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彭氏军史评论 >

第21部分

彭氏军史评论-第21部分

小说: 彭氏军史评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昧嗽谀喜康闹瓶杖āVг露牡�1航空军只有700架飞机,而支援曼施坦因的第4航空军各类飞机有约2000架,所以德军可以将南线三分之一的空军暂时调往北部。
※注解七:有一种观点认为德军伤亡的数字不真实,以莫德尔的顽强不可能因为两万多人的伤亡(兵力枯竭?)而停止进攻(第9集团军共有三十三万五千人),认为第9集团军至少伤亡六万人左右。
作者的观点“兵力枯竭”只是莫德尔停止进攻的其中的一个原因,而且“兵力”并非单指人员数量,包含着技术兵器在内。我个人的理解是“两万多人的伤亡”应该是指阵亡或负伤确认的数字,至于走失、离队、被俘、失踪、联系中断等情况在当时德军连续恶战的情况下,是不可能准确统计出来的。
第9集团军损失了六百五十辆左右的坦克或自行火炮,占到了莫德尔集团军的三分之二的装甲力量。库尔斯克是一次坦克大战,坦克和自行火炮始终是库尔斯克会战中的主角,没有足够的坦克是无法突破苏军纵横交错,强大火力的防御体系的。两万多人伤亡当然并非莫德尔放弃的理由,他停止进攻强调的是“预备队枯竭,重兵器损失惨重”(见朱可夫的回忆录)是因为装甲损耗(损失了全军将近三分之二的战车)已经超出了他的心理负荷,另外还有油料短缺,制空权丧失、人员兵器伤亡与损耗、苏军防御体系过于强大以及会战完全没有获胜可能的常识判断等等原因综合所至。
(十) 永别了,奥廖尔
    一九四三年七月十二日三点二十分,库尔斯克会战硝烟未散,俄军就以五个方面军一百二十八万六千人,两千四百辆坦克与自行火炮,两万一千门大炮,三千架飞机的强大兵力从奥廖尔以北等地域转入了大反攻。这就是苏联人称之的“库图佐夫”战役。这个由朱可夫亲自指导的反攻计划,苏联人在两个月以前就开始制订,它的目的是要收复库尔斯克北部被德军占领的奥廖尔登陆场,摧毁德军的第2装甲集团军,然后中央、西方和布良斯克三个方面军夹击歼灭莫德尔的第9集团军。
俄军首先由没有参加过库尔斯克会战的生力军西方方面军左翼和布良斯克方面军发起进攻。俄军组成了第11近卫集团军(加强有第1、第5两个坦克军)和第50集团军;第11集团军和第4坦克集团军;第3、第63、第61集团军;第1近卫、第20两个坦克军和第3近卫坦克集团军四个突击集群,火炮密度达到了每公里二百门,第11近卫集团军(巴格拉米扬将军)从奥廖尔北部,第3(戈尔巴托夫)、第63(科尔帕克奇)两个集团军从东部突破了德军的两个防御地段。俄军的战略企图是首先歼灭在那里防守的居于绝对劣势的德国第2装甲集团军的第55军(第321、第339、第110、第296、第134步兵师),第53军(第211、第293、第208、第112步兵师及第25装甲掷弹兵师),第35军(第34、第56、第262、第299和第36步兵师),集团军预备队第5、第8装甲师以及第305、第707警卫师等德国部队。
但俄军的进攻准备并没有瞒过精明的德国人,尤其是在奥廖尔南部的德第35步兵军军长洛塔尔·;伦杜利克(LotharRendulic)少将准确地判断了俄军第3、第63集团军的进攻线路,他将六个步兵营、十八个炮兵连,二十四门88MM高炮部署在俄军的进攻地域,依托着广泛而坚固的野战工事,并以工程障碍物和雷场作为掩护。因此虽然在兵力上俄军占有绝对优势,但在伦杜利克将军的顽强防守面前,进攻变成了一场灾难。
