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做人做事好心态 >

第33部分

做人做事好心态-第33部分

小说: 做人做事好心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机会,这样不仅可以避免树敌,而且也许可使对方的某种“报复”得到满足,可以“以爱消恨”。对于原则性的错误,你也得尽量含蓄地进行示意。
假如由于你的过失而伤害了别人,你得及时向人道歉,这样的举动可以化敌为友,彻底消除对方的敌意。说不定你们会相处得更好。“不打不相识”这一民谚富含了这一哲理,既然得罪了别人,当时你自己一定得到某种“发泄”,与其等待别人的报复,远不如主动上前致意,以便尽释前嫌。
为了避免树敌,还有一点需要注意,这就是与人争吵时不要非占上风不可。实际上,争吵中没有胜利者。即使口头胜利,但与此同时,你又树立了一个对你心怀怨恨的敌人。争吵总有一定原因,总为一定的目的。如果你想使问题得到解决,就绝不要采取争吵的方式。
争吵除了会使人结怨树敌,在公众面前破坏自己温文尔雅的形象外,没有丝毫的作用。说他人坏话,诽谤他人,对方终究会有所耳闻,也会将自己的怨恨发泄出来。现实中有些人择友漫无目的,只要在一起饮酒作乐,就觉得是好朋友,这种酒肉朋友往往靠不住。一旦遇事翻脸,立即口出恶语,互相谩骂不休。这实在太幼稚无知了。须知,道人之短者,除了对自己名声不利外,是捞不到任何好处的。所以,交友时一定要慎重,绝交了也不要恶语谤人,否则谁还敢接近你呢?
战国时代有个名叫中山的小国。有一次,中山国君设宴款待国内名士。当时正巧羊肉羹不够了,无法让在场的人全都喝到,有一个没有喝到羊肉羹的叫司马子期的人怀恨在心,到楚国劝楚王攻打中山国。楚国是个强国,攻打中山国易如反掌。中山被攻破,国王逃到国外。他逃走时发现有两个人手拿戈跟随他,便问:“你们来干什么?”两个人回答:“从前有一个人曾因获得您赐予的一壶食物而免于饿死,我们是他的儿子。臣的父亲临死前嘱咐,中山有任何事变,我们必须竭尽全力,甚至不惜以死报效国王。”
中山国君听后,感叹地说:“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肉羹而失国矣。”给予不在乎数量多少,而在于别人是否需要。施怨不在乎深浅,而在于是否伤了别人的心。中山国君因为一杯羊肉羹而亡国,却由于一壶食物而得到两位勇士。这段话道出人际关系的微妙。一个人如果失去了少许金钱,尚不至于发此大怒。而一旦自尊心受到损害却非轻易就可弥补的。有时候,本来并无存心伤人之意,可是却会因为一句无意的话伤害别人,所谓“言者无心,听者有意”,甚至可能为自己树立一个敌人。中山国王因一杯羊肉羹而失国的故事,对我们是一个深刻的教训。
如果你一面提出自己的主张,一面又对所有不同的意见进行抨击,那可是太不明智了,这近似于强迫自己孤立和就此停步不前。因为辩论而伤害别人的自尊心,结怨于人,既不利己,还有碍于人,又使自己树敌,实在是不足取。 



