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演讲论辩技巧 >

第50部分

演讲论辩技巧-第50部分

小说: 演讲论辩技巧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地打着官腔:“相信组织嘛,这件事我们研究研究”。——这种情势下的“研
究”不要当真,说不准,你下次再来,得到的答复依然是“研究研究”。

2。趋炎附势的“奉承”语:
一些善于钻营、拍马的人,为了巴结、讨好上级,或在请求帮助之际,
或在大庭广众之下,或随别人夸赞之后,总是不失时机地奉承几句:“您还
有说的,要德有德,要才有才,关心人,爱护人,比起那几位(其它领导)
真是一天一地”。——这种情势下的“一天一地”,听了不要飘飘然,或许
到了其它领导面前,就又“天翻地覆”了。

3。高谈阔论的“表态”语:
少数人习惯于唱高调,说空话,信誓旦旦与付诸行动形成反比。每逢需
要表达的“关键时刻”,总是不失时机地抢先“慷慨陈辞”:“坚决拥护。
坚决照办。”“不折不扣地完成”。——这种情势下的“枪白”为的是沽名
钓誉,如果你“不折不扣”地轻信他的“誓言”,“七折八扣”的兑现结果
会使你大失所望。

4。火上浇油的“离间”语:
你和别人有了隔阂或发生争执,他总在你耳边喋喋不休,生怕“熄火”:
“他算什么东西,要是我,定给他点厉害瞧瞧,甭怕,我帮着你。”,这种
情势下,如果你头脑发热,全信着“我帮着你”,结果,“他害了你”,你
还莫名其妙。

5。貌似热情的“招徕”语:
停在那里的个体出租车,哪怕车上空荡荡的无一乘客,也是见人就喊:
“上车就走”。你上了车,他招呼下一个乘客仍是“上车就走”,——这种
情势下的“上车就走”是为了迎合你的“走就上车”的心理,其实,客不爆
满,走才怪呢。因此,千万不要当真,应听成是“上车再等”。

6。虚张声势的“兜售”语:
一些出现在傍晚或人少地段的三轮车,满载着衣服或其它物品,大叫大
嚷:“便宜货,便宜货”,“出口转内销,一次性大削价”,“不怕不买货,
就怕不识货”。——这种情况下,你信以为真,想“讨便宜”就大错特错了。
“就怕不识货”其实是冲着你“就怕不买货”来的。

7。完美无缺的“广告”语:
一些人经营劣质商品往往靠做虚假广告开道:“制作精巧,性能优良”。
“××质量评比中几项第一”,“荣获××奖”,“数量不多,欲购从速”。
——这种情势下的“几项第一”,“荣获××奖”仅作参考,或许等你“从
速”购买连呼“上当”之后,见诸报端的是该产品由“最佳”成了最差,“几
项第一”中唯一站住脚的是“怨声第一”。


8。对天发誓的“打赌”语:
少数流动的水果摊,价格往往比市场上正常价低上三、五毛,你买他水
果时,不是会怀疑他短斤少两吗?他象是蒙受了“不白之冤”,发誓打赌:
“我干这缺德事?少一两水果,补一两钞票”。——这种情势下的“少一两”
还是“谦虚”说法,一斤给七两就算不错了。等你寻“补一两钞票”的机会,
他早已肥得流油,另辟“蹊径”了。

9。模棱两可的“索价”语:
街头巷尾一些补鞋、修表、摆弄打火机之类的摊点,在你问其价钱时,
总是“大智若愚”:“好说,好说,拿过来修,钱你看着给吧”。——这种
情势下的“你看着给”并不是慷慨,十有八九等修理完毕,早就变成你“看
他满意”才算“好说”。

10。瞒天过海的“交易”语:
一些投机钻营者,挂着“董事长”、“总经理”之类头衔,貌似神通广
大,实为“皮包公司”,和你一见如故,咬住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这
交易好做,我如何如何,保管你净赚几万几万”。——这种情势下,如果你
不辨真伪,求财心切,草率从事,听由他“如何如何”,到头来你赔本也同
样是“几万几万”。

