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明天下一根钉-第8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交策略,完全倒向了明廷,断绝了与后金的一切联系。
此外,毛文龙依托朝鲜,设镇东江,对后金骚扰不断,虽然不能在军事上对后金造成麻烦,但在经济上却影响甚大,毛文龙的存在使得附近的广大区域无法正常耕种。
所有这些,都使得后金在军事上有攻击朝鲜的需求。
另外,努尔哈赤的死对后金士气的影响巨大,攻朝之战将极大地提升士气,这对女真这种靠着抢掠为生的民族而言就如打了一剂强心针,效果立竿见影。
天启七年,正月初八,皇太极命二贝勒阿敏率阿济格、岳托、济尔哈朗、杜度和硕托领正白旗、镶红旗、镶蓝旗三旗三万余众越过鸭绿江,并分两路,一路攻击义州,一路攻击毛文龙盘踞的铁山。
毛文龙谎报军情,说有八万八旗兵攻打朝鲜,辽东空虚,朝廷信以为真,命袁崇焕领军攻打沈阳,解朝鲜之危。
袁崇焕身为辽东巡抚,所辖仅有宁锦七万兵,而且还多是步卒,即使倾巢而出取沈阳,不仅无有胜算,如果失利,反而有可能被皇太极乘势攻占宁远。
出兵有百害而无一利,索性袁崇焕是有担当的人,以各种理由推诿朝廷不合理的命令,坚持没有出兵。
“大哥,袁大人说的‘十万掠鲜,十万居守’,这是怎么说的?”陈海平问道。
那是袁崇焕给朝廷奏疏上的话,说明不可出击的理由。轻轻叹了口气,孙传庭道:“因为坚不出兵,袁大人面临了朝廷很大的压力。虽然毛文龙谎报军情,但袁大人这个时候要否认不仅非常麻烦,也不太现实,一时半会是不可能弄清楚的。所以袁大人与其否认,倒不如承认,然后再说建奴还有十万居守,这样好说话。实际上,袁大人说的也是事实。建奴征兵一般是三丁抽一,袁大人的意指是建奴的全部兵役人口。如果袁大人当真出兵,皇太极也必然尽征建奴成军,十万之数只多不少。”
“大哥,袁大人是什么样的人?”实际上,陈海平一直都想问问孙传庭对袁崇焕是什么看法,但一直忍着没问,现在可以了。
听陈海平问到袁崇焕,孙传庭眼里忽然多了一丝忧色。默然片刻,微微叹了口气,孙传庭道:“袁大人勇于任事,也能任事,但性情稍嫌太直,做事有欠园融,将来的结果恐怕不会太好。”
不做事的骂做事的,古今如一,反正骂人不过是费点吐沫星子,没什么成本。
不做事,没人骂,只要做事,不论好坏都有人骂,但做坏事,多是些死老百姓骂,天下不大会听得见,但做好事,就像袁崇焕那样,骂声必定铺天盖地,因为骂的人主流都是有极大影响力的读书人,天下都听得见。
在辽东局势恶化,几乎是谁去谁死的情况下,人人都避之唯恐不及,这个时候,一个八闽小吏袁崇焕去了,但事过境迁,大骂袁崇焕的滚滚诸公不会有人还记得他们大当缩头乌龟的时候,这个袁崇焕是怎么做的。
相反,他们不记得还好点,因为要是记得,那袁崇焕就是一面镜子,一面让他们非常不舒服的镜子,所以骂起来自然格外卖力,格外起劲。
袁崇焕是该骂,他不仅是让朝堂上的滚滚诸公非常不舒服的镜子,这个八闽小吏竟然还敢违越官场伦常。
袁崇焕初到辽东,极得辽东巡抚王在晋赏识,对袁崇焕极力拔擢,但王在晋提请要在八里铺筑山海重关的时候,袁崇焕反对。反对也就罢了,可千不该万不该,袁崇焕竟然越级上报,把事情直接捅到了内阁首辅叶向高那里。
