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十讲-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觉得他非常讨厌,因为他实在是太过傲慢和目中无人了!
高拱入阁后,由于掌握着吏部的大权,因此实际上控制着人事权,势力逐渐恢复到了以前的样子。高拱的势力增大,受到最直接挑战的则是赵贞吉。因为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的时候,都察院左都御史王廷恰巧在正月致仕,赵贞吉接替王廷于那年的二月当上了都察院左都御史。
大家想想,一边是行政和用人大权,一边则是专门监察行政人员的监察权,这两人自然就是很敌对的了。如此一来,从隆庆三年十二月高拱入阁到隆庆四年十一月赵贞吉致仕,内阁里面就展开了你死我活的又一次政治斗争,斗争的双方分别是高拱和赵贞吉。至于张居正,他一方面由于此时与高拱的关系还不错,另一方面也由于本身就很讨厌赵贞吉,因此他比较接近高拱一些。只不过,由于这种事情旁人最好不要『插』手,因此一向审慎的张居正多数时候都是坐山观虎斗。
政治斗争是残酷和消磨人意志的。在这次斗争中,其他的一些阁员逐渐退出了混『乱』的政局,第一个退出的是陈以勤,他在隆庆四年七月辞官了。他的走是一种明哲保身的做法:叫他怎么办好呢?
一边是自己在裕王府侍讲的同事,一面又是自己的四川同乡。还不如归去呢,反正国家大事我也『插』不上手了!陈以勤走后不久,高拱就利用考察科道的办法,借助言官韩楫的弹劾将赵贞吉『逼』得下了台。不仅如此,就连那些曾经弹劾过高拱的言官这次也纷纷落马,高拱总算是报了一箭之仇!
这个时候的张居正自然感受到了危险,因为在这次政治斗争之中,大理寺右丞耿定向和广东巡抚右佥都御史吴时来都被整下了台。这两人,前者是自己的朋友,后者则是徐阶的学生。在这样的情势下,张居正不会感觉不到那股正在『逼』近自己的杀气!原因很简单:自己是徐阶的学生,高拱也不可能不知道徐阶曾经将家国之事托付自己。危险迟早会降临的,只是时间没有到而已!
情势越来越紧张!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的五月,厚道人、首辅李春芳也在高拱的『逼』迫下辞官了。
按理说,就算留下李春芳也不会威胁到高拱的利益,高拱为什么要向他开刀呢?原因很简单,高拱在整完了其他一些大臣之后,开始着手整已经下台的徐阶。这个时候,李春芳出来阻拦了。于是,高拱大为不满,他杀红了眼,掉转枪头就攻击李春芳。起初,李春芳也准备要离开,只是穆宗一再慰留,因此没有走成。后来,在高拱的指使下,南京给事中王祯弹劾了李春芳,终于『逼』得他辞官而去。
可以说,这个时候的高拱已经是个完全的大独裁者了,几乎有了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气势。内阁已经成为高拱的天下,他成了事实上的首辅。
有人会问,如日中天的高拱为何没有在这时向张居正动手呢?的确,高拱要整张居正,这时是最佳的时机。可是,由于下面的两件事情,他一直没有大张旗鼓地跟张居正展开权力之争。而等他终于缓过神来时,张居正已经联合太监冯保准备对他动手了。
这是两件什么事情呢?第一件事情就是隆庆五年殷士儋大闹内阁,第二件事情就是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明穆宗驾崩、明神宗即位。我们先来看第一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的起因是高拱和殷士儋之间的矛盾冲突。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隆庆五年的冬天,殷士儋依靠太监的帮助进入了内阁。而这个时候,高拱正要提携张四维,却让御史郜(音同“告”)永春把张四维弹劾了。
高拱查来查去,觉得事情是殷士儋干的,因为这样就可以使他自己进入内阁顺利些。于是,高拱就派了御史赵应龙弹劾殷士儋,理由为殷士儋是由太监推荐的,不能委以大任。
这只是第一轮轰炸,很快给事中韩楫也准备弹劾殷士儋了。这下,殷士儋就被惹怒了。于是,那年冬天的内阁便上演了一出争权夺利的闹剧。闹剧发生的时候,按照明朝的制度,给事中韩楫正好到内阁与大学士们开见面会,这就是所谓的“会揖”。
殷士儋看见韩楫来了,就一脸不快地对他说:“听说科长对我不满意,不满意倒没什么,可犯不着被别人利用!”
韩楫想不到在内阁里会听见这样的问话,一时愣住了。在一旁的高拱听不下去,于是忿忿地说:“这算什么体统!”
高拱不说话还好,他这一说话,事情立即激烈起来。殷士儋立马撩起了袖子,指着高拱大骂道:“驱逐陈阁老的是你,驱逐赵阁老的是你,驱逐李阁老的也是你。现在因为要提拔张四维,又来驱逐我!内阁永远是你一个人的!”
他一边骂,一边还准备上前打人。果然不愧是山东人,『性』格真是直爽得很!就在这时,张居正实在看不下去,也上前准备劝架。谁知,好心的张居正也被殷士儋给骂了个狗血喷头!一时间,庄严肃穆的内阁大院简直成了菜市场,叫骂声、打闹声和呻『吟』声混成了一团!
战斗终于结束了,双方各有损伤。更大的损伤在后头:御史侯居良弹劾了殷士儋,殷士儋也实在厌烦政治,干脆就上疏请求辞官。终于,在那年的十一月间,殷士儋离开了内阁。
殷士儋大闹内阁的事情结束,高拱终于有了机会向张居正开刀了。他也的确动了一次手,却被张居正给躲了过去!
