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帝国凋零之晚清的最后十年 >

第20部分

帝国凋零之晚清的最后十年-第20部分

小说: 帝国凋零之晚清的最后十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百忙之中特意给光绪皇帝写了一封信说:“我非常乐意接待这些先生们,我将精心安排他们去考察我国的一些地方和部门,以便让他们顺利完成考察任务。我将为您的考察团提供一个方便而有效的计划。”
美国是个新生的国家,也是一个充满朝气的国家。考察团在美期间,感受最深的,恐怕就是那里的勃勃生机罢?
在结束美国之旅后,戴端团于1906年2月23日抵达欧洲。按照原先的欧洲考察计划,德国、俄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是重点考察国,英国、法国和比利时等国是顺路考察,而北欧国家丹麦、瑞典、挪威和瑞士及荷兰本无考察计划,后来这几个国家听说考察团来,纷纷坚持邀请考察团前往访问。
考察团在欧洲期间的趣事不少。当时的欧洲民众极少有机会看到东方人,他们听说考察团来,纷纷争相欢迎,以至于万人空巷,人山人海,考察团几乎难以通行。有一次在德国,街上数以千计的人围观考察团,无奈之下,考察团的成员们正好避进街边一店铺,从后门脱身。不料那些洋人门见中国人从后门出来,又纷纷聚拢,争相一睹中国人的模样,后来几成围追堵截之势。没办法,考察团最后在警察的帮助下,才得以顺利的脱身。
载泽考察团在英国期间,还一度被英国政府所误会。原来,英国人因为经常和清廷打交道,他们以为考察团不过敷衍了事,所以多次派人询问考察内容,以便于英国方面安排行程。为此,考察团特意拟定了在英国的详细计划,对英国进行多方考察,比如英国的上下议院、大英博物馆等。
载泽团在考察英国宪政的时候,由法学家埃喜为他们讲解英国宪法。埃喜先向考察团介绍了英国的政治体制,特别是君主权限和三权鼎立之制。埃喜指出,君主是一国至尊,议会通过的法律,形式上都需要君主批准颁布,近两百多年来,君主从未批驳过议会通过之法案,这在英国已经形成了宪法惯例,并有法律的约束力。另外,英国的国家行政权由内阁掌控,君主不得干预。至于法院之权力,自有法院之体例,独立运行。
载泽后来总结说,英国实行的,其实是虚君之制,与本国有不通之处(当时英国的君主立宪和日本的君主立宪的确有本质的区别)。在英国期间,载泽还特意向英国议院提起禁止鸦片一事,要求英国通过禁止向中国输送鸦片的法案。除此之外,英国还安排考察团参观了两所着名的大学: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两所大学还特别为载泽授予法学博士学位。载泽说,他穿上宽大的博士服后,倒感觉像是穿了中国的古装。
(未完待续)
二、考察团漂洋出海,各国见闻不一般(5)
    继续
+++++++++++++++++++++++++++++++++++++++++++++++++++++++++++++++
当时的法国则和英国有很大的区别,它是一个完全的民主共和国。法国是典型的大陆国家,它的历史倒和中国有几分相似之处。不过,法国走的是革命的道路,在1789年法国大革命后的这一百多年里,其间革命和复辟不断,屡兴屡废,大起大落,就连法国宪法也是几易数稿,政权更迭更是无数(就这点而言,当时的考察团无从学起,倒是清朝被推翻后,法国的经验倒颇值得国人参照借鉴)。在巴黎期间,法国总统偕夫人及女儿还特意陪同考察团登上着名的艾菲尔铁塔,俯览巴黎这个魅力之都。
临近法国的比利时,当时也是君主立宪国。当他们听说中国考察团来欧洲后,十分重视,给予了高规格的礼遇进行接待。为此,比利时国王还特地派出专轮前往迎接,考察团到达比利时港口后还鸣以21响礼炮。当时比利时国王已经是七十高龄,仍旧盛情接待了考察团一行,甚至还亲自到使馆回访过一次。后来载泽颇有感情的说:“人之重我者,或非无因,在我要当亟图自重之策。人之轻我者,何莫非忠告,我当益自警觉愤发,勿启自侮之端。”当然,据说比利时国王之所以如此热情,当时也有想多拿几个中国铁路建设项目的想法(如之前的卢汉铁路),政府为本国商业开道嘛!
