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与神对话 >

第30部分

与神对话-第30部分

小说: 与神对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5 我爱你,你知道吗 
16 社会大革命——收支透明化 
17 世界唯一的希望——全球一国 
18 你们是原始人 
19 从外太空来的生物正在帮助你们 
20 去吧,将你的生命作为真理的表述 
〈书末〉生活中的一切都是再创造的历程     
作者简介   
尼尔·唐纳·沃许(Neale Donald Walsch)。 
一九九五年,在他人生最低潮期,一天因写了一封愤怒信给神,没想到竟得到了回答,也因此产生了一本惊世之作—《与神对话》。之后,他整个的人生观与生活都改变了,而创立了一个叫做“再创造”(ReCreation)的组织,专门致力在传播自己所领悟出的喜悦、真理、与爱的信念。目前与妻子南茜住在美国的奥勒冈。   
译者简介 
孟祥森,台湾大学哲学系、辅仁大学哲学研究所毕业,曾任教台湾大学等学府。著有《人间素美》《给你一朵禅的花》《给你一枚禅的果》《演海茅屋札记》《爱生哲学》《念流》等十余种作品。 
译有《异乡人》《苏菲之路》《爱的艺术》《动物解放》等涵盖文学、哲学、心理、社会学、历史、环保各领域的著作,约六十余种。 
他热爱生命,珍爱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并投注许多心力于地球的生态保护上。       
序  寻找神,是为了寻找人       南方朔   
神学是西方一切人间知识的基础,不仅哲学一度是他的奴婢,举凡伦理、政治、经济、社会,也无不从他发韧。除非理解它的神学,否则我们即很难宣称说了解了西方。 
因此,在西方,人类(homo sapiens)几乎与“宗教人”(homo religious)〃同义。当人类出现简单的工艺同时,即已有了出现简单的工艺同时,即已有了对神祗的崇拜。泛灵的宗教崇拜是一种对不可知事物的敬畏,但也是理解世界的一种方式。人们在崇拜中臣服并获得宽慰。而在大约四千年前,犹太人从巴比伦的偶像崇拜里,逐步演变出一种信仰,从此就有了“上帝”或“神”这个称号。纵使到了信仰凋零的今日,对欧美人做民意调查,尽管上教堂的已日益减少,但相信上帝或神存在的,仍然高达九成或更多。以神为名,是法院或一切宣誓作证的必备仪典;以神为名,也同样被雕刻在国家的标志、钞币、甚或其他碑记上。神是西方文化和信仰的前提。 
对于神,英国当代主要宗教评论家凯伦·阿姆斯壮(karen Armstrong)在新著《神的历史》(A History of God)里有这样一段话:人对神的观念有着一本历史,不同时代的不同人群,对神的概念均有其差异。某个世代某一群人所使用的概念,对别的人可能毫无意义。的确,当人们说“我相信神”这句话时,它没有客观的意义,但它如同其他语句一样,可以由脉络给予意义,并被特定群体所主张。因此,“神”这个字里,没有不变的概念,相反的,这个字所包含的乃是一整个光谱式的意义,其中的某些会自相矛盾,甚或相互排斥。如果“上帝”这个概念不是这么有弹性,他也就不会存续至今,并成为人类伟大概念之一了。 
当有关“上帝”的某一个概念不再具有意义,或不再切合实际,它就会被静静的丢弃,并代之以新的神学。一个相信基本教义的人,将会拒绝接受这种观点,因为基本教义派乃是反历史的,他们相信亚伯拉罕·摩西,以及稍后的先知们所经验到的上帝和今天的人们无异。但若我们考察犹太教、基督教,以及回教这三个宗教,即会发现到所谓的“神”或“上帝”,并无客观观点,每一代的人都创造着神的影像俾为他们所用。 
每一代的人发明着他们的神之影像。因此,神曾经是代表了复仇的大神,也曾是博爱平等的化身:在启蒙及理性时代,人们从神的范畴里,寻找到了理性与世界秩序的依据,而在康德哲学里,神的美德能力则是填补人类道德理想和行善能力不足这个鸿沟的主要媒介。人类创造着神的影像,最终极的原因,乃是神代表着人的缺失和人的想往。神是人的渴望与动力,籍着不同意义的神,人们始能安身立命。人之所以还值得拯救,乃是因为一代代的人,总是能籍着创造神之意义来填补他们的缺憾。 
每个时代的人创造着不同的神之影像,换成另一种说法,那就是每个时代的人,也都和神有着一场独特的约会,那是人神间的对话,同时也是人对自己的诘问与作答。从圣奥古斯丁的《忏悔录》开始,历代的主要神学家或宗教实践家,都能从神那里得到启发,但神关非那个在荆棘的火光中现身的具体之神,而毋宁是一种内心的召唤。它是人们的未曾实现但却等待着被实现的良心。它在人的灵魂里蛰伏,等着被发现;当人发现了神的新义,人们始能发现自己。 
《与神对话》这部著作,或许必须从这样的脉络来加以理解。它不应被认为是有一个外在于人的神在和人对话,而只能视为这个时代的人得新发明或发现神的一种尝试。这部著作并非严格的神学著作,因而它在某些论证上难免有欠周延,但纵或如此,这部通俗的宗教读物,仍显露出它许多特点:它交换重组的将当代许多神学元素重新捏合,希望籍此而重新定义神的概念,来做为人类集体意识再次跃升的动力。作者的心目中有一个以自由放任和道德提升为核心的理想国。希望人类能借着人我一体的灵视,而让个人的我与整体的我调和。在近代的宗教信念系谱上,它可以被界定为一种“新自由派神学”,也不妨视为一种“新时代神学”。 
