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酒趁年华-第1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场,便阻止两个孩子接近。每日一早一晚,颜神佑就带着弟弟,在门外给姜氏问安。顺手,也接管了六郎的功课。
她唯恐自己教得不好,便专门请教了姜氏进度,而尔自己做了个教学大纲,回来一点一点给六郎来讲。她的耐心固不如姜氏,却胜在有趣,姐弟两个一个教、一个学,倒也其乐融融。不但教学,颜神佑还要应付六郎的问题,比如:“阿娘什么时候能好?”
每当此时,颜神佑就要哄骗小朋友:“六郎将功课学好了,阿娘就好了。”
颜肃之夫妇听了阿圆与阿方学语,又是欣慰又是好笑。姜氏也盼着自己的病赶紧好。这几日,早晚已有些凉爽了,姜氏感觉好了很多,再忍不住了,开始念叨儿女,连朝廷的旌表都看淡了很多。
颜肃之道:“他们两个,好着呢。再服两剂药,明天叫他们来见你,包管都要乐坏了。”
姜氏道:“这些日子,你看神佑还行?”
姜氏病了,颜肃之便想接手一些家务。简单的事务阿方、阿圆这样的心腹侍婢就能应付得了,但是有些事情还须主人作主。偏颜肃之近来事务颇剧,盖因秋收将至,不特县中之租赋要收缴,还要安排一下县里徭役之征发,好修一修水渠。又有秋收过后,分给他的一千部曲都要迁到归义来,他更要上心作好规划安排。
入秋后,荒地不好再开垦种植了,但是先犁一遍,上些肥料来肥一下田,等明春再种也是十分划算的。
这样内外一把抓,颜肃之也有些吃不消。颜神佑便主动接过了任务,不但每天抽空给六郎上课,然后安排他练点书法。自己就趁着六郎写作业的功夫,来处理家务事。这些事务在她眼里并不困难,一是学过,二也是因为人、事都不复杂,倒也安排得井井有条。
听闻姜氏生病,登门拜访探病的不是没有,颜神佑也只亲自接待了卢、牛、马、羊四家的主母,且说:“家母不适,恐过了病气,不敢请诸位相见。待痊愈后,再与诸外欢宴。”尔后便出了个通告,说姜氏要养病,没事少来烦她老人家。等到秋收结束,大家一起吃酒。
归义的秋天,有一个类似丰收节的节日,大约是先民的习俗与山民的节日相融合的产物。每到此时,全县上下总要热闹上小半月。作为一县之令长,颜肃之也要携全家,与大家一起庆祝的。
等颜肃之从坞堡那里回来,发现女儿已经处理妥当了,心里便十分庆幸。早年他中二,幸亏没有把孩子给带坏,真是要谢天谢地。这心里,对老天爷的感激又涨了几分。
反是颜神佑,很有点郁闷。
不知道是不是她的错觉,就觉得六郎似乎有点老成的样子。明明开始还是个很正常的逗人正太,怎么越来越闷了呢?集中表现在,这货平常一句废话也不会说。问问题的时候,简明扼要,回答问题的时候,也只拣要点来说。颜神佑的想法里,这个年纪的小朋友闲得没事儿,跟小猫小狗小蚂蚁都能讲两个钟头的故事,怎么到了六郎这里,就一副:鱼唇的凡人。这样的嘴脸了呢?!
小朋友,你这样不好的,boss即视感你造吗?
第三天上,姐弟俩得到允许可以见姜氏的时候。颜神佑注意观察,六郎开始是迈着欢快的小短腿儿,扑到姜氏怀里没错啦。然后卖完萌,叫完娘,他就……坐得跟个雕像似的。
颜神佑不由报怨:“跟个小老头儿似的。”
岂料颜肃之与姜氏异口同声道:“他就是要沉稳些。”姜氏还要再添一句:“你就是个猴儿,我可不要再养另一只了。”
颜神佑:“……呵呵,我是大湿兄,他就是二湿兄了嘛,呵呵,未必好哦。”
姜氏没听懂,嗔道:“你又说什么呢?”
