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女人-20位中外着名女性的成功启示录-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期内不得与其他任何外商合资合作,柯达为此向中方支付资产转让和经济补偿费3。75亿美元。于是中外瞩目的“98协议”最终告捷。
叶莺的政府关系显然为“98协议”的最终出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为“98协议”的谈判本身就是一起堪称经典的政府关系运作。该项谈判历时4年之久,项目涉及6个省份(辽宁、河北、天津、上海、福建、广东),10个城市和4个部委(国家计委、化工部、轻工部、国家外经贸部)。其中政府公关的技巧,在业内人士看来主要有两招:第一是在柯达的努力下,1997年中央政府为此项目专门成立中央协调小组,由“两委三部”的政府官员组成,当时的副总理吴邦国任协调小组组长;与此同时,受柯达委托,由外经贸部跨国公司研究中心撰写的“柯达全行业合资”模式的研究报告,则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政界、学界对这种模式的疑虑。可以说“98协议”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公关定乾坤”,而公关的成功,则在于柯达找到了深谙中国政经精髓的叶莺。
清楚了这点,就不难明白叶莺此后在经营柯达(中国)的一系列特色之举:
柯达专门成立了一个20多人的团队,专攻政府关系;2000年,在厦门召开的柯达内部工作会议上,柯达将“发展与中国政府的合作关系”列为中国策略中最重要的一条;除自己之外,叶莺还请了位美国驻华大使馆的前外交官安凯彬(ChristopherAdams)担任柯达中国公司首席代表,和她一起来打理中国公司的事务;叶莺先后荣升为柯达亚太区主席、柯达全球副总裁,但她始终没放弃一个职位——兼任亚太区对外事务部经理。叶莺深知,在“渐进式”的中国经济改革中,跨国公司要顺利拿下中国市场,还得向中国政府要,而政府又不是抽象的……这种对中国特殊政经生态的把握和良苦用心,不仅使柯达只要了几年时间就攻下了中国市场的大片河山,也使叶莺被誉为跨国公司中“在中国做政府关系的第一人”。
叶莺不仅擅长政府关系的运作,也善于全面的公关。她更清楚,在儒家文化熏陶出的中国做生意,政府关系虽是成功的关键,但许多时候能堂而皇之放到桌面上的,则不能是政府关系;跨国公司来中国本来是以赚钱为第一且是唯一目的的,但在许多场合又不能说为赚钱而来……基于此,她屡屡寻找机会、寻找合适的方式表达其贴近中国、服务中国的心意。例如一次柯达公关部在柯达所有的公司中找到了六位黄皮肤的华人科学家,有的出生在中国台湾、有的出生在中国香港,有的甚至出生在美国,连中国话都不会讲。但叶莺安排他们都用中文发言。意思是柯达产品是中国人设计,是中国生产,柯达是中国人的柯达。更有意为之的是,柯达在中国的所有工厂里,插的都是中国国旗,用的也几乎都是中国员工,宣传的都是“柯达(中国)是一家中国公司”。叶莺曾给柯达公司主席DanielA.Carp起了个中文名字“邓凯达”,国务院前总理朱镕基说,“‘邓凯达’这个名字起得好。‘邓’是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姓,‘凯’是乐凯的‘凯’,‘达’是柯达的‘达’!”其实叶莺给邓凯达取名时,未必预见到乐凯和柯达的合作。但单凭叶莺为DanielA.Carp改名这点,就是“小日本”富士怎么也想不到的。
正如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的一位专家所说,“叶莺光彩夺目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结于她对中国政经大局中‘国退洋进’机会的把握以及政府关系的成功运作,要是没有‘98协议’,绝没有柯达的‘中国盛世’……从本质意义上讲,叶莺并不是一个真正的战略型企业家,而是一个高明的红顶商人和公关活动家,她的激情和业绩都在灵活的机会主义土壤上开花结果。”
“98协议”签订后的三年中,柯达以其数量仅次于中国邮政的8000家冲印点的庞大网络笑傲江湖,其63%市场占有率超出富士一倍!而在1993年,柯达仅有区区300个店面,是当时富士店数量的1/10。1996年,中国还只是柯达胶卷的第17大市场,2001年就已经上升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市场。
叶莺在“柯达中国”如鱼得水,正如她自己所说:“柯达和中国企业的合作不是结婚,因为结婚后会离婚。我们是结义,是为了共同目标和价值观而结拜成的兄弟姐妹。”由于她的巧言善辩,之后又完成了柯达与乐凯的合作。
《资本女人》 第三部分 魅力四射的激情女人
魅力四射的激情女人
叶莺不仅是解读跨国公司在华战略深入的经典案例,也是阅读成功女人、成功人生的良好范本。
从十三岁学习跳伞的小女孩到美国广播公司的女记者,这位叶赫那拉氏的后裔因为性感,所以不可抗拒。从美国政府的外交官到世界五百强企业的全球副总裁,这枝柯达世界里的铿锵玫瑰用12亿美元整合大陆感光行业。她是纵横捭阖的谈判高手,是剑胆琴心的单身女人。
(1)每天充实就是成功
叶莺素来对“成功人士”的头衔未置可否。她认为,成功不应该以知名度和财富来计量,也不是子孙满堂,成功就是活着的时候,每一天都充实。叶莺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
