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像他们一样生活 >

第13部分

像他们一样生活-第13部分

小说: 像他们一样生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拍懿幻允ё约海Φ阶詈螅Φ米詈谩!    
坚强也是一种谋略     
春秋战国时代,一位父亲和他的儿子出征打仗。父亲已作了将军,儿子还只是个马前卒。又一阵号角吹响,战鼓雷鸣了,父亲庄严地托起一个箭囊,其中插着一支箭。父亲郑重地对儿子说:“这是家袭的宝箭,佩戴身边,力量无穷,但千万不可抽出来。”那是一个极其精美的箭囊,用厚牛皮打制,镶着幽幽泛光的铜边儿,再看露出来的箭尾,一眼就能认定是用上等的孔雀羽毛制作的。儿子喜上眉梢,贪婪地推想箭杆、箭头的模样,耳旁仿佛有嗖嗖的箭声掠过,敌方的主帅应声折马而毙。果然,佩戴宝箭的儿子英勇非凡,所向披靡。当鸣金收兵的号角吹响时,儿子再也禁不住得胜的豪气,完全背弃了父亲的叮嘱,强烈的欲望驱使着他呼一下就拔出宝箭,试图看个究竟。骤然间他惊呆了。一只断箭,箭囊里装着一只折断的箭。“我一直挎着支断箭打仗呢!”儿子吓出了一身冷汗,仿佛顷刻间失去了支柱的房子,意志轰然坍塌了。结果不言自明,儿子惨死于乱军之中。拂开蒙蒙的硝烟,父亲捡起那柄断箭,沉重地说道:“不相信自己的意志,永远也做不成将军。”有的人批评“过度的强调意志至上”的论调,认为这是唯心的说法,是精神胜利的法则,但是意志的力量不会因此而遭到抹杀。只有坚强的意志,才能激发出人的全部的潜能,使人的事业和生活达到最佳的境界。人活一世,注定要经历许许多多的事情,有让人心动的,有让人沮丧的,但无论顺也罢,逆也好,自己所秉承的信念是不能轻易放弃的。许多艰难险阻是不容回避的,一味地退缩、一味地忍让、一味地柔弱,只能使自己成为一个懦夫,一个被社会所淘汰的人。曾国藩的家规中有一条祖训,就是最反对男人懦弱无能,告诫男人当以刚毅果敢立身处世。曾国藩的兄弟们始终牢记这一祖训,在与太平天国的较量中屡败屡战,愈挫愈勇,最终成就了一番大事业。因此,“男人当以刚强为本”这句话自古有之,且永远也不会过时。对于每一个有血性的男人来说,应该牢记在心,谨遵不怠。有时候,我们感叹生长于乱石间的小草的生命力。它们不畏艰苦的自然条件,不畏严寒酷暑,抵抗着自然界的压力顽强地生长着。一棵脆弱的小草尚且有如此执著坚强的生命力,何况是人呢?生命就是一种坚强,生命因为坚强而美丽。坚强就是不埋怨命运的坎坷多舛,不叹息生活的无情磨难和艰辛。坚强就是勇于突破,就是希望,就是创造,就是追求。你看那迎怒放的腊梅,你看那风霜里绽放的白菊,你看那狂风暴雨里毅然挺立的白杨树,这些看在眼中,人生就豁然开朗了。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没有跨不过的通天河,只要意志坚强,顽强拼搏,一切艰难困苦就会在我们的面前退缩。人生是无法设计的,不知道哪朵云下有雨,不知道理想会在哪里碰壁,也不知道相扶的朋友何时会弃你而去,但选择了坚强,你永远是你!在不能预料未来的前提下,坚强就成了一种谋略,一种能抗拒任何风险的谋略。 
选择坚强,因为不相信自己是那么的脆弱;选择坚强,因为要学会面对一切的一切。在顺境中不沾沾自喜,在逆境中不自暴自弃,相信一切会有转机。也许选择了坚强,就等于选择了自己,正如人们常说的那句话:相信自己等于一切!     
