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十讲-第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尽管张居正满腹牢『骚』,但实际的问题还是要解决的。俺答方面已经决定要入贡了,并且还替鞑靼其他各部作了保证,现在就要看明朝朝廷怎么决定了。当时要处理的问题主要有三个:第一是封俺答为王及其亲属为官;第二是俺答及其部下入贡;第三是互市,也就是在封贡以后,明朝北边和俺答的部落在规定的日期和地方进行贸易往来。有人可能会觉得,这三个问题都不难,全都是有好处的,明朝『政府』为什么要犹豫呢?其实,仔细分析一下,问题并不简单。首先,俺答只是鞑靼一个部落的首领,他并不能替其他部落作保证。这样一来,即使是与俺答部落互市,而其他部落却不互市,那么贸易往来就会有遭到劫掠的危险。其次,有的大臣也担心,封贡、互市以后,中国北部的边防,有因为长久不训练而日益荒废的危险,这自然不利于长久的国防安全。正是在这些顾虑之下,明朝『政府』迟迟没有作出决定。
这个时候,反对封贡、互市的力量很大,比如兵部尚书郭乾就引用明世宗禁止马市来反对互市,而给事中章端甫则说王崇古“邀近功,忽远虑”。可是,在张居正的支持之下,王崇古上疏说:“朝廷若允俺答封贡,诸边有数年之安,可乘时修备。设敌背盟,吾以数年蓄养之财力,从事战守,愈于终岁奔命,自救不暇者矣。”(转引自朱东润《张居正大传》)王崇古的意思自然是请求朝廷封贡,这无疑是和张居正的主张同出一辙!
除了上面比较笼统的请求封贡的内容之外,王崇古的上疏里,还具体说到了与封贡有关的八件事:议封号、定贡额、议贡期、立互市、议抚赏、议归降、审经权和戒狡饰。这些事情都是针对封贡提出的详细策略,有利于封贡事宜的顺利进行。
对于这个上疏,同样也有人赞同,有人反对。赞同的人包括内阁大学士李春芳、高拱和张居正,反对者中甚至包括了兵部尚书郭乾。双方各执一词,一时间竟没有了主意。没方法,明穆宗只好下诏召集廷议,也就是由与会大臣发言,最后由皇帝作决定。
廷议开始了,定国公徐文璧、吏部右侍郎张四维等二十二人赞同封贡、互市,而英国公张溶、户部尚书张守直等十七人则坚决反对。看来,赞同的是大多数,现在是明穆宗作决定的时候了。大家知道,穆宗是个凡事都要与大学士商量的人,这样一来,张居正、高拱等人就抓住机会极力怂恿穆宗赞同封贡和互市。于是,穆宗决定“外示羁縻,内修守备”,意思就是允许了封贡和互市,同时也需要大力加强整顿国防。
穆宗作出决定后,明朝『政府』很快制定了决策:封俺答为顺义王,赐红蟒衣一袭;昆都力哈、黄台吉授都督同知,各赐红狮子衣一袭;把汉那吉封昭勇将军,指挥使如故。换句话说,这些昔日入侵明朝北部边疆的鞑靼骑士,现在都成了明朝的军官。从这之后,北部的疆土可以暂时安宁了。
在这次的成功中,最大的功臣自然是张居正:没有他的支持,王崇古就不能顶着那么大的压力上疏请求封贡和互市;没有他的机智,在大臣们都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时,就不会有廷议的召集;没有他,明朝最后作出的决策也无法执行。就在一切都已经顺利结束的时候,张居正的谨慎再次出现了,他向王崇古提出了四件必须小心的事情:第一,在开市之初,老百姓由于以前的战『乱』会不愿和鞑靼交易,因此最初需要由『政府』进行安排,让老百姓知道互市有利可图,这样百姓就会前来进行贸易了;第二,鞑靼会有人来买锅,由于锅是铁铸的,日后便是武器的来源,因此轻易不许卖。广锅不能铸造兵器,可以出卖广锅,但是卖的时候要拿破旧的铁锅来交换;第三,鞑靼使者都不许入朝、入城,只许在边堡逗留;第四,朝廷和鞑靼休战,沿边将士失去劫掠的机会不免生怨,应当防备。
这些看似细微的事情,张居正都考虑到了。这就像他对将才的识用一样,眼光永远是那么敏锐和独到。正是在他这种善于识用将才的敏锐眼光的作用下,明朝的国防才日益走出了疲弱,一天天地变得强大起来,中国北部的边疆也获得了休养生息的时机!
