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人生六部书 >

第248部分

人生六部书-第248部分

小说: 人生六部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却是有意义的。问题在于恰恰就有一些人在谈判中总喜欢把自己的后路封得死死的。
比如,在谈判时,那些不老练的律师,往往会故作深沉,想方设法地欺骗和恐吓对
方。这几乎是一种本能的反应,是一种玻但是这却是在给自己找麻烦。
在事实出现之前,他们并没有了解到自己行为的不当。当他们看到,进行着的谈判
没有办法达到自己预期的结果。或者说约定期限已到而还没有使对方完全屈从于自己,
就急躁起来,习惯性地提出〃咱们法庭上见〃的威胁。如果说谈判者本人对整个情况有
充分的了解,并获得了在法庭上取得胜利的充分材料,而且对于诉讼方面的一切问题均
已准备周全,那么上法庭也末尝不可。
但是,那种〃咱们法庭上见〃的语言所传达出来的信息,往往只是一种空洞的威胁,
一种咋呼的恫吓,是在谈判进展不顺利时无计可施的谈判者,在盛怒之余说的一句不经
深思熟虑的话。
这些人是虚弱的。他们唠唠叨叨地念着要去法院控告对方,实际上,对于自己口头
所说的诉讼活动,没有一点准备,也没有一点取胜的把握。
如果在这种情况下把事情真的闹到了公堂上,那就等于斩断了自己的后路,不但难
以在法庭上取得胜利,而且在以后的谈判中,除非能找到可以说服对方的正当理由,是
难以取得别人的谅解的,那么在以后的时间里,你便陷入了〃斯人独唱无人和〃的尴尬
局面。
在谈判中,如果你遭到了对方〃你不按照我们的条件办,咱们就法庭上见〃的无理
威胁时,你首先要做的就是不要惊慌失措。你应该冷冷静静地坐下来,仔细、反复地审
查自己着手的这个谈判案件的内容,分析各方面的情况。
其次,你应该根据冷静分析的结果,做出相应的行动。如果你认为自己的实力的确
大于对方,在谈判中明显处于优势,那么你就有理由认为对手的威胁乃是出于经验不足,
或者是对谈判内容缺乏深入的了解,对谈判形势缺乏清醒的认识,是根本不足为虑的。
当所谓的〃谈判期限〃到时,如果对方仍然不自量力地提出诉讼,那你就勇敢地走
向法庭,到法庭上驳倒对方。如果对方有所顾忌,没有能像他威胁的那样诉诸法律,那
么形势便对你更为有利了。他们的恐吓,这个时候已经成了缚住他们自己手脚的绳索。
懂法律的人应该知道,在谈判中不宜玩法律,法律化的威胁不宜多用。
怎样给自己留下余地、留下后路,以上都是从自身角度来说的,其实,还可以着眼
于你的谈判对手。
拼尽全力,把对手逼退一步,实际上也就是给自己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留下了更
大一点的余地,留下了更多几条后路。
在任何谈判之中,如果你能逼迫对方往后退,往一个角落收缩,以至陷于进退维谷、
步履艰难的境地,那对于你来说就是形势大好了,你已经等于成功了一大半,就等着摘
取胜利的果实了。
你一定打过篮球,如果没有打过,也一定看过精彩的篮球比赛。如果甲方对乙方猛
烈攻击,而且在防守时使乙方无法靠近自己的篮下,乙方至多只能靠远投得分的话,那
么乙方赢球的希望就十分渺茫了,而甲方取胜的比率就相应地上升了。






 
 



