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圈子对了,事就成了 >

第9部分

圈子对了,事就成了-第9部分

小说: 圈子对了,事就成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你的“一招鲜”在哪里?你的鲜明“标签”是什么?这可能是很多人都需要问自己的问题。某名牌大学四年级的女生对我说,她向往的工作是可以给她提供一年两次的出国商务旅行机会、月薪够买体面的名牌套装、可以和各种肤色的老板一起开英文会议的那种。至于她到底对什么工作最有兴趣、自己到底适合做什么样的工作,她拥有什么样的标签,她反而并不重视。
就她的构想来说,她迷恋的完全是一种被杂志标签化了的所谓金领们的生活方式,而真正的金领正在素面朝天地熬着夜,苦思冥想着下一个方案,或执行时的细节控制。
“标签”来得并不容易,首先你必须付出自己的努力;其次,要学会培养自己的独特之处,可以让人一目了然地记住你。你并不需要什么都拥有,不论你的境况如何、出身怎样,每一个人在某些方面肯定都是特别有天赋的。
你可以有亲和力,让他人容易接近;你可以写一笔很漂亮的楷书,这是文职人员所需要的;你可以逗人发笑,在圈子里让人很开心;你甚至可以只有一个迷人的微笑,这些都可以成为你在圈子中的“标签”。上帝是公平的,你总不会一无是处。如果没有漂亮的容貌、过人的才气,他也会赐予你不易察觉的真诚内心、坚毅的品质、诚实的品德、自信的性格或者一技之长。只要你拥有其中的一项,你便有所收获。
                  第2章 人生不可无圈子(11)
而从现在起,你需要做的就是:相信自己,并找到自己的强项,发挥自己的强项,在圈子中让你的“标签”熠熠生辉吧!
择业需慎重,勿染圈中“毒”
我们总说圈子对了,世界就对了,而圈子如果不对呢?那结果几乎是致命的。带“毒”的圈子在潜移默化的作用下,会让你不知不觉地丧失斗志,中了毒,中了招。
就业压力大是当代社会很多年轻人的切身感受。一个低我几届的小学弟就跟我感叹说:“黄大哥,你是没去人才市场转悠过啊,你去了肯定要瘦十斤出来。那个人啊,挤得跟什么一样,黑压压的一片。以前在教科书上学过一个词语叫‘沙丁鱼罐头’,那会儿不懂啥意思,现在全明白了,就是用来形容人才市场的啊。”
情况确实如此,对于刚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以及那些中途调整职业的人来说,除非你出类拔萃到诸多公司抢着要,否则绝大多数人一般都处于一种“被选择”的状态。
为了解决问题,为了能够尽快适应社会环境,很多人都会作出这样的决定——接受第一份选择自己的工作。尤其是四处投递简历,接受无数次面试,被一次次地拒绝后,信心和耐心会逐渐丧失,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和价值。那种心力交瘁的心情,别说慎重选择职业,只要有一份工作摆在面前,很多人就会毫不犹疑地接受它。这也不奇怪,为什么很多大学毕业的年轻人被只读过小学的人骗了去做传销、去犯罪,这并不仅仅是所谓“涉世未深”的因素在作祟,也有“病急乱投医”的因素在其中。
我们总说圈子对了,世界就对了,而圈子如果不对呢?那结果几乎是致命的,因为很多工作圈子是有“毒”的。像上文提到的“犯罪圈子”和“传销圈子”是一种显性的“毒圈子”,而很多“毒”却是隐性的,它平时无害,甚至看起来是甜蜜的,但这种“毒”却慢慢地在血液中流淌,直到有一天发作,却病入膏肓,再也无药可救。
读大学的时候,我是一个比较内向的人,所以对学校的同学并不是很了解。但那时却对一位同届的女同学印象深刻,因为她在学校的时候是叱咤风云的人物,总喜欢在学校校报发表一些颇具才情的文字,同时参加辩论赛、智力大赛等都成绩不错。可以说,她是一位深具文采却不乏思想的“铁娘子”,在那时甚至称得上是一个传奇。可这个“传奇人物”步入社会这个大染缸后却一直发展不顺:她求职数次却每每碰壁,和同学联系渐少,最后出乎大家意料地进了一家工厂当普工。我们都劝她,你也可以应聘工厂的管理职位。她说,现在公司没空职,过一段时间吧。可这一过,便是六七年。她依旧在那家工厂当普工且做着之前的老工作,结婚生子,说话脱不了“我家那口子”、“我孩子”。后来还是有同学劝她,你都是老员工了,以你的文凭,可以升职的。可她似乎懒得改变了,总说,其实当主管、科长也没什么好的,不过多几百块,还要多操心一些事。我还不如拿那时间晚上打会儿麻将呢。
就这样,一个“高校才女”逐渐丧失了斗志,甚至沾染了市井小民的习气,言行举止判若两人。直到现在,这位女同学都从来不跟自己的同事说自己大学生的身份,有时候去她家做客都含糊地带过,潜意识里她是抵触这层身份的。
                  第2章 人生不可无圈子(12)
当然,我并不是对这些传统的行业有什么微词,也未觉得大学生就应该做什么样的职业,只不过觉得有些可惜——很多大学生进入校门的时候,他们肯定不是为了这份普工的工作而来,而是想有更好更适合的发展。甘于平凡的岗位,即使再有才华,英雄也难有用武之地。最可怕的是,圈子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不知不觉地就让你丧失了斗志,中了“毒”、中了招。
有句古话说得好:“与善人居,如入芷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人是环境之子,长期在一个圈子中生活,就不知不觉被所处的环境同化。一个人如果待在一个缺乏激情和斗志的圈子里,就好像关在笼中的野兽,眼睁睁地看着肉却不能食用。日久天长,就会觉得那肉是遥不可及的存在,从而慢慢失去激情和斗志,日子渐渐归于平淡,人的才能和才智也会渐渐平庸。这种侵蚀恰如慢性毒药一样,杀人于无形。
还有一种圈子,看起来是相当完美的:薪水高,福利多,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可这种安逸舒适的氛围却如“糖衣炮弹”一样,是有剧毒的。
记得以前我每次回家,母亲就拿隔壁邻居的儿子——一位长我两岁的大哥刺激我,读书的时候就比我们两个的考试成绩,长大了就比我们两个的工作。那位大哥可以说是天之骄子,一路走来无风无浪,名牌大学毕业后就进了某电气集团,在人事单位上班。以前上网聊天,我老问他,你们上班都干吗?他说就上上网输入几个数据,挺闲的。听到他有那么好的工作,当时真是眼馋得不行。后来自己工作自己创业才发现,原来有些福享不了。怎么说?正因为大哥那份工作太过舒适、太过完美,所以大哥耽于那份薪水从未想过要改变。每次我想要拉他一起创业都遭到他的拒绝,他已经丧失了斗志。
由此可见,过于享受也是一种慢性中毒。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没有压力、没有竞争的圈子是很多“万年小职员”产生的温床。人都是有惰性的,没有压力不抬头,没有动力不奋进,要谨慎选择一份工作,就必须避开这些“带毒圈子”的侵蚀。
不过,有些人明知道这份工作是不适合自己的,依旧无法抛弃,这就是人的“心理惯性”在作用——既然已经熟悉了周围的圈子,干脆赶着惯性走,尤其面对现在就业压力这么大、经济不景气的社会前景。林林总总的理由阻碍了我们逃离现状的脚步。
鲁迅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人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一个“有毒”的工作圈子也是如此,不是在固守陋习中死亡,就是在不甘沉寂中爆发。不改变可以找到一万个理由,而改变也可以找到一万个理由,关键是你是否有痛下决心跳出“毒圈子”的勇气和魄力。针对这种情况,西点军校的准则可以给我们启示——在美国西点军校,有一个广为传颂的悠久传统,学员遇到军官问话时,只能有四种回答:“报告长官,是”,“报告长官,不是”,“报告长官,不知道”,“报告长官,没有任何借口”,除此之外,不能多说一个字。
从现在起,不找任何借口,跳出“有毒”的圈子,谨慎选择你的工作,一切还不太晚。
                  
