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刘墉育女成功三部曲:再试一次,就成功(节选) >

第5部分

刘墉育女成功三部曲:再试一次,就成功(节选)-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杂极了,一口气读下来,固然容易得多。但是当我隔两天、甚至隔一个礼拜才看一次的时候,因为不得不先“回想”读过的情节、人物的关系,就像每个月记一遍银行的账号,反而记得牢。
连看电视连续剧都一样,在海外许多朋友只要拿到一套光碟,就废寝忘食地看,甚至一集接着一集看到天亮,再红着眼睛去上班。可是往往看完没多久,就忘了戏里的情节。反而我跟我太太,一天坚持只看两集,能够记得清楚。
书要常温。常温是常思考、常翻阅。当你有一天年岁大了,跟老同学聚会,会发现有些人能记得许多以前所学,而有些人已经忘得一干二净。尤其耐人寻味的是,那些当年在班上名列前茅的,可能反不如“吊车尾”的同学“保存得多”。
想想,在学校里曾经花多少时间背那些东西啊!如果离开学校就还给老师,就算当年拿了好成绩,那段“苦学”不也白搭了吗?比一比,当然能够记一辈子、用一辈子,甚至能把早年学到的诗词拿出来吟咏、用以前学到的知识来看这个世界的人,过得比较丰富。

谈记忆——画面记忆

【你要发现自己】
再举个好笑的例子。我常常在旅行时,离开旅馆房间,就忘了房间号码,有时候甚至得跑去柜台,查我住在哪个房间。
出了几次丑,我不得不想办法对付自己的健忘,于是借助“听觉”和“视觉”法。
譬如有一天我住1712房间,出门的时候就用声音去想:“那是一妻一儿”。还不放心,又用“视觉”去想:“1712是我用一根拐杖打一条蛇,救了我的鹅。”
妙不妙!到今天我都没忘那家旅馆和那个房间。
请别笑我笨,问题是许多人家看一次就记得的东西,我硬是背不起来,所以不得不想办法。而当我使用自己的方法,常常别人忘了的事,我反而能记得,结果非但技惊四座,而且在许多方面超前。
像是去年,有个朋友说“昆明街九十七号的牛肉面不错”。
我当时表示得用视觉的方法记,大家都笑我。可是今天我为了写这篇文章,打电话给当天在场的朋友查证,连说的人都忘了,我却能记得。因为我那天不是只记“昆明街九十七号”。
我是先想“昆明是云南的省会,我带太太和女儿去玩过,很美的城市”。接着想“九十七是一百减三”。
因为一百是个整数,好记。“事不过三”、“三心二意”、“三人行必有我师”,三的手势也好比,“一百减三”对我比较有意思。九十七这个数字对我没意思,当然“一百减三”容易记。
你要知道,一人一个样子,每人的长处也不相同。有些人能“强记”,就算没任何意义的东西,他都不必透过任何画面或声音,就能记得下来。相反地,当有人能“一目十行”时,有人却“十目也看不了一行”。
如果你发现自己是后者,难道就自暴自弃了吗?你怎不想想自己的聪明可能像矿石,必须挖掘,而且锲而不舍地往深处钻,才能发现呢?就像我,此路不通的时候找别的路,先找出自己最佳的记忆方式,再顺着那条路“跑下去”!
想赢过别人,先要赢过自己;想了解别人,先要了解自己。否则你很可能站在自己的金矿上却羡慕别人的铜,自怨自艾过一生。
试着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自己、了解自己吧!你极可能后来居上,而且到后来被羡慕、被赞叹。

