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演讲论辩技巧 >

第13部分

演讲论辩技巧-第13部分

小说: 演讲论辩技巧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布阵。但不管香港队怎样变化,我们都一样准备。”

高丰文的答话很有艺术性,坦率中透有自信,机智而不失礼貌,应该说
反弹术的运用在此起了巨大作用。

有时对方提出某个问题,但其真实意图一时无法了解,如果贸然作答,
可能会落入陷阱,入其彀中,这时反弹术可就有了用武之地。如:

有位妻子,一天突然问丈夫:“你是否愿意和我离婚啊?”按照一般的


回答,丈夫可能要说:“我不愿和你离婚啊,亲爱的!”但是这位丈夫却没
有这样回答,而是采用了反弹的办法,说:“你呢?”应该说丈夫的回答是
巧妙的,在不了解妻子意图的情况下,采用反弹术将问题弹回去,这样可以
通过妻子的回答了解其意图,并迅速考虑好完美的答案,使自己化被动为主
动。

如果说“普通反问的反弹”还是较简单、较普通的话,那么下面我们要
说的“同构意类的反弹”和“二难藏问的反弹”就更复杂,更巧妙,更具有
艺术魅力了。

二、同构意类的反弹

对某些刁钻古怪或别有用心的问题不易回答时,可用此法,即构造一个
与对方相同的圈套让对方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如,有一次一位西方
记者与一位中国作家谈历史与文学创作。谈话中西方记者提了一个问题:“文
化大革命在中国历史上是一次公认的巨大灾难,它使千百万正直的中国人民
炮受动乱之苦,但也造就了一些反映这次历史事件的优秀作家和出色的作
品,阁下和阁下的作品亦在其列,那么,请问:文化大革命是好是坏?”中
国作家面对这个问题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采用了反弹术,回问了一个同构
意类的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世界历史上是一次公认的巨大灾难,它使
千百万无辜的各国人民尝尽了战争之苦,但它也造就了一批反映这次历史事
件的优秀作家与出色的作品,阁下和阁下的作品亦在其列,那么,请问:第
二次世界大战是好是坏?”

这位中国作家的同构意类的反弹出其不意令对方措手不及,无以对答,
顷刻间主客易位,中国作家由被动的答转变为主动的问,以对方的难题难倒
对方。这种答话技巧真不免让人产生“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儿回闻”
的联想与赞叹。

三、二难藏问的反弹

对某些不宜或不愿回答的问题,可用二难藏问的办法反弹回去。这种反
弹术难度较大,它需要分两步进行,先巧藏二难发问,诱使对方落入圈套,
然后要反问。此种反弹术威力巨大,可使对方哑口无言。比如,有一次,美
苏关于限制战略武器的四个协定刚签署,基辛格向随行的美国记者介绍这方
面会谈的情况。当记者问到美国潜艇数字时,基辛格巧设二难,用反弹术回
避了。请看基辛格与记者的对话:

基辛格:。。至于潜艇,我的苦处是:数目我知道,但我不知道是不是
保密的。

记者:不是保密的。

基辛格:不是保密的吗?那你说是多少呢?

记者:。。

基辛格真不愧是出色的外交家,当记者向他发问时,他不作正面回答,
而说:“我不知道是不是保密的”,这是巧设二难:如果是保密的,我就不
能讲;如不是保密的,你就应当知道;或者是保密的,或者不是保密的;所
以,或者不能讲,或者你应知道。基辛格的问话控制了记者只有选择说“不


是保密的”,这样记者落入了基的圈套,被基一个反弹,从提问变为被问,
由主动变为被动,结果自己无言以对,好不尴尬。

(胡习之)


曲问四法

提问在交际中应用非常广泛。在一般情况下,提问应当开门见山,要了
解什么,就问什么。可是遇到一些特殊情况,直问反而效果不佳,这就需要
曲问,曲问是一种迂回曲折的问法,正确运用曲问,可以增强言辞的艺术魅
力,达到“曲径通幽”的妙境。

