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是和自已的较量-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9
记。当然他做的是英文笔记。我这个读写的哑巴英语基础还保持着, 所以听完课了虽然不知道他讲什么,但是把翻译的笔记要过来,可以 晚上回去再看再做功课,也能弄清楚当天老师讲了什么东西。
虽然我听不太懂,但是一方面为了练习语言,一方面我也是个不 认输的人。就总是去听,一个单词,一句话,懂一点儿是一点儿,再 加上如果有时讲座用?0呢1?0丨11!可以看,就基本明白他讲什么了。
再说回去,在语言学校,我和一群比我女儿还小的孩子在一块儿 混,混得很辛苦。每个星期一考试,考场上30分钟过去了,一半人 交卷走了,40分钟过去了,剩下的人又一半走了,再等到50分钟, 基本就没什么学生了。到59分钟的时候,只剩下我一个人,选择题 还没答完呢。老师就看着我,说就差你了,到点了,交卷吧。
到最后一分钟我还做不完,还得赶快,没办法最后只能用那个老 方法一蒙。反正是选择题,选择题就是乱猜概率上也对三分之一, 反正只要填就有对的可能,有三分之一可能,不填它肯定就是错的。
全世界都知道珠峰
我在国际学校学语言的时候,刚开始还是很放不开的。从心理上 来讲,实际上一个很大的障碍不仅仅是语言,担心自己说不好学不会 什么的那种心理感觉刚开始很强烈。也不单单是不好意思,还有那种 憋得脸通红也说不出来的情况,这对我来说是一个能力问题。当然还 有感觉人家笑话什么的,但是你一旦省悟到只要不在乎自己怎么样, 别人不在乎你之后那就好多了。
所以后来我发现,只要你不在乎自己,人家是不在乎你的。就是 这样,刚开始到那儿肯定扭扭捏捏,觉得不好意思,后来才发现人家 才不在乎,因为你付钱去读书,你读得好不好是你自己的事,别人是 不在乎的。
因为他们对中国也不是很了解,也就没有人关注我这个老头。后 来他们发现我是登过两次珠穆朗玛峰的,我即刻在那个学校就成了一 个英雄,包括老师、校长,也都这么认为。
当然,我是被中国学生认出来的。认出来之后,因为谈中国的企 业他们也不大了解,一说我登上过珠峰,大家都立刻就明白了。大家
10
都想,登珠峰是非常难得的,这个老家伙还登上去两次。这么一来立 刻就让你的同学对你有了另外一种看法。至于你的英文怎么样,为什 么这么大年纪来上大学人家不在乎。这个说明了一个问题,大家觉得 很重要的事情其实是:一个人究竟能不能突破自己。
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我这次回来,有人说我是游学回来,实际上还没有回来。这次回 来我是办签证延期的。原来我定的是在哈佛学习一年,但一年很快就 过去了,发现自己还没学到什么东西,所以就把一年变成两年,到 2012年年底我依然在哈佛。我和哈佛邀请我的那个亚洲中心,基本 明确我在哈佛学习完之后,从2013年开始到伦敦去。之后每年我会 回哈佛两次,每次学习一个月,长期和他们就是这样一个关系,当然 这样的想法暂时还没有最终确定。
从学习来讲,如果要说自己的体会、成果,应该说主要会在之后 的第四学期有一个沉淀,现在这是第三个学期。就我自己来讲,因为 刚到哈佛那时候语言不通,自己又硬着头皮往前走,人就处于一种非 常紧张的状态。真正放松下来还是第三学期开始之后,人一下就放松 下来。当然主要还是语言的问题解决了一大部分,就是听得比较多了, 反正听懂听不懂都可以跟人家对话了,这需要勇气,也需要时间。