张居正十讲 第七讲 清廉:能臣的软肋
现在只要一说起那些位高权重的官员,大家心里都会产生对他们是否清廉的怀疑。权力太大,而掌握权力的又是有着这样那样缺点的人,因此难免会出现不廉洁的行为。但是,一个官员有些时候的所作所为,不能简单地用“清廉”还是“腐败”来下结论。这样一种情形,同样适合于明朝的首辅张居正。
学生的反噬
事业上最可悲的事莫过于被人反咬一口,尤其是当这人还是自己一手培养出来的学生时,更令人心寒。张居正不幸就遭遇了这样的事情。他的学生刘台因为不满张居正的批评,因而捏造事实,攻击他腐败。最终张居正依靠着神宗的信任渡过了难关,而造谣者也得到了应有的下场。
按照时间顺序,最先出来检控张居正腐败的是一个叫刘台的人。刘台是个什么样的人?据史料记载,刘台在出来检控张居正时,官居巡按御史,也就是进行监察的官员。
大家都知道,在明朝,御史的权力是很大的,因为明朝就是一个注重监察的朝代。按照制度规定,这个刘台的确有权检控张居正的腐败行为。可是,大家可能并不知道,这个刘台与张居正不仅同朝为官,而且有着很亲密的关系:刘台是张居正在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所取的一个进士。那年,张居正担任主考,刘台前来会试,按照古话,他就是张居正的门生,这两人是师徒关系!
这就让人觉得纳闷了:这个刘台为什么要告自己的老师呢?他真的是那样大义灭亲吗?要知道,在中国古代,尤其是在正受宋明理学熏陶的明朝末年,儒家的伦理观念几乎就成了天大的人生准则,上至天子,下至黎民,都要严格信守。这些伦理观念之中,就包括了学生对老师的敬戴。在必须对之尽忠尽孝的天地君亲师之中,老师虽然排在最后,但是也具有很大的权威『性』。任何冒犯老师的行为,都会被认为是大逆不道的,自然会受到舆论的谴责。那么,刘台为何要冒着如此巨大的压力弹劾自己的老师呢?起因还是要从万历三年的辽东大捷说起。
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明朝取得了少有的抵御外敌的胜利——辽东大捷。辽东一直就是让明朝『政府』、尤其是让张居正最为担心的边疆。这次的胜利,着实让张居正高兴了一阵子。然而,他很快就陷入了郁闷之中。怎么回事?原来,按照规定应该由辽东巡抚张学颜进行的奏报,却被巡按御史刘台捷足先登,抢先报了喜。有人会觉得奇怪:捷报到来,张居正还有什么好郁闷的呢?这样想的人其实并不明白明朝的官职制度。按照明朝的官职制度,巡按和巡抚的职权是根本不同的。明英宗正统四年的时候,对于巡按御史的出巡事宜曾经作过如下的规定:“总兵、镇守官受朝廷委任以防『奸』御侮,凡调度军马,区划边务,风宪官皆无得干预。”
这里说到的总兵、镇守官就是巡抚,而风宪官则是巡按,这个规定的意思就是巡按没有过问军事的职权。具体到辽东来说,这里巡抚的全衔叫做“巡抚辽东地方,赞理军务”。换句话说,军事上的事情,都属于巡抚职权的管辖范围内。虽然在法律上有了明确的规定,但是一方面随着时代的久远,某些规定容易失去原先的约束力,另一方面这个规定本身也容易让人混淆,因此深明政治制度的张居正早就意识到,对于这一点必须严加要求。他在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的一封信中曾经提到过这件事情:“窃谓抚、按职掌不同,政体亦异。