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大学必修课 作者:张锐 任羽中-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直尽量拒绝写这种东西,但是事实上,当时高中的时候看这些书,还是有不少积极的正面影响的。因为尽管学习方法不能够套用或者照搬,但这些来自成功者的声音能够给内心一种积极向上的暗示(至少在发现高考文科状元写的介绍学习经验的文章里也有病句和用错成语的时候,信心就会大增)。
(一)最基础的知识才是最重要的(2)
张锐/任羽中
然而到了后来,还是发现其实最基础的知识才是最重要的。只要能够在高考前做到:第一次不会做的题第二次都会做了,第一次错的题第二次都不会错了,其实在高考中得高分也并不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
(二)先看学校,再看专业张锐/任羽中
选择志愿一直是高三时盘桓在心头的一件大事,当时觉得,选择了志愿也就选择了一生的职业,因此一定要慎之又慎。其实现在看来,选择专业和将来选择工作一样,选择的时候总是如履薄冰,而且选择确实也非常关键,但只要年轻,前面的道路总是很宽,只要努力,人的选择不可能只有一次。
我的想法一直是先看学校,再看专业。因为一所好的学校是一个更大的环境,里面的机会、氛围、熏陶对大学生活的影响会更大,即便你的专业可能有些冷门或者不让你完全满意,但是你仍然可以在专业之外学到很多一般大学学不到的东西。相反,如果你去了一个不那么好的大学的好专业,诸如金融、法律等,也许大学四年下来你会发现其实还是没有学到什么东西——当然,这个观点从就业的角度来看也许未必正确。
当时我在报志愿的时候,找了很多关系去打听北大各个专业的情况,而且我已经知道,如果选择北大的法律专业,那还可以读经济双学位; 而如果选择经济,却没有办法选择法律了。于是,在北大那一栏我不假思索地就填上了“法律”,之后又填上了“服从分配”。当然,幸运的我最后也没有需要被“分配”。
报志愿的时候还出了一件很有意思的小事情,我填了北大之后,我的任课老师在这件事情上有两种态度,比较少的一种是支持,比较多的一种是反对。我的数学老师庄老师还在课堂上当着全班同学对我说:你的数学成绩这个样子,你怎么还敢报北大呢?当时我面带微笑,心里想,不报北大的话也就没有这个机会听到这么好玩的评价了。后来高考之后,庄老师才告诉我,他觉得我这种脸皮厚的学生应该被额外地刺激一下,才会更努力地学习。我由衷地同意,并且一直到现在都很感激庄老师的策略——我的数学成绩最后果然不错。
(三)我的大学生活终于要开始了张锐/任羽中
高考结束后我一直拒绝看任何标准答案,因为觉得没有道理让自己提心吊胆,并且对了答案也对已经结束的考试没有半点意义。于是我开始在赤日炎炎之下学开车,在我刚刚可以开着教练车上路练习的一个下午,我突然接到电话,班主任李老师告诉我,我考了全省第一。
我当时的第一个反应是对老师说: “这个笑话需要心理素质比较好的人才可以接受。”
在终于确认这不是一个笑话后,我继续上路练车,两个小时后回到家里,发现我的父母已经接到了无数的电话。家里的电话铃一直在响,以至我不堪其扰,建议老爸老妈一起去海边度假村里住两天,清静清静。
我伟大的老爸老妈尽管有些犹豫,讨价还价后还是带上了手机,和我一起离开了家。在路上,我问他们,现在是不是我提什么要求他们都会答应。老爸说是。我说,那让我一个人去大学报到吧。伟大的老爸老妈再次犹豫了一下,还是答应了。
我的大学生活终于要开始了。
任羽中:张锐/任羽中
我将第一次离开家门,我甚至不知道熙熙攘攘的大食堂是什么样子,我也没有用过互联网;曾经的理想是做一个心无旁骛的历史学家,但志愿填的是“国际政治”;行囊里有两本书:《师门五年记》和《英华大词典》。
(一)我所欠缺的东西还太多张锐/任羽中
我家在四川资阳,当然这不算一个特别闭塞的地方,相对来说,文教事业还比较发达,比如我就读的中学就以学风严谨著名。这使得我特别能考试,一直以来都善于将平时的全部积累和灵感铺天盖地一样地表现在试卷上。高考我很成功,但这个成功能且只能给予我一个入门的许可。要在大学里边顺利发展,我所欠缺的东西还太多。
在18岁之前,我还从来没有过独立生活的经历,我没有洗过衣服,没有住过集体宿舍,甚至不知道熙熙攘攘的大食堂会是什么样子。我不喜欢父母干涉自己的事情,但在心理上又依赖父母。
1998年的时候,互联网距离我的生活似乎还很遥远,我学了一个学期的BASIC语言,但老实说我最后连打字都不怎么熟练。另外我的英文一般,尤其是口语不好,没办法完成交流。其实,几乎所有非中心城市的学生都可能有这些缺陷,我们比较缺少实践能力、探索精神以及来自现代都会生活的见识,而这些又是未来生活所必需的。
在高中三年我曾经是班长或者别的什么干部,但我从来没有兴趣组织任何活动,我不打算指挥任何同学做事情——同时也不愿意被别人指挥,我没工夫去参加学生会之类的团体。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埋头做自己的事情,而自己并不具备政治家的素质。
在同学中我人缘不错,但很少发现有什么事情需要大家一起合作来完成,独立思考自行其是是生活的主要方式。其实这也没有办法,因为此时生活的主要内容就是考试,而考试显然不需要谁出头来策划组织。
对自己最不满意的地方张锐/任羽中