谈记忆——差异

【天才与白痴】
我觉得你妈妈实在很可怕!
有一天半夜,突然电话响,我接起来,原来是位许久没联络的台湾朋友,辗转得到我的电话号码,他忘了美国的时间不同,就急急拨过来。发现我正睡觉,他赶快道歉,并把他的电话号码告诉我,希望我跟他联络。
我匆匆写在床边的小纸条上,又复述了一遍,没错,就挂上电话。可是第二天晚上却找不到那小纸条,大概白天被清洁工扔了。正懊恼,被你妈妈知道了,笑笑说“好像是XXXXXXX”。
我说我接电话的时候,她正熟睡,怎么会知道。她说她在半睡半醒之间,好像听到我说这个号码,可以试试看。
我起先不信,后来勉强一试,居然对了。所以我后来常跟朋友说:“小心哪!太太睡着的时候,耳朵都是张着的。”
问题是,我连醒着记下的电话,都记不得,你妈妈半睡半醒之间听一遍,怎么就记住了呢!
其实你小姨也有这本事。她刚来美国上教育研究所的时候,要作示范教学,请你哥哥捉刀,写了篇一个多小时的讲稿。时间赶,好多生字,她都没时间查字典,居然两三天背得滚瓜烂熟,登台演出。不但得到最高分,而且系里有意留她作助教,觉得她英文太溜了。
大家完全看不出你小姨是硬背的,她恐怕连她自己讲的意思都不完全清楚。
我对你提这些,是因为今天看《星期天邮报(Sunday Post)》上有则新闻,说美国有个四十岁的妇人,跑去看精神科医生,因为她实在受不了自己的记忆力。
经过加州大学艾尔文分校研究人员的测试,这位妇人居然能记得一九八○年以后每天发生的事情,连发生了小型的地震和一些电视肥皂剧最后一集播出的时间和内容都记得。所以大家称她为“活人日历”。
问题是,测试却发现,她没办法记住长串的数字或单词。
相对地,中国哈尔滨的电信局话务员勾艳玲能背一万五千个长途电话号码;日本一个叫友寄英哲的人,能背出圆周率到小数点后第四万位。但你叫他们回想过去二十年每天的琐事,他们八成办不到。只怕连前天的事,都不一定能立刻记起来。
由此可知,每个人记忆力的长处是不同的。有的人像打单发的子弹,一发一发地命中;有些人又像打散弹枪,射出的是一片一片;有些人可以记完全没有意义的名字、数字;有些人只能记经历过的事情,或读过的完整故事。据研究,记忆力和智商也没有太大的关系,像美国那个被称为“活人日历”的妇人,智商就很平常。
我说这许多,是要告诉你,不必为自己记忆力不好而自责,也不必为你记得、别人忘掉而沾沾自喜,因为人各有所长。
最重要的是一个人要成功,先得认识自己、分析自己、发现自己的长处。然后,截长补短,才能事半功倍,获得成功。

谈记忆——连锁法

【你是哪种桌子?】
历史剧还真有用。我早就听中学老师说,好多功课很差的学生,看了汉武帝、成吉思汗、亚历山大大帝之类的电影,居然不但如数家珍,还在课堂上跟老师辩论。
那些老师多半是怨历史剧考证不精,又胡乱改编史实,造成他们教学的困扰。但是也有少数老师说:很奇怪!有些学生好像用说故事的方法特别管用。你教他记一二三重点,他读一百遍也记不住。说个故事给他听,他却能记得一清二楚,可见那些学生不是笨,只是读书不专心。
我以前在大学教书的时候,也听同事抱怨学生们很难对付,有些学生爱听课,喜欢老师勾出重点。有些学生却讨厌这么做,他们只喜欢听故事,如果放电影给他们看,更高兴。于是有些教文史的教授干脆放英国牛津大学克拉克(Kenh Clark)制作的电影《Civilization》给学生看,偏偏又有学生不爱看,还跑去系里告状,说教授偷懒。
我今天为什么特别谈这个,那是因为从事几十年的教育工作,加上近几年看研究记忆和用脑方面的书籍。我发现当老师只用一种方法教学的时候,只可能成功一半。
记忆就像桌子,有些人是单脚桌,碰到这种学生,你可以连课本都不打开,直接丢给他一本参考书,或直接勾重点:“一二三四五六七,老师都为你整理好了,考试不会超出这范围,这七点背下来,保证你一百分。”
那些“单脚桌记忆”的学生,可以很快地把七点“强记”下去,到时候考满分。但是另一批学生就麻烦了,他们的桌子必须有三只或四只脚,才能站得稳。他要问为什么,前前后后是怎么回事?譬如:“为什么打仗,为什么打败?为什么签不平等条约?签了之后人民的反应如何?”
当老师不但从头到尾照课本念一遍,而且添油加醋、活灵活现说成故事之后,再把重点告诉他,他自然就记住了。那些故事就像桌子的三只脚或四只脚,构成一个很稳的桌子。让学生把重点一样一样稳稳地放在桌子上。
说了这么多,我觉得每位师长,都应该了解学生的记忆特质。而且为了不牺牲任何学生,除非时间不够,最好先把课文好好讲一遍,然后才划重点,而不能直接就教学生勾重点、死背。
而且,活的知识记得久,死背的东西一下子就忘,如单脚桌与四条腿的桌子比,当然后者站得更稳。
想想!你是哪种桌子?你的桌子稳吗?


