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人为什么活着-稻盛和夫 >

第16部分

人为什么活着-稻盛和夫-第16部分

小说: 人为什么活着-稻盛和夫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扩张过度时,可能为自己带来灾难,严重时甚至可以导致整个族群的毁灭。
或许有人会接着问,那么竞争又从何而来呢?最早的时候,自然界为大爱所包围,因此物种之间基本上维持共生的生活形态。但是在共生的环境下,动植物仍然需要面临严苛的环境,而想办法生存下去,因此,开始发展出小爱以求生存。这种无论如何要活下去的压力,也逐渐造成动物和植物之间的竞争。那个时候的动植物,并非因为先考虑到需要竞争,所以产生竞争行为,而是基于大爱而共生一处的它们,为了保护自己而发展出自私的爱,进而拼命努力想让自己生存下去。长此以往,与同样具有生存压力的邻近动植物之间就会产生实质的竞争,一旦在竞争中有落后者出现,随后就会有灭亡的事情发生。
然而,这种灭亡并非出于其中的一方想要歼灭另外一方,而是被极力寻求生存的压力波及时,另外一方应对时努力不足,导致落后和脱队,所以,可以说这是“适者生存”的结果。
而人类为突显自然界的残酷生存竞争,经常使用“弱肉强食”般的言辞。虽然我知道动物的世界有这种现象,但是整体而言,我认为“适者生存”才是自然界的法则。竞争并非源于某些物种故意地去消灭其他生命,而是这种生物如果不能适应环境,就会必然走向自然淘汰的命运,这才是自然界竞争的真相。
动物的世界的确充满了小爱,有时候为了自己的生存,会杀害其他的动物。但是即使如此,动物们也只会为了自己的生存,从事最低限度的杀生行为。因为如果过度膨胀小爱,自己也会失去生存的空间。乍见之下,它们好像在十分凄惨的生存竞争下存活,但是仔细观察后不难发现,动物们通常只猎取生存所需最低限度的猎物,而尽量与其他动物在自然界保持共生的状态。
存在小爱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如果不能爱自己,就无法维持生命。为了生存下去,当然一定要保有小爱。关键是,小爱绝不应该脱离共生的前提。
这就像前面章节提过的,自由有两个方面,人类拥有自由,对拥有者而言或许可喜可贺,对他人而言却可能是天大的不幸。
自由本来没有好坏之分,因为其根源也是出自于“爱” ; 只是因为运用的方法不同,才产生了善与恶的分别。如果始终都围绕着小爱打转,可能就是恶;眼光开始顾及他人并给予他人以爱时,可能就变成善。善与恶的分界点就在于爱自己的“小爱”和爱他人的“大爱”中间。
自然界充满及于众生的大爱,整体而言过着共生的生活,因为所有的生命都了解,只求一己的繁盛必定导致对手的灭亡,而自己未来也会走人疲惫衰竭之途。因此,佛教提出“知足”的理念,“知足”一词同时也成为实践共生生活的关键词。
即使就企业界的竞争而言,大爱同样也是生存的必要条件。当然,企业为了保护自我,为了能够发展业务、走向繁荣,首先需要用小爱守护企业,然而这种自私的爱必须是根植于大爱和共生思想的。经营者如果只考虑自己企业的利益,客户便可能因为无利可图而离去,导致经营走人瓶颈,最后不但员工和股东的利益没有保障,企业本身也会面临倒闭的窘境。因此,有时太过于强调企业本身的生存,只一味地发展小爱,反而促成企业的败亡。
要避免企业走人不幸的命运,必须从事能让顾客、员工及股东等围绕在企业周围的人都感到满意的经营,也就是说,发展小爱时也要顾及对他人的大爱。
一个太强调小爱的企业或产业太突出,会破坏了整个社会的和谐。因此,现代社会有所谓的“反托拉斯法”,目的就在于防止单一大企业掌控整个产业。我认为,这种做法是政府运用有形的执法协助推展共生思想,以期将这种思想植人现代社会。
政府的用意在于督导企业长期雇用员工,并同时顾及往来企业的进步与繁荣。
照顾员工和支援生意往来的企业都属于无私的大爱,此外,企业获利就该缴税,让国家社会可以有效地运用税金;同时企业也可以捐献金钱,帮助社会的发展 … … 以上的行为都属于大爱。总之,企业必须尝试通过这些行动与社会共生,才能在社会中长久生存。
企业间竞争的结果,可能导致对手倒闭,但是这样的结局其实就如同刚才提到的,是“适者生存”的结果。无论任何企业,其首要任务是努力求存。让自己的企业能够存活和发展,乍见之下,这是自私的小爱,但还是符合自然界的生存法则的。
不过,也不能因此打着共生的旗号,像航空母舰一样组成一支舰队,设法结合同业一起运作营利。虽然这样做对同业有利,但是对一般消费大众而言,却是很大的伤害。这种行为绝对不是基于大爱的共生行为,相反地,只是业界整体营私的小爱而已。
我既肯定企业为了生存,彼此竞争是有必要的;也肯定为了有竞争的对手,企业间走向共生是有必要的。例如,在日本的国道路线上,如果只开了一间面店,生意往往不是很好,开店不久就倒闭的例子也很多。如果这家店周围有很多家面店,顾客就逐渐汇聚而来,结果每家店都生意兴隆。这主要是因为各家面店为了竞争,除了不断改善口味,价格也很便宜,因此每家店都生意繁忙,这就是共生的结果。相反地,如果某家店为了独占生意,全力阻扰隔壁开新的店,自己的服务和品质却因为没有竞争而无法提升,于是,客人日渐减少,最终还是走向倒闭。
上述的例子显示,在接纳他人和发展多样化的前提下,才能形成竞争和共生;有了竞争和共生,社会全体才能开始逐步走向繁荣。

