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丽宋朝的落寞:这才是宋史(壹+贰)-第7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定看过苏轼的诗和序,怀恨在心。苏轼赠的这首诗,也为他日后遭诬陷埋下了祸根。
第三篇 短命皇帝 第83节:不怕死的御史
2。不怕死的御史
御史们为反对新法,可谓是前赴后继。下一个该轮到谁呢?他便是监察御史程灏。
程灏是河南人,他是宋朝理学家“二程”之中的兄长大程。王安石推行新法之初,他曾与王安石合作,后来,逐渐转变为新法的反对者,多次上表奏请废除青苗法,撤销提举官。王安石敬重他的为人,没有为难他。
这一次,程灏就朝廷重用李定以及青苗法再次上疏,说滥行青苗法触犯了苍天,近来各地发生自然灾害,就是上天对人间的警告,他请求废除青苗法。并说李定是一个道德败坏的下流坯子,他既不是进士及第,而且还道德败坏,朝廷重用这样的人,有伤风化。
赵顼在他的奏折批示,有想法,直接到中书省去反映。
程灏遵旨到中书省反映问题,这一天恰好是王安石与陈升之当班。王安石见程灏进来,已知来意,怒目而视,并不让座。
程灏颇有风度地说:“老朋友,我今天是奉旨而来,同你讨论的,也不是个人私事或家事,而是国家大事,难道你就不能平心静气地听我说吗?可行,你就采纳;不可行,你就否定。何必要这样盛气凌人呢?”
从儒家的道德修养看,程灏的这一番话,使王安石很没面子。王安石知道自己失态,也有些不好意思,尴尬地欠身给程灏让座。
程灏刚坐下,正准备说话,忽然他的同事张戬来了。
王安石见张戬进来,脸色微变。
原来,张戬与台官王子韶联名上疏,说王安石乱法,弹劾曾公亮、陈升之、韩绛、吕惠卿、李定等人。王安石把他的奏疏压住没有上报。他知道张戬一定是为此事而来。冷笑一声,算是打了招呼。
张戬站立当场,愤然说道:“我这个人太直了,受你的冷笑并不意外,但笑我的不过仅你们两三人而已,但笑你的人,恐怕就遍天下了。”
销病假上班不久的陈升之插言说:“是是非非,自有公论,张御史既然知道这个道理,何必又要到这里来争吵呢?”
张戬似乎是来吵架的,不等陈升之说完,怒声斥道:“王安石乱法,难道说你就没有罪吗?”
陈升之听罢一愣,正欲发作,王安石立即说:“不要和他一般见识,这是一个疯子,由他狂吠去吧!”
张戬自知无理可讲,朝地上重重地吐了一口唾沫,转身愤然而去。
程灏本来就是为新法而来,见张戬同王安石撕破了脸,知道再说也是徒劳,什么话也没有说,起身告辞。接下来便是上表请求辞官。
第二天,命令下来了,程灏逐出京城,贬到江西为提刑官。程灏坚决不去,于是改授签书镇宁军节度使判官。
张戬与王子韶也上表求去。
王安石正要收拾他们,既然主动请辞,那是再好不过了。他奏请赵顼,把张戬贬到公安为知县,王子韶贬到上元为知县。右正言李常,也因驳斥均输、青苗等法,贬到滑州为通判。
一个月的光景,御史台的清除异己便已告完成。前前后后,因反对变法而遭罢免的御史就有十一人之多,还有皇宫中的三名谏官。
宋朝的御史,都是一些硬骨头,对于朝廷的军国大事敢直言,即使丢掉乌纱帽,也在所不惜。
王安石将制置三司条例司合并到中书省,条例司大小官员都各自授予官职。他推荐姻亲谢景温为侍御史。吕惠卿兼判司农寺,管领新法事宜。
