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国民党下台内幕 >

第47部分

国民党下台内幕-第47部分

小说: 国民党下台内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枉然”,可谓一针见血。 
国亲目前的困境在于,既要高举“中华民国”大旗,又要走台湾“本土化”路线;既要反对“急独”,又将“独立”作为未来的一个选项;既认同一个中国,又不敢正面主张两岸“统一”。 
国亲合并或组建新政党,要走何种政治路线,则决定着其未来发展前景。这是国亲面临的最棘手问题,也是引起国亲内部矛盾与争议的重要问题之一。走本土化路线,很难与民进党相争,因为民进党已是代表本土化的象征,无法区隔与民进党的差别。要走民主路线,目前倡导“台湾新民主运动”,但这一口号也难敌民进党长期高举的“民主”大旗,也争不过民进党。 
在岛内蓝绿两大政治阵营斗争与权力争夺中,泛蓝阵营惟一占据优势的一点是高举“中华民国”的大旗,强调两岸具有相同的文化,主张族群融合,反对“急独”,反对“公投制宪”,这也是泛蓝阵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社会基础。然而,2004年初台湾大选之后,泛蓝高举的“中华民国”大旗与倡导的族群融合,又有被民进党接收的危险。陈水扁在“520演讲”中,经过一番包装正式承认与接受“中华民国”,不再推动“公投制宪”而是进行“宪政改造”,将统独作为未来选项(所谓的“和平发展,自由选择”),强调族群融合,从而使民进党在与泛蓝阵营在未来权力争夺与斗争中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可能吸收更多的泛蓝支持群众加入民进党,削弱泛蓝支持力量,让泛蓝很难找到恰当的路线定位,可能加速泛蓝的衰落,从而为民进党的长期执政创造条件。这就是泛蓝政党未来发展面临的最大困境,找不到一条与民进党有所区别、切实可行、振奋人心、有明确方向的政治路线。   
何以才能东山再起(2)   
(四)谁来做龙头老大? 
国亲合并,必须找到一个有魄力、有能力、又能被大家认可的领袖,才能率领这个党向前发展。目前观察,似乎找不到一个理想的人选。而且目前国亲合并的斗争焦点变成未来龙头老大的争夺战。 
马英九是国民党内与泛蓝势力最期待的未来领袖人选。在国民党内的民意调查中,马英九任党主席的支持率最高。民意调查也显示,七成泛蓝选民希望马英九成为国亲合并后的新政党主席。然而,在大选中,马英九辅选不力,连宋在台北市得票数大幅滑落;选后马英九明哲保身,处理泛蓝群众游行不当,在诸多问题上与连宋意见常常相左。特别是亲民党对马英九的不满逐渐公开化,矛盾加剧。马英九自身也缺乏政治领袖的魄力与果敢性格,没有危机处理能力,更不主张走群众抗争路线,因此不足以担当大任,没有能力率领处于困境的国民党或国亲合并后的政党走出困境。不过,若国亲合并,通过民主机制选举,其他人还是无法与马英九竞争,马英九仍是新政党的主席,这不是最好的选择,却是不得已的选择,也是民主机制的结果。 
宋楚瑜有能力,与连战合作不错,但太过权谋,仍有东山再起之意。宋楚瑜离开国民党、创建亲民党,不大可能再回国民党任主席或出任组建新政党主席。目前,国民党新生代与本土派“立法委员”就公开表达反对宋楚瑜出任新政党主席的意见。这是否会影响宋楚瑜领导的亲民党与国民党合并,值得观察。宋楚瑜对国亲合并的表态带有很大玄机。尤其是对马英九的公开批评,被认为是“宋马权力之争”。关键在于宋楚瑜两次大选均应赢未赢,心有不甘,还有试图东山再起的意愿,而马英九是他在泛蓝内部的最大对手。这是“宋马心结”的根源所在。 
