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蝴蝶效应之再造山河 >

第3部分

蝴蝶效应之再造山河-第3部分

小说: 蝴蝶效应之再造山河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雨老大,宋仪还要憋屈多久啊??当初在塞外时的杀伐果断,怎么在韩馥手下变得那么的软弱与犹豫不决?到底是性格推动情节还是情节决定性格?我觉得你为了情节的发展,使得宋仪与韩馥的性情前后变化很大啊!而且算无遗漏的军师怎么从长安事变以后就变得古古怪怪了呢?如果真的那么粗心,他以前的战赢得也太过侥幸了!而且他吸收了一个城市人口的记忆,怎么连火药的配方都不懂?按理说西方人不懂得中国历史还可以理解,但是西方大学里那么多学生教授竟然没有人懂得化学,这也太不可思议了吧?
◇关于宋仪的性格转变,是我写这本书时一直在考虑的问题。刚开始的时候本来是打算让他死在洛阳事变中的,但后来写着写着控制不住就活了下来(宋仪的生命力还真的不是一般的顽强,换我早就死了……)
问题是他经历了这样惨烈的一次事变,亲身经历了身边这么多战友的死亡,再经过在太行山漫漫数月的自然、平和之旅后,他还有没有可能回到从前那种处处把别人往死里算计的心态中去?在感受到了死亡的痛苦后,他在算计别人的时候,还会像从前那样整到别人至死方休的程度吗?虽说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但巨大的事变给人造成的强大刺激是可以使一个人的性情发生巨大甚至是翻天覆地的变化的。所以后来的宋仪,我一直在控制他算计别人时的尺度,以及,让他在很多时候,开始慢慢替别人考虑问题(从前除了牧马国和宋歌,他是谁都不放在心上的。)
于是,他又开始试图重新拾回他与慕容黛雅之间的感情。
在他的转变过程中,一开始他还是很习惯性地用他一惯用的方式狠狠地算计了袁绍一下(当时他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牧马国扫除袁绍以及,可能的话,曹操这两大障碍)。在从笼烟山回来时,他的性格又一次发生了改变,改变他的,是笼烟山众居士。
笼烟山居士是我看完中央八套的《武林外传》后突发奇想加进来的,里面许多人物的对话也带有《武林外传》的色彩,这章是为了向“宁财神”表达我真诚敬意之作。但写到后来,笼烟山居士们(尤其是小杂役崔明玉),已经不单单是一个NPC或者路人甲之类的人物了,他们渐渐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崔明玉是个很特别的人,她美丽、善良、活泼、开朗,她聪明却从不用她的聪明去算计其他的人。就算明知宋仪是用不正当的手段让她当免费劳工,她也报着不与官府人作对的心态开开心心地接受了当三十年杂役的命运。也正是因为她的“傻”,让宋仪看到了事物的另一面:原来生活可以是那个样子的。
这个时候,韩馥又求他带兵为他打下袁绍。若是从前的他,很可能便选择最安全的途径——和彭宫一起回牧马国。但崔明玉让他学会了换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如果自己是韩馥该怎么办?宋仪现在是韩馥手上唯一能拿得出来可以与袁绍一战的人,事情是他自己挑起的,难道就这样拍拍屁股走人,让韩馥帮他收拾这一堆烂摊子?从道义上讲,当然不能这样。于是宋仪选择了继续留在冀州。
