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朝九晚五 >

第2部分

朝九晚五-第2部分

小说: 朝九晚五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时尚杂志里的菜肴香艳油亮、鲜嫩欲滴,厨师说,这道菜其实只有五分熟,而且,上面涂的油是工业用油,因为比较亮泽。  
一个能把美女拍得从画面中跳出来的摄影师说他一见到美女就想吐。拍摄过程中,为了让眼前的尤物更诱人,他常常不惜使用一切手段来包装她,包括使用啤酒泡沫烘托她的性感,用胶垫夸张她的臀围。  
一个专事证券投资的行家逢人便讲:风险实在太大,还是不要做吧。他太清楚里面五花八门的鬼门道,坚持认为股市其实是庄家的天堂、散户的火坑。  
他们都是专业领域中十分优秀的人,都以敬业而著称。  
也许他们初涉专业是出于兴趣,出于对兴趣所指引方向的美好追求。介入越深,越觉得起初那种美好的感觉实在过于虚幻,兴奋点随即转向对技术的神经质般的追求,就像为了能打出1/40节拍而最终疯狂的鼓手。  
一个朋友在美国一本家居杂志做编辑。他拍出来的家居照片有个特点,就是一般都看不出和这个家原来的样子有什么联系。拍摄当天,他会指挥一辆小面包车到现场,里面桌椅板凳、窗帘灯具一应俱全。看见主人家有什么不顺眼的地方,二话不说,换!但他做出来的家居照片,的确十分完美,虽然和主人家原来的风貌相去甚远。  
美好的事物大多都是这样产生的。我们看到的样子和它的生产过程往往是两码事。  
其实,这篇稿子,我本来想这样开头的:  
《花样年华》里张曼玉裹在旗袍里的身体婀娜妙曼、凹凸有致,据可靠消息,她的胸部是垫出来的。  
又一想,这么唯美的一部电影,这么可爱的一位演员,还是不要破坏他们在观众中的形象吧。        
高明处,越轨时   
谁谁谁 
我喜欢大义凛然的越轨之人和越轨之事。  
比如《悲惨世界》里的纯贞麽麽,当她无视法律的禁令,坚持把同事葬在祭台下面时,理由如下:这是“人的禁令,主的旨意。”她的话给我这样的暗示:遵循人的规则是一种愚不可耐的行为。  
事实上我见过的许多可敬可爱的人都不是循规蹈矩之辈。  
大学里最受学生爱戴的老师从不按教材上课,只管正史野史一通胡吹,考试时,主动为学生放哨,以便让大家专心作弊。尽管他的课在金光闪闪的学历学位证书里并无一席之地,但毕业数年后,还能记得的课程里,他的课是其中之一。  
迄今为止遇到的最好的老板,鼓励我们尽量利用上班的时间处理私事,尤其是在手头没什么公务的时候,比如看电视、会朋友等等。以便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完全享受生活”。现在回想起来才发现,在他手下做事时,加班率是最高的,而且没有加班费。但当时并不觉得烦恼,甚至还有一种“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快乐。  
其实规矩都是人定的,我们无法指望所有的人都像纯贞麽麽那样善于揣测主的旨意,因此对规矩的遵循与否和好与坏等评价也没什么直接联系。  
最近接到一张报考中级专业职称的通知,需要购买教材和在工作及休息日培训等。明知这个职称对现在的我来说已毫无意义,但还是报了名。心里想着万一哪天不小心又回到这个轨道中来呢?  