一、声东击西

有这样一则小幽默。一位顾客坐在一个高级餐馆的桌旁,把餐巾系在脖
子上,经理很反感,叫来一个招待员说:“你让这位绅士懂得,在我们餐馆
里,那样做是不允许的。但话要说得尽量委婉些。”招待员来到那个顾客桌
前,彬彬有礼地问道:“先生,您是刮胡子,还是理发?”招待员的问话,
明为关心,实则暗示那位顾客这样做是不文明的。由于他采用了声东击西的
曲问法,显得委婉含蓄,既完成了经理指派的任务,又不会得罪顾客。

二、投石问路

有时,为了了解对方心中的秘密,又不便直问,可以用“投石问路”的
曲问法进行试探。例如,一个小伙子想了解某姑娘是否喜欢自己,又不便直
说,于是他试探地问道:“我可以陪你走走吗?”明问是能同去散步吗?实
际上是想了解“你喜欢我吗?”即使姑娘不愿意与他交往,也可以婉言谢绝,
双方都不致难堪。又如,有的人健忘,自己的东西不知丢到那儿去了,但直
接问人又显得冒昧,也可以用引导法来试探,如问:“你没有借过我的××
吧?”表面说“没有”,其实是问“有没有”,对于一些敏感的人来说,问
者便显得谨慎。投石问路之法也被广泛运用于审讯之中。法官往往先向受审
者提出一些看起来琐碎、与案情关系不大的问题,麻痹受审者的警惕性,同
时以之试探受审者,当受审者露出马脚时,再提出实质性问题,使之在事实
面前无法抵赖,供出案情。

三、欲正故谬

有时,要通过提问启发别人思考某一问题,运用欲正故谬的曲问方法,
可以收到比直问更好的效果。这在教学工作中运用得很广泛。例如,某语文
教师讲杜牧的《山行》一诗,讲到“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时,问:这句中
的‘坐’是‘坐下’的意思吗?”学生回答:“是的。”教师讲道:“那么
这句诗的意思就是‘我停下车来;坐在车上,喜爱枫林的晚景’,难道作者原
来不是坐在车上吗?这样讲语意就有些重复。大家不要望文生义,查查字典,
看‘坐’有几个意思,这里应讲作什么?”学生通过查字典,明白了这里的
“坐”应讲作“因为”,这句诗应解作“我停下车来舍不得离开,是因为喜
爱枫林的晚景”。由于教师运用了欲正故谬的曲问法,使学生对正确答案的
印象更深了。

四、欲实先虚


有时,与人争辩可先虚设一问,让对方摸不清虚实,只好顺理而答,然
后抓住对方的话柄,以此类推,得出结论。对方既然无法否认自己刚才说过
的话,当然也就无法否认由这话引申出来的结论。例如,《墨子·公输》记
叙了墨子为了“止楚攻宋”而和楚惠王的一段对话。墨子问楚惠王:“今有
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楚惠王觉得好笑,
脱口而出:“必为有窃疾矣。”于是墨子以此语为根据,转入正题。他由楚
宋两国地域窄小,物产贫乏,然后顺理成章地类推出“王之攻宋也,为与此
同类。”——敢是患了偷盗病。其结果必然是“伤义而不得”,楚惠王这才
发觉上了当,然而已经理屈词穷了,不得不口称“善哉”。总之,曲问作为
一种提问的艺术和策略,大有研究的必要。

(黄中建)


妙语巧答峰回路转

有的问话,含有多方面的内容,波及多层次的问题,答者需用心揣摩,
全方位、多角度地予以巧答,方能有的放矢,令人折服。

相传,有个酒店老板,脾气非常暴躁,一天,有个客人来喝酒,刚喝了
一口,就大叫:“好酸,好酸!”老板大怒,不由分说,把客人绑起来,吊
在屋梁上。这时,又来了一个顾客,问老板为什么吊人,老板回答:“我的
酒明明香醇甜美,这家伙硬说是酸的,你说该不该吊?”来客说:“可不可
以让我尝尝?”老板殷勤地给他端了一杯酒,客人呷了一口,酸得皱眉眯眼,
便对老板说:“你放下这个人,把我吊起来吧!”