枢密使吕公弼写奏章弹劾王安石,奏章还没有送出去,就被他的侄孙吕嘉问偷走送给了王安石。王安石先下手为强,奏请皇上,将吕公弼贬出京城,出任太原府知府。
反对变法者,犹如绊脚石,一个一个都被踢出局了。
宰相曾公亮也以年老有病为由,请求辞去相职,赵顼免了他的宰相职务,任命为司空兼侍中,并集禧观使。
熙宁初年,赵顼任命的五位相臣:王安石、曾公亮、唐介、富弼、赵挘比讼烦莆迦宋吧喜∷揽唷薄!吧敝竿醢彩爻锎氡浞ǎ弧袄稀敝冈粒杲畔。弧安 敝父诲觯炊员浞ǘ撇〔怀觯弧八馈敝柑平椋浞ǜ湛季捅黄懒耍弧翱唷敝刚話,心里很不赞成变法,但又无力阻止,成天叫苦不迭。
虽是诙谐之词,却也说得贴切。
第三篇 短命皇帝 第84节:王韶献《平戎三策》(1)
3。王韶献《平戎三策》
王安石正在排除异己,大力推行新法,忽然,西部边陲传来警报。
夏主秉常率兵大举入宋,环庆路烽烟遍地,告急文书如雪片般飞往汴梁,直达中书省,摆上了皇上的御案。
王安石请求到边塞督战。
韩绛上奏说,朝廷离不开王安石,不能让他丢下朝廷的事务到边陲去打仗。请求由他到西陲督战。
西夏入侵,两位重臣抢着前去御敌,赵顼当然高兴。他也觉得离不开王安石,便命韩绛为陕西宣抚使,还给了他几份盖了印的空白任命书,让他自己任命手下的官吏。赵顼这也算是用人不疑,对韩绛格外地信任了。
赵顼继位之初,西夏王谅祚就曾侵扰宋的边境。后来谅祚病死,他的儿子秉常继位,赵顼仍然册封秉常为夏国王,两国才算相安无事。
这次宋、夏两国发生的军事冲突,缘于一个名叫王韶的人。
王韶是建昌军司理,曾到陕西了解边境的情况,回京后写了一篇名为《平戎三策》的调查报告,这篇《平戎三策》对赵顼的对外政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王韶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军事人才,他在《平戎三策》中提出一个大胆的主张——建议朝廷先收复河湟,使西夏腹背受敌;再控制吐蕃与羌族各部;然后再攻打西夏。这样,就可一举收复西夏。
王韶认为,自武威(甘肃武威)以南,至洮、河、兰、鄯(青海乐都)等州,都是汉族政权原有的统治区,那里有大片可耕的土地,大批可供役使的百姓。然而,这些地区都被羌族部落瓜分,四分五裂。他建议朝廷采取行动,收复被羌族部落瓜分的土地,西夏李氏也就在宋的掌控之中。
他还建议恩结羌族,命他们团结族党,为我所用。因为羌族是角厮罗的子孙,在太宗朝曾协助宋攻打李秉常的祖上李继先,西夏人最怕这一族,将他们收为己用,我得强援,夏失劲旅,这就是平戎的上策。
赵顼很重视王韶的《平戎三策》,立即征求王安石的同意。
王安石看了《平戎三策》之后,立即投了赞成票。
赵顼命王韶为当地经略,又封角厮罗的儿子董毡为太保,承袭保顺军节度使。
王韶到了秦州,请求修筑泾、渭上下两城,屯兵以抚纳洮河诸部落。
秦凤经略使李师中反对王韶的建议。王安石便以阻挠王韶经略边境之罪,削夺了李师中的兵权。
王韶又上书,请求设置市易司进行边境贸易,盈利作为垦荒的经费。
王安石正要推行市易法,哪有不从之理?即请旨:命李师中拨付资金作为买办货物的本金,并命王韶管理市易之事。
李师中再次上书,说这样搞下去,一定是得不偿失,并说王韶所说的良田实际上是士兵们训练场地,沙石地,根本就不能垦殖。他说在古渭设市易司,实在是扰民之举,秦州的百姓从此恐怕就不得安宁了。
