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折磨你的事儿-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个人的成就和他战胜挫折的多少成正比,克服的挫折越多,他取得的成就会越大。蝴蝶的美丽来自于它勇敢的破茧。挫折的彼岸就是胜利,咬紧牙关,蹚过这条河,你的人生将会更辉煌。
困惑,让我们不停寻找
困惑是一种激发我们不懈寻找和前进的动力。使我们感到困惑的事儿,不仅考验着我们的耐心,搅乱我们的生活,折磨得我们身心俱疲。正因为有困惑存在,所以我们才会更加意趣盎然地追求、寻找。
除非没有追求和欲望,一个人一旦开始想得到什么,或弄懂什么,困惑就随之而生了。事实是,一个人不可能没有理想和追求,活在这个繁华世界,有太多东西值得我们向往,有太多事情需要我们去解决,这是每个人都不可能逃避的。
不要拿“无欲无求”来遮掩,想一想自己走过的路,和自己的现状,一切将不言自明。其实,我们不必对现实的困惑退避三舍,也无须对其避而不谈,强加掩饰。有困惑是很正常的事情,每个人都会遇到困惑的事情。
而且,有困惑不一定就是坏事,对于一个积极的人来说,正是一个个困惑自己的事儿,才让他一次次发挥想像,积极寻找,以至取得突破,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不过,一切积极的结果,多取决于我们面对困惑的态度和行为。
同样的困惑,以不同的态度面对结果会大不相同。就拿我们耳熟能详的万有引力的发现说起吧,苹果落在了牛顿头上,牛顿挠挠头心想,这个苹果怎么回事,为什么一定要向下落,而且正好砸在了自己头上?对于第二个困惑,他很快就想明白了,因为自己就站在苹果的下面,完全是个巧合。
第一个困惑又如何解释呢?为什么苹果要向下落,为什么不向上落呢?如果当时你是牛顿,会怎么去解释这个现象?也许你会想,苹果有重量,自然要向下落了,不向下落才不正常呢!带着这个自圆其说的答案,你笑了笑,接着把砸着自己头的苹果吃掉了。
一个伟大的发现“万有引力”,就这样随着一个苹果下肚化为了泡影。所以,我们要庆幸,苹果砸在了牛顿的头上。他没有将带有困惑的苹果吃掉,而是看着它陷入深深的思索,或许他还会拿着这个苹果重新演示,然后再将苹果换成其他水果、器物,结果都是一样,一律向下落。
“万有引力”就是在这样的不停寻找中获得的。一个微不足道的困惑,却在一个天才身上产生了一个奇迹。知道了“万有引力”后,他又开始思索一个人如何摆脱地球的引力,应该达到什么速度才能逃出这个引力。于是“第一宇宙速度”也在他的不停寻找中,得到了答案。
牛顿有足够的理由感谢“苹果落地”这件事儿,一个小小的困惑成就了一代物理学大师。面对困惑,我们又是如何做的呢?相信很多人会选择绕开“困惑”走,何必和自己过不去呢!或许即使我们绕开了太多的困惑,很多问题依然会困扰着我们,而我们也自然不会对困惑的事儿充满感激之情。
不久前,一部美国新片《功夫熊猫》上映。这是一部励志味很浓的片子,片子看完后,很多人都陷入了思考,其中就包括小王。他的第一次岗前培训课浮现出来,历历在目。
那时小王刚刚毕业,不过很走运,刚毕业不久就和本校几个同学一起进了郑州瑞龙集团。那是一家以制药为主的企业,出于工作的需要,上岗前必须接受一段时间的专业知识培训。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小王认识了公司的销售部总经理陈先生。
陈先生是一个性格很温和的人,30岁出头,每次讲话思路总是那么清晰,思维也总是那么活跃。他讲话时有一个特点,从不坐在培训室的讲台前,而是站在员工中间,面带微笑。所以,和小王一同参加培训的同事都很喜欢听他讲话。
在培训课程即将结束的时候,他问大家一个问题:你的理想是什么?一个年纪稍大一些的同事抢先发言,他说:“我的理想是出色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做一名成功的职业经理人。”
他点头微笑,说:“这个理想很好,有这个想法多少年了?”
这个同事面带自豪,说:“从刚毕业时,我的理想就是要做一名成功的职业经理人。到现在已经有5年了吧。”
陈经理又问:“想了这么多年,为什么还没有实现,原因是什么呢?”