就理论上而言,连战的能力与形象,较为适合担任新政党的主席。但连续两次败选的挫折,“五六七联盟”新生代强烈要求连战下台与进行世代交替及包括胡志强等在内的重量级人士要求“王马共治”的呼声不断高涨,使连战缺乏足够的正当性出任未来新政党的主席。然而,处境艰难的泛蓝阵营特别是国民党,若连战就在此时“退休”,交出权力,国民党内部权力争夺将更激烈,国亲合会迅速夭折,泛蓝阵营的整合也成为问题。 
王金平更是无法获得国亲两党广泛信任,难当共主。在目前国亲处境艰难、权力争夺暗潮汹涌的情况下,也许只有连战才是合适的人选,才能稳住阵脚。待新组政党逐步走上正轨后,连战交出权力,再由党内的民主机制产生新的领袖人物,才是正途。 
(五)合并引发的内部矛盾与斗争 
国亲合并不仅涉及路线之争,而且要触动权力布局、个人利益等,从而引发一场激烈的内部矛盾与斗争。国亲合并是一个难度很大的工程,不仅国亲两大党之间要获得共识,国亲两党内部也先要整合,达成一致。自连战启动国亲合并行动后,国亲各自内部与国亲之间就展开激烈的斗争,问题逐一浮现。 
一是国民党内的矛盾与斗争。国民党上层对国亲合并虽持正面看法,认为应该合并,但在合并方式、合并时机、合并后党的名称及合并与党内权力交替谁优先等方面却存在很大的差别,党内的矛盾难以调和。 
国民党中常会会议,虽然对国亲合并没有异议,均认为应该合并,但如何合并却有两种观点,形成两个阵营。马英九、徐中雄、陈学圣等坚持合并必须符合“程序正义”与党内民主机制,要求听取基层党员的意见,主张“由下而上”的合并路线,甚至有人主张通过“公投”决定。以连战为代表的党内多数主流意见则认为由党中央主导推动,达成一致,再到基层宣传做工作,争取认同,即走“由上而下”的合并路线。“由下而上”虽符合民主程序与原则,但可能需要很长时间的沟通与整合,争议可能更大。“由上而下”虽在程序上有缺点,但效率高,有助推动合并。同时,国民党内部还在先合并还是先改革,是合并优先还是世代交替优先等诸多问题上存在争议。“五六七联盟”就公开要求连宋交出权力,实现世代交替。 
二是亲民党内的矛盾。党内意见不一,有主张合并者,有主张合作者,有主张国亲重组新党者。但较之于国民党,内部分歧不是太大,而且宋楚瑜可以主导政策方向。 
三是国亲之间的矛盾。这是国亲合并的主要矛盾。国民党内主流意见是希望合并于中国国民党,而不是重组新政党。国民党副主席王金平就支持国民党作为合并后的“续存机构”。亲民党虽认同合并,但不是合并于国民党,而是应打破现有格局,重组一个新政党。宋楚瑜对国民党提出多个国亲合并的条件如清除“李骨派”、消除黑金、妥善处理党产等。合并后,由谁来出任新政党主席,国亲两党不仅主张不同,而且明争暗斗。特别是国民党内反对宋楚瑜任党主席的声音很高。国亲两党“立法委员”杂音多,常常出现不当言论,影响合作气氛。吴敦义、陈建治、曾蔡美佐与陈宏昌等国民党本土“立法委员”质疑国亲合并。陈宏昌不仅表示国亲合并是“把毒药当补药”,而且强调若国亲非合并不可,前提是宋楚瑜宣布不出任党主席,而且合并后必须以国民党为主体性,坚持走国民党的路线,从而引起泛蓝支持者的强烈不满。亲民党“立法委员”对国民党本土“立法委员”不满,要求国民党清除“李骨派”,要求“政治人物扬弃权谋算计”,李庆安更强调国亲两党应将有能力的人组成“菁英团队”,“去芜存菁”。   
何以才能东山再起(3)   