成功在于谋划     
东汉初期,民兵首领张蓝聚众叛乱,他兵分两路,以精兵二万挺进西城,另外以万余人攻打临淄。没多久,两城相继失陷。这时,汉光武帝刘秀派遣部将耿弇前往追剿。由于两城相距不远,大概只隔四十里,所以,耿弇率领兵马来到两城之间的时候,为了究竟先攻哪里,在内部幕僚之间起了争执。为了解决争议,耿弇经过一番研判,发现西城虽然比较小,但是城池比较坚固;临淄虽然比较大,防备形势却较松散,应该不难攻取。尽管耿弇内心决定先攻临淄,却故意当众做出决策,表示五天之后,将先打西城。张蓝听到消息后,马上加强西城的防备。可是,到了第五天的午夜时分,耿弇紧急命令全军提前吃早饭。天还没亮,大军出动,不过不是前进西城,而是直奔临淄。当全军还在纳闷将军有没有搞错的时候,已经将临淄攻下,而且只用了半天的时间。 
像军事家一样谋略As Res ourceful As S trategis ts坐镇西城的张蓝听到临淄兵败的消息后,大惊失色,便马上弃城而逃。没用多久,耿弇已经夺回了两座城池。事后,左右幕僚仍然搞不懂耿弇是怎么盘算的,居然用兵如此轻松神速,于是就纷纷问他说:“为什么将军下令进攻西城,却又直逼临淄,而且居然能一举就取下两座城池,圆满完成任务?”耿弇这才回答说:“我当时的盘算是,当西城的叛军听到我军进攻他们的时候,一定会严加备战,而临淄的徒众,却会因此而暂时松了一口气,在戒备上一定会松懈下来。当他们在不意之中,发现遭到攻击时,必然会因为措手不及而更加心慌意乱,所以一下子便被我们打败了。临淄垮了之后,西城会感到孤立无援,信心大受打击,所以也难逃被我军一举攻下的命运。”耿弇接着说:“以我们这边的形势来看,假设我们先攻西城,面对坚强守备,如果久攻不下,我军伤亡必然增多,即使后来占领了该城,恐怕业已元气大伤、兵疲马困,加上粮草若来不及补给,那时想再攻临淄,变量一定增多,就难有胜算的把握了。”众人听了之后,无不击掌叫好,佩服耿弇的聪明才智。人生要有谋划,不谋划就不能获得意想中的胜利和成功。刘邦曾经对臣下说,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他不如张子房。张子房就是张良,是个善于谋略的人,刘邦之所以能取得天下,离不开张良的辅佐。因此后人都把“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用来形容有谋略善策划的人。中国古代兵法也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又讲“不战而屈人之兵”,所有这些都宣示了谋略才是化解矛盾的大智慧。人的一生从大处讲要成就一番伟业,从小处讲要生存要糊口,但是无论从大处小处,为了成功还是为了糊口,谋划都必不可少。人生要有谋划,没有谋划的人生不清晰,没有愿景,也没有为之奋斗的乐趣;事业要有谋划,没有谋划的事也不会取得成功,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样的人终究做不成大事;学习要有谋划,学习不是为了拿到所谓的文凭,而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学以致用才是学者的根本。大事临头,不能慌乱无主,而是要静下心来谋划解决之道。诸葛亮早就知道曹丕会趁着刘备新丧,发兵伐蜀,因此闭门不出以思退敌良策。而朝中众臣却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先是慌了手脚,接着就没了主张,刘禅不得不亲自问策于孔明。岂知孔明早已谋划着将五路进犯大军退去四路了。再大的困难也怕善于谋划的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就是做事前要有谋略,做好准备,考虑周全。做事情讲谋略就不会陷入纷扰的境地,遇到紧急的情况也会沉着自定,所谓“山人自有妙计”,事情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以及应对之策早已成竹在胸,只待静观其变,就可稳操胜券。     
虚能化实,巧妇能为无米之炊     