这让那个同事显得有些尴尬,他忙解释道:“这个问题也一直困惑了我很多年,对我来说,实现这个目标也不算什么难事,而且我已经对此有了一个完美的构想和计划。之所以到现在还没有实现,也许是时间还没有到吧。”
“为什么只是一个构想,有完整的实施方案吗?如果想得太多,做得太少,这个问题会一直困扰着你。”
这个回答让他恍然大悟,为什么还没有成为职业经理人,原来问题的原因是自己只是在想,做得太少了。
很遗憾,许多人直到很多年后还在守着困惑自己已久的那个问题。我们不能把问题的解决完全寄希望于他人,不是每个人都能像小王以前那个同事一样,在别人的引导、帮助下获得问题答案。
只有在困惑自己的事儿面前主动寻找答案,我们才能获得更大的启示和发现。那些困惑我们的事儿,是一种激发自己不懈寻找和前进的动力。如果我们轻视它,逃避它,那么我们将与属于自己的更大突破与成功失之交臂。
失败,让我们突然醒悟
失败也好,成功也罢,只是一种暂时的状态。对一些人来说,失败意味着一蹶不振,成功意味着高枕无忧;而另一些人则清醒地认识到,失败仅仅是对选择错误的暴露,是帮自己发现问题的好途径。从失败中,他们突然醒悟,对自己和外在有了一个更正确的认识。
对大多数人来说,相信他们都不愿与“失败”打交道,甚至对它充满了恐惧和厌恶。然而事实却是,每个人都会不可避免地与之不期而遇,如升学失败、工作失败、爱情失败等。
我们不应该把失败看成是一个贬义词,因为更恰当地说,失败是一种证明。至于证明了什么,则和每一个人的认识和心态有关。失败了,有人及时放手,转变方向;有人感到绝望,于是悲观、放弃;有人从中发现问题,汲取经验,然后爬起来继续前进。
对于那些优秀的人来说,失败往往是他们最大的机遇。失败时,他们突然猛醒,要么发现了问题关键,要么悟出了生存智慧。每次失败降临,他们都会满怀开心、极度兴奋,正应了那句话:痛并快乐着。
下面要说的这个人就是一个热衷并超越失败的人。他的功夫可谓家喻户晓,他的电影,如《唐山大兄》《精武门》《猛龙过江》《龙争虎斗》更是一次次创造了票房神话,成为永远的经典。他是谁?正是最近各电视台热播的电视连续剧《李小龙传奇》的那个李小龙。
他生于美国三藩市,童年和少年在香港度过。幼时,他身体非常瘦弱,父亲为了使他体魄强壮,在7岁时便教其练习太极拳。13岁时,他又跟随叶大师系统地学习咏春拳,同时还练过洪拳、白鹤拳、谭腿、少林拳、戳脚等功夫。
年轻气盛、绝技在身,在香港打架斗殴也就成了他的家常便饭。后来,终因树敌太多,无法在香港立足,无奈之下,父亲将他送到了美国念书。在美国西雅图上学期间,他竟一反常态居然安心读起书来。
他喜欢读中国哲学,而任何一个热爱武术的人一旦与中国经典哲学,如《周易》《老子》相识、相知,总会不觉间对武术产生新的认识。李小龙更是如此,他对哲学的痴迷,使他对武术有了更深的认识。
在功夫有了提高后,与人切磋也就成了他迫不及待要做的事儿了。一伸手,的确与众不同,身边没有人是他的对手,就连空手道三段的木村也在他面前毫无还手之力。20岁上下能有这么好的功夫,傲气、狂妄、目空一切的心态自然也很正常。他甚至觉得自己已经是西雅图无人能敌的第一高手了。
若不是经历下面一连串失败的事儿,恐怕那种傲气与张狂将一直伴随着他。日本空手道高手,山本冈夫的出现让狂妄的他吃了不少苦头。和山本冈夫一过招儿,李小龙傻眼了,打不到,踢不到,自己的长处在他面前毫无办法施展。惨败的李小龙很不服气,又闯到人家武馆一探究竟,结果被一个铁人难住了。铁人面前,任凭他拳打、脚踹,他纹丝不动,而山本冈夫一招下去,铁人就顺势横躺在地。
李小龙再次败在山本冈夫手下。此时的他终于突然醒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和一个真正高手的差距。头脑不再狂热的他终于懂得静下心来思考问题了,而他在武术上所取得的突破也和这两次失败后的醒悟密不可分。可以说,没有这两次的教训,就没有他以后在武学上取得的成就。
随后,他对武学的痴迷研究与思索,似乎已经在向我们昭示着一个属于李小龙武术时代的到来。他将哲学和一套属于自己的理论体系引入到武学中来,并对复杂的武术体系进行简化,将武术的核心理念用简单的两个字“攻”“防”来阐释。
他的武学逻辑与思维独具特色。在大学体育老师伊诺教授眼中,自己对武学的认识与李小龙观点相比可谓相形见绌。在李小龙看来,武术的本质就是格斗、搏击,用最简单的方式将对方击倒。而他的在武术搏击中的攻、防,及攻中有防,防中带攻的观点更是将武术的精髓说得入木三分。
此时的他,已经认识到过分看重成败的弊端,即一个人如果太在乎胜败,格斗中他的身体就容易僵化,而只有忘记这一切,让自己心如止水,才能使身体变得灵活,才能让自己随心所欲地自由出击。
对于这些进步,他不得不去感谢那个让他一败再败的山本冈夫。是失败让他突然醒悟,懂得以平常心态去面对比赛,用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对手。同时,他也开始明白如何在比赛时清空头脑中的自满和杂念,积极发现自己的不足和别人的长处。
之后,他有了想创建一种新拳术的想法,就是后来风靡世界的中国功夫“截拳道”。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他积极向他人请教,甚至不惜打出“愿意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接受任何人挑战”的挑衅牌子。明知会失败,还要这么去做,而且对能打败自己的对手还心存感激,这就是李小龙。正是抱着与人切磋、学习的心态,1964年,在加利福尼亚州举行的全美空手道比赛上,24岁的他横扫所有选手,取得了冠军。
所以,人生有失败不一定就是坏事儿。失败犹如风雨,会使人在风雨中练就强健的体魄,坚强的意志;失败犹如绳索,坚强的人可以借助它勇登高峰;失败又像一面镜子,可以使人从中找出自身不足,以弥补缺陷。
失败也是一种收获,更是人生弥足珍贵的一部分。我们经常会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而一个人想获得突破和成功,首先就要具有不惧怕失败的勇气,甚至要感激那些经历过的失败。
学会感谢那些折磨你的事儿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是人之常情,然而却很少听说要感谢那些折磨自己事儿的话。但我们要清楚,折磨你的事儿不一定都是坏事,它也许会让你从中学会面对伤害、重新认识挫折、不停寻找出路、突然醒悟,发现一个全新的自己。
想获得一个不一样的人生,我们就要认清那些折磨过自己的人和事儿。当我们的心化浮躁为平静后,就会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