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十讲-第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隆庆元年的九月,鞑靼的首领俺答从大同入侵,一路攻占了石州、交城、文水。可这并不是最紧急的战事,就在西部战火突起的同时,土蛮进攻了蓟州,纵火劫掠了昌黎、卢龙,侵略者一直打到了滦河。如此一来,北京就再次面临着战争危机。就在紧急之中,穆宗下诏召集大臣商议战守的问题。在这次商议中,当时已经是工科给事中的著名大臣吴时来上疏推荐了谭纶、俞大猷和戚继光三员大将,主张用这三位平定南方倭寇的大将坐镇蓟州,抵御北方的外敌。他的这个主张很快就得到了同意,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吴时来跟张居正同为徐阶的门生,张居正自然会支持他的主张;另一方面也因为谭纶、俞大猷和戚继光的确是当时数一数二的将才,让他们去镇守北方边境,是大多数大臣都赞同的。
吴时来的上疏得到批准后,原为两广军务总督的谭纶就被任命为兵部左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蓟辽、保定军务;戚继光则被任命为神机营副将,从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五月开始总理蓟州、昌平、保定三镇的练兵事宜,统管所有的总兵官。张居正和这两位将才的友好合作关系就是从此时开始的,并且一直持续到张居正去世以后。至于张居正当政时期,他们两人更是得到了重用,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时谭纶还当上了兵部尚书。试想,如果没有张居正对他们作为一流将才的赏识和重用,他们的合作关系也不会持续这么久!
谭纶就任蓟辽总督后的所作所为,证明了张居正和吴时来的眼光的确超人。经过仔细的观察和比较,很快谭纶就对蓟辽的军事状况,尤其是明朝军队的素质情况有了深入的了解。他在一个上疏中反映了实际情况,并提出了解决之道:“蓟、昌卒不满十万,而老弱居半,分属诸将,散二千里间。敌聚攻,我分守,众寡强弱不侔,故言者亟请练兵,然四难不去,兵终不可练。夫敌之长技在骑,非召募三万人勤习车战,不足以制敌,计三万人月饷,岁五十四万,此一难也。燕赵之士锐气尽于防边,非募吴越习战卒万二千人杂教之,事必无成。臣与继光召之可立至,议者以为不可信,任之不专,此二难也。军事尚严,而燕赵士素骄,骤见军法,必大震骇,且去京师近,流言易生,徒令忠智之士掣肘废功,更酿他患,此三难也。我兵素未当敌,战而胜之,彼不心服,能再破乃终身创,而忌嫉易生,欲再举,祸已先至,此四难也。以今之计,请调蓟镇、真定、大名、井陉,及督、抚标兵三万,分为三营,令总兵、参、游分将之,而授继光以总理练兵之职。春秋两防,三营兵各移近边,至则遏之边外,入则决死边内,二者不效,臣无所逃罪。又练兵非旦夕可期,今秋防已近,请速调浙兵三千,以济缓急,三年后边军既练,遣还。”(转引自朱东润《张居正大传》)在谭纶看来,蓟辽军队的士兵老弱,大将分散,因此必须加以训练。可是训练却存在着四个大的难题:其一是训练三万人的骑兵每月花费太大;其二是有人非议将南兵与北兵间杂训练的方法;其三是有人会对严峻的军法制造谣言蜚语;其四是担心士兵难以做到失败却不气馁。在这样的情况下,谭纶自然需要得到张居正的帮助了,因为很多问题不是仅靠军事上的改进就能完全解决的,必须依靠政治的力量予以辅助。
