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权力游戏 >

第49部分

权力游戏-第49部分

小说: 权力游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接着四个人都拚命反对这项任命,他们认为狄佛还不够格当幕僚长,也没有足够能力去处理各种实质问题,对米西和克拉克来说,狄佛在里根加州州长任期内是他们的属下,这种升迁是不可思议的。温伯格和凯西对J。贝克更是大力抨击,他们认为如果由他担任国家安全顾间将会动摇国际的信心,也会被视为一种对苏联示弱的象征,因为他是一个温和派分子。四个人轮番上阵,游说总统说J。贝克可以出任任何职位,除了国家安全顾问以外。
凯西这么告诉里根:“虽然我知道他是最会泄露消息的人,可是我情愿把位子让给他,也不希望他去接国家安全顾问。”
克拉克有不同的看法,他想这是难得的一次可把J。贝克赶出白宫的机会。所以立刻改变心意,跟总统说:“也许你可以考虑叫J。贝克不能当内政部长,因为他拥有得州油田的股份,这种利益上的冲突使他不适合担任内政部长,除非他愿意放弃这些财产。
最后里根同意暂时保留这两项任命,他回到椭圆形办公室后,先通知了狄佛,接着又通知J。贝克,跟他们说:“这件事有一些人反对,我得在周末里好好想一想。”狄佛觉得受到了莫大的伤害,对着总统大叫:“你对让我当幕僚长根本没有信心!”
J。贝克就平静得多了,但提议取消整个计划,他说:“总统先生,如果这对你造成了困扰,实在非我所愿,我最不希望的就是让你为难,算了吧!”
里根说:“不,吉姆,我并不想算了,我是要在周末里好好想一想。”
不过,星期一他回来时告诉他们打算先搁置这个计划。接着他又面临到底该由谁来接任国家安全顾问的难题,是克拉克、温伯格支持的寇派翠克好呢?还是J。贝克、狄佛和舒尔茨支持的比较温和的麦克法兰好呢?
不过在里根第一任总统任期内,白宫内部的紧张气氛始终存在着。在1984年时,白宫的分裂已迫在眉睫,然而里根好像从来未曾设法排解种种权力斗争,而使他们的裂痕不断加深,终于导致了日后克拉克和狄佛的求去,以及第二任总统任期之初米西和J。贝克相继离开白宫的举动。
回归共和党的模式
在里根第一任总统任内有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当时幕僚间彼此竞争的情况,比较像民主党总统当政的模式,而不像传统共和党的模式。艾森豪威尔、尼克松和福特都喜欢有一个强势的幕僚长,而且使白宫内部职级分明,在近代历史上以权力大著称的二位幕僚长,分别是艾森豪威尔时代的亚当斯特和尼克松时代的哈德曼。相反地,民主党的总统如罗斯福和肯尼迪,都喜欢让幕僚们自由竞争,他们不设幕僚长,而是以自己为核心,周围几位势均力敌的助手当轮轴来运转。约翰逊也喜欢让高级助理们互相制衡,卡特在位时白宫权力结构相当松散,权力的分配也很不明确。
不过在里根第二任总统任期一开始,很偶然地又回复到共和党的模式。说偶然,是因为他在当政期间种种被动的态度,实在不太像一个以能力强著称的领导人应有的表现,也显示出他在处理个人问题上的确有力不从心之感,最后幕僚间的敌对问题还是由幕僚们自行解决了:他们都离开了白宫。J。贝克和黎根互换工作,J。贝克成了财政部长,而黎根成了幕僚长,这个建议是狄佛向里根提出来的。——早在1980年就知道自己需要一个像J。贝克这样具有良好的政治直觉和政治触角的幕僚长,因此这个决定毋宁是非常突兀的,因为黎根并不具备这样的特性,这使得他和总统后来都付出了相当惨痛的代价。在黎根2年的任期内,里根似乎一直处在无休止的麻烦当中——像是1985年初访间德国彼德堡的纳粹墓园,以及1986年底的伊朗军售事件等。