实际上自己想想,在中国一些老外磕磕巴巴地讲外语,你会忌讳 他讲得不好吗?你不会的。同样的,实际你的身份在那里也是一样。 只要你敢讲,你不要怕磕磕巴巴,呱呱呱就讲。有的时候你讲什么他 们听不懂,不要觉得是你的问题,是他们的问题。要敢讲是非常重要 的。
我学语目主要是两点:一'是去语目学校;一'是听讲座。
当然这个过程在语言学校是循序渐进很正式的。一个课程一个课 程学完之后考试,通不过了再学十个礼拜后重新考。通过了之后再逐 步去学下一个课程,然后再通过下一个课程,这个是循序渐进的过程; 是打基础的过程。
再说听讲座的问题,这个也有技巧。刚去的时候你肯定听不懂。 不能说你听不懂硬在那儿听,硬听下去没什么意义。我就是带着我请
的中国翻译去的,我努力听,他记英文笔记,下了课我把他的英文笔 记拿过来,回来我再研究,才知道今天讲了什么。
有的时候就是这样,凭记忆的话,有很多你不确定的,但有英文 笔记在那里,看了就明白听的是这个意思。你不敢确定,因为当时完 全没有听明白。那就再上网学资料,再做功课。基本上到波士顿的两 个月,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不断学习的一个过程。
学期结束,小翻译走了
在哈佛校园,刚开始我选了三门讲座课程,分别是企业伦理、社 会伦理和宗教课。你问我选课的目的是什么?首先还是要考虑语言的 问题。说实话,选课的时候,先考虑这老师讲这个讲座有没有 ?0研61^0丨111:。对不对?因为?0^61^0丨111:我听不懂起码可以看得懂。
当然最后事实证明这个投机的选择不一定有好处,因为实际上, 你的视觉能力和你的听力是相互干扰的,当你能看懂的时候你就听不 进去了。你以为你听着这件事的同时眼睛也看着它就能帮助你更好的 理解,但实际上这对你的听力是没有好处的。
老实说,要看有英文字幕的,当然会理解得非常快,但是这影响 听力的进步,所以你必须停掉那个字幕。刚开始不知道这一点,我就 走了弯路。
头两个月是这样,因为选择的都有课程方向,大概都知道课程会 讲些什么。这么混着听了两个月,多少也掌握点儿规律了,好的能听 懂四成到五成,不好的两成、一成。一成的你就硬记,记那一成你听 懂的。我觉得可能再这样混就会出大问题,语言就更难搞好了,我就 想要改变一下。
原来我是每个下午听两讲的,之后改成听一讲,在一讲之后再和 我的那个小翻译用英文来讨论。讨论的时候,我一直要求他讲得慢一 点儿,再慢一点儿,实际上他的语速是非常正常的,只不过当时我的 听力反应不过来。
我原来计划和他这样训练两个月,但最后只搞了一个月。因为第 一个月之后他就找到工作了,这也就迫使我提前丢掉了这个拐杖。当 然我可以再聘请一个,那也是比较容易的,但我想来想去觉得还是算
12
了吧,自己再辛苦点儿吧,也就进步得快点儿。就开始一个人上课, 一个人听讲座,第一学期也就这样过去了。
从不敢应酬,只盼望星期六
到第二个学期,我的学习重点就从语言学校转移到哈佛校园了, 也开始跟着上大课了。这一段我的时间安排也跟第一学期不一样了, 上午在哈佛校园,下午在语言学校。上午是从8点半到11点半,下 午从1点半到6点。
每天时间都安排得非常满,所以在那里我基本是没有应酬的,尤 其没有和中国学者、中国留学生的应酬。这样做主要有两个原因:第 一,只要晚饭你有应酬,那就得吃两个小时或一个多小时。因为我一 般做作业都要做到深夜的两点钟,只要有这么一个应酬,那作业得做 到凌晨4点钟。所以绝对不敢有应酬的。第二,应酬你善于交流的中 国人,和他们交流都是用中文的,那每次应酬你都会发现,这对你英 文来讲是个退步。