王安石见李师中两次持异议,心下大怒,便参了李师中一本,说他故意阻挠变法。
变法在当时是头等大事,谁阻挠变法,谁就得倒霉。李师中也不例外,一纸调令马上就到了,罢李师中秦凤经略使职权,降职到舒州去做了个知州。
李师中免职后,窦舜卿出知秦州,赵顼命他与宦官李若愚查勘荒田。
窦舜卿、李若愚经过实地勘察,得出可开垦的土地仅一亩,并且还是有主之地。他们将勘察情况如实向朝廷作了报告。
王安石说他们隐蔽实情,奏请赵顼,将窦舜卿贬谪,命韩缜前去接替他的职务。
韩缜到了秦州,经勘察发现,窦舜卿说的都是真话。
韩缜知道,窦舜卿因为说了真话而招祸,自己如果说真话,下场可能比他更惨。为了保住乌纱帽,他只得顺着王安石的意思,以无为有,附会王韶的说法,做了一份假报告上报朝廷。
赵顼收到韩缜报告后,立即提拔王韶为太子中允。
熙宁三年(1070年)五月,西夏修筑闹讹堡,在宋夏边境屯兵。
庆州知州李复圭听说朝廷要进攻西夏,想立头功,派裨将李信、刘甫率领三千番、汉士兵进攻闹讹堡,被夏兵杀得大败而归。
李信、刘甫率残兵逃回之后,李复圭不作自我检讨,反将战败的责任推到二人身上,将他们推出营外斩首示众。并率领大兵追袭夏人,杀了老弱病残的夏兵二百名,随即上书朝廷,报称庆州大捷。
西夏人本来就桀骜不驯,他们与宋对峙,只想占便宜,从来没有想过要吃亏。他不到宋境内杀人放火、抢夺财物就已经是很不错了,哪轮到他们吃亏呢?这一次,是宋军先挑起祸端,而且还杀了他们的人,他们岂能善罢甘休?
西夏大举兴兵来犯,也就理所当然了。
韩绛受命为陕西安抚命,到西线督战,日夜兼程赶到陕西前线时,钤辖郭庆、高敏都已先后战死沙场。韩绛便在延安开设幕府,选番兵为七军。
韩绛是个文人,对军事并不在行,他任命种谔为鄜延钤辖,知青涧城,众将都归种谔指挥。
种谔就是宋朝大将种世衡的儿子,他承袭父荫当上军官,熙宁初年,赵顼刚即位时,他因轻开边衅挑起西夏与宋战祸,获罪罢官,贬到随州。
陕西前线的将士们对种谔知根知底,现在却要听他的指挥,心里当然不服气,很多人都口出怨言。
韩绛与种谔计划进攻横山。
安抚使郭逵坚决反对攻打横山,他说种谔只是一个狂生,根本就不会打仗,他是靠种氏的家世,赐荫子孙才当上军官,这样的人带兵打仗,一定会误大事。
韩绛不以为然,仍然是我行我素。
4。韩宰相错用种谔
十月,宰相陈升之母亲去位,辞职丁忧。此前,另一位宰相曾公亮已经辞职,陈升之再丁忧,宰相之位出缺。
十二月,赵顼提拔王安石和韩绛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王安石终于修成正果,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当国者。
韩绛人还在陕西前线。当他得知自己晋升为同平章事时,兴奋异常,准备在战场上再大显身手,使自己成为一代儒将而名垂青史。他上表弹劾郭逵,使郭逵被召回京师。因为郭逵瞧不起种谔,也反对攻打横山的作战计划,拔去这个眼中钉,便少了一个掣肘。
第三篇 短命皇帝 第85节:王韶献《平戎三策》(2)
郭逵虽被召回京师,却也是因祸得福,因为此后战场上的一些烂事,与他毫无关系。
韩绛逐走了郭逵,便命种谔率兵二万占领了罗兀,并在罗兀修筑城堡驻守,又修筑永乐川、赏逮岭二寨。分派都监赵璞、燕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