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密码-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斯特雷茨承认,他的这一大胆说法将使英国学术界目瞪口呆。他说:“这一说法就像是当年的《物种起源》一样,突然之间改变了一切。现在,我们得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来看问题了。”
与朝臣有浪漫关系?
斯特雷茨的书已在美国出版。他是在写一部剧本的时候开始对莎士比亚的身世产生浓厚兴趣的。他自称尽量“不争论这一事件,而是写出艺术家牛津的成长历程。”
斯特雷茨说:“我知道爱德华·德维尔从14岁起开始在英国王室成长,因此我翻阅了伊丽莎白一世的很多传记,努力了解她,了解伊丽莎白一世的王室生活。”
正统的伊丽莎白一世传记作家们都承认,少年伊丽莎白一世与其野心勃勃的朝臣托马斯·西摩之间曾有过某种浪漫关系,但他们认定两人之间的关系不会有什么结果。不过,也有伊丽莎白一世的随从记录说,西摩曾身穿便服进入伊丽莎白一世的房间。
斯特雷茨称,在这段浪漫关系之后,伊丽莎白一世曾消失过一段时间,而当时她应该和她深爱的、怀孕的继母凯瑟琳·帕尔呆在一起。历史学家们曾说,伊丽莎白一世当时生病了,但却没有发现医生为她看病的记录,直到1548年后半年。
著作中有体现?
“我怀疑她那段时间怀孕了。”斯特雷茨说,“如果你研究当时的文件,可以发现一直有流言蜚语说她生了一个孩子。”按照斯特雷茨的说法,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莎士比亚。
伊丽莎白一世在一封信件中谈到自己的病情,同时驳斥了有关她“行为放荡”的种种谣言。但斯特雷茨称:“她并没有直斥流言是错的,相反,她说到,谣言会伤害国王陛下的姐妹。”
至于伊丽莎白一世的私生子,斯特雷茨称,他在出生后被安排到一个安全的地方养育。承担这一职责的就是当时的英国贵族约翰·德维尔,牛津伯爵第16世,孩子也被取名为爱德华·德维尔。为了掩人耳目,约翰·德维尔伯爵曾被迫违背自己的意愿,和一个与伊丽莎白一世关系密切的女人结婚。
爱德华·德维尔的出生没有留下接受洗礼的记录,但他的教育由英国高层负责。他受英国王室的保护,即使在他父亲去世后,英国王室也没有按照惯例将对他的保护权出售。这意味着,伊丽莎白一世女王有权决定爱德华·德维尔和谁结婚。
斯特雷茨还提出,爱德华·德维尔,也就是真正的莎士比亚,显然知道他的真实身份,并在他的名著《哈姆雷特》以及十四行诗中都有隐晦的表达。
“处女女王”
本报综合报道
伊丽莎白一世(1533年~1603年),被史学界公认为英国历代最伟大的君主之一。在她统治下,英国海军一举击败了西班牙无敌舰队,确立了海上霸主地位;在北美开拓了第一块海外殖民地……在其统治期内,英国的文学艺术也空前繁荣,涌现了莎士比亚、培根、埃德蒙·斯宾塞等许多名垂青史的作家。她辞世时,英国已取代西班牙成为欧洲第一大国。
伊丽莎白一世多愁善感,在感情上遭受了诸多挫折。正统历史记载,她为了国家和王室的利益,终身独守闺阁。许多人都感到费解,甚至怀疑女王生理上有缺陷。举国上下都希望能够喝上女王的喜酒,国会恳求她与任何她所心仪的人结合,但她始终不为所动。她认为,如果她要嫁给当时刀剑相向、互为水火的法国或西班牙的君主,英格兰必然要选择支持其中的一方,从而将自己卷入战争。为此,她甘愿牺牲自己。臣民们尊敬地称她为“处女女王”。
莎士比亚身份受到质疑
本报综合报道
按照传统说法,威廉·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但数百年来,不断有人对莎士比亚的作品提出质疑,认为以莎士比亚的平民经历,不可能对宫廷和上流社会乃至其他国家的风土人情有如此全面的了解。另外,如果莎士比亚在世时已经出 名,为什么去世时竟无人关注?