越级上书,袁崇焕犯了官场最大的大忌,但说来奇怪,骂皇帝可以被赞为批麟君子,而且骂的越凶,名望就随之越大,但下级违逆上级,却几乎让所有的官员都看不顺眼,觉得如鲠在喉,不舒服到了极点。
陈海平自然清楚,这是标准的双重标准,而且也还是那句话,这是官天下,官天下的等级森严,不容任何人来挑衅。
在这种情况下,没事都要骂,何况还有事,而且官僚们最大的本事就是把清楚的事情搅浑,何况事情还在不怎么清楚的时候。
顿了顿,孙传庭继续道:“袁大人的性情就像一团火,会感染很多人,但同时也会灼伤很多人。被感染的人会誓死追随,但被灼伤的人也会以同样的力道攻击他。”
说到这儿,孙传庭轻轻叹了口气,道:“说实话,我当初辞官也有袁大人的成分在内。”
“啊,这是怎么说的?”这倒新鲜,这个说法陈海平不仅从未听过,他自己也从未想过。
………………
第一百四十三章 争论
孙传庭解释道:“我虽也习武,但对军略方面并不很感兴趣,所学的只是泛泛。所以我虽也想象袁大人那样投笔从戎,但自家知自家事,我不行,去了也是白去。后来又见朝政日益混乱,留下无益,而且天下日渐纷乱,今后武事必多,辞官就是为了回来潜心读书,如果日后有机会,再去报效国家。”
陈海平心中微微点头。
孙传庭说的很谦恭,孙传庭敬佩袁崇焕也是真心实意的,但以孙传庭这种人,未必没有与袁崇焕一比高下之心。
陈海平道:“给魏忠贤立生祠,袁大人不是也做了吗?这不意味着袁大人也已经变得园融了吗?”
轻轻摇了摇头,孙传庭道:“给魏阉立生祠那是蓟辽总督阎鸣泰弄的,作为下属,袁大人要是还想在辽东呆下去,就非得跟着署名不可。如果连这点转折都没有,那袁大人充其量不过是个莽汉罢了,如何能做下这等大事?”
陈海平附和道:“大哥说的是。”
稍微打了个沉儿,孙传庭道:“袁大人一向敢为人所不敢为,在力争筑城宁远这等攸关生死的重要关头,越级上书虽然有违官场伦常,但这是必须的,袁大人坚持的对。不过,我最担心的是袁大人这么做既是迫不得已,也是本性使然。”
轻轻叹了口气,陈海平明白孙传庭的意思。孙传庭说的含蓄,但说白了就是说袁崇焕这个人跋扈。孙传庭这么说的根据是袁崇焕有过一次私斩小校的事儿,他本来无权杀人,但就是杀了。不管那个小校该不该杀,那都不是袁崇焕能决定的,但他就是这么干了,以致惹得孙承宗大怒。
像袁崇焕这种人,对脾气了,那怎么都行,而且双方都是如此,他能为对方舍命,对方同样也会为他舍命。辽东的武将是一个集团,将官大都是出自辽东将门,朝廷派去辽东的督抚很多,但真正与辽东的武将集团融为一体的则只有袁崇焕一人。在辽东,只有袁崇焕在,才可以如臂使指,没有人敢阳奉阴违,这个连孙承宗都做不到。
袁崇焕成事是因为这种个性,败亡身死也是因为这种个性,实际上,袁崇焕这种人是本不可能出头的,这正所谓是时势造英雄,但造英雄的时势魔力不是无限的,而袁崇焕的悲剧正是因为他没有充分意识到这一点。
做正确的事是有条件的,是有边界约束的,从小处看,做这件事很正确,但从大处看,或者换一个角度看,那做这件事就是错误的。
袁崇焕没有意识到这个,所以他和他罄尽一腔热血保卫的家园同样遭受了莫大的悲剧。
默然片刻,陈海平问道:“对袁大人在辽东采取的筑城固守的战略,大哥以为如何?”