四是泛蓝群众对国亲合并及国民党的改革等诸多问题的看法也有相当大的分歧。国民党政策会内部民调显示,支持合并的群众有47%,不过仍有近1/3(占三成二)不主张合并。对于国民党的发展,四成一认为最迫切的任务是党的改革,而不是世代交替;而对国民党应是否更名为“台湾国民党”、“国民党”或维持“中国国民党”,各均只有两成多,可见分歧之大。这也暗示,国民党无论如何改革,国亲两党是否合并,终会失去部分支持者。泛蓝群众甚至公开围攻国民党本土派“立法委员”,甚至将矛头指向王金平,可能引发新的矛盾。另外还有国亲领袖个人之间的矛盾。连马矛盾、马宋矛盾等不断浮上台面,多次出现公开的指责与批评,伤害彼此之间的感情,影响合并气氛。可见,国亲合并虽是方向,也是泛蓝群众的主流民意,但过程将充满着艰辛与痛苦,后果也不易确定。 
(六)泛蓝阵营前景不乐观 
在台湾政党政治发展逐渐趋向两党政治的趋势下,泛蓝阵营特别是国亲两党合并是一种趋势,总体上有利其发展。但合并工程相当庞大复杂,党名、路线、方向、定位、目标、组织体制、主席人选、下届领导人候选人布局等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知易行难,合并前景并不乐观。 
2004年底“立法委员”选举后,虽然泛蓝阵营取得议会多数席位,但亲民党当选“立法委员”的席次减少,使得选后并未出现国亲合并孙中山是中国国民党的创建者,毕生致力于国家统一,民族振兴。今日在野的中国国民党能否东山再起,备受各界关注。(作者王建民在孙中山画像前留影)的整合行动,反而因选举恩怨,亲民党在宋楚瑜主导下,调整发展路线,实现“扁宋会”,企图在国民党与民进党之间发挥“关键少数作用”,国亲合并出现新的变数。 
就岛内政党力量对比观察,民进党执政,掌有庞大资源,仍处于迅速上升时期。国民党沦为在野,泛蓝整合不易,资源又正在消耗殆尽,没有出现时代发展所需要的雄才大略式的领袖人物,泛蓝势力衰落仍会持续下去。 
国民党或国亲合并后的新政党能不能获得人民的信任,能不能在2008年取得执政权,不仅取决于该党的改革与发展,而且还取决于民进党执政会不会犯下大错。若民进党还是搞冒险的“台独”活动,台湾经济出现大的波动,让人民吃到苦头,国民党或新政党可能就有机会执政。然而,这种理性的分析,并不能保证泛蓝按照人们设想的方向发展,就像岛内政局的变化一样,没有规律可循,经常出现意外。 
国亲合并或泛蓝整合是大势所趋,但合并之路维艰,整合过程难免出现分裂。即使合并成功后,也不能保证未来不再出现分裂。从第三世界民主国家或地区经验看,政党重组频繁,是一种常态,台湾政党尤其是泛蓝阵营也难逃此一命运。 
在这种背景下,国亲合并或泛蓝整合,都会影响到国民党的未来发展,既不能排除国民党东山再起与重新在台执政的可能性,也不能排除中国国民党在台湾历史中因政党的重组或持续衰败而消失。     
附录   
孙中山简历(1866—1925)   
广东香山(今中山)人。名文,字德明,号日新,改号逸仙。在日本化名中山樵,后以中山名世。1879年(光绪五年)去美国檀香山读书。1884年后回香港、广州学习。1887年入香港西医书院,1892年毕业后行医澳门、广州。1894年上书李鸿章主张革新,遭拒绝,遂赴檀香山,组织兴中会。次年,于香港设兴中会总部,准备广州起义,事泄逃亡国外。1900年组织惠州起义。1905年8月,在日本创建中国同盟会,被推举为总理;确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资产阶级革命政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