那时的内阁,大家想一下就知道,其实就只剩张居正和高拱二人了,因此高拱对于与自己势均力敌的张居正自然是用尽心思,只要一有机会便要攻击张居正。面对一个气势旺盛的首辅,张居正只好更加谨慎了!
其实,不仅高拱,而且高拱手下的得力干将们也想整垮张居正,因为如此一来,这些干将就能更得高拱器重了!张居正的处境,正在一天天危险起来!
此时的张居正最担心的,就是自己暗中保护徐阶家小的事情被高拱及其爪牙察觉。
实际上,这帮人是知道自己和徐阶家的亲密关系的,只不过没有真凭实据,这些人不敢轻易动手。可是,人越是担心的事情,往往越会发生。
有人向高拱报告了一个据说千真万确的事情——徐阶的儿子送了三万两银子给张居正,让张居正帮助他们在上面活动。
高拱听见这个消息后,半信半疑,因而还是没有立即动手弹劾张居正。他只是在大学士的朝房里,语带机关地讥刺了张居正一顿。
张居正是何许人物!自然听出了他话中的意思,于是他当时就变了脸『色』,发誓赌咒地否认了这件事。
看见张居正坚决的态度,本来就不太相信的高拱意识到自己太过心急,于是他一面低头承认是误会,一面准备再次的攻击。
然而,高拱不知道,错过这次机会以后,他就再也没有打倒张居正的时机了。
因为,张居正经过这件事之后,已经意识到高拱处处针对自己,而且已经准备采取行动,于是更加提高警惕,同时也在谋划着一场大的“倒高”计划。
后发制人的决胜局张居正的隐忍和潜伏,为他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等到时机成熟,张居正看准了高拱和冯保之间的矛盾斗争,他权衡利弊,机智地站在了冯保一边,虽说是后发制人,却仍然取得了决胜局的胜利。
在这件事情之后,内阁表面上暂时平静了一阵子。到了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的五月,上文说到的第二件事情发生了——明穆宗驾崩,明神宗即位。于是,另一场更大的政治风暴席卷了整个明朝『政府』!
就在隆庆六年的四月,内阁的人员发生了变化:高拱推荐前礼部尚书高仪入阁,是为文华殿大学士,内阁于是就由张居正和高拱二人分权,变成了张居正一派,高拱、高仪一派。
这件事情没有引起什么政治上的波动。可是到了五月,穆宗在上朝的时候突然中风,竟然就这样撒手而去了。在穆宗去世之前,他召来了高拱、张居正和高仪,当着皇后、皇贵妃和皇太子的面,由太监冯保在乾清宫宣读了自己的遗诏:“朕嗣统方六年,如今病重,行将不起,有负先帝付托。太子还小,一切付托卿等。要辅助嗣皇,遵守祖制,才是对于国家的大功。”
在这个遗诏里,“太子”就是穆宗和李氏,也就是后来的孝定皇后生的朱翊钧、历史上的明神宗。翊钧是一位聪明的皇子,深得穆宗的喜爱,因此他被立为皇帝是理所当然的。只不过,穆宗死得太早了,翊钧即位的时候,还是个十岁的小孩。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才出现了后来张居正辅佐神宗的佳话。
然而,眼前的事情却是:如何辅佐这个年幼的君主呢?英明智慧如高拱者,在退出乾清宫回到内阁之后,仍然不免号啕大哭:“十岁的太子,怎样治天下啊!”
不仅如此,张居正和高拱心中都明白,穆宗刚死,神宗新立,正是自己大展宏图、消灭异己和扩张权力的大好时机,此时如果不做好战斗准备,就很容易败于对手的政治阴谋之下。
可是,后来的历史说明,高拱接下来的失败,不完全是张居正一个人的力量,另外一个人起了很大的作用,这个人就是太监冯保。
冯保是个三朝老太监,早在明世宗时,他就已经当上了司礼秉笔太监。在明朝的制度中,司礼秉笔太监的职权是“掌章奏文书,照阁票批硃”。大家千万不要小瞧了这个职位,有了这种权力,冯保就可以对内阁票拟的谕旨,用朱笔进行最后的判定。
如果说内阁大学士是皇帝的秘书,那么司礼秉笔太监就是皇帝的机要秘书。司礼秉笔太监的权力虽大,但是却还没有达到太监的权力顶峰,真正做到最高的是专门负责“掌理内外章奏及御前勘合”的司礼掌印太监。因此,一直以来,冯保就想坐上这个位置。然而,他却遇到了一个强有力的反对者,这个反对者就是高拱。
在高拱的一再反对下,冯保始终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因此这两人之间就结下了很深的仇怨。
有人会问:为什么高拱要阻拦冯保坐上司礼掌印太监的位置呢?其实,不管谁坐上这个位置,高拱都不会满意的。什么意思?原来,高拱根本就是在反对明朝的制度设计本身。让他不满意的是,在内阁之外,还有一个会参与政治决策的机构——无论是司礼掌印太监,还是司礼秉笔太监,都可以利用掌理奏章的机会干预实际政治,这就无异于给内阁增加了一些权力争夺者。
在这样的制度安排下,作为首辅的高拱自然就不会满意了。他对冯保的不满,其实只是他对明朝制度不满的一个折『射』。
本来,如果明穆宗晚点儿死,高拱和冯保的矛盾也是可以晚点儿爆发的。原因在于,这两人的矛盾无论怎样尖锐,也不会上升到直接的政治斗争,而只是在一些具体行政事务中出现摩擦。可是,明穆宗一死,冯保就觉得是到了夺取司礼掌印太监大权的时候。
其实,早就在明穆宗即位,也就是明世宗去世时,他就想实现这个夙愿,只是那一次由于高拱的阻拦没有成功。这次他决心抓住机会,不仅坐上司礼掌印太监的位置,而且除掉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