苦笑一下,孙传庭道:“敌强我弱,平野争锋,我军远不是建奴的敌手,所以袁大人‘守为正招,战为奇招,款为旁招’的策略无疑是正确的。这样进可攻,退可守,逐步向前推进、蚕食,毫无疑问是最稳健的。一开始,我也跟很多人一样有个担心,这样大规模筑城,朝廷是否能承受的了,但现在,我才知道辽东每年消耗几百万两银子实在不算什么。如果真的承受不了,那也不是袁大人的问题,而是朝廷的问题。”
在辽东,一直是三种战略取向在做较量。第一种是激进的进攻,第二种是保守的防御,第三种是取两者之中。
第一种的代表是王化贞,坚持这一战略,结果都无一例外的是惨败。
第二种的代表是高第和王在晋,他们虽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但所幸,都因为袁崇焕的坚持,这种战略并没有真正的实施。
第三种的代表自然就是袁崇焕,他的战略是积极防御,保守进攻。
三者谁对谁错,历史早已给出了答案,但在几百年后,在那些深受辩证法和实事求是教育过的后人当中,却引起了激烈的辩论。
采取第一种激进的进攻战略,那只是在前期,在明朝军力还占明显优势的时候。等到袁崇焕出场的时候,这种战略早已被束之高阁,取而代之的战略较量双方已经变成了“激进”的袁崇焕和以高第、王在晋为代表的保守派。
陈海平不禁心中苦笑,袁崇焕自然决不会想到,几百年后,他竟然从“激进派”变成了保守派,被批的体无完肤。
在当时而言,袁崇焕是最激进最进取的人,但在后世,却被指责无能,指责不主动出击。不知道是当时的人明白是什么形势,还是四百年后,那些坐在电脑前指头乱飞的人更清楚。
至于袁崇焕筑城拖垮了明朝之说,那更是无稽之谈。
朝廷虽然没钱,但“民”是有钱的。相对于“民”所拥有的钱,辽东的那点军费根本就不算什么。只是,“民”麻木,不知死之将至,而皇帝对这些有钱的麻木之“民”又无可奈何,所以遭这一劫是天经地义的。
万历初年,张居正丈量田亩,虽然还有大量的田地没有再册,但仅仅再册的就有将近七亿亩之多。
在清朝,直到乾隆中期,田亩数才接近明末崇祯时期,而这还是在清朝漏报的情况比明朝轻微很多的条件下的数字。
至于工商以及各种经济作物的种植,清朝更是跟明朝没的比。清朝规定,棉桑等经济作物只准种在不可以种植五谷之处。
粮食以外的作物尚且要禁,何况工商。满清皇帝认为“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则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在所谓的康乾盛世,清朝的税收每年都在七千万两白银上下,而崇祯呢……
陈海平轻轻叹了口气,明朝是应该灭亡的,因为明朝实在是太先进了。实际上,晚明社会就是后世西方极力鼓吹的小政府大社会的社会形态的典范中的典范。而且,后世西方视为生命的新闻自由也根本没法跟这个时期的明朝相提并论。
晚明的政府小是真的小,社会大是真的大,以致万历皇帝想要光明正大地加点商税都做不到,最后不得不蛮干,弄个天怒人怨的矿税出来。
晚明的新闻自由是真正的新闻自由,因为舆论的控制权根本就不在政府手中,而是在民间,在以工商业为代表的利益集团手中。
这两者导致了一个极为严重的后果,那就是在民间极富裕的情况下,国家的动员能力被极度削弱,这也是明朝灭亡的一个根本原因所在。
至于什么明亡于万历,亡于天启,那都是狗屁。
气氛有点沉闷,陈海平笑道:“不论朝廷怎么样,有我们在,建奴作的孽越多,将来遭受的报应就越严厉。
轻轻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