在欧洲考察的时候,两路考察团分开行动,各有侧重。载泽团偏重宪政和政府职能,相对比较详细,所考察的国家也多有专家讲解。而戴端团则偏重教育、工业、文化等,考察的国家比较多,日程安排紧凑,大多是面上的考察。
北欧三国丹麦、挪威和瑞典,本不是考察团预先访问的国家,但这三国也是君主立宪国,听说考察团来欧考察宪政后,他们纷纷发出邀请,力请考察团顺道访问。由于清朝在这些国家没有大使馆,当时的公文往来都是靠驻俄国使馆联络。当时丹麦有家“大北电报公司”,是大清电报行业的供货商和合作伙伴,当时正和德国西门子公司展开竞争,丹麦政府的热情,想必也有为商业开道的意思。至于瑞典,当时虽然没有和大清有贸易往来,但国王一再强调两国当年的贸易盛况,光从哥登堡出发到中国的商船不下百计。瑞典的林业非常发达,由此带来的家具业也很兴盛,如宜家家居。后来考察团回去后也向朝廷提出创办林业,大概也是受到瑞典的启发罢。
最令考察团感到惊讶的是,在各国的国宴上,不但有各国元首和各级官员,连企业主和商人等也可以共同出席。在宴会后,这些企业主和商人甚至和本国高官甚至元首随意交谈,大家不分尊卑,站在一起谈论时事。这种事情,在大清简直是不可想象的。还有,考察团在游览奥地利皇宫时,发现里面“列树屏蔽,蔚然深绿,景色绝佳”。但令他们大跌眼镜的是,园中“工人士女来游者甚众”,满是普通国民---皇家花园竟然是对外开放的!
考察团对欧洲大部分国家的考察都还比较顺利,唯有俄国比较棘手。俄国和大清领土相接,幅员辽阔,本也是历史悠久的君主专制之国。这几年由于战争的缘故(刚被日本击败),政局很不稳定,颇有革命之象。正因为如此,俄国才先行一步,实行宪政。由此,考察团也想去俄国看个究竟,效果如何。不过,令人遗憾的是,俄国当时虽然已经宣布实行宪政,但似乎并没有取得预想中的效果。
戴端团到俄国的时候,俄国方面甚至也没能安排考察团去议院参观(因为那里闹得太厉害了,会让沙皇很没面子),只是考察了皇家禁卫军和几家军工厂而已。果不其然,在戴端团回国后不久,俄国的局势便急剧恶化,沙皇随后宣布戒严,并取缔了下议院。后来的历史证明,就立宪和革命而言,大清与俄国难兄难弟,大家彼此彼此,只能相互参照,尚谈不上谁学谁的问题。
戴鸿慈等人特意前去拜访俄国前首相维特,并请教关于中国立宪等具体事宜。按照维特的说法,“中国立宪,当先定法律,务在延中西法律家斟酌其宜;既定之后,君民俱要实行遵守,然后可言立宪,约计总以五十年准备”。这一见解,赢得考察宪政的大臣们之普遍赞成。勿庸讳言,维特也指出了在中国社会中各项准备事宜应该齐头并进,以缩短准备时间,否则在近代内忧外患的状况下,怎么可能如此耐心地循序渐进。
至于在德国的考察,就不仅仅是棘手,而是颇为的尴尬了。众所周知的是,在庚子年的时候,德国公使克林德在北京被打死,引发一场轩然大波。德皇后来点派瓦德西率七千大军杀奔远东,要报一箭之仇,最后好说歹说,大清赔了银子不算,还特派醇亲王载沣前往德国谢罪。
时隔近六年之后,考察团来到德国,心里也颇为的忐忑,害怕德国人会记仇,而对他们有意为难。不过,和他们想象中不同的是,由于德国一些大企业在中国有颇多的投资与合作,考察团不但未受冷遇,反受到社会各方极为热情的接待。当时德国皇帝、皇太子和高官们都亲自宴请了考察团,并安排他们到各地考察,特别是一些知名企业如克虏伯公司、西门子公司和拜尔公司等,意在扩大这些大企业在中国的业务。