俄军六个师被德军(第56、第262)两个师拦截,德军仅以损失两门88MM高炮的代价就击毁俄军六十辆KV—1重型坦克。在战役发起的当天,苏联方面就不得不投入了第二梯队的第11集团军的步兵军和萨赫诺将军指挥的第5坦克军,老练的伦杜利克少将也将预备队第36步兵师投入到战斗中。不过在空战中德军失去了制空权,于是苏联的远程航空兵和夜间航空兵进行了长时间,大规模地彻夜空袭,轰炸了德军的防御支撑点、火炮阵地、兵力集结点。
奥廖尔北部的德军没有这么好运,俄国人采取了新的炮兵战术,在炮火结束前二十分钟步兵跟着弹着点前进了,巴格拉米扬将军指挥的第11近卫集团军很快地击溃第一防线的两个德国步兵团,扑向第二道防线。德军投入了第5装甲师(有一百零二辆坦克,其中七十六辆是长炮管的四号坦克)进行反冲锋,与俄国的第1坦克军、第5坦克军(这两个坦克军至少有四百辆坦克和自行火炮)绞杀在一处。第11近卫集团军第70坦克旅的第263坦克营在丘布科夫少校的指挥下,夜间突入了乌里扬诺沃市,“希特勒匪徒乱作一团,丢下武器奔逃。”然后这个坦克营又马不停蹄地连续攻陷了三个村镇,歼灭掉德军的一个司令部。密集的炮火和强大而前赴后继的突击兵力暴风骤雨般袭来,到七月十三日黄昏时,奥廖尔北部德军的防御地幅已被突破,突破口达到了二十五公里之深。
七月十三日晚,莫德尔紧急向第2装甲集团军派出的援兵第2装甲师,该师协同集团军群的预备队第8装甲师增援了伦杜利克将军的防御。七月十四日,希特勒解除了涉嫌谋反的第2装甲集团军司令鲁道夫·;施密特中将(施密特中将是从莫斯科战役之后就接替古德里安担任此职的,他已于七月十日被逮捕,首先由克勒斯纳步兵上将接替指挥)的职务,将第2装甲集团军与第9集团军合并,统归莫德尔大将指挥。这种临阵的人事变更给德军的指挥造成了额外的困难。
莫德尔要求军队坚持到最后一个人,他发出了最著名的,也是最能代表他性格的呼吁,“士兵们,我将与你们在一起!”并从南进集团中抽出四个师(第2、第8、第12装甲师;第112步兵师)用以支援奥廖尔以北的战斗,他命令新增加的预备队必须不分昼夜地机动。
七月十五日,奥廖尔登陆场的战斗异常激烈。“每前进一公里,进攻军队都要作出很大的努力,而且要有顽强的精神和战斗技能,中央方面军右翼(第43、第13、第70集团军全部)在前几天的激烈防御战中受到很大削弱。敌人善于利用工事良好的地区进行顽抗,我军转入反攻进展缓慢,简直是要一道道阵地钻过去。敌人采取了机动防御,一批部队进行防御,另一批便占领距离五至八公里的新地区,敌人不断地把剩余的坦克部队投入反冲锋。”(苏联《罗科索夫斯基元帅回忆录》)王牌的第505虎式装甲营再一次大开杀戒,它仅用两辆虎式坦克进行阻击,在短短的一个小时之内就击毁了三十二辆T…34坦克而自身却毫发未损,但这种战术胜利远远无法阻止全局的崩溃。
苏联空军第16集团军在司令员C·;N·;鲁坚科空军元帅和参谋长II·;N·;布兰伊科空军上将的指挥下,每天完成一千架次以上飞行,德军的高射炮完全被压制,苏联轰炸机密集的突击有力地支援地面的进攻,“诺曼底”飞行大队的法国志愿者飞行员用铁血捍卫着俄国人的制空权,德国空军完全被“清除”出作战空域。(见俄版《军事历史杂志》1963年第7期第30页)