(钱鸣放)


讲话“十忌”

说起开大会打瞌睡这桩事,打瞌睡的听者固然该受责备,催人瞌睡的讲
者也是该自责的。一次讲话,为什么会讲出那么多瞌睡虫来,原因是犯了忌。
讲话少说有十忌:

一忌空谈空谈是指不结合当时、当地、历史、现状和听众的实际,光
发空头讨论。有的单位常开些一年一度的会,会议的开幕词却是用陈年的讲
话稿,只把第一届改成第二届,第三次改成第四次,内容照旧,年年如此,
这就是空对空的典型例子。要戒空谈,就要搜集、选取确凿、典型、新鲜、
生动的材料,做到内容充实,言之有物。

二忌杂乱光有充足的材料还不够。有人讲话并非没有新鲜材料,而是
材料过于庞杂,讲起来又杂乱无章,象开无轨电车,开到哪里,算到哪里,
叫人摸不着头绪。要戒杂乱,就要讲得有条有理,有主有次,有光有后,有
详有略,做到语言流畅,言之有序。

三忌武断武断就是不合逻辑,妄加论断;或者不顾事实,主观臆断。
上得台来,不问青红皂白,哇啦哇啦一通,也成了某些官僚主义者的症候之
一。要戒武断,就要设身处地,推心置腹,言之有理。

四忌冷漠有的人,特别是有的领导人讲话时毫无表情,呆若木鸡,甚
至肌肉绷紧,脸色铁青,好象别人欠他的多,还他的少,使听众格格不入,
听多了还会生气。有的人说话语调冷淡,没有抑扬顿挫,实质上也是由于没
有真情实感。要戒冷漠,就要在情绪、心理上与听众息息相通、在语言上来
一点修辞色彩,做到言之有情,使人共鸣。

五忌乏味做菜要有味,讲话也要有味,讲话乏味,如同嚼蜡,叫人怎
不瞌睡!毛泽东说过:“一个演说,颠来倒去,总是那几个名词,一套‘学
生腔’,没有一点生动活泼的语言,这岂不是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象个瘪
三吗?”严肃的道理同样可以在笑声中讲,而且往往要比乏味的说教更易使
人接受。所以,讲话要诙谐、幽默一点,引人发笑,甚至能让人在笑声中品
出深长的意味来,这样谁还会顾得打瞌睡呢?寓庄于谐,言之有趣,是值得
提倡的。

六忌晦涩有人讲话用的是书面语言,有的讲话还充满了行话术语。使
人感到晦涩难懂。殊不知讲话是倏忽即逝的,听众遇到陌生的词语,别说不
可能查找工具书,甚至连思考的时间都没有,因此,如果讲话必须涉及听众
难懂的内容,就必须当场解释清楚,而且尽量避免使用书面用语,更不要“文
夹白”。总之,发言稿不是供人读,而是让人听的,所以要用口语语体,正
如列宁说的:“应当善于用简单、明了、群众易懂的语言讲话,应当坚决抛
弃晦涩难懂的术语和外来的字眼”,这就叫言之有体。

七忌冗长文章贵短,讲话更应该长话短说。开会讲话面对更多的人,
废话浪费时间也更多,听众不是读者,除非打瞌睡、他得陪着你坐失时间。
(瞌睡还不完全浪费时间)

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举过长话短说的例子,那就是斯大林在1941
年7 月3 日的反法西斯战争的广播演说,全文不到4 千字。我们还知道,恩
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演说只有1260 个字;列宁在马克思、恩格斯纪念碑揭幕
典礼上的讲话只有652 个字;林肯的葛提斯堡演说只有10 个句子,从上台到
下台还不到3 分钟,却赢得了15000 名听众经久不息的掌声。这份讲话稿后