对于谭纶的一切需要,身在内阁的张居正几乎是言听计从,一切的困难都帮助其解决。这样,谭纶的北方练兵得到了很好的支持,因而也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举例来说,谭纶提议增筑抵御敌人的堡台,张居正立即就回信答应了要求,而且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审慎意见:“昨议增筑敌台,实设险守要之长策,本兵即拟复行。但据大疏谓一台须五十人守之,则千台当五万人矣。不知此五万人者,即以摆守者聚而守之乎?抑别有增益乎?聚则乘垣者无人,增则见兵止有此数,不知又当何处也?又四面周广,才一丈二尺,虽是收顶之式,度其根脚,当亦不过倍此数耳。以五十人周旋于内,一切守御之具,与士卒衣粮薪水之类,充牣其中,无乃太狭乎?便中仍望见教。”(张文忠公全集《又与蓟辽总管谭二华》)张居正的意思是:谭纶所说的筑台一事,立即就办理,只是还有些疑问需要弄清楚。他不明白,守台的五万人应该怎样防守,是聚守还是其他?为此他提出了疑问。另外,他还觉得所筑之台显得太过狭小,是否能够容纳五十人以及军器粮食等物资。
从这封信我们可以看出,张居正虽然不是军事家,但是他善于用人,在知道部将所需之后,立即予以帮助。不仅如此,他还仔细地询问相关事宜,不耻下问,努力与部将一起干好国防事业。
除了解决谭纶的问题,张居正对于另外一位爱将戚继光也是照顾有加,对于他遇到的政治问题,也是极力帮助其解决。那么,戚继光遇到了什么政治问题呢?上文说道,戚继光从隆庆二年五月起开始总理蓟州、昌平、保定三镇的军事,统管三镇的总兵官。可是,政治上的安排很多时候都不能与实际情况相符合。在戚继光总理三镇的事情上,就出现了这个问题。为什么这样说呢?原来,戚继光虽然总理三镇军事,可是他只能训练三万兵士,可那三个镇的总兵官一共统领着十万人的军队,这样悬殊的力量对比,让戚继光怎样去总理三镇?事实上是无从总理和节制的。因此,戚继光到任后不久就上疏说:“臣官为创设,诸将视臣为缀疣(音同“尤”),臣安从展布?”意思就是在抱怨自己的为难处境。的确,明明有三镇的总兵官,现在又来了个节制总兵官的总理,事情变得复杂起来。
张居正看到戚继光的上疏后也很忧心:设立总理节制三镇总兵官是为了加强监督和军事训练,可是却存在着这样的制度冲突。一时间,他也没了主意。幸好,这个时候突然得知蓟辽总督谭纶对蓟州镇总兵郭琥不满意。于是,张居正就将自己的忧心告诉了时任兵部尚书的霍冀。霍冀是个聪明人,他知道戚继光的问题迟早得解决。因此,他想到了一个“好办法”:既然蓟辽总督谭纶不满郭琥,那就把郭琥解职得了。那谁来坐郭琥的蓟州镇总兵位置呢?很显然,自然是戚继光了!他这样一做,张居正也很满意,满以为自己为爱将解决了一个难题:“戚继光不是觉得自己的兵不多、没有实权吗?这下就给他实权。”
然而,张居正开心得早了点。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他得到的关于谭纶对郭琥不满的消息是假的,与此相反,郭琥却是谭纶的一位得力大将。张居正和霍冀的做法,实际上让谭纶、郭琥感到了委屈。而戚继光也因为由节制三镇的总理改任一镇的总兵,尽管增加了实权,但毕竟职位降低了,因而也觉得委屈。这一来,张居正对自己的爱将就犯了一次出于爱心的错误。怎么办?这时候,张居正一个人担起了责任,努力地进行补救。我们不妨来看一下他给谭纶的几封信,从这些信中,我们就可以知道张居正一方面在向自己的爱将细心解释,一方面也在将损失弥补回来:“前闻道体小违和,无任悬念,今想勿『药』矣。近日处分戚帅,诚出下策,然非得已也。