1906年5月19日,在欧美各国兜了一圈后,载泽团乘坐法国轮船先行打道回府。6月21日,戴端团也随后踏上回程。考察团回国途中通过地中海走苏伊士运河。此时的地中海,风和日丽,暖风频频,较上年出发时的凄风苦雨完全不同。天高凭鸟飞,海阔凭鱼跃,面向广袤无垠的大海,考察团的成员们思绪万千:中国何时才能走向强大,步入世界强国和文明之邦呢?
经过近两个月的海上颠簸,1906年7月12日,载泽团回到上海;7月21日,戴端团也回到了上海。考察团回归之日,各界人士纷纷前来迎接。也许,大家都希望他们这次能给中国带来点不一样的东西罢。
下一节:《三、考察归来写总结,再上奏折求立宪》
三、考察归来写总结,再上奏折求立宪(1)
    继续更新
+++++++++++++++++++++++++++++++++++++++++++++++++++++++++++++++
+++++++++++++++++++++++++++++++++++++++++++++++++++++++++++++++
三、考察归来写总结,再上奏折求立宪
1906年,德国着名的《历史学报》提到当时大清王朝的四个人,除了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外,一是袁世凯,另一个则是端方。晚清满汉两大能臣,一为端方,一为袁世凯,老外的眼光果然很雪亮。可惜的是,袁世凯后来做上民国的大总统,而端方却死于革命的乱枪之下,此是后话。
据说端方在欧洲考察期间,为了想更好的说服慈禧太后,特意从德国带会了一个最新的电影机。不料这时却发生了一件意外之事。据当时的《中外时报》报道说,端方怕这个洋玩意在老佛爷面前运转不灵,到时出洋相,所以特意让随同考察的随员姚某先试放一下。谁知道因为操作不当,电影机里的乙肽灯泡突然爆炸,姚某竟然被当场炸死。在隔壁会客的端方听到这么大的动静,还以为革命党又来扔炸弹,出去一看,却发现了这样一出的惨剧---真是不祥之兆。
载泽回国后,很快赶到北京复命。在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接见时,载泽力陈各国之所以富强,主要是因为各国均以宪法为国本,而中国搞了这么多年的洋务运动,却没有成效,原因就在于不得要领。由此,载泽提出清廷立宪最好以日本模式为效仿对象。
当年8月,载泽又向朝廷上了一道密折,其中明确指出立宪有三个好处:一是君主神圣不可侵犯,君位万世不易,相位旦夕可迁,君主不负行政责任;二是外患渐轻,立宪是国际潮流,立宪后外国将尊重我国;三是内乱可平息,实行立宪后,革命党人也无话可说,即使想作乱也无人跟从。
慈禧见此折后大为动容,若有所思,似有心动。
端戴回国后,也向慈禧太后和光绪皇汇报了考察宪政的成果,不料这时慈禧太后和光绪两人身体都不太好,汇报被分成好几次,时间稍长,慈禧和光绪两人便体力不支,难以支撑。最后,端方只好上了一道长折,痛陈国事,力请立宪。在折中,端方也提出要效仿日本进行宪政,并设立预备立宪期。据说,慈禧太后看这个折子,足足看了有三个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