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老滑头"处世 >

第47部分

"老滑头"处世-第47部分

小说: "老滑头"处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心志不端,结交行为不正之人的,都先打死,再告诉我的亡
灵。”徐茂功把兄弟看得比子孙重要,允祥也有这种心啊。
雍正初即位,年羹尧去主持青海军事事务,隆科多妒忌年
羹尧,从中加以阻挠。允祥就向雍正进谏说“:军旅之事,既已
委任年羹尧,应听其所尽专内情之道,方能迅速成功。”雍正
听从允祥,于是青海的平定迅速成功。
《诗经》中有“无纵诡隋,以谨罔极”之句,是说不要放纵狡
诈欺骗,谨防脱离准则。允祥就是这样的。雍正初年,雍正皇
帝所作出的许多重大的决策都是由允祥负责执行的。允祥主
持户部,全权负责清查亏空,敢于得罪达官显贵。后来,允祥
又负责水利建设和推广水稻种植。大事小事,以轻重缓急皆
能尽力。雍正七年,允祥担任军机大臣,参与进攻准噶尔部的
军事部署。雍正朝后期,允祥又逐步从国家政务中解脱出来。
给皇帝当大管家,负责皇宫的大小事务,并统率圆明园的御林
军。雍正皇帝深为依重他,称赞他是“:自古以来,无此公忠体
国之贤王。”可惜允祥寿短,于雍正八年即英年早逝。
从古到今,即便有天大本事的皇帝,也未听过有唱独角戏
的。江山社稷,国家中兴,仅凭皇帝一人把握操持,是很难办
到 的 。
上至国家君主,下到一个单位的领导,谁都知道培植亲
信,安插心腹,委之重任。一个人的能力毕竟有限,皇帝也是
人,并非是神。一个人的聪明才智,怎能与群体的智慧相比?
第 376 页
礼尚往来有技巧
送礼是在人情往来中不能少的手段。送得好,方法得当,
会皆大欢喜,境界全出。送得不好,让人挡回,触了霉头,定会
堵心数日。所以,只有巧妙掌握送礼的技巧,才能给整个送礼
过程画一个漂亮的句号。
送礼者最头疼的事,莫过于对方不愿接受或严辞拒绝,或
婉言推却,或事后送回,都令送礼者十分尴尬,弄得钱已花,情
未结,赔了夫人又折兵,真够惨兮兮的,那么,怎样才能防患于
未然,一送一个准儿呢?关键便是借口得的好不好,送礼的说
道圆不圆,你的聪明才智应该多用在这个方面。有以下办法:
借花献佛。
如果你送土特产品,你可说是老家来人捎来的,分一些给
对方尝尝鲜,东西不多,又没花钱,不是单买的,请他收下,一
般来说受礼者那种因盛情无法回报的拒礼心态可望缓和,会
收下你的礼物。
)暗渡陈仓。
如果你送的是酒一类的东西,不妨假借说是别人送你两
瓶酒,来和对方对饮共酌,请他准备点菜。这样喝一瓶送一瓶,
礼送了,关系也近了,还不露痕迹,岂不妙。
第 377 页
)借马引路。
有时你想送礼给人,而对方却又与你八竿子拉不上关系,
你不妨选受礼者的生诞婚日,邀上几位熟人一同去送礼祝贺,
那样一般受礼者便不好拒绝了,当事后知道这个主意是你出
的时,必然改变对你的看法,借助大家的力量达到送礼联情的
目的,实为上策。
)移花接木。
老张有事要托小刘去办,想送点礼物疏通一下,又怕小刘
拒绝驳了自己的面子。老张的爱人与小刘对象很熟,老张便
用起了夫人外交,让爱人带着礼物去拜访,一举成功,礼也收
了,事也办了,两全其美。看来,有时直接出击不如迂回运动
能收奇效。
)先(说是借。
假如你是给家庭困难者送些钱物,有时,他们自尊心很
强,轻易不肯接受帮助。你若送的是物,不妨说,这东西我家