颜神佑翻了个白眼:“我胡说八道的。”
这样理直气壮的耍无赖,把颜肃之都噎着了,姜氏跟这个小变态的斗争经验比颜肃之要丰富一点,她回神很快,手里的扇子直指颜神佑:“你再胡说试试!”
颜神佑缩脖,却忽地听到一声极细的“嗤”,一扭脸儿。她发誓看到那个刚才她说的“小老头儿一样的小胖子”正在捂着嘴巴偷笑。
收回前言,这个小东西还是斯文一点的好!有一个颜神佑去闹腾别人就好了,她一点也不想再来个小胖子闹腾自己!要不是怕给小朋友留下心理阴影,她打算给六郎起个小名叫胖胖或者球球什么的。
姜氏与颜肃之相视一笑,道:“不要淘气了,六郎也坐好!不许嘲笑你阿姊。”
擦!小东西你还真嘲笑我啊?!颜神佑斜了六郎一眼,六郎……正襟危坐,跟什么都没发生似的:“看到阿娘好了,我开心才笑的。”
小王八蛋!颜神佑气鼓鼓的。
姜氏道:“好啦,京里来了些新纹样的料子,你们来看看,喜欢什么颜色的,好做新衣。丰年节上好穿。”
颜神佑奇道:“丰年节?”原谅这个土包子并不怎么知道本地风俗吧,她自从到了这里来,是够忙的,没注意这个。
颜肃之解释了一回,且说:“本地风俗,于男女大妨颇有些松驰,你们年纪又小,偶尔玩耍一下也是不错的。”
姜氏皱眉道:“这个……”
颜肃之笑道:“并不妨的。”要在这里扎根,总得染上一点这里的风俗。若如卢家那般,守得太死,才是对自家不利呢。
颜神佑道:“可是与山民有关?”这也算是常识了,一般这种丰收节之类的,形态越原始的地方,保留得越多呢。
颜肃之笑道:“正是,你是怎么知道的?”
颜神佑一摆头:“猜的。”
颜肃之道:“我不管你了,你与你阿娘商量做衣裳的事罢。记得做身儿窗袖的,说不得,你们也要随我四乡里走一遭了。免得日后说起,你在归义住了这许久,还不知道归义是什么样子呢。”
————————————————————————————————
颜神佑喜欢大红、鹅黄两色,颇为亮眼,还怕姜氏说俗气。姜氏却说:“小小年纪,就该穿鲜亮一点儿好,咱们又不是穿不得。”
颜神佑嘴角一抽,还真是的。这个她读过书的,有种种禁色,譬如奴婢,只好穿些灰黑藏蓝之类的。平民呢,颜色也就是那么灰褐几样,当然,如果你家有点钱什么的,不怕衣服脏,可穿白。白衣秀士听着很美,其实是因为……没资格穿彩的。插一句,这会儿女士衣服上,凤凰可以随便绣,不能随便绣的是翟鸟纹。
裁缝做着衣服,颜神佑继续操练她的兵马。客女们都很开心,盖因父母亲人行将赶赴归义,到时候便是一家团聚了。虽然还要在小娘子身边听命,可偶尔得个假,也能去看看父母家人。是以训练起来也很有积极性。
颜神佑这里,可能真的是颜启的基因不错,哪怕训练的时间不如客女们多,她的体育课居然没比客女们差。此情此景,连她自己都得承认,有时候,还真得看先天条件的。
不止是客女,就是城外的部曲,干起活儿来也很卖力。不但房子建好了,连收割谷物也相当地快。新打的谷子晾晒着,干得差不多了,再开始脱粒。然后将一些稻草堆起来作冬日的部分燃料,又在山民势力范围的边缘彼此默许的地方打了足够的柴来备用。再犁一遍地,以草木灰肥田。
等丰年节后,再插一茬儿冬麦,到明年还能收一茬儿呢,也是增产的好办法。虽然眼下地薄,但是多垦几年,也就养起来了。又有上面支援的耕牛也到了,朝廷拨的、姜氏娘家给闺女的,齐总总得了上百头。
真一派兴旺热闹的景象!