《人生六部书》
 

一巧妙统御话题 
两人会面交谈时,对方的话题常是他的关键所在,从话题与对方的切身关系中,最
容易了解对方的性格与气质。这也是卡耐基总结的口才艺术之一。
不论是初次见面或是相识已久的人,见面时交谈的话题,往往是他关心或嗜好的直
接表现,一个人心中有热衷的事,自然就会出现在话题上。比如,非常专注地投入工作
的人,他的话题自然会集中于工作上,面对这种人,无需于运用深层心理术。然而,实
际上并非所有的人都如此单纯、明快,有些人的关心、爱好往往没有直接出现在话题上,
特别是怀有很深的自卑感或有某种欲求不满的人,由于压抑的心理作用,往往以不同的
话曲折地反映出来。
因此,透过话题看深层心理,应大致从两个方面观察,一是从话题的内容去了解对
方的内心;二是从话题展开的方式去探索真意所在。
在交谈中我们应从话题的内容看深层心理。话题通常因人而异,最容易着眼的,是
话题与对方的切身关系,由此了解其人的性格与气质。关于这一点,从日本最近电视放
映的几种人谈个人问题的节目中,颇能得到启发。为了吸引观众对话题的关心,节目制
作人或以毛玻璃挡住谈问题者的上半身,或者拍摄出他们的背影。奇妙的是,其中较多
的人都露骨地谈及性的问题,而且以妇女居多,实际上,这些节目不过在刺激人们的好
奇心,根本已失去谈问题的真正意义。
有人问这些节目的制作人,他们都表示,真正不在乎节目意义的是那些在电视上谈
问题的人,而且,他们都喜欢主动谈自己有关性方面的烦恼与困扰。由此可见,话题确
是说话者的关心所在;但从他们愿上节目的劲头看,都共同反映了他们的某种气质和品
格。某位制作人说:〃希望上节目的,多半是中年妇女,在上节目前预先做采访时,我
只有一句话可以形容她们太厉害了。别说在性的方面,从过去的成长到现在的生活,
大多数人都能详尽地谈上几个小时。在决定上节目的人选后,打电话去拒绝另一位志愿
上台者,她必定都会发脾气,表示别人应该听她说话才对。〃
由此可以了解,这些中年妇女之所以愿意上台,还因为她们大多有自恋倾向,总喜
欢谈自己,认为自己才是应被关心的最主要对象,她们什么事情都以自己为中心,极为
任性,而不会顾全大局,这种人似乎有一种错觉,好象世界就是围绕着她们在运转。有
这种倾向的人,一般以女性更为强烈,所以上述节目的志愿者多为女性。有时这种以我
为中心的性格和气质,也是一种心理发育不成熟的表现。我们都知道,幼儿时都喜欢说
我怎样怎样,话题总以自己为中心,所以,长大以后还希望以自己为话题中心的人,即
意味着他的心理年龄仍停在幼年期。
除了谈自己以外,这种类型的人还会谈自己的家人、工作、家事,总之,都不离开
自我。在女性当中,还有些人喜欢一见面就大谈丈夫的外遇或情人女友,这表示她受丈
夫影响的原因,谈对方也等于在谈自己,所以,这也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表现。
喜欢打听他人隐私的人,多有支配对方的欲望,漫无目标地闲谈他人的人,多在驱
散精神上的单调与无聊。
相反地,也有些人的话题从来不谈自己,话题总是对着别人来说,或者爱谈某个人
的隐私,人在心理领域和身体领域一样,也都不容侵犯。所以,喜欢谈及他人的隐私,
就是以语言侵犯他人的领域。若男女之间如此,就是一种深切的爱情或关心的表现,但
就一般人之间来说,即有了解对方一切弱点的心理。换句话说,就是在内心深处意欲支
配对方。
有时,这样的人,谈论的话题好象是和自己没有什么关系的人,如经常谈新闻人物、
演员、名星的隐私或丑闻。一般女性的周刊杂志,多是靠名人的轶闻,丑闻来争取读者
的。
此外,有个调查团曾以小型录音机去偷录社会主妇的谈话,经分析他们发现,在谈