话说三国时魏国的名将司马懿占领了街亭以后,亲自带领十五万大军要攻打诸葛亮驻兵的西城。这时候,诸葛亮身边并没有大将,所带的五千兵有一半是运粮草的兵,不能打仗,司马懿的兵一到都吓得心惊胆战,不知怎么办才好。诸葛亮到城头一看,果然尘土飞扬。诸葛亮传下命令让把所有的旗像军事家一样谋略As Res ourceful As S trategis ts子都藏起来,城里的人不许随便出入,也不许大声说话,把四面城门全都打开,每个城门口由二十个老兵扮成老百姓,拿着扫帚打扫街道,如果魏兵到了不许乱动。诸葛亮吩咐完了,领着两个小童儿上了城楼,坐在城楼上喝酒弹琴。没过多久,司马懿率领的魏军来到了城下,一看这种情况,都不敢前进了,连忙报告司马懿。司马懿在马上远远望过去,果然看见诸葛亮坐在城楼上,喝酒弹琴,轻松自得,没事人一般。司马懿看了,心里非常疑惑,连忙下令叫军队向后撤退。司马昭问:“为什么要撤退?是不是诸葛亮没有兵故意做出样子来迷惑我们?”司马懿说:“你小小年纪懂得什么,诸葛亮一向小心,从不冒险。他在城楼上一坐,四门打开,里面一定有埋伏。我们如果进去,就中了他的计,快快后退四十里!”司马懿的兵后退了。诸葛亮左右的官员都很惊奇,就问他:“司马懿是魏国的名将,如今带了十五万大军攻打过来,见了丞相为什么退得这样快?”诸葛亮说:“司马懿知道我一向很小心的,绝不敢冒险。今天我把城门大开,他就会怀疑我有埋伏,所以他很快撤退了。”越是危急的时刻,越能显出一个人的胆略和计谋。司马懿十五万大军压境,诸葛亮竟能施展空城计的奇谋,千古传为美谈。诸葛亮之所以敢出奇策,是出于他对于司马懿的了解和情势所逼,如果不这样做西城就会落入司马懿的手中,伐魏的战略部署也会被打乱,可谓“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但是诸葛亮善于谋划,深知兵不厌诈的道理,虚者虚之,疑中生疑,跟司马懿上演了一出彪炳千古的心理战。有时候,为人处事的确面临诸多的困难,就像在荆棘中穿行,四面八方都要谋虑得周全,有一方面的疏漏就可能导致窘境的降临。这时就需要保持镇定,发挥谋划的艺术,把事情的枝枝叶叶细细剖析,针对可能出现的情况一一做出应对的策略,慢慢地引导事情向着自己的意愿方向发展。古人常讲,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说的是一切都准备充分,谋划已经够精细了,但只欠缺最后一个重要的条件。又如,巧妇做饭,什么也不缺,单单没有米,没有米怎么能够做饭呢?于是人们就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此言差矣,有米的话,纵然不是巧妇也能为炊,假如巧妇完成了有米之炊,那么她还是巧妇吗?与一般的愚妇有什么区别?照此说来,只要有米人人都可以成为巧妇。真正的巧妇,能为无米之炊。有米之炊算得了什么呢?“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不过成了人们因条件欠缺而张扬的托辞。人生也有类似的境遇,当遭遇到某些带有决定性意义的事情的时候,往往会因为准备不足,谋划不善,敷衍地说一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搪塞过去,以至于失去时机,酿成大错。事情在于谋划,不谋不立。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客观环境不利于我们,我们就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不利于我们的,创造有利于我们的。     
借,彰显谋略的境界之高     
东汉末年,群雄逐鹿中原,最后天下三分,魏、蜀、吴三家鼎足而立,互为犄角,彼此间征伐不断,战乱频繁。魏国在曹氏集团的领导下,坚持稳定的屯田政策,国力渐渐强大,远远超过了江南的吴国和据有四川的蜀国。吴国凭借长江之险,鱼米之利,倒也国富民丰,国家日盛。唯有蜀国,虽广有“天府之国”的肥田沃土,但无所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