然而在此之中,方章却有些忧心,常对颜肃之道:“郎君括隐括出这许多,只怕底下人心不平。”
颜肃之道:“无妨,闹不起来。”他是明白的,只要不触到底线,少有人敢去反朝廷。颜肃之在这里,就代表着朝廷。更何况,他还拿出一些诚意来,允许大家垦荒呢。不给这些土豪来个下马威,他要怎么在这里立足呢?
方章十分担忧,甘令当年是吃过不少苦头的,虽然倚着朝廷,强硬顶了十几年,当地土豪却不合作,不肯共同建议新天地,归义这地方依旧有些穷山恶水的意思。
可他怎么劝,颜肃之都不给正面回应,丰年节却又到了。
——————————————————————————————
到得丰年节时,颜肃之与姜氏先在县城里宣布这一盛大节日开始。
姜氏原本因病,收了许多拜帖,就是打牌与土豪娘子们见个面,或许还吃个饭什么的。如今丰年节到了,正好,不用单独相邀了,就合到一处办了。县衙里吃个酒,然后一起到外面看狂欢。
受山民的影响,县里民众的歌舞水平还是很高的。比起颜神佑跟着姜氏学的一点宴会上的舞步要精彩多了,而且这城里还有一些不知何故下山来的山民,用古老的语言唱着长长的调子。到得夜里,这一天是不宵禁的,满城的灯笼火把,将县城有限的几条大街用橘色的火光给勾勒了出来。
颜神佑被勒令绝不许离开阿竹等人,这才被允许跟当地白富美们一起玩耍。卢家两个小娘子不肯下场,只肯远远看着,颜神佑便与其他几家小姑娘一起,带着侍婢们,组团从街道这一头晃到街道那一头。
第二日上,土豪们告辞,颜肃之却令套车,带着一家大小,往四里八乡的转一圈儿去了。众土豪也得往自己的地盘上去庆祝丰年。即使被括了隐,土豪们也得承认,有颜肃之在,本地的杂捐之类减了不少,自家也能放开了种植桑麻之类,整个归义的大环境都觉得好了很多呢。
且颜肃之自得了朝廷之表彰,又申请了减负,虽然目前更进一步的还没有批下来,但是总体来说,欣欣向荣。哪怕得不到多少实惠(……),至少在这一刻,土豪们看着这一片欢腾的场景,心情是振奋的。
颜神佑坐在马车里,心情也是振奋的。虽然蒋氏命姜戎给姜氏送了牛了,姜氏依旧没有,却改为双马拉车,感觉差别也不算特别大呢。
这一回走得就远了,四里八乡都串了一回,颜神佑戴着帷帽,也四处蹓跶了一回。这一回,开始还用步障,到最后,姜氏见乡民热情,连步障都收了一半,展作个半弧,队伍的后半截依旧裹着,前半截已露了出来。先往西行,经过比较富庶一点的,也就是各大土豪的地盘,南面是大山和荒地,且不去了。从西经北再到东边,最后视察一下自家坞堡,然后回县衙。
县令一家在西部和北部受到了热情的招待,除了卢家,其他人家是有些担忧的。伪世家在姜氏面前是不敢拿大的,真个变成了土豪。所有人都担心:县令下面要做什么。
颜肃之不饮酒,却于宴上像喝醉了一样地向大家保证:“总不会揩油揩得叫各位吃不上饭不是?”
大大地安抚了土豪慌乱的内心。方章作为随行人员,暗道:难道这就是郎君说的心里有数吗?这个问题,颜肃之是不会回答他的,颜县令吃完了酒席,又带着家人往东面去了。
经过先前去过的那个村子的时候,颜神佑犹记得当初偷食鱼饵的小姑娘。小声问:“那个阿花呢?”
里正便问:“哪个阿花?”原来,山民下山的时候,都没个接地气的姓氏,也没个正经的名字。登户籍的时候就随便乱叫。你们这一村的,是一大家族,当时穿着蓝布衣服,就姓蓝。他们那一村子,登记的时候书吏看到了砚台,就姓黑。以此类推。
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