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塔木德智慧全书 >

第48部分

塔木德智慧全书-第48部分

小说: 塔木德智慧全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果天上的星辰一生只出现一次,那么每个人一定都会出去仰望,而且看过的人一定都会大谈这次经验的庄严和壮观。传媒一定提前就大做宣传,而事后许久还大赞其美。星辰果真只出现一次,我们一定会早做准备,决不愿错过星辰之美。不幸的是它们每晚都闪亮,所以我们好几个月都不去抬头望一眼天空。
正如罗丹所说的:“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不会欣赏每日的生活是我们最大的悲哀。其实我们不必费心地四处寻找,美本来是随处可见的。
可惜的是,生活中的此时此地总是被忽略,我们无意中预支了“此刻的生活”。想一想吧,早上还没起床时,你就开始担心起床后的寒冷而错失了被子里最后几分钟的温暖;吃早餐的时候你又在想着开车上班的路上可能会堵车;上班的时候就开始设计下班后怎么打发时间;参加派对又在烦恼着回家路上得花多少时间了。
我们总是生活在下一刻里。我们急着等周末来临、暑假来临、孩子长大、年老退休。等我们老时,我们真的也可以说是:“我真是等不及要去死了!”
我们一刻也不停地转着。我们对堵车的公路乱骂脏话;我们在超市中像没头的苍蝇,毫无耐性;我们对着电视不停地调换频道;我们一个劲儿地催促孩子快点。难道这是宇宙的报复吗?我们毁了宇宙,宇宙就用时间来控制我们。
梭罗说:“我们可以杀死时间而毫无后遗症。”我们确实在“杀”时间。这曾经是无所事事的说法,但现在我们是真的在摧毁我们的时间。我们的时间花在杀死灵性、杀死享受愉悦的能力上。我们过于自我中心,以为创立了人类有史以来一个最佳的文明,但我们根本没有时间享受。这像是浮世德与魔鬼的交换条件。
弗莱特认为,现代人之所以不能拥有此刻的、美好的生活,是因为我们总是担心时间不够,就像我们总是觉得钱不够一样。学习享受已经拥有的时间、金钱与爱是我们最重要的一课。