顷会霍司马云,‘公本欲论郭琥’,则属者之举,似亦与高见悬符。……但以总理体面,比之镇守为优,今既易衔,则上、下承接,自有常分,用之虽重,而礼则少损矣。昨本兵题复,虑不及此,不知公议疏中,亦可为一处否?如不可处,则于常礼之外,少加优借以鼓舞之。”(《张文忠公全集·与蓟辽总督谭二华》)在这封信里,张居正解释了自己所谓处分戚继光的原因,是因为听信霍司马说谭纶不满郭琥,因而才导致问题发生。现在虽然给了戚继光实权,但是却有损他的体面。因而,张居正写信问询谭纶应该怎么办。
“戚帅以总理改总兵,诚为贬损!缘渠当仆以书相问之时,不急以此意告我,而本兵又仓卒题复,故处之未尽其宜,然及今尚可为也,望公于议疏中,委曲为言。不但体面降抑,为下所轻,且督、抚标兵皆欲付之训练,若不兼总理,何以行便?乞特致一书于阁中二公及虞坡、思斋,仆得从中赞之,更易为力也。倘得如意,当于敕书中增之,其关防当改铸矣。”(《张文忠公全集·又与蓟辽总督谭二华》)这封信里,张居正首先就承认了自己处理戚继光的事情太过仓促,因而没有处理好,希望谭纶能够在上疏中说清楚原因。现在准备让戚继光既当总兵,也当三镇的总理,以使对戚继光的重用实至名归。
仔细阅读这些信件,我们仍然能够感受到张居正当时那种既急着解释又急着挽救的心情。他肯定担心自己的好心办坏事会惹得爱将的不满,因而信中的语气极尽小心翼翼。从这些信中,我们可以看到,张居正对于真正将才的关爱和维护之心是十分真挚的。可以想象,如果没有他这种爱护将才的心胸,这些将才怎么能够为保护国家疆土竭尽全力?明朝的国防又怎么能够变得强大起来呢?
经过张居正的努力挽救,戚继光最终既成了蓟州镇总兵官,也同时官复三关总理,专门负责练兵事务。他这样的做法,完全没有私人的动机,在给谭纶的一封信中,他希望谭纶“谕意戚帅,努力功名以答群望,仆亦与有光焉。”(《张文忠公全集·与蓟辽总督》)如此的关切,其主要目的都是为了能够为国家争取一位良将,以保卫明朝的疆土。不仅如此,在以后的岁月里,张居正对于戚继光同样是庇护有加,尤其是在协调戚继光和北方将士的关系上,张居正可谓是颇费心思。为此,他还曾经专门写信给友人,叮嘱其代为协调:“戚之声名,虽著于南土,然观其才智,似亦非泥于一局,而不知变者。且既已被镇守之命,有封疆之责,岂宜别有注画乎?今人方以此窥戚之衅,恐不知者又将以为口实也。公如爱戚,惟调适众情,消弭浮议,使之得少展布,即有裨于国家矣。”(《张文忠公全集·答凌参政》)这封信里的凌参政就与张居正同年考中进士的凌云翼,他们关系一直很好,因此张居正就托他“调适众情,消弭浮议”,好使戚继光能够放开胆子做事,以“有裨于国家”。因为在当时,有人已经开始嫉妒戚继光了。而在张居正看来,戚继光的才干绝对不是只适用在南方,同样可以在北方发挥。
有着这样的政治支持和关护,戚继光自然为国甘效犬马之劳了!他在镇守蓟州的十六年中,使整个北方边境再也没有出现过大的外患,不可不谓是立下了赫赫战功!对于这样的成绩,我们应该如此评说:既是由于戚继光的武功,也是由于张居正的用人得当与极力帮助!
名将胜似长城边防的稳固,极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兵将领的才能。神宗时期,明朝的边患问题之所以日益严重,是因为一些汉『奸』得到了鞑靼势力的重用。在这种情况下,张居正信任和支持深悉敌情的著名边防将领王崇古,最终不仅消灭了汉『奸』,而且取得了对外关系的改善。
在讲完了第一个事例之后,我们再来看张居正善于识用将才的另一个事例,这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