基于这两个考虑,我显得非常功利主义。也有不少的中国人和留 学生组织请我去做讲演什么的,我都拒绝了。我不跟中国人应酬,但 哪儿有老外,我就到哪儿去。
在哈佛的时候,每一门课程,都有一个大纲,多少课、每课什么 时间、每一课要阅读什么资料。这些资料都是现成的,而且都是免费 的。为了搞明白这些课程,还可以再单独买几本书去读。但是你要看 的话,这个阅读量是相当相当大的。虽然我的哑巴英语还保持着,但 根据我的阅读速度,要把它整个阅读下来还是很困难的。因为读书的 过程中,你要边读边思考,而且有很多单词你不知道,还得查。那段 时间,深夜两点钟以前睡觉是没有的,所以就特别盼望星期六,星期 六可以睡懒觉。
残疾人新生了
那时候每天都非常疲劳。第一学期是感到脑袋累,第二学期是感 到眼睛累。但是反过来讲,你的脑袋经过了相当长的时间,也经历了 相当多的事,已经是经验主义化了,这么多年你根本不再动脑筋,做
13
事全凭直觉反应。这个时候突然发现,就是已经多年不开发的脑袋, 突然好像某一方面给打通了。这是很特别的一种感觉,一种豁然开朗 的感觉。
另外一种感觉就是,突然你就觉得自由了。背个背包,到哪儿去 都可以搭地铁、搭公共汽车,干什么事你都是自由的。这就是从一个 半残疾人,到了 一个正常人。
因为我在哈佛的原因,万科的一些美国考察团都要来波士顿看看 我。到了波士顿打电话我也接,就说什么时候来和我见面,我说你们 在哪里,他们说我们住在什么什么宾馆,我说好,我搭地铁去看你们。 我在那儿搭地铁很正常的嘛,他们觉得简直是不可思议,怎么老板搭 地铁来看我们。我说不搭地铁我怎么来呢,搭地铁很方便。
在这样的状态当中,你完全是另外一种生活状态。语言只是个工 具,本身并不能给你增加很多才智,不会的。但给你这个工具之后, 就给你打开了一扇窗,你任何的交往,最起码和老外交往你不会回避 了。
在那个环境当中,你发现你可以直接和别人沟通了,那种感觉很 棒。这一年来我的语速有了大大提高,至少是以前的5倍。所以这时 候我就感到,没错,我是和这些比我女儿还小的年轻人在一块儿,虽 然是后进生,但是我是跟着他们一块儿走的,没有掉队,在这个意义 上我感到我新生了。
这是生命又开始活了一次,完完全全是一种全新的体验。有人说 登珠峰可以算新生,那不是新生。在哈佛的这样一种状态,对我来说 才是真正的新生。我突然又恢复过来了:脑筋各方面运转,一下就回 到了那种年轻的状态。但是我和年轻人又不同,我有经验。比如在这 个语言学校,在课堂上做游戏,再死记硬背回答问题也是磕磕巴巴的。 但只要是做作文交作业,一定是我作文最好。因为它更多来讲不是一 个语言能力问题,这个跟经验有关。所以,当过了语言关,重新开始 全身心地学习,再加上本身的经验,我进步就很快。
在哈佛吃什么
吃饭是这么个情况。我到深圳之后,有一个习惯,就是出国不吃
14
中餐。所以在万科有一个说法,要惩罚谁就让谁和董事长一块儿出国。 因为一般中国人三天不吃中餐是受不了的,而我已经养成吃西餐的习 惯了。在哈佛吃西餐是比较简单的,早餐就麦片粥、烤面包片,再切 个西油脂,这不就是早餐?也可以吃地中海火腿。
中午、晚上基本上是在学校食堂,或者在那个031111)1'丨小镇, 这个镇上小餐馆非常多。在小餐馆里吃,是不耽误什么时间的。
当然有的时候,还会想起上大学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