香港李嘉诚拥有的长江实业大厦,旧址是希尔顿酒店。从20世纪60年代起,大厦门口有个“印度人”,一直帮人开门开到拆迁为止。叶莺每在见到他,他都总是头巾雪白整齐,靴子闪亮,红制服上没有任何褶子——他永远微笑,简直像个用柯达照片拍好刻下来摆在门口的假人。“他敬业,活得充实,发自内心的愉快,那就是成功。我做不到,所以也还不算成功。”叶莺说。
关于成功,叶莺听到过一个最好的回答,来自一名几乎没有念过什么书的阿伯。叶莺问他人生想追求什么,他说,等我死了以后,我要我的太太说,下一辈子还要我做老公;我的子女再投胎,还愿意我做他的父亲;朋友们都觉得我老王够朋友。
(2)不要让美妨碍你
叶莺的美貌自小出名。因为她的父亲独钟兰花,有人便将她形容为“兰蕙美人”。曾经有男记者当众向她表白:“如果我早生几年,一定追求你!”叶莺毫不慌乱地微微一笑:“如果我早生100年,乔治·伊士曼(柯达创始人)一定逃不过我的手心。”那是一种张狂的美,好像贝多芬的交响曲,或者范思哲的时装一样令人震惊。不过叶莺说,外表好看的人,向来是有几分便宜的,但命运肯定不会一路给你开绿灯。叶莺认为,很多格子间美女最后小白领一生,那是因为她的美变成了阻碍——女人知道自己美丽是好事,可以发自内心的自信,但你也要知道,美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要学会尊重每个人的美。红颜薄命,那是因为她自以为很红颜,而其他人都不怎么“红”,所以才活该薄命。太自以为美的人,很容易被蒙蔽,于是妨碍了自己把最好的东西发挥出来。
(3)叶莺是个很会讲故事的人
聆听过三次她的演说,一次是在一场国际名模表演之前,她身着晚礼服,讲一个12个月的色彩与柯达的故事;一次是和彭安东一起,在“黎明前的黑暗”后,出现在舞台上,讲述一个转型后的新柯达一定更精彩;一次是在北海,她站在V字形的舞台上,带着来自美国、中国的研发、销售总监,展示柯达中国男性的力量。
叶莺每次出现,都充满诗情画意。让你无法怀疑,叶莺的真诚就是柯达的真诚,让你相信如此真诚的柯达能在最艰难的时刻实现华美的转型。
(4)美丽性感、魅力惊人、永远飞舞的“花蝴蝶”
从新闻记者,到外交官,到世界500强企业的高管,叶莺不仅实现了跨行业、跨地区的职业飞跃,而且在每一个领域,都成绩显著,荣光无限。在常人眼里,这一定是个风风火火的“女强人”,是一个把事业看得重于一切的“工作狂”。可叶莺不仅把自己打扮得光彩照人,漂漂亮亮,而且公开宣称“我的裙子很短,我的高跟鞋很高”。她说:“一般在男人的圈子里,女人要改变,戴金丝边眼镜,把头发绑起来,或者怎么样。但是我从来不需要改变,也没有必要改变。如果我今天想穿短裙子,我一样可以穿。高跟鞋我愿意穿多高,是我自己的事情,这并不影响我是否有资格做CEO,或者做大使。”她还说,她有一千件衣服,一千双鞋子,而且每一件衣服都名叫“叶莺”,如果可以选择,她下辈子还要做女人,而且一定要做“叶莺”。她还会告诉你,“从个人感情来说,我非常非常爱慕、崇拜柯达公司的创始人乔治·伊士曼。有人说为什么乔治·伊士曼终生未娶,我说因为那个时候叶莺还没有诞生。”她还自我评价,“有活力,很动感,也很性感。”
这就是叶莺,一个能“通吃”三个不同职业,“通赢”人生多个阶段的成功人士,一个一生追求激情的女人,一个张扬着个性、张扬着自我、张扬着美丽的魅力女人。
(5)叶莺的成功秘诀
解读叶莺的成功轨迹,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两点启示:
①时势造英雄。
②机会青睐有准备的头脑。
做记者的时候,她赶上了新加坡“双语运动”和邓小平访美;做外交官的时候,她碰上了中美关系的纵深发展和战略地位的突显;做企业的时候,她碰上了“洋进国退”的绝好机会。正是这一个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大潮把她推上了潮头,并成就了她的行业地位。她自己也说:“几乎每个时代的环节,我都扣上了。我没有放过每一个机会,而且我很珍惜每一天。”在叶莺当初离台到北京任公使衔商务参赞时,台湾盛名已久的《天下》杂志曾试图揭开面纱:记者的资历,让她知道如何制造话题,拥有很强的造势能力;善于梳理人脉,“关系能够战胜一切条条框框,这是叶莺在大陆最深刻的体验,也是她在大陆无所不能的关键”;想在美国政坛出人头地。做事很拼,个性中有男性的豪爽,行事果断……《天下》的笔触显然已穿透了叶莺时髦女性风采的表象,深入到叶莺人生战略的骨子层面。这些,无疑是帮助叶莺勇立潮流的“独门暗器”,也是令她被机会青睐的“有准备的头脑”。
但光有这些,还不足以诠释叶莺成功的全部内涵。因为从另一个角度看,叶莺尽管赶上了时代的大潮,并为迎潮而上做了自己的准备,但她仍有很多“先天不足”。一是没有显赫的家庭。虽然家境也算殷实,但这样的家境根本没什么人脉和资本供其在美国政坛和企界与他人拼杀。二是没有深厚的专业功底。虽然拥有台湾大学国际关系和英语文学学士学位,但这样的专业功底不管是对于做记者还是做外交官还是做企管其实还只是“外行”。三是没有水滴石穿的恒心和毅力。记者——外交官——记者——外交官——企管,叶莺的职业生涯有着很大的摇摆性。正如她早就说过的,“我不喜欢只是单一地钻研某种东西,所以,我绝对成不了一个科研家”。
然而,这样的“先天不足”似乎并没影响到叶莺的光辉前程。那些出身、专业、毅力甚至聪明远在叶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