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谭的智慧-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真佛:真正的佛,此当信仰。
真道:真正的道,道,真理。
愉色:脸上所出现的快乐的面色,据《礼记祭义》篇:“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言。”
形骸两释:形骸指肉体,释,消除。形骸两释指人我之间没有身体外形的对立,也就是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
意气交流:彼此的意态和气概互相了解互相影响。
调息观心:佛道两教都把静坐和坐禅称为调息,是取静坐和坐禅调理呼吸,保持内部机体运转自如的意思。观心是观察自己行为,也就是反省自己。
任何家庭中应该有一种真诚的信仰,日常生活遵循正确原则,这样能保持纯真的心性,言谈举止温和愉快,使父母兄弟之间相处得很和睦融洽,这比用静坐省察自己身心还要好上千万倍。
齐家如此,治国亦如此。从一个国家的兴衰强弱来说,在于人民的戮力同心、众志成城。众志成城则无惧。有一次,滕文公问孟子:“我们滕国是一个小国,又处在齐楚两个大国之间,我们依附哪一个好呢?”孟子回答说:“你这个问题我回答不了。如果你硬要我说,我只能告诉你,挖深护城河,加固城墙,和你的百姓一道来保卫你的国家。如果你的百姓宁死也不肯离开,那你就谁也不用依附了。”家和万事兴。“和为贵”、“和气生财”,都是古训。儒家历来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一伦理思想。
佛法的原点、秘诀是什么?佛法是佛陀释迦牟尼所说的法,答案自然与释氏有关。虽然如此但切不可把释氏只当成二千五百年前的印度人。释氏是一个象征,只要悟了道,谁都是释迦牟尼。从自身、现在起就成为释迦牟尼,当仁不让于师,这便是佛诀。现在的问题是怎样超脱自己,怎样贤胜于师。自古以来佛家认为有“八相示现”,释迦牟尼为了普渡众生在这个世上现了八种形相。首先是降兜率,即从天上降到地上;然后是入胎(进入母亲胎内);出胎即出世;出家,长大成人出家为僧成为沙门;降魔,降伏自身的恶魔;成道,即悟道;转法轮即转动法的巨轮,向世人说法。最后是入灭,进入涅槃,你现在处于什么相之中,又如何出于本相呢?请仔细观察一番。这也是古公案之一呀!不可不参。
攻勿太严教勿太高
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从。
攻:攻击、指责。
毋:不、无。
恶:指缺点、过错、隐私。
堪受:能否接受。
当责备别人的缺点时不可太严厉,要考虑到他人是否能承受;教诲别人行善时,不可以要求太高,要考虑到对方是否能做到。
生活中每个人不可能没有缺点和过失。与朋友、同事相交时,不仅要在他们有了过失时批评并帮助他们,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防患于未然。首先要经常开导对方辨明是非,不做违法乱纪的事,劝导对方不要做伤天害理的事,不要欺骗他人,不要欺负弱者。还要清楚自己开导对方是为了帮助对方明白事理,要以公正平等的态度去看待和分析有关这些事的害处和后果,让对方能接受。另外,如果发现对方有可能误入歧途,走上邪道,要及时提醒教育他,给对方举例说出误入歧途和走上邪道的严重后果,让对方迷途知返,当然,语气心地要诚恳,能让对方更易接受。相信只要你态度真诚,心怀诚恳,每个人都会接受你的劝告和开导的。
