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生创业潮-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怕ィ谴甭ノ姨煜ち耍幸桓鲅谖以诙怕サ慕ㄖ邓奚嶙」怕ナ乔寤ㄖ岛筒牧舷当究颇猩奚幔绞痹诼ヌ萆仙舷孪拢龅讲簧俨牧舷档难杉角窈缭坪螅叶运挥兴圃母芯酰翟谑翘胀恕N沂歉銎绞狈浅W⒁夤鄄毂鹑说娜耍残碓诙怕サ穆ヌ菸以窈缭撇良缍褪敲挥幸鸸业淖⒁狻�
推开邱虹云的办公室,他正要送一个人走,我想跟他打个招呼,可他一句话也没说,跟那个人走了,我只好尴尬地笑了笑。我以为他会很快回来,料不到让我一个人在屋里等了差不多半个小时。
访谈过程中,出现很多次冷场,对于我提出的问题他只说了几句就算完了,然后缄默不语,其实这是我事先料到的,因为从媒体报道中我知道他是个不善言谈的工科学生,在清华我见过很多这样的学生。只是现在我希望他能跟我说得更多,由于期望太高,所以难免有些失望。
他太忙了,他把心思扑在研究发明上,我想那里才是他最自由最快乐的地方,所以我赶紧收拾东西匆忙离去,一秒钟也不敢多停留。
土鳖派比拼海龟派
创业者档案:姜晓丹,1973年生于北京,1991年至1996年于清华大学自动化系读本科,1996年至1999年在清华大学自动化系读研究生,1999年3月获硕士学位。1998年8月参与创办北京慧点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任总经理。
姜晓丹创业的最初念头是在1997年清华“3…8”舞会产生的,他的女朋友是舞会的组织者,他只好带一帮哥们儿去捧场。可是他们都不爱跳舞,就在门口聊天,聊着聊着就决定要一起干点什么。刚开始创业的时候一共有7个人,都是清华本科同学。公司刚成立时他每月只拿800元,而香港一家大公司给他开出了50万元的年薪,还承诺送他去美国读MBA,但他还是留在这个团队里继续创业。
公司的简介这样写着:北京慧点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作为中国领先的电子商务软件开发和技术服务提供商,致力于世界级的电子商务应用平台的开发和国际水平的专业化电子商务技术服务的提供。公司自1998年创立以来一直进行Inter/Intra应用研究,以企业用户为主要市场对象,致力于研究并引入当前国际最先进的管理理念和软件技术,并以之导引应用软件开发过程,力求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满足企业实际需要的管理、艺术、技术有机统一的软件精品,在国内率先将知识管理的思想和方法导入企业信息系统和电子商务系统的实施。
慧点人的奋斗目标是成为中国最好的软件企业,使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最合适的人,以实现最佳的决策。慧点科技的技术主体由清华大学计算机相关专业毕业的十余名硕士、博士研究生构成,目前公司有员工62人(现在还不断地招人),21人毕业于清华大学,研发人员中16人具有硕士学历,2人具有博士学历。公司主要产品有:Indi。web 2。0虚拟Inter系统管理软件、Indi。office Universal通用办公自动化系统和Indi。image1。1文档扫描管理系统等等。企业获得的荣誉有:中关村科技园区高新技术企业、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获得者、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首批创新基金获得者、北京市火炬计划项目承担单位、全军后勤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863/CIMS主题目标/产品承担单位等等。
姜晓丹说公司业务是帮助企业向电子商务转型,如果把电子商务当作房地产,我们就是设计院和建筑队。
2000年11月8日下午四点半,我按约好的时间来到海淀六道口创业广场慧点科技公司,在二楼的总经理办公室见到了姜晓丹,他热情地让我在他办公桌前面的沙发椅坐下来。由于他晚上8点钟要和清华一位老教授要乘飞机去沈阳,我们抓紧时间切入了访谈的正题,我第一个问题问他目前公司的状况怎么样。
从发展这一点来讲,我们还是非常自豪的。这两年来按创业园老师的话说,慧点走的是稳健发展的路。我们确实在一步步地成长,到现在来看已经摆脱了创业期的这种稚嫩。我们不是说企业是法人吗,法人也是人,现在慧点应该属于会走路的这个阶段了。为什么说刚出生的小孩要过百日呀?因为百日之内的小孩生命力最差,最容易夭折。慧点现在看来差不多是一岁样的了,会走路了,会说话了。我们现在所做的是学会奔跑,学会认识新的东西。
我说,你们公司主要靠什么发展下去呢?
第一个是团队,慧点是一个软件公司,它可能最关键的靠的是人,就是我们这个团队,而我们这个团队也是非常自豪的,有二十多人是清华毕业的,我不想跟清华创业园里的其它公司比了,我们这个团队的层次水平在国内来讲都是比较高的。尤其令我非常自豪的是,也是我们这个团队非常好的地方,这两年多来,大家都一直在努力,没有只顾着眼前的得失或者怎么样,每个人的参与意识都非常强。你也能看得到一些企业退出历史舞台了,其实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它的内部团队分裂等问题。我们的最初团队有10个人,到现在我们团队不但没有分裂,而且大家还在保持着一直有的这种热情,这种凝聚力,并且越滚越大,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来,现在公司员工扩充到八十多人了。
第二个是观念,刚才说人是我们的基础,但是呢?为什么能够把这个雪球越滚越大?慧点做的一个相当不错的事情是,慧点创造并维持了一个比较开放的企业文化,我们在不断地吸引并期望越来越多的优秀企业管理者进来,加入到这个团队来,而且这个团队非常的开放,能够融汇在一起。我们现在董事会里面有一半的人是原来我们团队之外的,而且这一半在公司的决策里面起着很关键的作用。我们经理层里面也有一半是创始团队之外的,大家磨合得非常好。
第三个是现实给大家发展的速度,慧点能发展得这么快也是非常幸运的,社会环境给企业创业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其实,对于企业来讲,企业给员工创造的价值应该是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那么我觉得在慧点工作体现了这种物质和精神的协调。在物质上,刚开始创业最好的时候拿八百块钱,不好的话就不拿钱,我们叫生活费,供济制……那么到现在,大家可以按正常的薪金标准来走。过去在精神上,大家在不断地挑战自己,完善自己。我强调的是大家工作一定要开心,如果不开心的话,我也不勉强大家留在慧点。
我说,公司发展到现在有没有经历过比较大的困难,而你自己在此当中有没有受过比较大的挑战?