说到底还是不够高明,终究未能越轨。  
不过,在尚未足够高明时,又暗幸没有越轨,否则真是死无葬身之地了。        
度假攻略   
谁谁谁 
对我来说,10月+上海=万岁。在这个凉风、碧空和温善的阳光构筑的季节里,我们有了7天的国庆假期和5天的APEC假期。虽然后者要以牺牲两个周末为代价,因而有朝三暮四的嫌疑。  
但政令归政令,如果想让相对“悠长”的假日得以保全,还是要费点脑筋的。因为大多数职员会被要求在假日内保持手机线路畅通无阻,以便应对不测。  
对手机这个成“假”不足,败“假”有余的东西,我的主张向来是“忘记”。假装忘在办公室的抽屉里,或者把它转移到办公室的总机上吧。外出游玩时,手机除了用来拨110防身似乎没有什么其它用处。  
一个朋友工作三年多了从来没享受过年假。因为紧急项目、大老板巡访、自己生病等种种原因,他放弃了一次又一次的带薪假日,让这项福利名存实亡。这大多是他自找的。只要人在办公室里,事情总会接二连三发生的。有时候实在搞不清楚是人生出的事,还是事来找人。但事情总会得到解决,无论你在还是不在,除非改朝换代的威胁已成为不能承受之重,以致于你宁可放弃假期。这是你的选择。  
有个西班牙客户很强悍。度假前,她把一切资料封存,并吩咐助理在这期间不要做任何事情,一切由她回来后解决。害得我被迫将一个项目转交他人。她可以这样做的前提是与她的上司关系融洽,否则一定以她渎职而惨遭解雇。  
最惨的是这样一些人,带着手机、笔记本踏上旅途,以便随时遥控;把度假日程及时差明细表发给每一个同事,以便及时沟通。大有不把假日搞个支离破碎誓不罢休的势头。  
这样的假,不度也罢。        
今天我迟到   
谁谁谁 
如果一觉醒来发现按时到公司的愿望成为泡影时,我会迅速作出决定解决这件事。方案不外乎三种。一,如实请假;二,不如实请假;三,不请假。到底选择哪一种,还要审时度势才行。比如,当公司正在整顿上下班纪律,而我又不想失去这份工作时,还是如实反映情况,损失一天的薪水算了。  
为了一天的懒觉,不得不面对这么多抉择,是不是有点不值呢?我说的是养家糊口的这份工作。  
不过,在有些拎得清的公司,迟到的理由还是相对容易找的。哪怕是撒谎,只要不离谱,大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就过去了。头脑还算清醒的老板,一定不会在这种小节上跟你计较,为了这个伤了人心,不合算。  
在这种轻松的心理状态下,我的同事一次因迟到被扣了一天工资,虽然老板也算是个明君。那天开例会,她睡眼惺忪地冲到会议室。老板关怀了她一下:怎么啦?她想都没想,随口说道,去某客户公司了。话音刚落,大家就哈哈哈笑起来:人家还没上班呢。然后,老板大概感到权威受到挑战,下不来台吧,立刻将她就地正法。  
这是撞在枪口上了。只能自认倒霉了。  
还有因为迟到走了运的。  
我们以前的行政秘书,大专生,一个看上去怯生生但实际上并不傻的女孩,因为当时极度渴望这份工作而被老板压低了薪金。工作半年后,因表现出色而报酬低廉,成为老板表功的筹码。一天,到了晌午,她还没来,并且没向任何说明原因。老板急出一头汗,质问人事经理:是否她去面试别家公司了?  
