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六部书-第3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男子,笑着说:〃走,可不大容易,既然喝上了,我又要了这么多菜,你不喝就
走,能行吗?喝1
那男子一见他的样子,眼珠子通红,心中的火气陡增了几分,那男子使劲按镰
火气说:〃这顿酒菜我付帐,我是真不能再喝了,你让我走吧,求你还不行?〃
〃不行1
郭解的外甥死缠不放,说:〃这酒得喝到底,你不喝也得喝1
那男子心中暗骂,这是他娘的什么人呀,逼着别人喝酒,忍不住冲口而出:
〃今天我就不喝,你能怎么样?〃
郭解外甥一听,乐了,说:〃怎么样?嘿嘿,你要敢不喝,就别怪我不客气,
非灌不可〃
说着,端起酒,拽着那男子就要强行灌酒。
那男子再也压不住心中的火气,招手便是一拳,正打在郭解的外甥的鼻子上。
这小子锦旗猝不及防,被打得眼冒金花,头往后一仰,身子却又被条凳绊了一下,
整个后倒下去。说来巧得很,也不知是那男子这一拳打得太重还是怎么的,郭解外
甥后翻,后脑软骨处正好磕在身后的桌子角上,只听〃扑哧〃一声,这小子的脑后
便浆血直冒,喷出多远。当即,摔倒地上,手抓脚蹬,断了气。
出了人命,酒馆里大乱,那男子吓得不轻,酒劲也醒透了,愣了愣,赶紧转身
逃命而去。
郭解的姐姐知道儿子被人杀死,痛哭欲绝,叫骂着要为儿子报仇,她哭喊着来
找郭解。要弟弟赶紧去寻找仇人,一定要杀了他为自己的儿子报仇。
郭解平时也曾听人说些外甥的恶事,知道他平日不学好,但怎么说也不至于被
杀,听姐姐哭诉,心中也异常生气,答应姐姐,一定要寻到仇人为外甥报仇。
郭解派人四处打听寻找,搜寻那个男子的下落。
后来,那男子也实在无路可逃,便直接来找郭解,承认是自己杀了郭解的外甥。
郭解一见到这男子,出乎这男子的预料,郭解并没有立即举剑将他杀死,而是很平
静地问:〃不知我那外甥与你有何怨仇,竟至于对他下此狠手?〃
这男子便将那日的经过叙说一遍。最后才说:〃素闻郭大侠为人仗义,耿直守
信,在下也久慕大名,却不想令甥竟是如此刁蛮,倚仗大侠的威望,仗势欺人。竟
非要我陪他喝酒,我酒力不胜,无法再喝,他却又硬要灌我。常言说,士可杀,不
可辱。是可忍,孰不可忍,我实忍无可忍,本欲打他几下,给他个教训,哪里想到,
祸不单行,偏偏他向后一仰,被脚边的凳子绊住,后脑勺正好撞在桌子角上,立时
气绝。见势不妙,我便跑了。今番前来自首,将事情有说个明白,任凭郭大侠处置。
郭侠士您看着办吧1
郭解听完沉思不语,皱着眉头,眼睛打量着这个男子,半晌役有说话。随后,
又站起身在那男子眼前踱来踱去。
好大一会儿,郭解才说:〃这么说来,我外甥不是你亲手杀死。只是事情凑巧,
误伤了他的性命。责任主要不要你,我不会难为你的。〃
那男子听此,当场呆在那里,大瞪着两眼望着郭解,似乎没有听到郭解说的话。
郭解又说道:〃你现在可以走啦!