□ 不求理解但求心安


理解;固然是很美好的,谁不渴望理解呢?“理解万岁”的口号感动了多少人啊!然而,事实上由于年龄、性格、职业、知识结构、品德修养、生活经历等等因素的影响,人和人之间有时是很难互相理解的。于是,脆弱的人把许多精力放在“求理解”上,到处自我表白,宣扬自己,把别人不理解自己当做最大的痛苦。似乎他的生存,他的工作,他的事业,仅仅是为了让人家知道,做给别人看。这道理本来是不言而喻的,就像你不是为了理解别人而工作一样,别人也不是为了理解你而生存,这是很自然的事;过分求人理解的人,一旦被误解了,便脆弱地感叹世态炎凉呀,社会无情呀,等等,耷拉着脑袋,沮丧得很。如果你过分希望得到理解,得到他人的赞成或默认,当你未能如愿以偿时便会十分沮丧。这正是自我挫败因素之所在。同样,当寻求理解成为一种需要时,你就会产生惰性。这是将自我价值置于别人控制之下,由他人随意抬高或贬低,只有当他们决定施舍给你一定的理解之辞时,你才会感到高兴。
人在生活和工作中必然会遇到反对意见,会被误解。这是体味“生活”付出的代价,是一种完全无法避免的现象。有一位叫奥齐的中年人,他是一个有典型的、过分渴求理解和赞许心理的人。奥齐对于现代社会的各种重大问题,如人工流产、中东战争、水门事件、美国政治等,都有一套自己的见解。每当他的观点受到嘲讽时,他不是坚持自己的观点,而是因别人的“不理解”而痛苦不堪,甚至最后反而对自己产生了怀疑。为了使自己的每一句话和每一个行动都能为人理解,他花费了不少心思。有一次他和岳父谈话,表示赞成无痛致死法,而当他察觉岳父不满地皱起眉头时,几乎本能地立即修正了自己的观点:“我刚才是说,一个神智清醒的人如果要求结束其生命,那么倒可以采取这种做法。”奥齐为了别人理解、赞同自己的观点,实际上不知不觉地修正了自己的观点。当奥齐注意到岳父表示同意时,才稍稍松了一口气。这样去求得理解和赞许又有什么价值可言?
要想精神愉快,就要心理独立,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能得到别人的理解固然很好,而他人不理解或者误解了,那也无关紧要,你仍然需要微笑着面对生活。
下面讲一个十分说明问题的小寓言:一只老猫见到一只小猫在追逐自己的尾巴,便问:“你为什么要追自己的尾巴呢?”小猫答:“我听说,对于一只猫来说,最为美好的便是幸福,而这个幸福就是我的尾巴。所以,我正追逐它,一旦我捉住了我的尾巴,便将得到幸福。”
老猫说:“我的孩子,我也曾考虑过宇宙间的各种问题,我也曾认为幸福就是我们的尾巴。但是,我现在已经发现,每当我追逐自己尾巴时,它总是一躲再躲;而着手做自己的事情时,它却总是形影不离地伴随着我。”同样道理,如果你希望得到理解和赞许,最为有效的办法恰恰是不去渴望、不去追求,不要求每个人都理解和赞许你。只要你相信自己,并且以积极的自我形象为指南,你便可以得到许许多多的理解和赞许。当然,一个人不可能事事都得到每个人的理解和赞许,但是,如果你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在得不到理解和赞许时便不会感到沮丧。你将把反对意见视为一种自然现实,因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对世事有自己的看法。 



