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人生六部书 >

第258部分

人生六部书-第258部分

小说: 人生六部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开交,电话铃响了,女秘书起身接电话。〃谁的电话?〃经理问。〃您的太太打来的。〃女秘书说。〃说什么了吗?〃经理又问。〃她说吻你。〃女秘书说。〃好极了,〃经理头也不抬地吩咐道,〃你先替我收下,然后再还给我。〃真亏经理想得出,吻居然也能转接。这实在是不合常理的,但这样的话新奇怪异,使人大大出乎意料,所以能引来别人的笑。幽默就是要能想人之未想,才能出奇致笑。有人说:〃第一个把女人比喻成花的是智者,第二个把女人比喻成花的是傻瓜。〃这句话似乎有点偏激,但新奇、异常却的确是幽默构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巧妙的话使人赏心而笑 
幽默的核心是应该有赢得使人赞叹不已的巧思妙想,从而产生令人欣赏的欢笑。俗话说:〃无巧不成书。〃巧可以是客观事实上的巧合,但更多的是主观构思上的巧妙。巧是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没有联系就谈不上巧。如果能在别人没有想到的方面发现或建立某种联系,并顺乎一定的情理,就不能不令人赏心悦目。例:老师:〃亨利,你们在班上用得最多的三个字是什么?〃亨利:〃不知道。〃老师:〃回答得完全正确〃这是一则很值得回味的致笑力很强的幽默小品。你可以笑老师的糊涂:亨利说不知道,这是他在告诉老师不知道老师的问题,老师为何还说他正确?你也可以这样理解自己发笑的原因:亨利回答得歪打正着,他的〃不知道〃正巧合了答案〃不知道〃,老师则将错就错、移错为对,倒是一种挺幽默挺机智的裁定方式。你也可以这样认为:我之所以发笑,因为我此时此刻从〃不知道〃这一个语形上双关到亨利的不知道与〃不知道〃那三个字这么两种性质截然不同的情景,即由双关心理而发笑。其实,怎么发笑都是有理由的,因为这个幽默本身就是一种〃巧〃的构成,本身就令人赏心悦目,我们可以从多角度分析,有多种取向。当然,这里有一个层次深浅的问题。 
下面的两个例子也是以回答巧妙而产生幽默效果的:某学生的英语读音老是不准,老师批评他说:〃你是怎么搞的,你怎么一点都没进步呢?我在你这个年纪时,已经读得相当准了。〃学生回答:〃老师,我想一定是您的老师比我的老师好。〃林肯总统小时参加一次考试,老师问他:〃你是愿意答一道难题,还是愿意答两道简单的题?〃林肯答:〃还是答一道难题吧。〃〃好,请你回答:鸡蛋是怎么来的?〃〃鸡生的。〃〃那么鸡又是从哪来的呢?〃〃对不起,老师,这已经是第二道题了。〃 
●荒谬的话使人会心而笑 
幽默的内容是往往要含有使人忍俊不禁的荒唐言行,从而使人情不自禁地发笑。俗话说:〃理不歪,笑不来。〃荒谬的东西是人们认为明显不应该存在的东西,然而它居然展现在我们面前,不能不激起我们心灵的震荡,发笑而泄。例:某人的女儿刚满1岁就有人来说媒,说对方是个2岁的男孩。此人认为此事很荒谬,就也用荒谬的话语回道:〃我女儿才1岁,他儿子就2岁了,将来我女儿10岁,他儿子就20岁了,我干吗要找个老女婿1妻子更胜一筹地说:〃你算错了,咱们女儿1岁,明年就2岁了,不正与人家同岁了吗?〃 
〃某人〃对说媒的人感到十分气恼,小小的孩子就要谈婚论嫁,实在让人难以接受,可是说媒的人是朋友,你又不便直接回击他,让他下不来台。聪明的主人及其妻子便一唱一和地说了一番很是有悖常理的话,把自己〃反对〃这层意思蕴含在其间。说媒的人听到这些〃蠢话〃自然心领神会,一笑而去。因其荒 
谬,才有致笑效果。 
再看下面这个例子:一人要出远门,临行时嘱咐其子:〃我走后,如果有人来找我,你就说我有点小事出门了,并请他进屋喝茶。〃此人深知其子愚呆,怕他忘记,又把这番交代的话写在纸上,儿子把纸条放在袖子里,时不时拿出来看看,可是过了三天,还不见有人来。儿子以为这纸条没用了,就把它给烧了。烧后第二天,来了个人找他父亲,儿子急忙到袖子里找纸条,找不到,便说:〃没了。〃客人一听,以为他父亲死了,惊问:〃几时没的?〃儿子对曰:〃昨天晚上就烧了。〃风平浪静的水面,投进一块石头,就会一下子发出响声。常规思维的心理,被超常的信息搅扰,也会引起心波荡漾、心潮起伏、心花怒放。奇异、巧妙、荒谬就是这种超常的信息,就是幽默之所以致笑的要因,也是我们学会幽默应把握的要诀。






