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老滑头"处世 >

第49部分

"老滑头"处世-第49部分

小说: "老滑头"处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办者,随便说一个理由,请他替你调一个座位。总之,两方面
俱不得罪,或者置身事外为妙。
最近,你发现自己处于十分尴尬的局面:两个同事因私事
交恶,互不理睬。而你就成了“两边人”,成为两人争着拉拢的
对象。
你本来深明公私分明之理,问题却是两位同事弄得混淆
不清,令你有点不知如何是好。
中庸之法是,让一切保持常态,就当做什么事没有发生过
吧 。
更清楚一点来说,进行任务时,心里切莫以“这两人不会
合拍,由我去做吧”,硬要自己做些不在行的事,令事倍而功
半,事情本来应由谁去负责,就让谁去执行吧,以免吃力不讨
好,甚至白白惹祸上身。
即使有人不愿意,请提醒他:“这任务一向是你的工作范
围,仍由你去处理,效果一定更理想。”
要是对方索性请你代劳,怎么办 ?不妨表明立场“:我的职
责不在此,恐怕对你有害无益,帮帮忙我是愿意的,但重要决
策还是由你决定吧!”
左右做人难是个常见的问题。
应付这类问题有两个办法。第一尽可能避免陷入需要左
右做人的环境;第二是知道如何“左右做人”。
第 392 页
要避免“左右做人”,第一戒是切要避开介入任何冲突的
可能性。
第二戒是要避免采取立场。
第三戒是切忌选择可能陷入冲突的斗争的地位。
第四戒是切忌做任何事的公证人。
第五戒是即使已陷入左右做人之局,也要想办法使出“缓
兵之计”,以图脱身。
帮理不帮亲。
问题是,尽管要避免左右做人也不是绝无办法,但有时仍
然逃避不了。而且从另一个角度看,永远避免采取立场做“两
头蛇”也大概行不通。
如果真要面对现实,非得在左右之间做抉择时,应当怎样
应付?
第一,看清楚左边的人是谁,右边的人又是谁。
古语说:“帮理不帮亲。”此言完全不符合做人的技术原
则。按照做人的技术,我们应当“帮亲不帮理”才对。帮理不帮
亲只是个道德问题,帮亲不帮理才是做人的技术。
你的老婆和别人吵起来,你帮谁!谁有理都用不着问了。
除非“帮亲”而这个“亲人”太没道理,因而犯众怒祸延于
己,否则会做人的人一定帮亲,因为“亲”是一种长远的利益关
系 。
第二,看清楚左边的人“高大”,还是右边的人“威猛”。
不向强权屈服当然可敬,但你最多成为烈士,受后人敬
仰。你要命还是自顾赔了命搏取后人敬仰?不用说,你一定要
命,继续做人。
第 393 页
有时也会发生“强权”与“亲”的冲突,那就要看两者中哪
一个更有长远的重要性了。譬方说,老婆与老板二老之间,老
板虽恶,但老婆既恶且亲,便会占优势了。
左右做人的技术,要点其实只是要你在左右之间做一个
选择。做人必须有立场,明乎此,左右做人也许并不太难。要
点只是“怎样作选择”。
第 394 页
善用“距离美”的学问
平衡人际关系
第十一章

