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你的人事管理-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他所适应的领域具备特长,一旦离开他适应的领域来到不适应的领域,这些知识或技能上的特长就可能不会显示出优势,失去特长的意义。
用人必须根据人的特长领域『性』,坚持区别对待、因人而用的法则。用人时应该注意先要了解和弄清楚使用对象的特长是什么,这种特长适用于哪个领域,按照人的特长派用场,使工作领域与人的特长对口。工作领域和人的特长二者中,应把考虑的重点放在人的特长这一方,要因人而用,不要唯用责人,更不要削足适履,人为地强求人家改变或放弃自己的特长勉强去适应工作。
善于用人的老板,总是针对人的领域特长,安排适宜的工作,分派适合的任务,以发挥人的特长优势。
朱元璋打天下的时候,从浙东得到〃四贤〃,他根据他们各自术业的专攻,予以不同使用。刘基善谋,。让他留在身边,参与军国大事,宋镰长于写文章,便叫他搞文化,叶深和章溢有政治才干,派他俩去治民抚镇。
拿破仑也很注意按人的特长去用人,他所组成的『政府』,立法、财政、内政大臣都是学有专长的著名学者担任。按照特长领域『性』去用人,常常会收到最佳的用人效果。
2。按特长的变化而用
人的特长虽然只适用一定的领域,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人的特长还具有转移『性』,可以从这一领域向另一新的领域发展,发展的结果往往是新领域特长超过原领域特长。这种特长转移的现象在人类的创造发明活动中可以找出许多的例子,如新闻记者休斯发明电炉,兽医邓洛普发明轮船,律师卡尔森发明干印书,画家莫尔斯发明电报,软木塞的经销商人吉勒特发明安全刮脸刀,记账员伊斯曼发明新的照相技术等。
这些特长转移的人,往往是难得的优秀人才。他们之所以发生特长转移是因为创造『性』思维活跃,敢于冲破习惯的束缚。善于进行创新活动,具有一般人所不及的开拓精神和创造能力。
发现人的特长转移之后,用人者要及时调整对人的使用,要尽可能地重新把他们安排到适合新特长发挥的工作领域,为保护新特长的发展,促进新特长的发挥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3。把握最佳状态,用当其时
人的特长随着人的年龄变化、精力的变化有可能增长,也有可能衰退。这种特长的增长或衰退就是特长的衰变『性』。它的变化轨迹呈曲线,一般是开始向上增长,当增长到峰值期的时候,特长不再增长,保持一个阶段之后,就向下衰退。
由于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各个人的特长衰变速度有快有慢,衰退期的到来有早有退,特长峰值期的持续时间有长有短。
了解了人的特长的衰变『性』,用人就要讲究用得其时,要在人的特长上升增长阶段和峰值期予以重用,以便充分让他们的特长发挥作用,不要等进入衰退期了再用。到了那时,人的特长发展阶段和高峰保持阶段已过,再用就很难起到扬长的作用了。
4。善于开发、挖掘和培养人的特长
人的特长具有用进废退的『性』质,特长越是用它,它越能发展,越能增进它的优势。相反,如果不用它,废置一边,那它得不到增进发展的机会,久而久之,就会退化萎缩。
用人应懂得人的特长用进废退的道理,要善于在使用中开发人的特长、挖掘人的特长,促进人的特长发展。通过使用,在实践中培植人的特长,养育人的特长,开发人的特长。发现和看到人的特长而不使用,不仅是最大的人才浪费,而且也是对人才的一种可怕的压抑。
5。强中更有强中手
一个人的长处是相对其他人来说的,是通过比较才被人承认的。说某人在某方面优异、能干只是说相对地比他人表现得更好些,更突出些,并不能就此把某人的长处看做一方面最完美。某一领域最穷尽的事物。所谓〃山外青山楼外楼〃,〃强中自有强中手〃就说明了特长相对『性』的道理。
十二、私营企业选择人才注意的原则
认识了人的特长相对『性』之后,在挑选作用对象时就要坚持择优原则,做到以特长取人,谁的特长突出,谁的才干最好,谁的能力最强,就任用谁。
1。善于发掘真正人才
如何识人?其先决条件在于能公正无私,一视同仁;老板必须具备如此胸襟,方能发掘真正人才。人才犹如冰山,浮于水面者仅30%,沉于水底者达70%。归纳知人之难原因:首先是客观障碍:1人不能以科学方法分析试验。所谓〃知人知面不知心〃。外有所感于物虽同,内有所触于心则异;人之表里未必如一,因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有诸内者,未必形诸外,愿乎外者,未必存乎内。所以孔子曾说:〃以貌取人,失人之羽;以言取人,失之宰予。〃2人之学行,因时而易;互有长短,隐显不一;其变化少壮与老朽不同,宏通与穷困有别,艰危与安适泅异;因时、因地、因人,均各有不同,甚至同一人在同一日情绪亦有所变异,起伏难测,捉『摸』不定。其次是主观障碍:1好恶爱憎圃于个人心理偏见与成见,此即心理学上之晕轮效应,评价者对被评价者一、二种品质具有良好印象时,对所有品质都评价高,反之亦然。因此,憎者唯见其恶,爱者唯见其善。孟子说:〃人莫知其子之恶,人莫知其苗之硕。〃司马光也讲:〃心苟倾焉,则物以其类应之,故喜则不见其所可怒,怒则不见其所可喜;爱则不见其所可恶,恶则不见其所可爱。〃故爱憎之间,所宜详慎。若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人可去邪勿疑,任贤勿贰。有时领导者本身缺乏鉴评他人之能力,或私心自用,忌真才、喜奴才,以求巩固其既得权益,亦因而埋没人才。2受制度、资望、资格、现实问题等因素的限制,人才易被埋没。我们若一旦误『奸』为忠,误恶为善,误愚为智,则必误人误己,败事有余。反之亦两失其平。故欲求知人善任,必先祛除上述障蔽,方能奏其功效。