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文当代的宗教价值丕变。纳粹的巨大罪恶,使得人们对神的公义日益怀疑;科技理性的更加抬头及理性的世俗化,使得神在世界上显得愈来愈不相干,并强化了十九世纪以降的无神论信仰。在这个世界急变,十几个世纪以来的信仰已俨然成了一本迷信史的时刻,神已成了可疑的概念。它被某些思想家认为是“人类灵魂里一个具有神的形状的破洞”,也被某些思想家认为“它纵使未死,也需被埋葬”、“只有神死,始能人活”。一九六六年开始出现的“神死神学”,将古代迄今那种具有人格特徵、自然化的神之影像,推到了最危险的边缘。而有关神的影像之重建,也就在这样的脉络下被逐渐展开。 
而神的影像之重建,其实并非始于一九六零年代。在上个世纪,神学饱受理性及无神论冲击的时代,这得重建即已渐次出现。有的神学家企图将神重新定位成理性与感性调和的中介,有的神学家则着重神的公义与社会福音。而到了本世纪,更是众说纷纭。但大体而言,昔日那种人格化、自然化的神之影像,早已无法存在,一个更弱势的神之影像则已成公论。神的定义被重组,例如:古生物学家出身的德日进(Pierre Teilhard de Chardin;1881…1955)即视神为一种进化的神圣动力;威廉斯(Daniel Day Williams;1910…)即视神为陪伴人们受苦,并使之改变的超越过程;存在神学家田立克(Paul Tilich;1868…14965)视神为“存在的基盘”和“终级的关切”;马丁布伯(Martin Buber;1878…1965)认为神是开显“我——你关系”的一种永恒对话……。各家学说尽管众多,但一个不再像以往那么强势,与人的距离更加接近,也更具启示意含的神之影像,则无疑为它的公分母。如果说得大胆一点,在这个人是一切度量的时代,神已逐渐变成一个伴侣,一种叮咛。或许有一天,人类真的能够正直到不必神亦可免于行错,但在人仍脆弱的这个时代,神就不可避免的必须以一种呼唤、叮咛、警戒、陪伴受苦的角色出现。 
而当代神学的这些反省与重建,有相当大的一部分被溶入到“新时代”的信念中,保罗·希拉斯(Paul Heelas)在《新时代运动》(The New Age Movement)一书里,曾对“新时代”的宗教信念有过扼要的阐述。大体而言,它着重于宗教启悟的个人化,视自己与神有着同等及互为对话之关系;认为“人类潜能教论”及“意识发展”有被进化为“服务伦理”之可能,认为人和一切的事务都存在于一个更大的全景式的网络中,因而人的责任也就变得无边无限;而基于这样的认知和信念,它和神学乌托邦也就极为酷似。将所有的这些信仰元素拿来逐一和“与神对话”参照比对,即可显示该书被称为“新时代神学”应属不虚。而这样的信仰实践落实到具体的公共问题上,当然也就具有一定的进步性,例如它强调人的自由自立与互助,强调人类的公平正义。这时候,它也就当然也了一种“新自由派神学”。在这一部分,《与神对话》又和美国前辈自由派神学家尼布尔(Reinhold Niebuhr;1892…1971)有相当多的酷肖之处。 
因此,《与神对话》乃是一部现代人对神重新定义,并进而意图重新塑造自己的著作,期望能够借着提升人类的集体意识,而让人摆脱今日的野蛮落后及理性的狭窄与亏蚀。它将神视为一种对人的中介,也不评断,而只让人自省。神不再是昔日被自然化的那个权威大神,而成为一种内心的叮咛。它意图调控“集体—个人”、“人—神”、“理性—感性”的两橛,从而建造出一个更符合当代新中产阶级需要的信念系统。它的人类进化可能性的乐观期待,也使得它不再像古代神学著作那么冷硬刻板,使人在对话里能更亲切的面对自己。 
不过,任何企图从事宏观而巨型的论述者,当它展现出其巨大的想像时,难免也同时会显露出其同样巨大的矛盾甚或粗糙简单。当我们在阅读“与神对话”时,对它的这些部分似乎也不能完全无动于衷: 
例如,当作者意图铺陈神的“无时间性”时,他将时间比喻为层层叠叠的纸张,当它以相对论及宇宙论等的论点来阐述时间概念时,大概都犯了夹缠之误。而不写这些亦无损完整。 
例如,作者在第二部里意图探讨当今人类社会的各种问题,因而从性、环保、国际劳工问题、国际政治问题等几乎无所不包。这此问题的对话里,虽然有很好的人道关怀,但仍难免充斥着片面性的“美国观点”,例如它所主张的单一式的全球政府的观点,大概就很难被非美国人所接受。作者的“美国中心论”经常可见,这不能不予注意。 
不过,与神对话也就是与己对话,换言之,也等于是读者与作者对话。当我们读完《与神对话》而掩卷时,或许不妨问问自己:我心中的那个不断叮咛的、凝视着我的神,究竟在哪里?我能不能将也设定进我灵魂的时间表之中? 
是为序。       
序   一生在等待的书           孟东篱                                                        
这是《与神对话》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书中所讲述的都是人生至为重要的事。依据原著者所说,本书的来源创始宇宙的神,也就是一般所谓的上帝或天主。 
身为这套书的译者之一,我觉得自己目前并不足以写一篇允当的序文或导论,主要是因为本书有许多关键性的讯息我还未能参透,还未能释然。 
然而,这却是我读过的书中对我最重要的一部。或许可说,我的一生都在等待这样的书,都在想要从这样的来源得知这样的讯息。 
这书的资讯来源,声称是创造我们宇宙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