事实情况是,她因急性肠胃炎去了医院,又没带手机,于是没请假。  
但第二天老板即召她谈话,并马上给她加了薪。        
外行的杀伤力   
谁谁谁 
竞争白热化的职场里,我认为最应该提防的就是半路出家的外行人。比如:数学系专业的文学编辑,医学院出来的作曲人,或者哲学专业的时装设计师。前两者以王小波、罗大佑为标榜,后者则是我在北京遇到的一位企业家,曾是一名团委干部,一穷二白地为别人作了几年思想工作后,突然想从美化灵魂转行到美化打扮,于是辞职,开了家时装公司,如今年销售额已达数亿。  
我在杂志社工作的时候,最喜欢找与文字工作风马牛不相及的人写稿,我的得意作者群中有律师,有心理学家,有网络精英还有sales们。他们往往能交出让我喜出望外的稿件。与他们相比,文科出身的内行人却总是中规中矩,很难给出惊人之句。也许你会说,这是由于期望值不同。但除了这个因素外,外行人的优势也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他们有兴趣。1998年的时候,我参加过一个电影爱好者们的自发聚会。那是周六的晚上,在其中一个人的家里,两只大西瓜,几瓶凉开水,十多个人就能叽叽喳喳侃个彻夜。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有股票经纪,有财务,还有音响器械师。写起影评来也毫不含糊,角度之奇,笔法之新,专业影评人很难望其项背。  
其次,他们没有经济压力。外行们多数有自己额外的经济来源,对兴趣,并没有过多的经济企图,而是把工作过程本身当作一种享受,因而做起来格外卖力。共产主义按需劳动的境界,也不过如此吧。  
只是兴趣一旦转化成职业,就完全是两回事了,大概就跟把爱情转化成婚姻差不多。眼见不少外行人纷纷落水,好好的作者不当,要来和我们当同行。结果偷鸡不成蚀把米,兴趣没了不说,连交的活也堕落至“内行”水平。  
你以为人人都能成王小波、罗大佑?        
对不起,我很忙   
谁谁谁 
“忙”这个字,估计可以荣获本世纪最庸俗字眼称号。  
因为无时、无地、无人不把它挂在嘴边自娱自赏。办公室的电话声里,路人邂逅的闲谈里,甚至嘈杂拥挤的菜场里,一片“忙”音。  
大概这是一种成功的标榜,忙人总比闲人有前途吧;或者,是一种托辞,忙嘛,即使有照顾不周的地方,也请多包涵啦。  
这其实是一种最没有道理的逻辑。就拿和家人吃饭这件事来说吧,因为忙,不能吃;实际情况是跑到外面和客户吃饭去了。同样是吃饭,却厚此薄彼。说到底还是心里有杆秤,轻重缓急,称得毫厘不差,然后按次排列在时间表上。不是忙,而是因为和家人吃饭没有和客户吃饭重要。如此而已。  
到了办公室里,“忙”这个字就不仅仅是一种状态,而成了一门技能。因为“不忙”或闲着是永远不能被容忍的。  
很多时候,办公室里是真的忙:忙着打商务电话;忙着写报告;忙着签合同,忙着应付老板的各种突发奇想……  
但总有不忙的时候呀,那时又怎么“忙”起来呢?  
有个销售经理选择煲电话粥,翻出电话簿,一个个打过去,谈谈八卦,调调感情,不时一阵阵娇笑。美其名曰:与客户联络感情。  
我们的行政经理喜欢设计表格,费用报销呀、出差申请呀什么的。每当有新的格式传过来,要我们更新时,一定是他闲着没事干时的作品。  
只有我们的总经理,每天直挺挺坐在电脑前,不时敲几下键盘,日理万机的样子,让人敬畏不已。但有一天也露了马脚。  
那是中饭时间,他一时兴起,满脸堆笑问我们:“你们知道总公司的老总喜欢哪个中国女明星吗?”  
答案是“巩俐”,是他和总经理秘书网络聊天时知道的。  
对这个答案,大家并没在意,但却对获得答案的手段兴趣甚浓。  
总算知道了他“日理万机”时,在做些什么了。        
当朋友变成同事   
谁谁谁 
这种感觉跟情人变成夫妻有点神似。  
有个工作上完全不搭界的私人朋友最近成了我的同事,每天就坐在两个座位之外。开始觉得很亲切,午饭时分放着有补贴的两荤两素的客饭不吃,三天两头出去下馆子,然后把平    
时电话里或者聚会时点到为止的小道消息或者伟大梦想拿出来回味一遍,把原本意犹未尽的感觉补充到臻于至善后尽兴而归。两周后,这样的午饭的频率锐减,我们渐渐觉得吃着客饭聊天是一种性价比更为合理的选择。话题的内容开始多了我们共同认识并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