后一顾客的回答是很机智的。他尝到了酒酸,但不说这个“酸”字,而
幽默地让老板吊起自己,这样的妙答,既收到了强烈的讽刺效果,又很从容
和艺术。

有个古代笑话说,有人请客吃饭,自己吃掉了大鱼,用小鱼待客,却疏
忽地把大鱼眼睛留在菜盘里。客人发现了这个秘密,不便当面揭穿,便说:
“你家养的鱼能让我带两尾回家做鱼种吗?”主人推说:“这是一种小鱼,
怎么做鱼种呢?”客人回答:“这鱼虽小,难得一双眼睛大得可爱。”

客人的巧答既含蓄又尖刻。他是运用大鱼大眼,小鱼小眼的一般规律,
突出强调小鱼大眼的矛盾之处,故意点明这种联系的荒唐,让对方一听心知
肚明,闻之有愧。

林肯第一次就任总统时,正值美国南北分裂,仇恨的乌云,血腥的风暴
一触即发,当时,他对南部民众演说的结束语是:“不满的国民们,在你们
手里握住了内战爆发与否的动力,如果你们自己不做侵略者,政府是绝对不
会首先攻击你们的。你们虽然没有攻击政府的誓言,我却有一种神圣的约言,
即要决心保卫和扶植政府,在你们没有立皙保证不破坏政府之前,我决不会
退缩。战乎?和乎?这个严重的问题,完全操在诸位的手里。”林肯把讲槁
交给当时的国务卿华席德看,华席德指出:“这个结束语不但有些鲁莽,火
药味太浓,容易激怒听众,而且显得十分唐突,好象下面还有话要讲,只是
把话暂停而欠圆满。”为此,华席德为林肯代拟了两篇结束语。林肯把其中
的一篇略加修饰,变为充满优美诗意和友善的词句:“我们是朋友,而不是
仇敌,虽然我们有时的情绪显得紧张,但我们的友情却不能因之破裂。我们
是绝对不应该成为仇敌的。爱神的音符将奏出全国统一的欢歌,并将通过每
一个战场和烈士的坟墓,到达辽阔的生存着慈爱心灵的家园里。”

显然,面对严峻的虎视耽耽的分裂危局发表演说,也是在回答一个“复
杂问语”,十分不易。换成这样一段刚柔一体,以柔为主的结束语,不但毫
无唐突之感,而且妥贴得体,使听众感到可亲可信,便于化干戈为玉帛,消
仇恨为和平,变对立为统一。

周恩来讲话也很注意这一点。1947 年8 月上旬,他跟随毛泽东转战到一
个叫曹庄的地方,当时敌人的追兵离中央机关仅二、三十里地。为了甩开敌
人,必须改变行军路线。负责警卫的同志吩咐后边的警卫部队要把转移后的
痕迹抹掉。毛泽东知道后说:“没有问题,就是在这里竖块牌子,注明‘毛
泽东向西北山上转移’,那些蠢货也毫无办法。”这些话虽然体现了毛泽东
对敌人的蔑视,但他说了“没有问题”,扫除痕迹的任务还执行不执行呢?
对战士来说是一个难题,却又不好多问。周恩来既没有明确否定主席这种讲


法,又坚持原来的方案,婉转地补充说:“有备无患,还是去吧,让敌人多
找一会儿也不错。”几句话说得十分妥贴,战士们明确了任务,迅速执行去
了。巧答的妙谛是:它不是违心的曲意逢迎的奉承话。它是在完全不违背自
己对问题的成竹在胸的看法下,他不是用可能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