至于宋仪的杀代决断,从到汉末之时便只是对外使用。方璇为他施展才华提供了足够的空间,甚至不惜自降身份当个类似“中科院院长”的职务,以致于糜竺都报怨说,知道的是认为方璇知人善任,不知道的还以为他和宋仪把方璇给架空了呢!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宋仪习惯性的大权独揽,从不考虑自己身后之事的坏毛病,其实是方璇一手纵容出来的。在牧马国有方璇罩着,别人自然不会拿宋仪怎么样,但出了牧马国,韩馥可不是一个能容忍自己手下的一个小小军师将军将自己的三军将士呼来喝去的。韩宋的矛盾是必然的,只不过宋仪一直没去考虑这方面的问题,一面又被琐事(崔明玉还有彭宫的矛盾)弄得头晕脑胀的,如此一来,韩馥要想整宋仪,简直比吃一顿饭还要简单。
提起韩馥,历史上的韩馥就是一个无能的小人,而他最大的能耐就是装可怜。仅从鞠义、田丰、沮授、审配等超级大将或谋士都相继离他而去就可以知道。韩馥当时为冀州牧,袁绍则是董卓任命的小小的渤海郡守,论起身份来说袁绍只是他的下属。但袁绍有个韩馥无论如何也比不上的就是他有个“四世三公”的金字招牌。我不知道这块招牌有什么意义,但当时的人好象对这个看得都比较重,像很多当时著名得一塌糊涂的大人物如赵云、田丰、沮授、郭嘉、荀彧、卢植、张昭、逢纪、审配、许攸、颜良、文丑、王修、郑玄、陈群、张郃、臧洪……都曾归在他的门下。所以他虽然是一个小小的郡守,但韩馥却从来不敢小看他,一直提防着他。袁绍举兵讨伐董卓的时候他就一直犹豫,究竟是帮董卓好还是帮袁绍好——因为他知道,如果让袁绍成事的话,冀州将不再为他所有。后来被部下所逼(就是书中的刘治中,刘惠),无奈而选择同盟,负责供应粮草,韩馥也一直在克扣军粮,试图拆散袁绍的同盟。
这些我们都没办法从《三国演义》上看到,但袁绍与韩馥究竟决裂到什么程度,我们看鞠义的叛变就可以知道。鞠义原是韩馥的大将,叛变后和韩馥狠狠打过几仗,打得韩馥落花流水——而袁绍却收留了鞠义,很明显,就是为了对付韩馥。
韩馥当然知道。但他后来的态度又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居然声称:“吾袁氏故吏,且才不如本初。度德而让,古人所贵,诸君独何病焉?(我本来就是袁氏的门生,才能又不如袁本初——就是袁绍。古人也说,让位给德行比自己高的人是一种美好的品德,你们(他的下属)又何故要劝阻我把冀州之位让给袁绍?”
原来,为了对付韩馥,袁绍采纳了谋士逢纪的建议,与幽州的公孙瓒商量好一同攻打韩馥,平分冀州。公孙瓒是个实心眼子,他知道袁绍本来就与韩馥势成水火,两人联手后自己能得一半的冀州领土,何乐而不为?于是派兵南下,直逼冀州。
事情到这一步就比较明了了。朝中无人的韩馥根本不可能是公孙瓒的对手,眼见就要亡国了,他的手下(《演义》中是辛评和荀谌,历史上是高干和荀谌。不过感觉这两个人应该不是韩馥的手下,而是袁绍的手下才对。)又一个劲儿唆使他向袁绍求助,他该怎么办?
公孙瓒是摆明了架式要吞并冀州,相对来说,袁绍的态度就显得温和了许多。所以韩馥才会有这样的幻想,如果自己服软,也许袁绍不会把他怎么样——袁绍在当时还是一直以“宽厚”闻名之人。所以他才会有后来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铁了心要请袁绍进冀州理事。其实不是他人蠢,而是形势所逼,与其败在公孙瓒手里,还不如向袁绍投降。
他这招扮可怜还是没能骗得了袁绍。袁绍利益相关,根本就没理他就把他一脚从冀州牧的位置上踹了下来。韩馥从此落魄,最终选择了自杀。
不过话说回来,他虽然没能骗倒袁绍,却真骗过了后世的许多人包括罗贯中大大以及范晔和陈寿等史学家,同时,他出色的演技也骗倒了书中的主人公——宋仪。