那人回过神来,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忽地又扑通一声跪在郭解面前,道:
〃郭大侠胸怀大义,襟怀宽广,实在令我五体投地。令甥之死。虽属误伤,但我也
绝非没有干系,大侠能够不计嫌仇,饶我不死,我真不知该怎样感恩才是。〃
郭解笑了,伸手扶起那男子说:〃不必如此,不必如此,恶甥自食其果,唉,
也是他在劫难逃,怨不得别人,我怎能为了一己私情而抛弃'义'字呢。你不必感
激我。〃
那男子对郭解真不知如何说才好,心中崇敬异常,他说:〃郭大侠,我虽不才,
但这条命既然是侠士相赠,就应为侠士效劳,若有用得着我的地方,您尽管吩咐,
我愿为大侠肝脑涂地。〃
这便是郭解收买人心之高明处。
善于听取部下的意见
博采众长另外一个做法便是要善于听取部下的意见。为职者听取部下的意见不
仅仅是可以广纳雅言,使自己思想畅通。更主要的是这种虚心听取下属意见的态度
会使部下觉得你平易近人。开明纳谏,很容易使他们心眼于你,甘心情愿地为你出
谋划策,尽心尽力地帮助你走向成功。
下属的意见多为两类,一类是有关计划或方案策略的计谋意见。对这类意见,
为职者既要虚心听取,又不可偏听偏信。因众说纷坛,有是有非,有好有坏,为职
者就善于区分,不可盲从。另一类则是指正为职者自身的工作得失、正误的批评性
意见。俗话说:〃忠言逆耳。〃对于这类意见,态度尤应谨慎。当然,无论是谁都
不愿让人指责缺点,为职者更是如此。但是,部下的批评无论对与错,恰当与否,
都应欣然接受,做到虚怀若谷,坦荡无抵。因为,部下如此直言不讳正说明了他对
你的赤诚,比那些表面吹捧,背地施毒的人要强得多,能得到这种人的支持,事业
才会成功。为职者听取下属的批评意见,应当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最忌
暴跳如雷,不肯接受。那样,就很容易被小人塞耳目,应当〃亲贤臣,远小人,察
纳雅言〃。
汉初,刘邦、项羽争霸,楚汉战争中项羽被逼得乌江畔横剑自刎。究其败因和
刘邦取胜之道,不能不承认,刘邦用人之术高于项羽一筹,刘邦善于听取部下意见,
能够做到虚心接受,正确采纳。当时,刘邦手下有萧何、张良、韩信辅佑。刘邦善
于用人,广泛听取手下谋臣武将的意见,集中大家的智慧,帮自己排除异己,一统
天下。
而项羽则不会用人。其手下也绝非没有良才,其亚父范增老谋深算,精干老练,
项羽却不能虚心接受他的意见,我行我素,固执己见,终至四面楚歌,功亏篑。
唐太宗在历史上是有名的明君,他善纳雅言,广听谗谏。晚年时,他曾问魏征:
〃近来,朝中大臣很少有像原来那样直言不讳地进谏之人,不知是何原因?〃
魏征忙答:〃陛下不知,直言者是知道陛下开明,敢于冒天威而直讳;那些沉
默者则是各有原因。依微臣看来,有的是生性怯懦,心中有话却又不敢当面直说,
有的对陛下接触不深,不知陛下的开明,惟恐多言有失,也不敢言;有的则眷恋现
有荣华,担心一语不镇丢了富贵,便也不可能积极发言。凡此种种,各怀他念,故
而很少有人直谏。〃
魏的分析极有道理,也给为职者提了指醒,出了为职者手下各种心理。对于为
职者而言,也往往会忽略这些事。
所以说,为职者应善作伯乐,发现千里马,以图后用。压制别人并不能抬高自
己,只有水涨才能船高。
《人生六部书》
方圆兵法(兵法四)
藏头掖尾作好人
一把钥匙一把锁
人处在社会中,无时无刻不与社会发生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普通人如此。为
职者更是如此,为职者的社会交往通常要比一般人广泛得多,频繁得多,复杂得多,
尤应注意顺应社会。
所谓顺应社会,实际上就是如何调整自身在社会环境中的关系,再进一层讲,
本质上还是指调节与周围人群间的关系。顺应社会便是要把握尺度,在周围的人群
中为自己争得更高的地位和更多的利益而又不致于使别人对自己产生坏的印象。为