撂着也是闲着,让他拿去先用,日后买了再还;如果送的是钱,
可以说拿些先花,以后有了再还。受礼者会觉得你不是在施
舍,日后又还,会乐于接受的。这样你送去的目的就会达到
了 。
)借机生蛋。
一位学生受老师恩惠颇多,一直想回报但苦无机会。一
天,他偶然发现老师红木镜框中镶着字画竟是一幅拓片,跟屋
里雅致的陈设不太协调。正好,他的叔父是全国小有名气的
书法家,手头正有他赠的字画。他马上把字画章来,主动放到
镜框里。老师不但没反对,而且非常喜爱。学生送礼回报的目
第 378 页
的终于达到了。如不能“雪中送炭”“,锦上添花”也是良策。
借路搭桥。
有时送礼不一定自己掏钱去买,然后大包小包地送去,在
某种情况下人情也是一种礼物。比如,你能通过一些关系买到
出厂价、批发价、优惠价的东西,当你为朋友同事买了这些东
西后,他们在拿到东西的同时,已将你的那份“人情”当作礼物
收下了。你未花分文,只不过搭上点人情和工夫,而收到的效
果与送礼一般无二。受礼者因交了钱,收东西时心安理得,毫
无顾虑;送情者无本万利,自得其乐。
第 379 页
掌握拉拢关系的“天时地利”
常言道:“人情卖给熟面孔”。给不给面子往往是熟人之
间的事。因此,与陌生人拉关系、套近乎,光是厚脸皮不行,死
磨硬泡更谈不上,必须讲究方法,讲究步骤。俗话说,一回生,
两回熟,只要能打开突破口,与对方拉上关系,就要毫不放松,
接二连三地贴上去,日久天长,双方的关系就有点儿扯不清
了。有人总结了一套技巧,现介绍如下:
制造自然接近对方身体的机会。
这是某位评论家在杂志上提到的,当他在百货公司买衬
衫或领带时,女店员总是会说“:我替你量一下尺寸吧!”每当
这时,这位评论家都会在心中喝道“:嗯!这种方法真不错,我
上当了。”这是因为对方要替你量尺寸时,她的身体势必会接
近过来,有时还接近到只有情侣之间才可能的极近距离,使得
被接近者的心中,兴起一种类似谈恋爱的兴奋感。
每个人对自己身体四周的地方,都会有一种势力范围的
感觉,而这种靠近身体的势力范围内,通常只能允许亲近之人
接近。相反,像这位评论家一样允许别人进入你的身体四周,
就会有种已经承认和对方有亲近关系的错觉,这一点对任何
人来说都是相同的。
第 380 页
此外,某杂志中刊登过这么一则标题,就是“手放在你肩
膀,我们已是情侣”。的确,本来一对陌生的男女,只要能把手
放在对方的肩膀上,心理的距离就会一下子缩短,有时瞬间就
成为情侣的关系。推销员就常用这种方法,他们经常一边谈
话,一边很自然地移动位置,挨到顾客身旁。
因此,只要你想及早造成亲密关系,就应制造出自然接近
对方身体的机会。
对初次见面的对方,采取位于旁边的位置。
每个人都有同感,就是和初次见面的人对面谈话,真是一
件不好受的事。这是因为两人的视线极易相遇,而导致两人之
间的紧张感增加。一位富豪曾经谈起,如果有他不愿意借钱给
他的人向他借钱,他就会和他面对面交谈。因为这样谈话会使
对方紧张而不敢乱开口,即使借给了他也不敢不还,而相反借
钱不还的,都是坐旁边位置谈话的人。
与人交谈时坐在旁边的位置,自然就会轻松下来,这是因
为不必一直意识到对方的视线,而只在必要时看他的视线即
可。坐在对方旁边的位置与之交谈,对亲近感的增加很有帮
助。因此,和初次见面的对方要增加亲近感时,最好避免和他
面对面的交谈,而应尽量坐在他旁边的位置,才能令对方的视
线有转移之地,同时因为不会产生紧张感,所以能很快建立亲
近 感 。
)见面时间长不如见面次数多。
对一名成功的推销员来说,经常到主顾家中去,被认为是