 
 



《人生六部书》
 

成功交谈十二忌
一忌居高临下不管你身份多高,背景多硬,资历多深,都应放下架子,平等地与人交谈,切不可给人以〃高高在上〃之感。 
二忌自我炫耀交谈中,不要炫耀自己的长处、成绩,更不要或明或暗拐弯抹角地为自己吹嘘,以免使人反感。 
三忌口若悬河如果对方对你所谈的内容不懂或不感兴趣,不要不顾对方的情绪,自己始终口若悬河。 
四忌心不在焉当你听别人讲话时,思想要集中,不要左顾右盼,或面带倦容、连打呵欠;或神情木然、毫无表情,让人觉得扫兴。 
五忌随意插嘴要让人把话说完,不要轻易打断别人的话。 
六忌节外生枝要扣紧话题,不要节外生枝。如当大家正在兴致勃勃地谈论音乐,你突然把足球赛塞进来,显然不识〃火候〃。 
七忌搔首弄姿与人交谈时,姿态要自然得体,手势要恰如其分。切不可指指点点,挤眉弄眼,更不要挖鼻掏耳,给人以轻浮或缺乏教养的印象。 
八忌挖苦嘲弄别人在谈话时出现了错误或不妥,不应嘲笑,特别是在人多的场合尤其不可如此,否则会伤害对方的自尊心。也不要对交谈以外的人说长道短,这不仅有损别人,也有害自己,因为谈话者从此会警惕你在背后也说他的坏话。更不能把别人的生理缺陷当作笑料,无视他人的人格。 
九忌言不由衷对不同看法,要坦诚地说出来,不要一味附和。也不要胡乱赞美、恭维别人,否则,令人觉得你不真诚。 
十忌故弄玄虚本来是习以为常的事,切莫有意〃加工〃得神乎其神,语调时惊时惶、时断时续,或卖〃关子〃,玩深沉,让人捉摸不透。如此故弄玄虚,是很让人反感的。 
十一忌冷暖不均当几个人一起交谈时,切莫按自己的〃胃口〃,更不要按他人的身份而区别对待,热衷于与某些人交谈而冷落另一些人。不公平的交谈是不会令人愉快的。 
十二忌短话长谈切不可泡在谈话中,鸡毛蒜皮地〃掘〃话题,浪费大家的宝贵时光。要适可而止,说完就走,提高谈话的效率。






 
 