适度享乐而不忘道德


度享乐而不忘道德
在《塔木德》中,有一则关于道德与享乐之关系的寓言,其中以比喻的方式表达了他们的一般看法。
有一艘船在航行途中遇到了强烈的暴风雨,偏离了航向。
到次日早晨,风平浪静了,人们才发现船的位置不对,同时,大家也发现前面不远处有一个美丽的岛屿。船便驶进海湾,抛下锚,作暂时的休息。
从甲板上望去,岛上鲜花盛开,树上挂满了令人垂涎的果子,一大片美丽的绿荫,还可以听见小鸟动听的歌声。
于是,船上的旅客自然地分成了五组。
第一组旅客认为,如果自己上岛游玩时,正好出现顺风顺水,那就会错过起航的时机。所以不管岛上如何美丽好玩,他们坚持不登陆,守候在船上。
第二组的旅客急急忙忙地登上小岛,走马观花地闻闻花香,在绿荫下尝过了水果,恢复精神之后,便立刻回到船上来。
第三组旅客也登陆游玩,但由于停留的时间过长,在刚好吹起顺风之时,以为船要开走而慌慌张张地赶回船上来,结果,有的丢了东西,有的失去了好不容易才占下的理想位置。
第四组的旅客虽然看到船员在起锚,但没看到船帆也在扬起,而且以为船长不可能扔下他们把船开走,所以,一直停留在岛上。直到船要起航之时,他们才心急慌忙地游到船边爬上船来。其中有些人为此受了伤,直到航行结束,也没有痊愈。
第五组旅客由于在岛上陶醉过度,没有听到启航的钟声,被留在了岛上。
结果,有的被树林中的猛兽吞吃了,有的误食有毒的食物而生了病,最后全部死在岛上。
在拉比的解说中,故事中的船,象征着人生旅途中的善行;岛则象征快乐,各组的旅客象征对善行和快乐持不同态度的世人。
第一组的人对人生的快乐一点儿不去体会;第二组的人既享受了少许快乐,又没有忘记自己必须坐船前往目的地的义务,这是最贤明的一组;第三组的人虽然享受了快乐并赶回了船上,但还是吃了些苦头;第四组也勉强赶回船上,但伤口到目的地还没有愈合;人类最容易陷入的还是第五组,往往一生为了虚荣而活着,忘记将来而不知不觉吃下有毒的甜蜜果实。
“适度享乐而不忘追求善行的人才是最贤明的”,能说出这样一句话的拉比,能确立这样一种标准的宗教,其本身又是何等的贤明!它清楚地表明,在犹太人的心目中,理想的人格决不是那种闭眼不看世界、逃避尘世乐趣的禁欲主义者,而是知道如何享受生活却又能不越出一定限度的人。
对尘世以及尘世乐趣的这种态度,从犹太神学的立场上看来,本是十分正常的。
既然世界以及其中的一切无非都是上帝所造,那么享受世上的乐趣,也就是上帝赋予人类的特权,甚至可以说义务。伊甸园中不也有着“悦人眼目”的树木与可口的果子吗,这不是上帝特地为人栽下的吗?人为什么要忤逆上帝的旨意而坚持不用呢?只要不去用那棵智慧树上的果子就可以了,其余全无禁止的必要。
在对酒的态度上,最典型地反映出犹太民族那种掌握适度享乐的分寸感。
拉比们一向认为,酒这样东西最忌过度,少喝一点是好事,喝多了,麻烦就来了。《塔木德》指出:“只要不沉溺酒杯,就不会犯罪。”“酒进了头脑,辨别能力就出来了;酒进了头脑,秘密就被挤出来了。”
多喝之所以误事,因为这是撒旦在人类种葡萄准备酿酒时就做下的手脚。
当年诺亚种第一枝葡萄时,撒旦跑来问过:“你在干什么?”
诺亚说:“我在种一种非常好的植物。”
撒旦表示他从来没见过这种植物长得什么样子。
诺亚便告诉他:“它会结一种非常甜而可口的果实,喝了这种果实的汁后,人就会觉得非常幸福。”
撒旦一听,来劲了,非得加入到这种幸福中来不可。于是,他跑去抓来了羊、狮子、猪和猴子,把它们一只只杀死,拿它们的血作肥料浇下去,葡萄长出来了,最后变成了葡萄酒。
所以,开始喝葡萄酒的时候,人温顺得像只羊;再喝一点,就会有狮子那样强大(当然,是头借酒壮胆的狮子),再喝下去,就会像猪一样肮脏,喝得过多,就成耍猴了,唱啊跳啊,全无一点自制力。这就是撒旦送给人的幸福。
善于控制和改变自己的不良习惯
《塔木德》说:“谁是英雄?战胜自己情欲的人是英雄。”
在生活中,犹太人主张“有所为,有所不为”,他们非常善于控制和改变自己的不良习惯,对待吸烟的问题既是如此。现在,吸烟的犹太人的比例较其他民族的要小。
一位犹太人指出:世界上有千千万万的成年人吸烟,其中大多数据说已经上瘾。上瘾这个名词的含义是他们不能自制,亦即身不由己。可是我们知道,有许多吸烟的人不必经过治疗便戒了烟。他们只是决定把它戒掉——就这样把它戒了。
假如他们是上了瘾的话,那又怎么能够把它戒掉呢?上瘾的定义不是说上瘾者处于一种身不由己的状态吗?
吸香烟基本上是个习惯,并非上瘾。你跟吸烟的人谈论时,把习惯和上瘾区分清楚是非常重要的。许多人放弃戒烟,就是因为那句新的胡说八道认为他们的努力等于白费。我们承认戒烟或去除其他陋习时,会带来诸多不舒服的“症状”,使抗拒引诱更加困难,但这并不是办不到的。
球王贝利戒烟的经理或许对我们有所启迪。
世界球王,被人们称为“黑珍珠”的巴西足球运动员贝利,自幼酷爱足球运动,并很早就显示出他超人的才华。
有一次,贝利参加了一场激烈的足球赛,累得喘不过气来。
休息时,贝利向小伙伴要了一支烟。他得意地吸起烟,嘴里吐出一缕缕淡淡的烟雾。贝利有点儿陶醉了,似乎刚才极度的疲劳也烟消云散了。
这一切,全被父亲看到了,父亲的眉头皱起了一个大疙瘩。
晚上,父亲坐在椅子上问贝利:“你今天抽烟了?”
“抽了。”贝利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事,红着脸,低下了头,准备接受父亲的训斥。
但是,父亲并没有发火。他从椅子上站起来,在屋里来来回回走了好半天,才平静地对贝利说:“孩子,你踢球有几分天资,也许将来会有出息。可惜,你现在要抽烟了,抽烟,会损坏身体,使你在比赛时发挥不出应有的水平。”
贝利的头低得更下了。父亲又语重心长地接着说:“作为父亲,我有责任教育你向好的方面努力,也有责任制止你的不良行为。但是,是向好的方向努力,还是向坏的方向滑去,做决定的是你自己。我只想问问你,你是愿意抽烟呢?还是愿意做个有出息的运动员呢?孩子,你该懂事了,自己选择吧!”说着,父亲还从口袋里掏出一迭钞票,递给贝利,并说道:“如果你不愿意做个有出息的运动员,执意要抽烟的话,这点钱就作为你抽烟的经费吧!”父亲说完便走了出去。
贝利望着父亲远去的背影,仔细回味着父亲那深沉而又恳切的话语,不由地哭了。他哭得好难过,过了好一阵,才止住哭声。贝利猛然醒悟了,他拿起桌上的钞票还给了父亲,并坚决地说:“爸爸,我再也不抽烟了,我一定要当个有出息的运动员。”
从此以后,贝利不但与烟无缘,还刻苦训练,球艺飞速提高。15岁参加桑托斯职业足球队,16岁进入巴西国家队,并为巴西队永久占有“女神杯”立下奇功。如今,贝利已成为拥有众多企业的富翁,但他仍然不抽烟。
“有所为,有所不为”是成就大事业的基本前提。一个人想要征服世界,首先要战胜自己。