话内容中,有百分之四十三是谈完全不认识的人,其次才是小孩、丈夫和自己。在这些
人中,多半是没有什么亲友而终日孤独的人,他们和不熟悉的人只能谈不认识的人或众
所周知的名人、明星,才能找到共同的话题,去掉自己的孤独感。现在城市里的家庭主
妇,已很少和邻居交谈,更容易产生专谈不认识人的特异现象。
由此可见,喜欢谈与自己无关的话题,并非出于支配欲,而与一些复杂的心理因素,
去驱散寂寞无聊的心情有关。有的人是出自自己的爱憎之情,有的人是表现自己见多识
广。
受到压抑的意识经常以一种扭曲的形态表现出来,话题内容与真正欲望竟完全不一
致。转移话题的目的有时是含沙射影,借题发挥。
以上我们是从话题与对话者关系的密切度来看深层心理;下面我们将从话题的展开
方式去探索深层心理。事实上,人们的爱好与关心不一定直接表现在话题中,社会的结
构愈复杂,人类意识受到压抑的感觉也愈强烈,而受到压抑的意识自然会以一种具体的
形态表现出来。在此情况下,话题的内容经常会和人的真正欲望不同,而一旦你能分清
意识与话题之间的扭曲形态,深层心理便被揭示出来了。例如现在的年轻人最关心的是
汽车,目前的汽车杂志和音乐杂志一样,销售量都很大。年轻人的话题总是围绕汽车的
性能和马力打转。
在五十年代初期的美国,年轻的男女在一起,总是甜甜美美地谈着汉堡包和冰淇淋,
但现在不同了,女孩子总抱怨男孩子们只爱谈汽车,根本不理会她们。由于这种不满越
来越多,美国心理辅导杂志曾针对这种不满,作出如下答复:〃你可能不相信,其实他
们是借汽车来影射自己性器官的大小和能力。
因为他们在女孩子面前不能公开以性器官为题,就热衷于谈汽车。你不应该因此给
予他们不好的脸色。只要你专心听,即可让他们的男性自尊获得满足。〃看起来好象显
得荒诞。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并不奇怪,而是性欲被压抑,将话题转移,以借
题发挥罢了。
女性喜欢谈情说爱与这种现象也有相似之外,因为不能公开谈爱,就以诗情画意及
浪漫色彩的外衣,将自己的深层心理包装起来。尤其是已有相当年纪、并非是理想化的
女性,如整天爱呀爱的不离口,你可认为她内心深处有着无法满足的性欲。
闪烁于表面的言词,往往是为内心的错误想法寻求〃合理化〃的借口,正如伊索寓
言里的狐狸,因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以便堂而皇之地溜之大吉。
欲求不满更多表现在工作岗位上,在高楼林立的地区,只要在进餐时间走进餐厅或
咖啡厅,一定可以听到一些人发泄对工作不满或分配不平的情绪。这类话题集中的程度,
有时竟然使你怀疑,这些上班的人们是否就没有其他话题可说。但也正因为如此,常使
人感到被安排到公司组织里的人非常脆弱,他们在说不平与不满时,竟都成为不自觉的
行动。主要的原因,这也是由于长期压抑的结果。
出现于言词不满和内心真正的意识往往也有不同之处。
有时,表面的言词是一种借口,而内心的想法却是另外一回事。对二者的关系,一
位瑞典学者曾作过一项有趣调查,他以将近两百名女性职员为对象,作面对面的谈话,
结果发现越是对工资不满的人,也越是无法热衷于工作的人。她们口头上虽说因为工资
低而无法热衷工作,实际上她们讨厌本职工作的情绪完全超过对工资的不满。
这种说法,与伊索寓言里狐狸的逻辑相同,狐狸因为没能吃上葡萄,失败的痛楚和
自卑感在作怪,急于要找个正当的理由开脱,不说自己无能反说葡萄酸,堂而皇之地溜
走。心理学上将这种找借口为自己的错误开脱的行为,称之为寻求〃合理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