在白宫内部,黎根倒是成功地做到J。贝克未能做到的事:统驭了指挥系统,并把铁三角分散的权力都集中了起来。黎根来自波士顿一个贫穷的家庭,后来得到了哈佛大学的奖学金,并逐渐爬升当上了美林公司的董事长,也跻身百万富翁之列。他以一种从华尔街学来的乐观管理哲学来统驭白宫,俨然像个公司主管或海军军官(这两样他都做过),而不像个知道怎样和人分享权力的政治家。他个人掌握了白宫所有重要的权力根源,更亲自挑选控制总统文件及日程表的助手人选,这些人都温顺而尽职,因此很快地都被取了“老鼠”的外号。黎根让部分与他有冲突的幕僚去职,慢慢地,白宫的人员对黎根比对总统还要忠心得多。
现在唯一和总统有直接管道相通的只剩国家安全顾问麦克法兰了。黎根当然也想把他纳入控制。在1985年3月24日那天,麦克法兰没通知黎根就擅自把总统叫醒,告诉他一名美国上校在东德被苏联卫兵杀死的事,两个人就此卯上了。在早上和总统举行幕僚会报时,黎根得知了此事,立刻在会后把麦克法兰叫住,附近办公室的人都可以听到黎根大声咆哮的声音,他简直愤怒到了极点,而曾是他海军同袍的麦克法兰也慢慢忍不住而怒火中烧起来。黎根说:“这儿归我管,一切事情都得向我报告。”麦克法兰承认:“不错,我应该向你报告,可是我绝不会站在这里接受这样的侮辱。”麦克法兰愤怒地走了出去,告诉黎根他会收拾行李走路。过了几分钟黎根打电话为刚才失去理智的行为向他道歉,并希望麦克法兰说的离开一事并不是认真的,因为黎根任期才开始麦克法兰就走实在不太好看。他们的关系冷淡地持续到麦克法兰12月辞职为止。黎根亲自选了后备海军上将波音戴克斯特做为麦克法兰的接班人,波音戴克斯特比较擅长于暗中行事。此外由于黎根对外交政策所知不多,只得将实权交付给他,黎根同时也欠缺政治上的第六感,而使得总统必须独自在对外政策上做判断,并承担一切的风险。
然而实际上黎根的权力并不像表面上那么大。他在白宫拥有的权力虽是至高无上,却不是唯一的。此时内阁里有多位税员比第一任的阁员权力大得多,再度印证了权力大多跟着人走,而非跟着职位走这个事实。由于和里根关系密切,当财政部长的J。贝克及担任司法部长的米西,权力比他们的前任都大得多了。而由于第二任时外交政策比较受重视,舒尔茨、温伯格、麦克法兰、波音戴克斯和凯西的影响力也大为增加。国家安全会议的幕僚甚至负责军援尼加拉瓜反抗军及售武给伊朗,这一教训的意识是即使能掌握白宫全部的人力,幕僚长的权力也顶多大到这个程度为止。
更最重的是黎根忽略了幕僚人员最重要的格言——“永远采取低姿态,让老板成为焦点人物”。他一心想使自己成为里根手下的强人,这种企图最后毁了他。对未来政府官员而言,真是上了最好的一课。黎根个人的权力欲使他跌得很惨,国会和新闻界对政治家的权力欲都非常反感,他的野心太大而成为大家攻击的目标,也因此在伊朗丑闻爆发后,没几个人站在他这边。虽然他海军的背景、爱尔兰式的笑话和在商界的成就都深深地吸引着里根,可是他表现得就像里根属于他一个人,而他也不需要和国会或其他政治组织打交道似的,终于使自己和总统都惹上大麻烦。
黎根不断制造一种他是里根跟前最勇敢的战士这种形象。在伊朗事件发生后,他在桌上竖了个牌子写着:“那些钱未曾在此停留!”可惜想推卸责任已经太迟了,因为他曾经那么努力地营造出这种位高权重的形象,当大家要为里根寻找一位代罪羔羊时,忠心耿耿的共和党和南希里根连成一气声讨他,他虽然不愿意代总统受过,到最后也只得万般无奈地黯然离去。