人类的通『性』与群『性』固相近似,如求荣誉、怕讥讽、重舆论、善财货、爱儿女、慕成功等;而且人多有同情心、自我感、好胜心、羞忍心、安全感、嫉妒心、正义感、亲爱感、怨恨心、赞美心、从众心好奇心、猜疑心;此中人『性』,为全人类秉赋相同的特质,但个人亦韦其独具的特质,即个『性』各异。决定个人之因素甚多,包括出身、背景、环境、习惯、交友、阶层、职业、生理、动机、愿望等。故欲勾人应客观了解对方体形、容貌、身世、品德、『性』格、修养、智能及六戚四隐(父、母、兄、弟、妻、子、交友、故旧、邑里、门郭)等悻况,而加以深切体察,设身处地,了解对方本质及其环境,作合乎恬理的评价,万不可先人为主,臆断为事。
做好你的人事管理 第三章人才的招聘与录用(2)
2。考察人才水平
这是大家最熟悉的识别了解人才的方法。考试内容要根据现任或拟任职务的要求进行。既考文化基础知识,了解其文化知识水平和钉识结构的广度,又考相关的专业知识,了解专业水平的深度。在专业知识上又可分为专业理论知识和运用专业知识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旷能力。
考试方法,有笔试、口试、实际演作三种。笔试主要考核人才的记忆力、理解力、文字表达能力。口试主要考核人才的应变能力、为析能力、政策水平。演作试主要考核人才的实际能力。笔试又可分闭卷和开卷二种。实践中不少单位要求闭卷考试合格者进行论文写作考试,进行目标单位的任期目标设想及可行『性』论证。有的单位要求写出一份调查报告。口试又可分为十分『逼』真地设置一些具体工作实例来考核的情景模拟考试和审阅论文、组织答辩的专家当面考试。演作试是让被测者在实践中实际『操』作,分析和处理典型问题或完成某一项任务,看其是否具有职务上所需要的智能和潜力。有的地方把此项叫作实践考试。
考试顺序一般是先口试后笔试再演作试,先基础知识后专业知识。
这种方法优点是能多方面进行考核,较公正客观,是识别人才的好办法。缺点是只凭一次考试还难以全面了解一个人,还需与德能勤绩的考核结合起来。
以上介绍了几种主要的人才考查方法。这些方法都是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每种考查方法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长处和局限『性』,因此要根据不同考查对象加以选用。
人才考查的方法还可以举出一些,如作品分析法、实绩记录法。报告审核法、个案审查法、成绩指数法、智力测验法等,这些方法中,其中有些已包含在所介绍的方法之内,有些则较少用,故不一一介绍。
搞好人才考查,要实事求是,做到全面而正确,切忌主观片面。然而,在实践中,由于人们受主观心理因素影响和限制,往往难以全面正确认识人才,因此应认真研究可能出现的各种不良倾向并加以防止。
常见的不良心理因素有:
晕轮效应。测评人对被测评人的某种品质或能力特别欣赏或厌恶从而对于被评人的其它方面的正确评价产生影响。俗话说〃一俊遮百丑〃、〃情人眼里出西施〃包含了这层意思。
情感效应。测评者对被测评人的情感好坏、关系亲疏,或测评者当时的情绪,也可能影响对被评人的评价,自觉或不自觉偏高或偏低。
首因效应。第一次给人留下的印象往往特别深刻,以后即使得到相矛盾的信息,也难以一下子改变最初形成的印象。这容易影响对被评人评价的客观『性』。
近因效应。测评者对被测评人近期表现印象深刻,记忆清楚,而对远期印象模糊不清,造成用近期印象代替整个考查时期事实的误差。
暗示效应。测评者受权威人士或舆论宣传的暗示而受影响造成考核结果的偏差。
偏见效应。偏见比无知离真理更远,带着有『色』眼镜看人,必然使被测评人背离原『色』。
社会回归效应。测评者唯恐判断失误,被人见笑,而自觉不自觉地把评鉴等级往后靠拢的倾向。
因此,在测评时要对测评人员进行宣传教育,讲清考测的目的。意义、原则、方法、具体标准,把考核偏差尽量减少到最低限度。
3。以政策加以适当引导
有三个方面,一是实行放权、扩权政策,二是实行奖励政策,是实行人才使用政策。放权、扩权是给下级更大的自主权,即显示机会;奖励政策是一种激励机制;人才使用政策较为宽泛,'象以实提拔干部,用人才流动政策给人才创造机会等。
4。在复杂的环境中发现人才
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说:〃天才是各个时代都有的,可是除了有非常事变发生,激动群众,使有天才的人出现,否则富有天才的,就会僵化。〃非常事变自然是一种压力,在社会『性』事变,或是局部『性』的灾难、困境、逆境中,人才会〃自动〃地出现,这便是时事造英2了。虽然,这样的情境并不总是有的,但困难的、复杂的工作却不;见,在这些环境中,我们是不难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