其实,各种各样的困难都经历到了,一直都存在。前段时间媒体的报道我很不高兴,我觉得新闻记者也好,媒体也好,它是个放大器,当创业这个事好的时候,把它吹成一朵花,清华创业园成立的时候,那么多人来报道,我觉得奇怪呀,有什以好报道的?一种就业形式嘛,有什么好奇怪的?我觉得创业园里面的公司整体都不错,就有那么个别的公司有困难的时候,报道的调子马上就翻过来,这可不太好。
还是回到刚才说的人的例子上,是小孩嘛,在成长过程中必然要感冒发烧。咱们也一样,我以前身体不太好,当然现在不怎么常生病了,但小的时候呢,什么扁桃体发炎呀,明儿什么磕呀碰呀……老是病假。不能就说:“不行,他已经死了。”或者说怎么着,然后到处去报丧,让孩子更觉得没有希望,本来是一个感冒,然后转成肺炎,到最后真的让他死掉了。
慧点在有“大学生创业”这个媒体概念之前就创立了,现在发展得也比较快,我不希望在宣传把我们跟学生创业连在一块,我们是创业公司,和所有的创业一样。
前两天看到一份报纸我觉得挺逗的,说创业有两派,一派叫海龟派,海外归(归与龟谐音)来的;一派叫土鳖派……
姜晓丹突然哈哈大笑起来,并且重复着说“土鳖派”三个字。土鳖是骂人的词,用在“神圣的创业”上面,确实好玩,我也偷偷地笑了。我想到了“土博士”跟“洋博士”的区别,没想到没有海外留学经历的年轻人创业被谑称为“土鳖派”。姜晓丹认为没有什么学生创业与非学生创业的区别,大家走到市场上是一样的。接着,我问姜晓丹,一个人怎么样才能成为成功的企业家?
说实在,我到这个位置(总经理)上来是一直有这个愿望的,我喜欢做技术型的干部,能把自己的想法实驰下去,凭能力办事,而不是算计人。
上本科的时候我一直在想能不能做个实业呀,做这个公司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精神上的,我看重精神,我对物质的要求不是很高,但最近有人说:“不想当大款的可能就做不好企业家。”另一方面是理想,慧点里有很多人是把创业当作理想来奋斗的。
做为慧点来说有两块理想,一个就是信息化这方面的朝阳产业,IT技术。对于中国,如何没有制造业来支撑的话,谈不上什么强国,因为你没有根基呀。我们所做的就是用我们的软件技术给传统产业制造业服务,去帮助中国的企业加入到国际的竞争里面去,提高中国企业的利润。第二个理想是中国的软件业,这跟我们当中一些人的偏好有关系,我们很喜欢软件技术。我有一个大胆的假设,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有电的地方就有Inter,带电的东西就有软件,那么未来软件它真的是一个产业,像现在的纺织业,它可能不再是个高科技的东西,随着产业的转型就变成传统产业,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软件甚至成了劳动力型的产业。在这里面谁能够解决成本、质量、效益问题,谁就能取得胜利。我们能够看到软件,美国在做,巴西在做,印度在做,还有爱尔兰呀,冰岛呀……在这方面都投了很大的力量。中国的软件业相对落后,我们慧点给自己定的目标就是做中国最好的软件企业。最好应该是最大了,我们是“土鳖”嘛,留下来了(指不出国)就应该为中国软件做点事。
我说,你自己认为不看重物质上的回报,其实在创业的过程中,你的财富就已经不断地在积累,只不过还没有兑现成人民币或美元而已,你是怎么看待知识创造财富这个社会现象的?
我上研究生研究的课题是知识管理,为什么叫知识管理呢?以前的管理是人、财、物,现在已经把知识作为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美国有各别州提出立法,把知识作为财务化管理来体现,知识就是资本。
今年年初我有幸参加了中关村三代创业者的座谈会,探讨中关村的未来,我觉得我们已经是后来者了。会上出现了一个一闪而过的不愉快,跟我们同辈的一个创业者认为,现在的时代是我们的时代了,所有的经济规则都是我们的规则了,你们那一代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柳传志(联想总载)不这么认为,我也不这么认为。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平台上,但是所有的平台都是沿着它自有的规律在走的。你说经济泡沫呀,真实过去一样嘛。咱们上大学之前生物火得不行,其实那时就是生物泡沫的时候,这些年泡沫沉淀下来,但是你看,随着基因的突破,现在生物又开始仰上去了。所以,这不是什么IT的创造,所有的东西都是这样的,过去电子呀汽车呀都经历这么一个规律。我认为过去不存在的,我们在开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