第 395 页
第 396 页
剖析人际的空间距离效应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庐山乃人间胜境,
看不出它的妙处来,是因为身在山中之故。人与自然景观之
间的关系尚且如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是微妙有加。
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亲密的人际关系经常发生摩擦
和矛盾,反倒不及初次交往容易。很多家庭成员间常常相互
埋怨,正是这种情况的表现。按理说应该是交往得越深就越
容易相处,人际关系也越好。可事实上并非如此。原因何在?
很简 单,就是 人们 忽略了 一个“度 ”的问 题。因此,尽 管有
希望自己所拥有的人际关系亲密度越高越
着良好的愿望
好,但还必须记住“亲密并非无间,美好需要距离”。
对人际距离的把握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尊重别人的隐私。不论多么亲密的人际关系,也
应彼此保留一块心理空间。人们总以为亲密的人际关系特别
是夫妻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似乎不应当有什么隐私可言。
其实越是亲密的人际关系越是要尊重隐私。
这种尊重表现为不随便打听、追问他人的内心秘密,也不
随便向别人吐露自己的隐私。过度的自我暴露虽不存在打听
别人隐私的问题,却存在向对方靠得太近的问题,容易失去应
第 397 页
有的人际距离。
其次要有容纳意识。容纳意识要求我们尊重差异,容纳
个性,容纳对方的缺点,谅解对方的一般过错。“水至清则无
鱼,人至察则无徒”。清澈见底的水里面不会有鱼,过分挑剔
的人也不会有朋友。没有容纳意识,迟早会将人际关系推向
崩溃的边缘。
最后要懂得运用距离效应。距离效应是指由于时间的阻
隔,彼此间有了距离;一旦把距离缩短,重新相聚,双方的感情
得到最充分的宣泄。
在这里,距离成了情感的添加剂。因此,应当培养自己拉
开一定距离看他人的习惯,同时也不要时时刻刻把自己的透
明度设置为百分之百。内心没有隐秘足显自己的坦荡,但因
此失去了应有的人际距离,无形中为以后的人际矛盾种下祸
根,这就不是明智之举。
一位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一个刚刚开门的大
阅览室里,当里面只有一位读者时,心理学家就进去拿椅子坐
个在他或她的旁边。试验进行了整整人 次。结 果 证 明 ,在
一个只有两位读者的空旷的阅览室里,没有一个被试者能够
忍受一个陌生人紧挨自己坐下。在心理学家坐在他们身边
后,被试验者不知道这是在做实验,更多的人很快就默默地远
离到别处坐下,有人则干脆明确表示“:你想干什么 ?”
这个实验说明了人与人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
任何一个人,都需要在自己的周围有一个自己把握的自我空
间,它就像一个无形的“气泡”一样为自己“割据”了一定的“领
域”。而当这个自我空间被人触犯就会感到不舒服,不安全,
甚至恼怒起来。
第 398 页
就一般而言,交往双方的人际关系以及所处情境决定着
相互间自我空间的范围。美国人类学家爱德
霍尔博士划华
分了四种区域或距离,各种距离都与对方的关系相称。
亲密距离。这是人际交往中的最小间隔或几无间隔,
即我们常说的“亲密无间”,
英寸(约其近范围在厘米)之
内,彼此间可能肌肤相触,耳鬓厮磨,以至相互能感受到对方
的体温、
英寸到气味和气息。其远范围是英 寸(
厘米)之间,身体上的接触可能表现为挽臂执手,或促膝谈心,
仍体现出亲密友好的人际关系。
就交往情境而言,亲密距离属于私下情境,只限于在情感
上联系高度密切的人之间使用,在社交场合,大庭广众之前,
两个人(尤其是异性)如此贴近,就不太雅观。在同性别的人之
间,往往只限于贴心朋友,彼此十分熟识而随和,可以不拘小
节,无话不谈。在异性之间,只限于夫妻和恋人之间。因此,在
人际交往中,一个不属于这个亲密距离圈子内的人随意闯入
这一空间,不管他的用心如何,都是不礼貌的,会引起对方的
反感,也会自讨没趣。
)个人距离。这是人际间隔上稍有分寸感的距离,已较
少 直 接 的 身 体 接 触 。 个 人 距 离 的 近 范 围 为
英尺
厘米)之间,正好能相互亲切握手,友好交谈。这是与
熟人交往的空间。陌生人进入这个距离会构成对别人的侵
犯。个人距离的远范围是
英尺(
厘 米 )。任 何
朋友和熟人都可以自由地进入这个空间,不过,在通常情况
下,较为融洽的熟人之间交往时保持的距离更靠近远范围的
近 距 离(英尺)一端,而陌生人之间谈话则更靠近远范围
的远距离( 英尺)端。
第 399 页
人际交往中,亲密距离与个人距离通常都是在非正式社
交情境中使用,在正式社交场合则使用社交距离。
)社交距离。这已超出了亲密或熟人的人际关系,而是
体现出一种社交性或礼节上的较正式关系。其近范围为
米),一
英 尺(
般在工作环境和社交聚会上,人们都
保持这种程度的距离。一次,一个外交会谈座位的安排出现
了疏忽,在两个并列的单人沙发中间没有放增加距离的茶
几。结果,客人自始至终都尽量靠到沙发外侧扶手上,且身体
也不得不常常后仰。可见,不同的情境、不同的关系需要有不
同的人际距离。距离与情境和关系不相对应,会明显导致人
出现心理不适感。
英 尺(
社交距离的远范围为
米 ),表 现 为
一种更加正式的交往关系。公司的经理们常用一个大而宽阔
的办公桌,并将来访者的座位放在离桌子一段距离的地方,这
样与来访者谈话时就能保持一定的距离。如企业或国家领导
人之间的谈判,工作招聘时的面谈,教授和大学生的论文答辩
等等,往往都要隔一张桌子或保持一定距离,这样就增加了一
种庄重的气氛。
在社交距离范围内,已经没有直接的身体接触,说话时,
也要适当提高声音,需要更充分的目光接触。如果谈话者得
不到对方目光的支持,他(或她)会有强烈的被忽视、被拒绝的
感受。这时,相互间的目光接触已是交谈中不可缺免的感情
交流形式了。
公众距离。这是公开演说时演说者与听众所保持的

英尺(约
米 ),远 范 围 在
离。其近范围为
英尺之外。这是一个几乎能容纳一切人的“门户开放”的空
第 400 页
间,人们完全可以对处于空间的其他人“,视而不见”,不予交
往,因为相互之间未必发生一定联系。因此,这个空间的交往,
大多是当众演讲之类,当演讲者试图与一个特定的听众谈话
时,他必须走下讲台,使两个人的距离缩短为个人距离或社交
距离,才能够实现有效沟通。
显然,相互交往时空间距离的远近,是交往双方之间是否
亲近、是否喜欢、是否友好的重要标志。因此,人们在交往时,
选择正确的距离是至关重要的。有这样一个小伙子,他爱上了
一个姑娘,向姑娘求婚遭到了当众拒绝。姑娘后来恼怒地说:
英尺(约
米)的
“他竟在离我
地方谈这种事。”自然,这种
社交距离不是谈婚论嫁的场合。
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具有一定的伸
缩性,这依赖于具体情境,交谈双方的关系、社会地位、文化背
景、性格 特 征、心境 等。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其交往距离也不
同。这种差距是由于人们对“自我”的理解不同造成的。例如,
北美人理解“自我”包括皮肤、衣服以及体外几十厘米的空间,
而阿拉伯人的“自我”则仅限于心灵,他们甚至把皮肤当成身
外之物,因此,交往时,往往出现阿拉伯人步步逼近,总嫌对方
过于冷淡;而北美人却连连后退,接受不了对方的过度亲热。
同是欧洲人,交往时,法国人喜欢保持近距离,乃至呼吸也能
喷到对方脸上,而英国人会感到很不习惯,步步退让,维持适
合于自己的空间范围。
社会地位不同,交往的自我空间距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