这一个教训正如一篇杂志上的文章所写:“在政府里,舆论比命令来得重要。”后来里根选择了H。贝克来接替黎根。H。贝克是一个在政治生涯中始终拥有许多朋友、信用又好的人,同时也以有耐性说服别人和致力于和别人达成共识著称。这也提醒了大家,一个成功的幕僚人物必须具备和总统一般广博的见识及纯熟的政治触感。
第十一章 议程游戏
第三部 权力的方向
第十一章 议程游戏
在美国政府的架构下,总统至高无上的责任和权力即是表达美国的标的,亦即设定国家的议程。在美国层峰政治中的种种大型游戏中,议程是第一个必须打赢的仗。
一个总统领导的力量及效率,决定于他是否能将全国的政治注意力及能量集中在两三个首要课题上。
自历史的眼光来看,事件似乎是遵循逻辑地自甲事件导致乙事件,但是现实政治中却是一团混乱。议程不会自然产生,而秩序则是要强制执行的。事件会突然爆发;三里岛的核电厂意外、美国军舰在波斯湾中弹、苏联窜起的强力新领导人、陡然涨了4倍的石油价格,及和日本与日俱增的贸易竞争。这些事件都喧嚷着要求大众的注意力,而此时最重要的是决定哪一个问题是最重要的,必须先行解决。
我们从美国最近几十年来的历史发现,一位无力制定清楚议程的总统,通常是虎头蛇尾,无法充分发挥总统职位的潜力。在没有远见、重点和方向引导下,那一届的政府往往陷入纷乱的状态,而民心亦犹豫不安。
美国的开国元勋原先希望国会能制定政策的方向,而身为一国领袖的总统则应该据以实行。然而,美国国家现今已沦为各种明争暗斗的派系、委员会,同时也不断承受着来自利益团体的压力。美国国会有时候的确会推动某些政策,不过,正如名历史学家柯尔温说的,绝大多数的政策来自于白宫,这是美国人民一支权威喇叭。
其实,坐拥白宫并不保证政治路途平坦。即使如人缘很好的肯尼迪总统,或是像其他几任总统,包括卡特、福特、尼克松等人的表现皆未能如人意。不过,里根在其就任头一年,却很成功地制定了美国国家议程,并且建立了个人领导权。除了1933年的罗斯福和1965年的约翰逊之外,里根在1981年主掌以及政治行动的气候。
可是,很奇怪,里根在1985年以压倒性选票获得连任之后,却很糟糕地没有明确排出议程。我们从里根在1981年和1985年的表现看出,里根并没有无懈可击的魅力。他在大选中获胜并不能保证他的政治行动必然成功。简而言之,1981年的情况是颇为典型的,说明了如何以圆熟而豁达的游戏计划获胜;1985年的例子则是反映出没有充分准备就出手的窘况。
对一位新任总统而言,他给人的第一印象极其重要。在议程游戏当中,好的开始是个关键,总统身为一国领袖,他要表现出让人民相信他必能创造出更好的生活。就任的头100天可算是重要考验阶段,在这期间,朝野政治人士,和一般大众都会在旁评头论足,看看这位新任总统究竟是不是很积极,有强烈领导欲,有目标和意志坚定。
1933年,罗斯福总统以其著名的“新政”,立下了现代美国总统带领国家发展的典范。罗斯福在就职后第二天,便召集国会议员商讨如何解决经济萧条所带来的危机。为了避免银行倒闭,罗斯福请国会下令暂时关闭银行,接着便采取一连串的紧急措施,增加公共就业机会与扩增机构,经常举办记者会,尤其著名的是罗斯福的“炉边闲话”广播节目,大大地振奋人心。这些行动都在罗斯福就任后100天之内所采行的。虽然当时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