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华丽宋朝的落寞:这才是宋史(壹+贰) >

第4部分

华丽宋朝的落寞:这才是宋史(壹+贰)-第4部分

小说: 华丽宋朝的落寞:这才是宋史(壹+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叫什么名字?”士兵补了一句,“我好向大帅禀报。”

    赵匡胤说:“我姓赵,名匡胤,涿州人氏。是都指挥使赵弘殷的儿子,他的部队在凤翔。”

    “失敬了,原来是一位贵公子。”士兵反问道,“你父亲既是都指挥使,为何不在家里享清福,跑到这里投军?”

    赵匡胤大声说道:“乱世出英雄,大丈夫既生逢乱世,不在此时征战沙场,建功立业,更待何时?”

第一篇 铁血英雄路 第7节:巨龙际遇(2)

    士兵叫赵匡胤在营外等候,他自己转身进大营去了。

    郭威可不是等闲之辈;他曾随朱温一起造反,将唐王朝掀了个底朝天。此后两年,他又成为后周的开国皇帝,史称后周太祖。

    此时的郭威,还没有篡夺后汉江山的野心,还在后汉隐帝刘承祐驾前做官,职务是枢密副使。

    乾祐二年(949年),隐帝刘承祐刚当上皇帝的时候,很多人不服气。有些人尽管不服气,但却把想法埋在心里,有的也只是说说而已,没有什么具体行动。然而,河中、永兴、凤翔三镇却不同,三镇的头头脑脑们不但敢想,而且敢干,公然扯起反旗,同隐帝为敌。特别是镇守河中的李守贞,是个桀骜不驯的主子,也是三镇的盟主,永兴、凤翔两镇,都唯他的马首是瞻。

    隐帝刘承祐见有人起来造反,便命郭威为招抚安慰使,并把西边军队的指挥权都交给了他,命令他去修理一下那些不服气的人。

    赵匡胤见到的大营,就是郭威的营盘,此时,郭威正在发兵西进的途中,途经此地,扎营暂时休息,待兵士解除疲劳之后,便要拔寨西进。赵匡胤恰在此时前来投军,正所谓来得早,不如来得巧。

    这次会见,称得上是一次历史的会见,因为日后这两个人,一个是后周的创国之君,一个是宋朝的开国之主,都是一个新朝代的开国皇帝。在中国历史上,这样的巨龙际会,恐怕是绝无仅有。冥冥之中,是上天安排?恐怕只有空空和尚知道。

    郭威在中军帐接见了赵匡胤。他见赵匡胤体格魁梧,面大耳方,相貌堂堂,心里已有几分喜爱,谈话的时候,赵匡胤对答如流,声音洪亮,对他的喜爱又加了一分。于是问道:“令尊在凤翔大战告捷。你为何不去跟随你的父亲,却要投到我的旗下呢?”

    赵匡胤回答说,父母宠爱他,不许他从军,这次外出,也是偷偷跑出来的,父母并不知道。

    “嗯!”郭威点点头,赞叹道,“将门出虎子,你有这个志向,将来一定能成就一番事业。那你就留在我的帐下,随我一同西征,等有了战功之后,我再向皇上举荐你,也使你博得个封妻荫子的前程。”

    赵匡胤见郭威说话温和,对自己也是以礼相待,心里很高兴,便留在了郭威身边。

    郭威慧眼识英雄,只是叫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次收留之人,既是一个英雄,也是一个贼,一个窃国之贼。他日,郭威窃得的后汉江山,创立的后周王朝,就是被眼前这个不起眼的年轻人,从他们周朝后人的手中窃了过去。这是后话。

    赵匡胤留在郭威帐下,随军一同西征。郭威军所到之处,所向披靡,河中守将、三镇盟主李守贞战死沙场,一举平定了河中。

    后汉隐帝刘承祐见郭威出征告捷,任命郭威做了邺都留守。郭威做了留守之后,并没有兑现他向赵匡胤许下的诺言,压根就没有向隐帝刘承祐举荐赵匡胤,仍然将赵匡胤留在自己身边。赵匡胤虽小有战功,并未得到朝廷的提拔。