《圈子对了,事就成了》 第二部分
第3章 圈子引发的社会现象(1)
“圈子”这个词汇在网上开始流行,源于博客们常常以圈子的形式集结起来,相互交流。网上如此,现实生活中更是如此。在上世纪,中国社会处在一个特殊的封闭期,“圈子”一度成了贬义词,成为拉帮结派的代称。但随着近些年社会的不断进步,圈子现象重归人们的视线,越来越多的圈子和“圈子衍生品”让人看到了人脉与合作的魅力。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正面认识圈子的力量,可以让我们拥有更有利的筹码。
圈子让你的才华成为财富
才子潦倒很可悲,原因有三点:圈子不对,努力白费;心态不对,一切枉费;圈子太小,拓展不了。千万别做“有才华的穷人”,让圈子助你将才华转化为财富。
听到“有才华的穷人”这个词,可能很多人都会费解,这不是矛盾吗?在这个世界上,那些在政治、军事、科学与经济领域中凡是有突出贡献与巨大成就的人,哪一个不是智商出众而才华横溢的聪明人?那些创造了亿万身家的商界富翁,有谁不是搏击商海纵横人生的高手?而又能有哪一个蠢汉白痴可以做出让世人刮目的事业?穷人的结局,怎么会与才华相连,与聪明相伴?
然而,当我们细致观察、静心思索之后,却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看似矛盾又大量存在于我们周围而令人惊异不已、甚为冷酷的客观事实:在这个世界上,的确到处都是有才华的穷人!
前几天,一位朋友跟我聊天感叹道:“小武现在混得可好了,在公司超级吃得开,老板什么都听他的。”小武平素在我们圈子里就是个“策神”,什么都可以胡诌一通,听他的话逗笑可以,却当不了真。尤其我们几个朋友都属于“闷葫芦”型,小武一个人在那儿自说自话,经常是半天都没人答理。小武这几年也过得憋屈,做什么事都不如意,工作也换了好几个。听到小武有了好的发展,我也很开心,连忙打听他的近况。后来才知道小武进了公关公司,因为口才好又幽默,经常哄得客户服服帖帖。
确实,跟我们这些“榆木疙瘩”的朋友一比,小武的口才是一等一的。而他以前都是做一些沉闷的数据工作,这跟他的个性非常不适合。也难怪,小武折腾好几年一直都是个“穷人”,找不到自己发挥的平台,正如富兰克林所言,宝贝也被当成了垃圾。为何这个世界上有才华的穷人比比皆是,在我看来,原因有三点:其一,“圈子不对,努力白费”;其二,“心态不对,一切枉费”;其三,“圈子太小,拓展不了”。
进错圈子而浪费才华的例子在我们周围太多了,像一直没有找到自己平台的小武,像因为没有选择而不得不去杀猪、做搬运工的大学生。以前,我的朋友中有一个小名叫“小灵通”的人,他有着非常聪明的头脑,人也勤奋,但遗憾的是,他选择了一个和他性格非常不相配的职业,而这份工作似乎对他也并不“感冒”。结果是两败俱伤,不仅工作没做好,他整个人也慢慢变得萎缩,在刚满30岁的时候便得癌症去世了。他走的时候大家都很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