宋仪到冀州的时候,正是辛评、荀谌劝韩馥将兵权交给袁绍的时候。这时候韩馥也正处在两难境地。征讨中山、常山二郡的话已经放出,但事实上,违抗他不得与牧马国交战的还有一位郡守,那就是渤海郡守袁绍。如果韩馥不答应袁绍的请求,袁绍就很有可能与中山、常山二郡以韩馥违抗朝庭命令之名联手对付韩馥,那时的韩馥将是死路一条,而把兵权交给袁绍,又可能是重演历史。这时的韩馥很彷徨,很无助,可就在这个时候,上天又把宋仪送给了他。宋仪的计谋出得又狠又毒,向韩馥展示了一条通往霸业的全新的大道。韩馥当然会乘此抓住机会,放手让宋仪办理一切。如果赢了,韩馥就可以打败袁绍成为名副其实的冀州牧;如果输了,则可以把一切罪过都推到宋仪头上将他一刀砍了向袁绍求和。事情便这样发展下去。
其实韩馥开始张牙舞爪是在宋仪第一次与袁绍作战回来时开始的。他给宋仪、杜忠、彭宫三人格外放了十天大假,在这段时间便开始了对军队内部的清洗,等到宋仪复任的时候,他说了一句:“怎么感觉放完假很多部下的面孔都变了。”便是一个韩馥开始动手的暗号,只不过宋仪从来没有过这种内部斗争的经验,一时疏乎失察罢了。
另外,关于宋仪知识的问题。前几章就讲得很清楚,宋仪并非吸收了全城人的记忆,而是一些记忆碎片。很多都是残缺不齐甚至根本不成体系的知识。所以发展牧马城科技的时候也是方璇为主,宋仪只在一旁起点辅助性作用。他不知道火药怎么配制,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最后,多谢“易雅思”对这本书的关注。有了你们的支持才有我写作的动力。谢谢啦!
第四卷第六章附注:历史上的徐州之战
    ㈠历史上的徐州之战有许多争议。“挺曹派”说是陶谦图谋害死曹嵩,所以被讨伐是罪有应得。但事实上他们一直在有意或无意地回避一个问题,就是《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的参考文献是魏国史料,是按魏国史官整理的资料来编写的——这件事情涉及到开国皇帝的名声和颜面问题,史官们当然要往好的方面写。
《三国志》中写道:“太祖父嵩,去官后还谯,董卓之乱,避难琅邪,为陶谦所害,故太祖志在复雠东伐”。写到这里的时候,陈寿可能有点良心发现,就附注中说,这个故事有两个版本,一个是:“陶谦密遣数千骑掩捕(曹嵩)。”一个是“陶谦遣都尉张辏Ы锒夙'送,辏в谔┥交⒎鸭渖贬裕〔莆铮虮蓟茨稀L婀榫逃谔涨史ブ!
我是不知道陶谦没事干密遣数千骑掩捕曹嵩干什么,但这是《魏书》的原文,大家就可见史书的不公正立场了。至于张辏毕植茚月郏灿泻艽笠傻恪R皇鞘飞喜懿倬兔挥腥魏巫飞闭抨'的行动;二是张辏Ь尤荒懿叻此嫘辛桨倨锉愿饰簟獾闳萌撕苁腔骋桑蝗遣茚缘降子卸嗌偾嗟侥艽蚨桨倨锉栽傅痹簟R啦茚允谴笾詈畈懿俚母盖祝抨'再怎么利欲熏心也不该会轻易去动曹操老爸的主意,毕竟被一个诸侯仇杀可不是件好玩的事;三是曹嵩死了,如果不出什么意外(就是后来的陈宫造反,刘备当上徐州牧),整个事件的最大受益者就是曹操本人。如果按现在破案程序来说最大受益者最先受到怀疑,那么整起事件第一嫌疑人应该是曹操这个“大孝子”才对。
曹操在徐州杀了多少人,也一直很有争议。我看过起点一位很有影响力的女作家写的三国类小说。她的文笔很优美,构思也很新颖,但我这里想谈她对曹操这个历史人物的片面包庇。在她看来,曹嵩的死纯粹是陶谦这个恶棍一手策划所致,曹操也根本没杀什么平民,只不过杀了很多降卒罢了。
她的这个观点有个史料证据,就是《三国志·;武帝纪》中都提到的“夏,使荀彧、程昱守鄄城,复征陶谦,拔五城,遂略地至东海。还过郯,谦将曹豹与刘备屯郯东,要太祖。太祖击破之,遂攻拔襄贲,所过多所残戮。”
《三国志》里只提到曹操“所过多残戳”,并没说对谁“残戳”。所以就有人以此说罗大大的《三国演义》中说曹操“杀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