第十二章  知足之道
具有共生的理念,不但可以让生活已经富裕的我们,人生变得丰富多彩,而且如果大多数的人都能拥有这种理念,相信我们必定可以建立物质和精神同样富裕的社会。

我曾经听闻前京都大学的灵长类研究泰斗伊谷纯-郎先生讲述他经历的一段故事。
他曾经为了研究猩猩的生态,滞留在非洲山区里数个月,并趁机观察非洲原始狩猎民族的生活。在他停留的村落里,如果需要出去狩猎,全族的男性就会拿着弓箭一起出发。第一个猎物被打倒之后,当天的狩猎就宣告结束,所有的男人都回到部落,并开始瓜分猎物。
首先,打到猎物的人可以先切下他喜欢的部位,带回去与家人分享;接着,就依照和那个人的血缘关系远近,由父母、兄弟、姻亲等关系依次分取猎物。当然次序越靠后,分到的肉也越少。
伊谷先生见到这种情况就问族人:“一只动物太少了吧,为什么不多猎几只,大方地分给所有的族人,让大家都能充分享用呢?”
结果族人回答:“不可以,这样一来就触犯了我们村子的规定。有人打到第一只猎物时就应当停止当天的狩猎,这是祖先留下来的规矩。”听说他们从未在一天之内捕获一只以上的动物。
根据伊谷先生的解释,这个部落的原住民依据本能而了解到一个道理:如果依自己的欲望去打猎,可能当地的野生动物很快就会绝迹,届时自己也没有东西可以裹腹。因此,他们先衡量出当地动物可以繁衍物种的必要数量,并且谨守在此范围内狩猎,以避免未来无肉可食。
有趣的是,伊谷先生的研究显示,当地猩猩的狩猎习性也和这个部落一样。猩猩属于杂食性动物,通常是就近摘取树上的水果为食,有时候也会捕杀刚好飞下来觅食的鸟类,变成肉食性动物。由于它们的腕力强劲而且手脚灵活,很容易抓到猎物。当其中的一只猩猩捕获到猎物时,其他的猩猩就全部停止狩猎,围到捕获猎物的那只猩猩身旁,开始分食捕到的猎物。
伊谷先生发现,无论是这个非洲部落民族,或是和这个部落民族比邻而居的猩猩族群,都拥有这样的智慧:尽量控制自己生存的欲望,设法和整个大环境的生物共生。换句话说,他们十分了解“能控制自己的欲望,就能够生存”这个道理。
此外,据说在非洲还有以火耕为生的种族。
当伊谷先生到这些部落做礼貌性拜访时,他们拿出很多美味的食物招待他。部落的酋长告诉伊谷先生,以前有法国的调查队来拜访,在部落里住了很多天,他们也一样热忱地款待客人,结果把一年分得的食物都用光了,族人只好挨饿。
伊谷先生觉得很奇怪,就问:“你们准备了多少存粮? 〃 酋长回答:“我们只种足够每个族人吃一年的粮食。”伊谷先生接着间:“那么有客人来访时,就一定不够吃了,为何不多种一点呢?”酋长说:“那可不行,部落里的神明不允许。”