来被用金字铸在牛津大学校园里,奉为英语演讲的典范。

发言讲话有时间的限制,发言稿、讲话稿也应该有字数的限制。一般来
说,中速的大会发言每分钟可以讲200 个印刷符号,可以据此来估算发言稿
的字数,以便做到要言不繁,言之有时。

八忌废话讲话要讲效用,“用”是讲话的目的,所以讲话稿是一种实
用文体,旨在对一次会议起到它应有的作用。套话成堆,废话连篇,只能起
消极作用,如果说假话、大话,那就更要起副作用,甚至反作用了。讲话不
单是“讲什么”、“怎么讲”,更重要的是“为什么讲”,要解决问题,言
之有用。

九忌失礼有的人讲话不了解听众的职务、水平,不注意会议的环境和
背景,甚至不顾及本人的身份和在会议上的地位,这就难免在内容、措辞、
语气、口吻等方面不妥善、不贴切、不礼貌、不恰当。讲话也要知己知彼的。
只有知己知彼,不卑不亢,才能言之有礼,言之有当。

十忌离题知己知彼的“彼”,还应该包括会议的宗旨,也就是会议需
要解决的中心议题。会议上的讲话,既要有个性,又要有共性,也就是既有
自己的鲜明主题、独特风格,又共同形成会议的主旋律,齐唱大会的主题歌;
既为一部分听众侧目倾心,又为全体与会者注目关心;既各自解决一部分问
题,又一起为会议的主旨服务。知己知彼,言之有宗,是讲话成功的关键;
而不知已不知彼,游离于大会主题以外的讲话,是十次有十次要失败的。

从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情、言之有趣、言之有体、
言之有时、言之有用、言之有礼、言之有宗等“十有”的要求来看,言之而
不叫人打瞌睡,似乎是很起码的要求了,那么,就请你的讲话做到“十忌”
吧!

(中立)


刘大请客,何以不欢而散

在我们的言语交际中,常常听到有人这样的抱怨:你理解错了,我说的
话不是那个意思。

诚然,造成误解可能毛病出在听者一方,不过,作为言语传播的主体—
—说者,又该负什么责任呢?

交际传播理论告诉我们:信息在传播过程中,有“编码”和“译码”过
程,就是说传播者(说话的人)需先将自己要表达的意思进行“编码”——
借助言语符号(信息载体)传播出去。接收信息者(听话的人)感知后,经
思维加以“译码”,才能理解。但是,“编码”与“译码”之间不能划等号,
即是说,听话的人并不是“原原本本”地接收说话者的“意思”。非但如此,
在特定的场合下,说话的人的本意甚至会被曲解而生出是非来。有一例可证。

相传有个叫刘大的人,时值60 高寿,为“寿比南山,福如东海”计,于
是乎大摆酒宴,特请至交好友张三、李四、王五和赵六四位来家做客。

鸡鸭鱼肉、山珍海味一概准备就绪,但是赵六迟迟未到。刘大见大家面
有愠色,自己也十分不安,于是脱口而出:“该来的还不来?”

在座的张三听了这话,心头为之一颤,越想越觉得不是滋味:该来的还
不来——这老兄此言何意,莫非我等是“不该来”而硬要来吃喝的不成?于
是起身告辞。走了一位。

其实,刘大既然舍出钱来设宴请客,就绝无说“不该来”的意思。冤枉!
如果刘大说“该来了还不来?”——只改一个语气词,那么决不会出这麻烦。

照理说,气走了一位好友,刘大该应接受教训了,谁知这位老兄一着急,
又冒出一句更不得体的话:“哎呀!不该走的,怎么走了?”

糟了。李四一听,火上心头(他见张三走了,业已情绪波动,思维多向
而敏感)。心想:刘大搞什么名堂!这不是分明在下逐客今吗?张三不该走,
那么该走的是我了——难道是来乞讨酒肉的不成。于是愤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