第五章 谈考试

谈考试——成败

【一生努力为一生】
孩子,你一向有患得患失的毛病,几乎每次大考和音乐比赛回来,都觉得自己表现差,直到结果公布,才发现成绩很好。
我也一样,学生时代每次考试,甚至而今每次演讲之后,都不满意,觉得缺点太多。甚至为此整夜睡不好,把演讲从头到尾整个想一遍,愈想愈不安。
但是相反地,有些人却在考试之后,一走出考场就喊“太容易了”,让我的心情大受影响。我以前甚至猜,他们故意这么说,那是种心理战,如果连续两天考试,他第一堂出来先恐吓一下,很可能让我后面的表现“走样”。
你今天也听见有同学说简单,虽然下面没有考试,却影响你的心情,使你更不安,更觉得自己失常了。
总算午餐后,你暂时放下忐忑的心情。却又站在厨房靠着橱柜感伤地说:“天哪!过去花了那么多时间准备,做了那么多模拟试题,紧张了那么久,可是才一下下,四个钟头,就一切都过去了。”言下似乎觉得以前那么多努力,不太值得。
但是,孩子!你想想,人生不都是由这种“剧情”串起来的吗?
想想那些运动员。以你最熟悉的溜冰选手来说吧!他们从小就练,每天甚至天不亮就起床,赶在溜冰场没人的时候去练习,再冲到学校上课。还有,你那些学小提琴的朋友,几乎天天跟琴抱在一起,有些为了学琴,周末赶几个小时,到曼哈顿找名师。
当那些溜冰选手终于到了奥运场上,那些学小提琴的人,终于站在音乐大赛的评审前面——
只有几分钟?只有几分钟让他把过去十年、甚至十几年的辛苦成果,拿出来发挥啊?无论他过去表现多好,摔了就是摔了,错了就是错了,败了就是败了。
这就是人生啊!

谈考试—作文

【回家】不知是否因为我最近常发表有关“写作”的文章,考试刚完,就接到许多学生的e…mail,问我《回家》这个作文题目该怎么发挥。
有个学生说得妙——“回家就像吃饭,天天在发生,回家就是回家嘛 !有什么好讲的?怎么写都俗气。”
我想了想,却觉得《回家》这题目出得妙,妙在它可以大俗,也可以大雅,颇能测验出学生的慧心。一天到晚读死书,只知用“掉书袋”换分数的学生,虽然少了用武之地,但是那些脑袋常常急转弯的,却可能表现不凡。话说回来,不知如何下笔的人,常因为不会找路,只要由“人地事时物”五条线去想,一定能发现些“妙点子”。举几个例吧!——☆人从“人”的角度写,除了自己回家,不是也能写爸爸回家、妈妈回家吗?你可以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