    郭威不举荐赵匡胤,并不是说他小看赵匡胤,而是非常器重赵匡胤。因为他知道,赵匡胤是个人才,如果把他推荐给隐帝刘承祐,刘承祐就会封赵匡胤个一官半职,这样,赵匡胤就要离开他,不能为他所用。

    郭威是个有野心的人,他要自己打天下,打天下就要人才,像赵匡胤这样的人才,他怎么能拱手送人呢?他不举荐赵匡胤,实在是存有很大的私心。他要把赵匡胤留着自己用。

    赵匡胤是个聪明人,对郭威的用意自是心知肚明。对是到皇上身边去做事,还是留在郭威军前效力,他也有自己的小算盘。郭威没有举荐自己,但对自己很器重、很礼遇,留在这里,环境不错,加之郭威是一个帅才,在他手下当差,可以学到一些实战本领、领导艺术,这些东西,都是自己最缺乏、需要学习的,日后一定用得着。

    赵匡胤有了这样的想法,并没有去追问郭威的意思,更没有要求他兑现当初的诺言,而是心甘情愿地留在郭威帐下效力。

    荐、还是不荐,走、还是留,郭威和赵匡胤,各人心里都有一本账。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是一个很有趣的游戏。

第一篇 铁血英雄路 第8节:乱世中的狠人(1)

    三乱世中的狠人

    1。后周立国

    乾祐三年(951年),郭威发动兵变,篡夺了后汉江山,自己做了皇帝,建国号为“周”,史称后周。郭威就是五代时期最后一个王朝、后周的开国皇帝周太祖。

    郭威做了皇帝以后,这才提拔赵匡胤做了皇宫禁卫军的一个小头目,并拜滑州副指挥使之职,前面的职务,是个实职,后面的职务,是个虚职,就是享副指挥使的待遇,并不到滑州去任职。

    郭威有几个老婆没有一个给他生下一个儿子,人生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郭威眼看自己无后,在做皇帝之前,就把妻兄柴守礼的儿子柴荣收为养子。柴守礼早已不在人世,柴荣此时也是无依无靠,便拜郭威为干爹。一个是丧父无了依靠,一个是膝下没有子嗣,也算是两好凑一好。

    郭威做了皇帝以后,封柴荣为晋王,兼侍中,汴梁(京城)府尹,掌管天下兵马。

    柴荣与赵匡胤是同龄人,都是时之俊杰,从人脉来看,柴荣是未来皇位的继承人,赵匡胤还是一个禁卫军的一个小头目,不可同日而语;从能力来看,柴荣当然也要比赵匡胤强很多。

    柴荣经常进出皇宫,发现赵匡胤很能干,是个人才,便将赵匡胤调到汴梁府,升任为马直军使,即汴梁府的骑兵指挥官。赵匡胤开始走上了权力顶峰的道路。

    显德元年(954年),郭威病了,而且还病得不轻,他知道自己的阳寿已尽,阎罗王给他安排好了位子,等着他去报到。临终前,他将义子柴荣、外甥李重进、女婿张永德和宰相范质等几个人叫到病榻前,向他们宣布:皇位传给义子柴荣。吩咐几个顾命大臣,要辅佐柴荣,继续他的未竟事业。

    柴荣闻听此言,忍不住放声大哭,边哭边说道:“父皇春秋正盛,这病总能治好的……”

    郭威艰难地摇摇头,不让他说下去,转脸对李重进、张永德说:“晋王即位以后,你们三人要同舟共济,保大周江山千秋万代,使黎民百姓永葆平安。”

    李重进对于郭威的安排,内心有些不服,从身世上讲,他是后周太祖郭威的亲外甥,从小就跟着郭威南北征战,骁勇善战,深得郭威的信任。从殿直小校一直升到殿前都指挥使。无论从功劳上还是从亲疏关系上,都不输给柴荣。他听说要将皇位传给柴荣,心里不服气。因此,当郭威口谕将皇位传给柴荣,当时并没有马上表态。

    张永德却抽泣着说:“父皇放心,倘有一天,父皇百年之后,永德定如侍奉陛下一样,侍奉新君,若有二心,苍天不容……”