《人生六部书》
 

文学大师演讲的结尾技巧 
获诺贝尔文学奖,应该说称其为文学大师当之无愧。每一位获奖者在当年的12月10日(诺贝尔逝世周年纪念日)前后都会前往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音乐大厅举行的庄严的授奖仪式,领取由瑞典国王颁发的获奖证书,并同时发表受奖演说。文学大师们的受奖演说虽内容各异,但精彩纷呈,特别是一些文学大师演讲的经典结尾,令人赞叹,更值得借鉴。 
1。点题式 
1989年,西班牙的卡米洛·何塞·塞拉·特鲁洛克获诺贝尔文学奖,塞拉在授奖仪式上发表了题为《虚构颂》的演讲,他这样结尾:〃通过努力和想象,人最终可以成其为人。在这种很大一部分尚未完成的事业中,虚构在任何时侯、任何情况下都是一个决定性的工具:在通向自由的无尽的征途上,它能够给人们指引方向〃。结尾直接回归演讲的主题《虚构颂》,强化了他自己所倡导的〃虚构〃的重要性,将他的文学主张重重地烙在了人们的心里。 
点题式结尾便于突出演讲的中心论点。 
2。告诫式 
尼日利亚的渥雷·索因卡是第一个接受诺贝尔奖的非洲人,他在1986年诺贝尔文学奖授奖仪式上作了《这一段过去必须诉诸现在》的讲演。他的讲演回溯非洲历史,特别是南非的历史,正是为了纠正过去的记录。这段历史不仅控诉种族歧视政策,也控拆那些心照不宣默许种族歧视在南非继续存在的政府。演讲既表达了这位非洲作家对自己任务强烈的、有时是使人筋疲力尽的献身精神,又间接地回答了别人关于他对艺术家责任的特殊的批评。索因卡在结束他的演讲时告诫他的白人听众说,虽然由于〃黑色人种的宽恕能力〃(那是〃根植于他们的世界观和真正的宗教的道德训诫所熏陶出来的〃),迄今为止还能使争端趋向和解,这一事实〃并不能用来证明黑人的忍耐是无限的、是毫无批判能力的〃。结尾振聋发聩,引人思考。 
告诫式结尾便于引起人们对某类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3。赞美式 
哥伦比亚作家加布里尔·加西亚·马尔克斯在198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奖仪式上用这样一段话结束他的演讲:〃相信一个美好的未来还为时不晚,那是一个新的、真正的理想王国,在那里没有人能决定他人的生活或死亡方式,爱情将变为现实,幸福将成为可能;在那里,那些注定要忍受百年孤独的民族,将最终也是永远得到再次在世界上生存的机会。〃这是直接赞美进步与世界上人类生命的增长。 
美国作家尤金·奥尼尔在1936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奖仪式上自豪而自信地承认受惠于斯特林堡之后,他这样结束了演讲:见到他的弟子获得瑞典文学院的承认,斯特林堡的在天之灵也许会满意地笑起来。这种委婉的赞美表达了奥尼尔的感激与满足。 
赞美式结尾能给人以心灵的温暖。 
4。谦虚式 
198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英国作家艾利亚斯·卡内蒂在受奖演说中对深深地影响过他创作和思想的四个人表示敬意,最后,卡内蒂以他一贯的谦虚和机智说:〃如果那四个人还活着,他们中肯定有一人会是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的接受者。〃结尾诚挚、谦虚,吃水不忘挖井人,令人敬仰。 
1955年,冰岛作家哈尔多尔·拉克斯内斯获诺贝尔文学奖。在受奖演说中,拉克斯内斯强调指出民族文学遗产对他的影响以及他的感恩心情。他用〃尽管我是诺贝尔奖获得者。但这一奖励同样是属于我的许多良师益友的,他们就是代表冰岛文学传统的先辈们〃结束演讲。拉克斯内斯获得了至高荣誉而将荣誉追根求源地归于民族文学遗产,谦虚里洋溢着神圣。 
谦虚式结尾可以突出个人美德。 
5。警句式 
1971年,智利作家巴勃罗·聂鲁达在题为《通向光辉之城》的诺贝尔文学奖受奖演说中提出,文学公开的推动力量在于提高诗人与公众联系的责任感,并承担社会进步变革的责任。这位智利获奖者用一个警句〃诗是不会徒然吟唱的〃结束了他的演讲。结尾既充满哲理,又给人鼓舞。 
警句式结尾能画龙点睛,成为哲理的名言。 
6。引用作品式 
1966年端典的奈丽·萨克斯获诺贝尔文学奖。在十分简短的演说中,萨克斯以自己几年前写出并收入诗集《逃亡与蜕变》(1959)的一首诗结束她的演说。〃逃亡/何其盛大的接待/即将来临。。。。。。我掌握着全世界/而不仅是故国的蜕变。〃该诗的开头和结尾就是她自己苦难一生的写照,用自己的作品结束演讲,在众多的诺贝尔文学奖演说中别具一格。 
引用作品式结尾可赋予演讲别具的魅力。 
7。反思式 
195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