早在18世纪80年代,就有人开始考虑作者身份的问题。当时,曾有人花了4年时间设法在这位出生于英国斯拉特福的商人和那些伟大作品之间建立联系,但却一无所获。今天,经过两百多年的研究,仍未发现任何记录表明他写过任何东西,没有手稿、诗、信、日记或任何出自他本人的文
件。威廉·莎士比亚由律师口述的遗嘱中也没有提到文学遗产以及由谁来继承的问题。
1616年,莎士比亚默默无闻地辞世。6年后,亨利·皮查姆的《地道绅士》出版,书中列举了伊丽莎白一世时代最伟大的诗人,其中头一位就是爱德华·德维尔,对威廉·莎士比亚则只字未提。威廉·莎士比亚去世18年后,斯特拉特福一个教堂的墓碑上刻着他手拿一袋谷子的形象,100年后,那袋谷子变成了笔和纸。
德维尔有两个硕士学位,学过3年法律,到过
意大利的许多地方,对宫廷和政治了解深刻,本身就是剧作家和十四行诗人,他在1593年以后就不再用本名发表作品了,同年,“威廉·莎士…比亚”出现在一本手稿中,这可能是他的匿名。
除了德维尔是真正的莎士比亚这一说法外,还有其他版本的“莎士比亚”身份说,其中包括英国剧作家弗朗西斯·培根、诗人克里斯托夫·马洛。有人提出,真正的莎士比亚并非诗人,而是一名政客兼外交官,他的名字为亨利·纳维尔爵士。还有人甚至提出,莎士比亚其实是一个名叫玛丽·悉尼的女性。(来源:广州日报)
莎翁真是用密码写作的〃乱党〃?(1)
莎士比亚原来不只是文豪,还是伊丽莎白时代一名“乱党”?莎翁剧中所用词汇原来均有所指?
英国女作家克莱尔·阿斯奎思在新书《影子戏》中把莎翁描绘成一名“用密码写作者”,并将破译后的“密码”列在书中。此书一出,立刻引来争议无数。
莎翁是“乱党”?
阿斯奎思称,莎翁借作品表达了“坚定的天主教信仰”和“对英国未来的忧虑”。
莎士比亚生活的伊丽莎白女王当政时期恰是英国宗教斗争格外激烈的时代:新教取代天主教成为英国国教,新教又分裂成清教徒和国教教徒两派。
阿斯奎思认为,由于当时天主教遭压制,虔诚的天主教徒才不得不将信仰诉诸文艺形式。她说,那个时代严格的审查制度催生了许多非法小册子和其他印刷物,这一史实现已得到普遍认同。
阿斯奎思说,天主教徒的反抗长达70余年,贯穿莎士比亚写作期。那时,他们已然发展出一套完整的“秘密语言”。而这套“秘密语言”又在莎翁剧著中得到发扬。
“人们不能接受我的说法,是因为大家普遍缺乏对时代环境的理解,”阿斯奎思28日在接受《卫报》采访时说,“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从辉格党的历史书中去看那个时代,而辉格党恰恰站在天主教的对立面。”
用“密码”写作?
阿斯奎思的丈夫是英国一名外交家,冷战时期曾被派驻莫斯科和基辅。阿斯奎思说,正是在前苏联度过的岁月使她了解:“不同政见如何借剧院舞台得以表达”。
她说,剧作中,莎士比亚借鉴了许多当时广为流传的“秘密词汇”,如用“风暴”暗喻时局等。不仅如此,他还有所“创新”。阿斯奎思说,莎翁剧著固执于浪漫爱情主题,显然不单纯是为了取悦观众。
阿斯奎思认为,莎翁对执着爱情的歌颂暗示了忠诚于信仰的重要。他的双关语常常围绕着一些特定事物。例如,《威尼斯商人》中机智美丽的鲍西娅,《第十二夜》中勇敢迷人的薇奥拉,莎士比亚喜欢把这些美好角色的肤色描绘成“晒黑的”或“棕褐色”,这表示她们“接近上帝”,是忠实天主教徒的象征。
“根据‘密码’去看莎翁一生,你会对他有全新了解。”阿斯奎思如是说。
莎翁曾就读牛津?