    范质是宰相,他知道,皇位传给谁,那是人家皇上的家事,他无权过问,他的责任是皇上怎么说,他就怎样做,除了服从,还是服从,诺诺连声才是他的本分。

    郭威见李重进没有表态,沉声说道:“趁朕现在还清醒,你们就在朕的面前行过君臣之礼,把名分定下来。”

    郭威之所以要这样做,是怕他死后,这几个人为争皇位而使周室发生内乱,他要在清醒的时候,解决接班人的问题,可谓是用心良苦。

    柴荣大惊,慌忙哭拜推辞。

    郭威勃然变色道:“柴荣,你敢抗旨吗?”

    柴荣无奈,只好从地上爬起来,依后周太祖郭威的旨意,在一张椅子上面南面坐下。

    为什么做皇帝要面南而坐呢?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从阴阳学的角度说,南为阳,北为阴,面南而坐,表示面向太阳,做皇帝只向太阳低头;另一种说法,北为上,为尊,尊者坐于北,称臣的人都在南方。在中国古代,一向是北方民族强盛,南方弱小,历史上都是由北方统一中国。所以就有南面而王的说法,就是说,称王的人是坐北朝南。

    李重进虽然心里有些不服气,但他还没有抗旨不遵的胆量,只得同张永德一同跪下,面对柴荣行三跪九叩的君臣大礼。这样,柴荣与李重进、张永德的君臣名分算是定下来了。

    此后不几天,郭威病逝。柴荣继承皇位,历史上称后周世宗。

    柴荣继承皇位后,没有改元,仍然沿用周太祖郭威的“显德”年号。

    赵匡胤辞别空空和尚时,赠他的十六字偈言,第二句:

    历周始显

    偈语似乎在暗示:赵匡胤历经周朝一代,从“显德”年起,开始创业。他虽然不知道以后会发生什么事,但从“显”字来体会,一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世宗柴荣继承皇位,屁股还没有坐热,就有人公开向他叫板了,这个叫板的人,就是北汉主刘崇。

    北汉,北方契丹与后周之间有一个小国。

    北汉以太原为都城,占据着河东数郡的地盘,自称为汉。因为当时五岭以南的广州还有一个刘姓藩国,称之为南汉,所以太原这个汉国,便称为北汉。

    说起这个北汉,建立时间并不算长,国主刘崇是后汉高祖刘暠的同母兄弟。刘暠建后汉的时候,授刘崇为太原府尹。刘暠死后,他的儿子刘承祐继承皇位,又加封刘崇为河东节度使。当时郭威担任后汉的枢密使,同刘崇的关系很紧张,两人一直摩擦不断。郭威发动兵变废掉刘承祐,推翻后汉政权,建立后周王朝。刘崇见刘家的天下被人夺去,当然不服气。于是便在自己掌握的河东之地封疆自守,另立一国,仍然称为汉。

    北汉主刘崇听说周太祖驾崩,周世宗初立,便想在周新老皇帝交接之际,浑水摸鱼,捞一点便宜。考虑到自己国力有限,派人出使契丹,请求契丹主发兵协助。

    契丹早就有吞并中原的想法,自然与刘崇一拍即合,两国约定,北汉出兵三万,契丹出兵一万,在太原会师,乘后周没有防备,合兵南下,大举进攻后周。四万兵马自太原出发,浩浩荡荡杀向高平。

    警报传到汴梁城,周举国震惊。柴荣得知北汉刘崇联合契丹人举兵南犯,并不慌张,立即决定御驾亲征,传下圣旨:点兵二万,以赵匡胤为亲军使,张永德为监军,随驾左右,其余众将,随驾出征。

    2。高平之役

    柴荣率领周兵日夜兼程赶赴高平,大军赶到高平后,下令在城南安营扎寨,排兵布阵,准备与北汉、契丹联军展开决战。

    高平是周的一个县城,昔日很平静的地方突然来了千军万马,一下子就热闹起来。

    北汉和契丹的军队,如狼似虎地扑向高平,似乎要将整个高平吞下去。柴荣率周兵严阵以待,要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