净从秽生明从暗出
净从秽生明从暗出
粪虫至秽变为蝉,而饮露于秋风;腐草无光化为萤,而耀采于夏月。故知洁常自污出,明每从暗生也。
秽:是脏臭的东西。
粪虫:粪指粪土或尘土,粪虫是尘芥中所生的蛆虫,此处指蛴螬(金龟子的幼虫),蝉就是从蛴螬蜕化而成的。
蝉:又名知了,幼虫在土中吸树根汁,蜕变成蛹后而登树,再蜕壳成蝉。
饮露于秋风:蝉不吃普通的食物,只以喝露水为生,古以此为高洁的象征。据《淮南子坠形训》篇:“蝉饮而不食。”又陆士龙《寒蝉赋》说:“含气饮露则其清也。”
化为萤:腐草能化为萤火虫是传统说法。据《礼记月令》篇:“季夏三月……腐草为萤”。又《格物论》说:“萤是从腐草和烂竹根而化生。”其实萤火虫是产卵在水边的草根,多半潜伏土中,次年草蛹化为成虫,这就是萤火虫。
粪土里所生的虫是最脏的虫,可是一旦蜕化成蝉后却只喝秋天洁净的露水;腐烂的野草本来不会发光,可是一旦孕育出萤火虫后,它却能在夏天的夜空中闪闪发光。由此可以知道,洁净的东西常常是从污秽中产生,光明的事物常常在黑暗中产生。
禅林怪杰无三和尚,原是一个偏僻小村的村民,他21岁时做杂役,53岁时看破红尘出家为僧。他决心十足,不顾老迈之躯遍游全国各地,后拜宝香寺的洞泉橘仙和尚为师,他的刻苦勤勉感动了洞泉和尚,和尚把正法传给了无三。无三修得正果后,受萨摩藩主邀请,出任鹿儿岛的福昌寺住持。在出任住持的仪式上,无三展示了禅师高尚的品性。萨摩藩有一条规定,以贫贱的百姓身份不能出任佛寺的住持,要当住持就得改官姓。无三无意改姓。这时,有一位嫉妒无三的某寺住持向藩王进谗言:“一个土百姓怎么能当住持呢?”满座为之哗然。在大庭广众之下,无三面不改色,声如洪钟,说了一句震慑满堂的话:“我是泥中莲花。”净从秽生,当不难懂!
伸扬正气显现真心
矜高倨傲,无非客气降伏得,客气下而后正气伸;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妄心尽而后真心现。
矜高倨傲:自夸自大,态度傲慢。
客气:言行虚矫,不是出于真诚。
正气:至大至刚之气,例如孟子所说:“我善养我浩然之气”,这种浩然之气就是正气。
意识:心理学名词,指精神的醒悟状态,如:知觉、记忆、想象等一切精神现象都是意识的内容,此处有认识和想象等意。
妄心:虚幻不实际叫妄,本是佛家语,指人的本性被幻象所蒙蔽。
真心:真实不变的心。佛家语,据《辞海》注:“按《楞伽经》以海水与波浪喻真妄二心:海水常住不变,是为真;波浪起伏无常,是为妄。众生之心,对境妄动,起灭无常,故皆是妄心。得金刚不坏之心,惟佛而已。”
一个人之所以会有自高自大傲慢无理的态度,无非是由于受外来的虚矫言行所影响,只要能把这种外来不是出于至诚的血气消除,光明正大刚直无邪的正气就会出现。一个人的所有欲望和想象,都是由于虚幻无常的妄心所致,只要能消除这种虚幻无常的妄心,善良的本性就能显现出来。
荀子《性恶》中说:人的本性是恶的,而善是后天人为的。人的本性,生来有喜好私利的,顺着这种本性,于是人与人之间的争夺就发生,谦让就消失了。人生来就有忌妒、仇恨的,顺着这种本性,于是残害忠良的事就发生,忠诚信用便消失了。人生来就有耳目的欲求,喜好声音美色,顺着这种本性,于是淫乱的事发生,礼义、等级制度和道德观念便消失了。既然这样,放纵人的本性,顺着人的情欲,必然会发生争夺,出现违反名分、破坏社会礼义秩序的事,从而导致暴乱。所以,一定要有君师和法制的教化、礼义的引导,然后才产生谦让,出现合乎等级制度的礼义秩序,从而导致社会安定。由此看来,人的本性是恶的已经清楚了,性善,是后天人为的。尽管荀子主张的“性恶”,强调的是人的本性是恶的。但同时,他又肯定“善是后天人为的”。我们同样可以这样理解:人性中的“恶”习,只要能加以制服,那么,“善”的一面即会显现,去除妄心,显现出真心,去掉了虚伪,显现出本性。