职者则更须注意这一点。左右人群的关系处理不好成为众矢之的,显然会惨遭淘汰。
为职者善于处理与周围人群的关系,说来容易,真正做起来,却是极难的。处
理人际关系不像做一本的练习题,也不像制造一仓库的录像带,这里面极其复杂,
百人百性,与不同的人交往须得不同的方法才行。这就自然给人际关系的处理带来
许多有时想也想不到的意外之事。尤其是现代社会,商品经济大潮汹涌澎湃,卷起
浪花,也带起了沙砾,物欲横流,人心不古。很难说,别人是怎样一个想法,现代
人更加封闭,更加隐秘。稍有不慎便很有可能陷入泥沼,失足难拔。前些日,据某
电台广播,说有一人抽烟时,香烟突然爆炸,造成面部烫伤,手指开放性骨折,这
可谓是奇事。人际关系莫不如这会爆炸的香烟,谁知道它什么时候会爆炸呢。
如此一说,倒是人心险恶,步步艰难了似的。当然也并非如此,俗话说:〃一
把钥匙开一把锁。〃只要是锁就有钥匙能打开它,有锋得的矛也就必然有坚硬的盾。
同样,人际关系处理虽非易事,却也可以处理好。只是法无定法,而这〃法无定法〃
本身便是一种绝妙的〃法〃,为职者正应遵循着〃法无定法〃的有〃法〃之路,以
不变应万变,巧妙施法,游跃于人群之中。
俗语说:〃到哪山砍哪山的柴〃,〃人乡陋俗〃,正是说明顺应社会,适应环
境的道理,客观外在的环境是不容易改变的,而我们自身却是相对容易改变的。
为职者要顺应社会,适应环境就必须注意调整自身,真正做到遵言慎行。
为职者相对于普通人来说,就更需谨言慎行,注意自我形象。为职者的一言一
行不仅仅是个人问题,而代表着某个组织或某个集体,同时又具有榜样示范的性质。
举手投足,言谈话语,无不向周围的人群透露着某种不确定的信息,而其他人也往
往会注意这些细节,以便察颜观色c所以,为职者应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
古时候,周公的儿子伯禽受封后,到鲁国去作国王,周公告诫他说:〃我官居
宰相之位,若是有人前来访问,哪怕我正在用饭,也必须赶紧放下碗筷,去迎陪客
人,免得失礼,引客人不悦。即便如此,我仍然担心自己有什么不周到的地方,有
可能忽略埋没了不少的贤才。如今你要到鲁国去,虽说贵为一国之君主,但也绝不
能骄傲横纵而有任何失礼之处,切记要谨言慎行,谦恭下士,恰当处理君臣关系。〃
周公的话揭示出,为职者平时应格外注重言行,职位越高,越应注意。古语说:
〃论言如汗〃,为职者说的话,做的事很少有回旋的余地,恰似身体内流出的汗水
一样,一旦流出来,就不可能再收回来。〃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也惟其如是,
为职者才更应谨言慎行。
唐太宗是个好皇帝
唐太宗作为一代明君,很善于笼络人心,招揽人才,他谨言慎行,能够很好地
协调与众臣的关系。
有一次,唐太宗告诉众臣说:〃众卿,都说身为皇帝,万民之上,受命于天,
没有什么可畏惧的。而朕自登皇位以来,却念见优惧,时怀畏惧之心。惟恐自己言
行不慎,没有认真倾听卿等的批评和好的建议,做出不恰切的决定。倘若真的因朕
的言行不慎,而致偏差则会令众卿心灰,失望于朕,以为朕自高自傲。一旦朕出现
大偏差,恐怕众卿也不愿为朕指出失误之处。
〃朕深知,'以钢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观兴衰,以人为镜,可
以知得失'。众卿皆为肤之宝鉴。古云:'水可载舟,也可覆舟。'朕谨言慎行,
却仍是惴惴不安。每欲有言,必先思此言是否顺应天意;每欲行事,必先想其是否
下顺民心,是否有违众卿之意向。朕高居在上,对下情不能全然知晓,椎仰仗众卿
帮助朕,察漏补缺,指正得失。惟有此,朕借众卿之智,安天下,定邦国,方能顺
天意,以民心,我大唐江山方可永固埃〃
一席话,说得众臣心中热热乎乎,齐赞太宗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