把拥有钱当作快乐


把拥有钱当作快乐
《塔木德》中有一则有趣的故事,充分地刻画出犹太人对金钱的重视:某地有一位非常富有的犹太人,他快死的时候,把妻子叫到床前来一再叮咛道:“我快死了,在我一息尚存之前,你赶紧把我的全部财产变卖成现钞,抽出一部分钱买一条世界上最好的毛毯和一张床给我,剩下的现钞全部放在我的枕头边,待我死时一块儿同我装进棺材里,我要拥抱着现金到极乐世界去!”
妻子把全部财产变卖了之后,买了毯子和床,富翁躺在豪华无比的床上,裹着柔软的毛毯,凝视着枕边一大捆花花绿绿的现钞,脸上挂着一丝满足的微笑终于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妻子遵照遗言,把巨额的现钞和丈夫的遗体一同装入棺木。在送葬的途中,富翁的一位好朋友探知有巨额的现钞陪葬,便立刻启开棺盖,双手伸进去捧出一大捆现钞,点清数目,就从衣袋中抽出支票簿,开了一张与现钞同额的支票,放进棺木里,并且顺手拍拍老友的肩膀说道:“喂!老兄!换一张同额的支票给你,想您在九泉之下该会感到同样的满足吧!”
下面的这个故事,则是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犹太人“视钱如命”的态度:
有三名神父,分别是英国人、美国人及犹太人。三人一起参加一个讲座后,彼此交流起自己的工作状况。
美国神父问其他两位:“对于教堂奉献箱里信徒们所奉献出来的钱,你们都是怎么处理的?”
英国人一向比较保守,所以英国神父说:“为了公平,我会在地上画一条直线,然后把奉献箱里所有的钱,往天上一丢,落在地上直线右边的,是属于上帝的钱,作为教堂运作的经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