《庄子天地》篇中说:“用道来观察言论,天下的君主就行为端正;用道来观察名分,君臣的义务就分明;用道观察才能,国家各部纷争就得到治理;用道遍观一切,万物的反应都很齐备了,所以,和天地相通是德,万物遵行的是道,官长治理人民的是事,专门的才能是技术,技术属于事,事属于义,义属于德,德属于道,道属于天。所以说:古代那养育天下的,没有欲望就天下富足,无为而万物自然演化,沉静而百姓安定。《记》这本书上说:‘懂得同一,万事大吉;无心追求,鬼神都会服从。’”
庄子主张用“道”来观察人的言论和行为,并做到无欲无求,这样就能消除外来客气和骄气,而使光明正大刚直无邪的气得以彰显。
以事后悔破临事痴
以事后悔破临事痴
饱后思味,则浓淡之境都消;色后思淫,则男女之见尽绝。故人当以事后之悔,悟破临事之痴迷,则性定而动无不正。
性定:性是本然之性,亦即是真心。定是不安定、不动摇。即本性安定不动。
酒足饭饱后再回想美酒佳肴的味道,这时所有的香甜美味都已经全部消失。房事满足之后再来回味性欲的情趣,那男女鱼水之欢的念头已经全部消失。所以假如人们能常用事后的悔悟,来作为另一件事情开始时的判断参考,那就可以减少错误而恢复聪明的本性。这样做事有了原则,一切行动自然都会合乎义理。
色指的是有形之物,即物质现象,在《心经》里亦指受(感受)、想(表象)、行(意志)等精神作用。这句话开示众人,色这种东西是空,即没有自性,受色所困是最不应该的。某人拿了一件烟花女子佩戴的精致小肚兜给东海寺的泽庵和尚看,意下想难他一难,不料和尚破颜一笑,一边说:“绣得多好,老衲也喜欢有这等美人陪伴!”一边动笔写了一段偈语:“佛卖法,祖师卖佛,末世之僧卖祖师。有女却四尺色身,消安了一切众生烦恼。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柳绿花红,夜夜明月照清池,心不留亦影不留。”
山林情趣治世胸怀
居轩冕之中,不可无山林的气味;处林泉之下,须要怀廊庙的经纶。
轩冕:古代大夫以上的官吏,出门时都要穿礼服坐马车,马车就是轩,礼服就是冕,比喻高官。
山林:泛指田园风光或闲居山野之间,喻隐退的意思。
廊庙:比喻在朝从政做官。
经纶:比喻策略。《中庸》说:“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即胸中要有提供朝廷采用的谋略。
身居显位高官的人,要保持一种隐居山林淡泊名利的思想;隐居在田园山林之中的人,必须要有胸怀天下治理国家的雄心壮志。
诸葛亮是历史上一代名相,被人们称为“卧龙先生”。诸葛亮的少年时代,是在战乱流离中度过的,直到他进入成年时,才在襄阳城西的隆中置了一片田产,建了几间房子,和姐弟三人一起定居下来,自此过着“躬耕垄亩”的生活。但是,他身居隆中,却胸怀治理国家的雄心壮志。刘备在新野时,徐庶向他推荐诸葛亮,说他是人中之龙,劝刘备亲自屈驾迎请。刘备三顾茅庐之后得与诸葛亮相见,相见后就在诸葛亮茅屋请教起天下大计来。刘备说:“汉室倾危,奸臣专权,皇帝蒙尘,我自不量力,欲申大义于天下,却因智术短浅,狼狈至今,虽然如此,我大志尚存。请问有何大计能使我完成宿愿呢?”于是诸葛亮对天下的形势进行了分析,为刘备指出了成就霸业的长远大计。理路清楚,明确中肯,足见其超人的政治、军事头脑。后来,刘备对关羽、张飞说:“我之得孔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