在长期的修行中,从探寻自心做起,才能达到真正的自心清静。
因缘际会
『药』山惟俨禅师曾在石头希迁禅师座下密证心法,后在马祖道一禅师座下彻悟。
一日,有一学僧请示『药』山惟俨禅师道:“弟子生死大事未明,乞老师慈悲开示!”
『药』山禅师说道:“我对你讲一句不难,如果你能体会那就好。如果在言下让你思量,却是我的罪过。不如彼此都不要开口,免得互相拖累。”
学僧仍然问道:“达摩未到中国时,我们这里有祖意吗?”
『药』山禅师点了点头。
学僧便问:“这里既有祖意,达摩来此又做什么?”
『药』山答道:“只为有,所以来。”
宝藏人人本有,只憾无人点明。达摩不远千里,只为发掘众人宝藏而来。而我们自身更应在很好地认知自我的基础上,充分挖掘自身所蕴含的无限潜能,并且发挥自己的潜能,成就一番事业。
喝茶
有一天,赵州从谂禅师问新来的僧人:“你以前到过这里吗?”
僧人回答:“到过。”
从谂禅师便说:“喝茶去吧!”然后转过头问另一个僧人:“你以前到过这里吗?”
那僧人说:“回师父,没来过。”
从谂禅师也说了一句:“喝茶去吧!”
这时,身旁侍立的院主非常不解,就问“禅师,为什么来过这里您让他去喝茶,没来过这里您也让他去喝茶呀?”
从谂禅师便叫了一声:“院主!”院主应声答到,从谂说:“你也去喝茶吧!”
“喝茶去”三个字,看似简单,但对一个禅者而言,那却是一生修持和解悟的主题。殊不知,禅是茶的升华,茶是禅的契合,禅与茶的共融,是人生的感悟,是生命的协调;参禅与喝茶的最高境界是物我同一,平常心是道。
割舍
从前,庐州城里的法庆禅师对兰花十分钟爱,禅寺的庭院里摆放着他栽种的数百盆兰花,品种各异,非常漂亮。在讲经说法之余,他都会精心去培育那些花,似乎兰花已经成为禅师生命中的一部分了。
有一次,禅师因事外出了,把给花浇水之事嘱咐给一个沙弥。那沙弥在给花浇水时,一不小心将花架碰倒,整架的花盆都给打翻了。他真就吓呆了,一时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心里料想着禅师回来必会被骂得狗血淋头。
但出人意料的是,禅师回来后,却丝毫没有责怪之意,反而心平气和地与沙弥说:“我喜爱兰花的原因是要用香花供佛和美化寺院环境。世间的一切都是无常的,因此不要执著于心爱的杂物而难以割舍。”
听完之后,那沙弥体会到了禅师的良苦用心,并从中有所觉悟,于是,将整个心思花在了修持上,最终成为一代名师。
人生在世,最难做的莫过于放得下,让爱憎之念霸占整个心房的人,难以真正得到快乐与自由。只有将世间万物看得淡一些,并适当的割舍,自己的生活才能愈发轻松,而且可以从轻松的生活中感受幸福和美满。
刮金救人
荣西禅师身为白马寺的住持,德高望重,自身对禅学也领悟颇深。
有一次,恰逢干旱之年,寺里生活维持十分艰难。一个衣衫褴褛的家人由于家里已经好几天揭不开锅了,一家老少临近饿死,便向禅师求救。
禅师听完,面『露』难『色』,一想到寺里的困境即感为难。突然间,他看到身旁那镀金的佛,眼睛里一下子闪出了光茫。他马上就用刀子把佛像上的金子刮了下来,用布包好,交给了那位穷人,让他拿着去买食物。
那个穷人十分不安,当即双手合十,说道:“真是罪过啊!”
旁边站着的弟子也说道:“师父竟然将佛祖的衣服——佛祖身上的金子拿去送人,真是对佛祖大大的不敬啊!”