□ 消除误会的九种妙法


大千世界,纷繁人生,谁都可能误会他人,谁也都可能被他人误会。
误会即指别人对你的看法与你的实际情况不符,是无意之中产生的认识上的错觉。形成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自身的言行不够谨慎,言谈行事有欠周到、欠细致、欠精明之处,致使他人不能准确地领会你的意图。二是对方的主观臆测,由于每个人不同的经历、学识、价值观、气质、心境等因素的影响,对同一件事、同一句话,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
误会给我们带来痛苦,带来烦恼,带来难堪,甚至会产生始料不及的悲剧。所以,陷入误会的圈子后,必须调整自己,采取有效的方式予以解除,使自己与他人都尽快地轻松、舒畅起来。
1.消除自我委屈情绪
出现误会后,不必为自己辩解,总以为自己正确、有道理、不被理解。心中怀有委屈情绪的人,必定不愿开口向对方作解释。这种心理障碍妨碍彼此间的交流。此时,多替对方着想,无论他是气量小也好,心眼窄也好,不了解真相也好,不理解你的一番苦心也好,都不必去计较,只要你真诚地向他表明心迹,误会便会消除。比如你同朋友争论一个问题,当时有许多人在场。你本无意压他一头、让他当众出丑,但当时不能自制,说了许多过头的话,伤了他的自尊,使他误以为你在出风头,给他难堪,使他下不了台。事后,你应真诚地向他道歉,这样才能保持友谊,而不要怪罪对方小心眼,从而断绝来往。否则,你们就会因一次争论而导致关系破裂,由朋友而变成冤家了。
2.查清原因方可化解怨恨
产生误会后,一方怒气冲冲,充满怨恨、敌视;一方满腹狐疑,委屈压抑,双方隔阂越陷越深,而且一谈即崩,大有新的误会接踵而来之势。此时,需要冷静,你必须下一番功夫内查外调,搞清楚对方的误解源于何处,否则,凭你费多少口舌,也不会解释清楚,搞不好,还会越描越黑,弄巧成拙。
3.书信可传情
面对一封信要比面对当事人从容得多,当面难以启齿的话题在信上会坦然地表达出来。书信效果往往比当面交涉的效果更佳。但要注意,写信时措辞一定要简短、亲切、明了,切勿啰啰嗦嗦,令人生厌,语气需真挚、诚恳,充分表达自己愿意消除误会,重新和好的急切心情,表达自己至今仍铭记以往的友情,以及对对方的信赖和尊敬。
4.行动是最好的证明
有的误会用语言解释不清楚,那么就用与之相反的行动去证实。如朋友误解你同某一异性有暧昧行为,你又说不清楚,那么,你只要与自己的爱人相依相伴、相敬如宾、亲密无间、双双出入社交场合,令他人找不到破绽,谣言便会不攻自破,误解也就自然消失了。还如知名度高的人,一般要求得到他人格外的尊重和赞扬。如果你毫无顾忌地对他批评、指责,便会被人误认为怀有嫉妒之心。尽管你尽力辩白,声称没有此意,人家也不会相信。此时,你的惟一对策是在今后的工作中,虚心向其求教,注意肯定人家的长处,更不与他争荣誉、争地位,在他被人攻击诽谤时,站出来讲几句公平话,这时你们以前的误会便可烟消云散。
5.战胜自己的懦弱,当面说清
误会的类型千奇百怪、多种多样,但解决的最简捷、最方便的方法便是当面说清,大多数人也都欢迎这种方法。有人由于懦弱,不敢当面对质,结果把问题搞得极为复杂。记住,如果有的误会需要亲自向对方作说明,你一定不要找各种借口推脱,一定要克服困难,战胜自己,想方设法当面表明心迹。不要轻信第三者的只言片语。
6.不可放过好时机
解释缘由,消除误会,必须选择好时机。一定要考虑对方的心境、情绪等感情因素。大多可选择提干、长工资、定职称或参加婚宴等喜庆日子,此时对方心情愉快、神经放松,胸怀也就较为宽广。抓住这个时机表白,往往能得到对方的谅解,重归于好。
7.越拖越被动
有人被误会搞得焦头烂额,总觉得心中有难处,不好启齿,结果碍于情面,时间越拖越长,误会越陷越深,到最后无限制地蔓延,形成了令人极为苦恼的结果。所以,有了误会要迅速解释清楚,时间越长,就越被动。
8.请领导、同事帮忙
人与人之间的误会常常是在工作中产生的,双方的误解涉及许多因素。个人解决可能会受到限制,从而不能明白透彻。故请他人帮忙,有时是明智之举。
9.重新聚会
你觉得区区小误会,没必要兴师动众、大费口舌,也不便于直说,但双方在心理上又都觉得不愉快,有了生疏感。此时,你可邀请对方故地重游,或聚会畅谈。在和谐、友好的气氛中,彼此心理上的距离会缩短,以往的不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