A) 缺少独立生活的经历
这样适应陌生环境的能力就比较差,容易产生孤独感。一个人假如觉得周围什么都不好,自然就离群索居了,跟别人打交道也不会自信,因此很可能在新的集体中被边缘化。
我们系曾经有一个男生,中学的时候谈恋爱,所以家里就管得非常凶,成绩虽然好,却在班里边老觉得抬不起头。上大学之后不久他中学的女朋友就要和他分手,本来他就显得孤僻、不合群,失恋之后更是认为大家都在和他作对,于是终日郁郁寡欢,最后只好退学。假如他比较独立、坚强而且开朗、大度,那么到了北大这么宽松的环境,肯定有办法排解自己的心理压力。
其实,我们不仅要小心翼翼地尊重别人,也要小心翼翼地保护自己,不要让心灵受伤害。
B) 见识有限,外语水平不高
如果和北京、上海等大都会的同龄人相比,我会处于劣势,失去一些重要的机会。经常听到有人抱怨说中国的大学把英文看得太重,比如中文系的学生就没必要去考英语4级。但其实所有抱怨这些的人心里也清楚,假如英文好,哪怕是学中文的也可能获得更多发展的机遇,英文已经成为知识分子和政商精英的“普通话”,与其牢骚,不如发奋。
C) 缺乏团队精神与领袖气质
并不是说我就有野心要成为某个团队的领袖,只是在大学里,每个人都必须学会与人合作。你要想有很多将来可以帮助你的朋友,你就要找到一些事情——比方说组织一个研究日本漫画的社团,参加全校的篮球联赛等等,这些事情会有很多热心的参与者,而你的任务,就是和大家一起,坚持做好这件事情。
如果你还认为自己的意见更有道理,那么你应该像政治领袖一样有好的口才,说服他人并且影响整个团队的方向。
你也看得出来,假如能有意识地锻炼自己,上面列举的这些问题其实都可以得到很好地解决。你要有这样一种心理准备: 现在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为了下一步的成功在努力。
(二)敏锐地发现自己的优点张锐/任羽中
对于自己的缺陷,我并不感到气馁,过分自卑只会损害自己的形象和理智。其实任何人都会有很多很多缺陷——这个判断相信大家都会接受。
我们向往完美,但完美只能是一个不断被接近的目标。高中生的我一直憧憬,大学里有最出名的教授,有最多的机会,只要肯用心,我将能够在大学里边弥补自己的不足。
任何人也会有他的特点和长处,我甚至认为,敏锐地发现自己的优点比一天到晚检讨自己的缺点更重要。只有知道自己最擅长的是什么,才能找准努力的方向。
我的优势张锐/任羽中
A) 有比较好的性格
尽管我承认自己缺乏领袖气质,但却能够和各种类型的人和睦相处,我会冷静、会忍让,不迁怒于人,愿意理解别人的难处,能平和地看待周围的人和事。这样我很难有敌人,不必牵扯到复杂的人际关系中。
你呢?你经常感到压抑而且无法排解吗?
你有时感觉到“特别特别恨”周围的某个人吗?
你会在背后议论别人的长短吗?
请注意,上述的状况都不利于你的心理健康和交往能力,开朗、乐观的人才能得到大家的喜欢。
B) 有比较好的习惯
从初中开始,我会按照自己的计划来安排时间,做事情的效率比较高。同时我能够静下心来读书——主要是读古诗文,每天晚上我会有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的时间来读书,即使是除夕夜也如此。当整个世界都进入欢腾状态时,我却在悄悄和古人说话,这简直就是诗一般的生活。
青年人最容易改变,因此青年人最宝贵的品质就是持之以恒。
而对于集体宿舍的生活来说,作息时间有规律、讲究个人卫生、打水扫地的时候稍微勤快一点就不错了。如果在家里你就邋遢惯了,以后别人会厌烦和你住一起。
C) 阅读量很大
是的,我到18岁的时候还没有离开过家门,但所谓“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我可以通过大量的阅读来获得信息,中华书局和三联书店的新书目录我会按时收到,所以我在阅读方面并不比任何北京的学生落伍,而且因为我的时间更充裕,所以我读书可能比他们更多。
假如条件允许的话,请你从中学开始订阅一份《文汇读书周报》,再加一份《上海学生英文报》。
D) 对大学已经有相当的了解
我的舅舅是四川师范大学的教授,假期中我常常会在大学校园里度过,我也了解一些学术界的情形。这些信息将来会很有用。所以我建议你利用假期的时间,多和已经考上大学的学长们聊聊,听听他们的见闻与感触。
成功的第一步,就是发现你自己!你的优势是什么呢?
(三)大学,不是世外桃源张锐/任羽中
1998年我高考前的几个月,正是北大百年校庆最热闹的时候。从“校友专列”到纪念邮票,从静园草坪上的晚会到人民大会堂的庆典,让我这个还远在两千公里以外的中学生激动不已,潜意识里简直已经把自己算作了北大的一分子。而当时我对大学的想像基本上来自《北大往事》之类的书籍,我一度认为,北大就是一个充满了穿长衫的“怪才”的海德公园。
后来才明白,这些印象很可能是别人或者自己造出来的神话。大学,哪怕北大,也不可能是世外桃源,生活永远是赤裸裸的现实。你不必指望象牙塔式的纯净生活,更不要因为有一些看不惯想不通的事情就觉得一团漆黑最后自暴自弃。面对现实,你喜欢也好不喜欢也好,都必须和他们(它们)打交道。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们最要紧的是先找到自己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