禅师沉默了少许,然后意味深长地说道:“我佛慈悲,他都愿意用自己身上的肉来布施众生,更何况只是他身上的衣服呢?我这样做无非是圆佛的心愿罢了。”
弟子听后,恍然大悟。
信仰,应当体现在用行动来实践教义上,而不必拘泥于表面形式。但有些人往往是盲目地崇拜权威,本身对权威的思想却是一知半解,自然难以吸取其中的精华并化为己用。
把握现在
从前,一个日本的禅僧千宗旦,约好请他的老师——清严和尚为其新建的茶室命名。可因临时有事,千宗旦没等老师来就出去了。他给老师留下一封信,大意是:“先跟您道个歉,我因事出去,明天再亲自去看您。”等千宗旦回来得知自己不在时老师已经来过,并留下一张纸条,上面写道:“懈怠比丘,不期明日”八个字。千宗旦知道,老师虽然说自己是个怠惰的和尚,明天的事根本不去想它。但实际上是在批评他这个禅心不深的徒弟。
于是,千宗旦到师父那里,一面是自我检讨、一面是表示有所醒悟地说:“我明白了老师的意思,我们今日好好地生活即可,不要把心思老用在明日上。”并表示,为了感谢老师的启发,决定把自己的茶室取名为“今日庵”。
我们能拥有的时刻只有“即今”。因此,我们得好好把握当下这一刻,踏踏实实地去度过每一分钟。只有这样,我们不会不管阴、晴、悲、喜,身心都会处之安然。
禅师对坐
黄龙禅师住在净戒寺的时候,有一次去拜访洞山禅师,两人互相施过礼后便焚香对坐。两位禅师默然无语,从下午一直坐到深夜。洞山禅师突然站起来说道:“夜深了,妨碍你的休息。”然后两人告别,各自休息。
第二天,黄龙禅师一回到自己的禅院,就迫不及待地向永首座打听:“你当初住在庐山的时候,认识洞山禅师吗?”
“不认识,只听说过他的名字。”
停了一会,永首座问道:“老师这一次见到他,看他是什么样的人?”
黄龙禅师答道:“奇人!”
首座退下以后,就去询问侍者:“你跟黄龙禅师见到洞山禅师的时候,他们谈些什么?”
侍者就把两人对坐、默然无语的情形告诉了首座,首座百思不得其解,喟然叹道:“真是疑煞天下人!”
人与人之间,要用语言文字才能交换思想意见;但语言文字却难以表达意识之外的境界。禅,教外别诗,不落言注。禅师传道,有时扬眉瞬目,有时捧喝笑骂,都是直截了当的教育。
珠在何处
一日,觉能向元征禅师请教佛法。
觉能说道:“在修行过程中,觉知心与妄想心就如两条龙在争斗。假如双龙抢珠,珠落谁手呢?”
元征禅师听后不悦,要求觉能应该先去除自己身上的妄想心和不良习气,如此自然就能知道最终珠落谁手了。
而觉能却感觉自己的妄想心已经基本去除了,但还是不能明晰事理,心中倍感困『惑』。
元征禅师似乎看出了他的不解,于是反问道:“如果你确实已去除了妄想心,难道还能看到宝珠的所在?”
觉能一下子无言以对。
作为禅者,在修行过程中必须去除心中的妄想心与不良习气,保持一颗平常心,才能修成正果。
不淋一人
从前,一位禅师让弟子们去参悟两句话:绵绵阴雨二人行,怎奈天不淋一人。
弟子们听到后就纷纷议论起来,各抒己见,异常热闹。
甲说:“二人行于雨中,天不淋一人,是由于那人身披雨衣。”
乙说:“那一定是阵雨吧。就像有时下雨马背上还一边湿一边干呢?”
丙听完前两位的发言后,异常得意地说道:“你们都错了,明明是绵绵细雨呢,一定是其中一人走在屋檐下。”
大家在议论中似乎都觉得自己有理,但就是不能说服别人,倍感无耐。
此时,禅师抓住时机,朗声说道:“所谓‘不淋一人’,便是两个人都在淋雨啊!”
弟子们听后恍然大悟,殊不知自己都是执著于那“不淋一人”的说法,彼此争论不休, 但是在争论中却不能探究出真理来,实属遗憾。因此,在研习事物时,不能“死钻牛角尖”,必须在抓住事物本质的基础上灵活行事。
一堆牛粪
佛印禅师是东坡居士的好朋友,他们经常一起打坐参禅。
一次,二位又在一起打坐。东坡自以为修行已经达到一定境界了,便问禅师自己坐着像什么。
在听到禅师称赞自己像一尊佛后,东坡心里十分得意。
此时,佛印禅师又反过来问他坐在那里像什么。
东坡却故意打趣禅师道:“我觉得你的样子像一堆牛粪!”满以为佛印听后会不高兴。可是他非但没有生气,反而笑嘻嘻的,东坡觉得自己占便宜了,于是,在回到家后,得意洋洋地将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