和主顾熟悉的要诀之一,尤其是以“喂!到附近来办事,顺便来
看看你”这种说法,更能抓住主顾的心。像这样习惯于亲近的
第 381 页
方法,在心理学方面被认为和学习一样。一般对学习的看法,
认为集中学习不如分散学习来得有效。
譬如我们
小时学习,那么一天用功小时,而连要用
续一个礼拜,比一口气熬夜念小时更加有效。此外,到驾驶
训练班学习驾车,一天的练习时间也都有一定的限制,绝不会
让你超出时间,也就是利用这种分散学习的效果。
在人际关系方面,使对方产生亲近感,也就是给予对方好
印象的基本条件。而要满足这项条件,利用这种“分散效果”,
可说是给对方强烈印象的最好方法了。
一般而言,整夜在一起喝酒的朋友,和有长时间交往的朋
友相比,乍看之下好像前者的人际关系较稳固,但实际上,这
种关系如不加以持续,那么两者之间的交情就会愈来愈淡,这
一点是显而易见的。譬如有人问你“你和某人的关系如何?”
而你回答“我见过一次”和“偶尔会见面”,那么给人的印象就
不同了,而和“常见”这个回答又更不同了。道理显而易见,见
面的次数和两人之间的亲近度是成正比的。
第 382 页
友谊不拒绝功利
人际关系心理学家认为,互利是人际交往的一个基本原
则。我们的社会提倡奉献和利他精神,但这是一种最高层次的
人际交往境界,很难要求所有人都做到这一点。
人为什么需要与人交往呢?尽管每个人具体的交往动机
各不相同,但最基本的动机就是为了从交往对象那里满足自
己的某些需求。实际上,人际交往中的互惠互利也是合乎我们
社会的道德规范的。
所谓互利原则,既包括物质方面的,也包括精神方面的。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过去人们交往中更愿意谈人情,而忌
讳谈功利。事实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需求是多层次的,粗略
地可以分为两个基本层次:一个层次是以情感定向的人际交
往,比如亲情、友情、爱情;另一个层次是以功利定向的人际交
往,也就是为实现某种功利目的而交往。现实中人们时常会自
觉或是不自觉地将这两种情况交织在一起。有时候既是功利
目的交往,也会使人彼此产生感情的沟通和反应;有时候虽然
是情感领域的交往,也会带来彼此物质利益上的互相帮助和
支持。还有,在人的各种交往中,有时是为了满足物质需求,有
时则是为了满足精神的需求。换言之,人际交往的最基本动机
第 383 页
就在于希望从交往对象那里得到自己需求的满足 。这种满
足,既有精神上的,也有物质上的。所以,按照人际交往的互
利原则,人们实际上采取的策略是:既要感情,也要功利。
不管是感情还是功利,既然人际交往是互利的,是为了满
足双方各自的需求,那么人际交往的延续就有一个必要的条
件:交往双方的需求和需求的满足必须保持平衡。否则,人际
交往就会中断。也就是说,人际交往的发展要在双方需求平
衡、利益均等的条件下才能进行。
生活中常常见到有人抱怨朋友缺乏友情、甚至不讲交
情。其实说穿了,抱怨的一方往往是由于自己的某种需求没
有获得满足,而这种需要往往也是非常功利的。所以,我们不
必一味追求所谓的“没有任何功利色彩的友情”,也不必轻率
地抱怨别人没有“友情”。我们只需要坦率地承认:互利,是人
际交往的一个基本原则;既要感情又要功利,是人际交往的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