火耕主要是将森林烧掉,让土地变得比较肥沃之后再予以开垦,然后种植芋头和谷物。由于耕种时不施肥,因此每年都耕作的情况下,土地会越种越贫瘩,农作物的收获量也会随之逐年减少。最后,当现有的土地没有产能时,就再烧掉另一片森林,如此这般轮流烧掉森林,以确保永远有肥沃的土地可以耕作。
例如,某个部落将周围的森林分为十个部分,然后每十年轮流烧掉其中一块,在轮到的土地上耕作十年。如此一来,回到第一块土地耕作时已经过百年,此时这块土地已经完全恢复为如百年前般林木繁茂的森林,此时如果烧掉森林再耕作,土地依然非常肥沃。
如果不依照这样的方式耕作,为了多种植粮食而烧掉更多的森林,短期内虽然可以生产更多的粮食,但是长此以往,土地就会因为使用过度而逐渐贫膺,可能因而种不出粮食,招致饥荒。因此,原住民即使再怎么饥饿,也绝对不会烧掉过多的森林,影响森林的再生能力。
一百年差不多可以历经三代的时间,因此,原住民可以说是为了自己曾孙辈的生计着想,才会严格遵守这样的规则。伊谷先生表示,他对于原住民的这种行为,感到由衷地敬佩。
或许,他们并没有学过科学,也完全不懂土地养分循环的原理,但就好像他们的血液中自然拥有“共生”的遗传因子一般,共生的生活方式就这样实际地代代相传而来。
一个非洲的原始部落尚且明白知足的道理,为了让千万种生物能够永远存活在地球上,身为人类的我们,也应该采行知足、控制私欲的生活方式才对。
回头看看科学发达、生活富裕的地区,所谓工业先进国的我们生活又是如何?难道不是极端轻视自然、只知道满足自己不断增长的欲望吗?正因为如此,人类的欲望永远也无法获得满足。
日本人的生活已经如此富裕,此刻应该感到知足,设法解决地球环保问题,并帮助发展中国家的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
具有共生的理念,不但可以让生活已经富裕的我们,人生变得丰富多彩,如果大多数的人都能拥有这种理念,相信我们必定可以建立物质和精神同样富裕的社会。

第二十一章  我走过的路
对我而言,死亡只是灵魂展开新的旅程而已。我深信那只是肉体的死亡,而非灵魂的死亡。如果死亡是新旅程的开始,那么就算罹患癌症而死亡,也非悲剧。
我小时候曾接触过“生长之家”①这个团体发行的书,这些书对我之后的人生影响很大。

① “生长之家”是 1930 年由谷口雅春创办的新宗教,肯定人本来是完美的“光明之子”、“神之子”,所有病痛、罪恶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