这本书还提出一个惊人假设:莎士比亚曾秘密就读于牛津大学,习得广博文学知识。先前人们普遍认为,莎翁剧本折射的深厚文学功底源自家乡小镇文法学校的教育。
莎士比亚生于英国沃里克郡特拉特福镇,出生时家境还算富裕。他曾经在当地文法学校学习,但13岁时家道中落,不得不辍学经商,并于22岁时前往伦敦。他先后在剧院当过看马人、杂役,跑过龙套,后来才逐渐成为演员、剧作家和股东。几个世纪以来,这位剧作家身世和取得成就之间的巨大反差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
阿斯奎思的假设无疑是对上述观点的颠覆。
“和当时许多天主教徒一样,他肯定也去过牛津学习,因为在当时只有牛津等少数学校较为宽容。但他并没有正式注册。”阿斯奎思补充说,因为注册入学需正式放弃原有宗教信仰。
由于阿斯奎思书中充满了莎翁名著片断和对其详细的“破译”,尽管这本书惹来颇多争议,却仍极具吸引力。英国史学家安东尼娅·弗雷泽说它“就像一本文学侦探小说”。
(邵馨莲 新华社特稿)
■链接
“密码对照表”
现在让我们看看,据阿斯奎思书中所述,莎士比亚的“密码”都代表什么意思。
“晒黑”:太阳代表上帝,“晒黑”代表靠近上帝。莎士比亚在他的十四行诗中也曾把自己的肤色描写成“晒后的棕褐色”。
斑鸠:传教士的经典形象,代表在迫害面前坚定如初的忠实教徒。
夜莺:代表遭亵渎的天主教堂和隐秘的抗议。
红玫瑰:天主教徒用来比喻他们“古老、美丽”的宗教信仰。
黑暗:代表新教。
数字“五”:代表耶稣被钉上十字架时的五个伤口。当时天主教徒将图案印在旗帜上,用以抵制新教。莎士比亚曾在作品中用数字“五”描述过花、胎记和纹章数,阿斯奎思认为这是他申述信仰的方式。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8版
这些零星的蛛丝马迹(1)
其一:关于莎士比亚真相的调查
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那些剧作出自英国沃里克郡乡村一个农家小伙子之手。不过,在欧文开始研究的时候,已经两百多年过去了,大家还不能断定究竟谁是剧作者。谁又知道是在多久以前,那些真正的手稿被秘密故事中的知情者“掉包”了呢?
1769年,一本非常奇怪的小册子公开发行——《 “常识”人的生活与历险记》。在这里,一个被称为“常识”的男人,与某个陌生人进行了关于“剧院人”的对话:
“这个人年轻时是个浪荡公子,也有人说,他还曾是个偷鹿者……(他)还曾抓住某个偶然的机会,洗劫了一个路人……现在他将目光转移到一本极其平常的书上。这本书包括了人在各种各样思维中产生不同情绪的表达模式与方法,还就戏剧写作中的每种事物或场合……附加了规则说明。带着这些资料以及自己的种种亲身经历,他开始成为一个剧作家。他获得了多大的成功,不用我来说明,只要我告诉您他的名字就够了:莎士比亚。”(贺伯特·劳伦斯《“常识”人的生活与历险记》,1769年初版,纽约嘉兰特出版公司1974年版,146—147页)
十几年过去,时间走到了1786年。另一个不起眼的踪迹出现了:又有一本书出版,书名叫作《一头饱读诗书的猪的故事》。作者宣称自己是个“皇家海军军官”。故事里充满了机智与讽刺的话语,看起来应该是一头生活于莎德勒药用泉眼的猪的再现故事。这个泉眼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