从北面实施进攻的俄国近卫第11集团军前进了七十公里,前出到连接奥廖尔与布良斯克的铁路线与公路线,把突破口正面扩大到将近五十公里,向纵深推进了六十公里,威胁到整个奥廖尔德军突出部的补给线,莫德尔派出了第12、第18和第20三个装甲师。德军节节败退,已无法阻挡俄军潮水般的攻势。北部德军退回了进攻前的出发阵地。近卫第11集团军像一把尖刀似地插入德军防线的后方,为了阻止近卫军团的继续突破,莫德尔匆忙组建了一个战斗群,辖第41装甲军、第53步兵军,大德意志师、耶斯贝科战斗群等部队,由哈尔佩将军指挥,这个庞大的战斗群兵力最多时一度达到十七个师。哈尔佩将军在莫德尔的提携下后来担任到北乌克兰集团军群的司令。
苏德双方还在奥廖尔的上空展开着激烈的空战,七月十六日、十七日空战达到白热化。
七月十八日,俄军又增加了由B·;M·;巴达诺夫坦克兵中将指挥的第4坦克集团军、第2近卫骑兵军和帕维尔·;谢苗诺维奇·;雷巴尔科将军指挥的近卫坦克第3集团军的兵力,尤其是雷巴尔科将军的这个集团军就拥有七百三十一辆坦克和自行火炮。
一千多辆坦克和自行火炮组成的俄国坦克群如狂飙般突进,锐不可挡,第12坦克军迅猛地突入敌后。在古谢沃村旁边的小树林中,二十辆正在加油的德国坦克被突然出现的红军俘虏。七月二十日,德军的重镇姆岑斯克失守,守军大部分就歼。不过到七月二十一日前,近卫第3坦克集团军的突击则被莫德尔将军完全遏制了,没有发挥出什么大的作用。俄国坦克群企图寻找德军防线的弱点,但这样的弱点是不存在的。德军第8、第2装甲师的顽强狙击下,近卫第3坦克集团军陷入了一场代价高昂的消耗战之中,损失掉一大半的中轻型坦克。(近卫第3坦克集团军军长雷巴尔科将军,后来苏联装甲元帅,是又一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大名鼎鼎的坦克名将,尽管他有缺乏工兵、炮兵等客观理由,此番则非常难堪地受挫于莫德尔手下了。)
俄军已经增加到了八十四个步兵师,十四个坦克军,十二个炮兵师和大量的独立坦克部队。而此时的德军损失极为惨重,疲惫不堪,第9集团军的每个师的人数都减少了一半以上,有的师只剩下几个不满员的营。它编成内被打残的一些装甲师已集中到中央集团军群的右翼,用以保障同南方集团军群的接合部。英雄难抵四手,好汉还怕群狼,第9集团军防守的向东突出地段似乎快守不住了,其正面也已不只一次地处于被突破的边缘。莫德尔很清楚,由于双方兵力相差悬殊,加上丧失了制空权,失去奥廖尔登陆场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由东面进攻的俄军也已紧逼到了奥廖尔附近,寡不敌众的德军是没有办法再去扼守几处同时被突破的奥廖尔突出部了。莫德尔还是把第9、第10装甲掷弹兵师和第266、第26步兵师部署在俄军突破的前方地域,另外第441和707警卫师虽然缺乏反坦克兵器,也被派往该地域。到七月二十二日,俄军攻击的猛烈程度达到了顶点,当俄国人再次增加兵力第11集团军进入到第11近卫集团军和50集团军之间的进攻位置时,面对着残酷现实,希特勒终于收回了二十日发出的禁止后撤的命令,同意了莫德尔进行“弹性防御”的请求。
七月二十六日,在大本营召开的军事会议上,希特勒同意讨论尽快放弃奥廖尔登陆场的问题。莫德尔的战斗报告中提出了焦土政策,在放弃地区的“破坏工作”。即烧毁待收割的农作物和建筑物,劫掠牲畜,拆卸机械等财产,将大约二十五万苏联平民驱赶到德军占领区服苦役等暴行。
八月一日,德军开始撤退,有两万名伤员撤出了奥廖尔。按照莫德尔的命令,德军实施了“焦土”政策。焚毁了所有的农作物,强迫二十五万居民携着牲畜随德军撤退。德国最高统帅部在当日的日记中这样记载着,“第9集团军前线地段的敌人依旧在坦克和航空兵的支援下继续冲击,新的兵团进入到战斗中。我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