振举纲维,察举『奸』弊,摘发幽隐,绳纠贪残,如疾风迅雷,一过而不留者,巡按之职也。措处钱粮,调停赋役,整伤武备,抚安军民,如高山大河,奠润一方而无壅者,巡抚之职也。近来抚、按诸君,不思各举其职,每致混杂,下司观望,不知所守,以故实惠不流。至于直指使者,往往舍其本职,而侵越巡抚之事,违道以干誉,徇情以养交,此大谬也。”(《张文忠公全集·答苏松巡按曾公士楚言抚按职掌不同》)张居正的意思是:巡抚和巡按的职权是不同的,巡按的职权是振作纲纪、检查『奸』邪、提拔贤哲和处置贪官,而巡抚则是负责准备钱粮、征收赋税、训练军备和安抚百姓的。但是,现在却存在巡抚和巡按的职权混『乱』,相互侵权的事情,这是极大的错误。
很明显,张居正最担心的就是巡按侵越巡抚的职权。在他看来,巡按的这种行为是在“违道以干誉,徇情以养交”,因此是“大谬”。为了纠正这种错误,他在这封信中,明确地列举了巡按和巡抚的不同职权:巡按的职权是“振举纲维,察举『奸』弊,摘发幽隐,绳纠贪残”,而巡抚的职权则是“措处钱粮,调停赋役,整伤武备,抚安军民”。大致说来,前者就是负责监察,后者就是负责军务,绝对不能够“舍其本职”,侵越对方的职权。
张居正的这种严格要求是有他的道理的。从历史上的战例来看,很多时候都是由于巡按太多干涉巡抚的职权行为,而导致军事上的失败。比如就在取得辽东大捷的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三边总督石茂华就因为御史过于着急地督促作战,只好轻率冒进,结果导致作战的失败,损失惨重!在这次失败后,张居正平息掉心中的怒火,给石茂华写了一封信进行告戒:“今之时政,与先年异。公受分陕之寄,凡事当守便宜,谋定而后发,亦不必汲汲求解于群议也。”(《张文忠公全集·答陕西督抚石毅庵》)在这里,张居正明确地要求边疆的督、抚在军务上要自主,不要受到御史的干扰和牵制。
另外一个例子是在张居正已经去世很久之后才发生的。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杨镐镇守那时已经岌岌可危的辽东,由于受到兵科给事中赵兴邦一阵紧似一阵的督战,只好贸然进兵,结果造成了辽东战场的空前大败。如果说这个时候的失败,跟明朝急剧衰落的大局脱不开关系,即便是没有督战也难以取得胜利,那么万历三年的军事失败就完全是巡按侵越巡抚职权的结果了,因为那时的明朝经过张居正大力地开源节流后,国力已经得到了增强,应付局部战事是没有多大问题的。如此看来,张居正对巡按和巡抚之职权进行明确分工的要求是既有法律规定,也有事实依据的,不能不说是正确的决策。
在了解了明朝官职制度和现实的情况之后,大家就应该能够明白张居正的郁闷了。按照规定,军务上的事情是归属巡抚管的,而报军功同样是军务,因此也属于巡抚的职权管辖范围之内。刘台既然是一个巡按御使,自然也就没有权力报军功了。可是,他却捷足先登,虽然是一件好事,却同样犯了大忌!
有人可能还是会觉得张居正的郁闷没有必要,因为在这些人看来,人家不就是来报喜吗,就算是侵权抢了正式报喜人的先,也是出于好心,何必揪住一点儿小错不放呢?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