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明天下一根钉-第23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果换一个人,一定会以为这里有很大的腾挪空间,但他知道,没有。因为,那三个封疆大王是秦良玉,是孙承宗,是卢象升。
不论儒家文化有多少缺陷和弊端,但就是这种文化,总能不绝如缕地培养出一批近乎圣人般的,拥有高尚节操的天才人物。
秦良玉、孙承宗、卢象升、孙传庭、袁崇焕……
懿安皇后的气魄够大,眼光够毒,手段既辣且妙,她以孙承宗、秦良玉、卢象升三人压制任何有异心的臣子和各种势力集团,使得推行的政策可以在尽可能小的阻力下顺利实施。
这样一来,懿安皇后就会在最短的时间内营造出属于自己的势力集团,于是反过来又可以凭借这个势力集团压制孙承宗、秦良玉和卢象升等人,不使他们以及身边的人起异心。
这是个循环,只要不出意外,那就会越来越好,而陈海平当然知道,这个循环不会出任何问题,所以南明的局势不仅能马上稳定下来,实力也必将获得迅速的提升。
懿安皇后这是在拼命,在跟他拼命,这个女人一定清楚,在她之后,那个大明王朝即使还存在,也必定是名存实亡了,因为老朱家不大可能再有第二个懿安皇后似的的人物了。
该怎么办?
――――――这些天,陈奇瑜一直在怀柔。
怀柔是此番农村大变革的试点,唯一的试点,陈奇瑜清楚,这件事能否做好,或者说能否让陈海平满意,不仅关系到自己,更关系到后代子孙。
关系到后代子孙,这是陈奇瑜到北京后最强烈的感受。在北京,陈奇瑜强烈地感受到人人都在为后代子孙打根基。
这首先是商人们表现出来的漏*点,而后,陈海平又通过种种手段,特别是给他们发股份又把北京的权力高层都拉进了这个充满漏*点的行列。
这种感觉让人人都充满了活力,陈奇瑜当然也是其中的一位。
充满漏*点做事的感觉真是太好了,陈奇瑜每天马不停蹄,一个村子一个村子的跑,吃住都在农村简陋的大炕上。
当接到陈海平的命令,陈奇瑜很是疑惑,不明白为什么要这么急着召他回去。尽管命令是让他尽快回去,但显然还没有到连夜赶路的程度。不过,陈奇瑜还是连夜赶回了京城。
陈海平很贴心,或者说是懒,以致整个政府从上到下,辰时之前是不办公的。
辰时整,陈奇瑜到了紫光阁。
陈海平已经在紫光阁了,陈奇瑜一到,立刻就把陈奇瑜让进了书房。
两人谈了小半个时辰,然后一起去了会议室。
会议室里,孙传庭、陈启立、徐光启、鹿继善、成基命、阎应元、申子岳都在。
陈启立已经从山东回到了京城,任军务院副总理,山东的一应政务都由徐从治主掌。
在陈海平和陈奇瑜谈话的时候,众人都看过了有关江南最新情势的那份报告,他们对江南情势的变化都很惊愕。
从连夜把陈奇瑜召回,现在又密谈了这么长的时间,众人都清楚陈海平急了。
陈启立、阎应元和申子岳三人都神情凝重,而孙传庭、徐光启、鹿继善和成基命四人不仅表情凝重,更都眼含浓浓的忧色。他们原本以为,南明不会有什么作为,将来统一天下的进程会很顺利,但现在看来,统一之路必将是极其血腥的。
会上,陈海平提出,要不惜以铁血手段,尽快完成对农村的大调整。在经过孙传庭等人苦劝之后,陈海平同意,此事完全交由政务院处理,但必须在来年春播之前大体完成。此外,陈海平还同意,只要能打破农村原本的宗族结构,移动可以以就近为原则进行。
会议结束之后的第三天,三月二十八日,石头石建宇率领三千近卫军、阎应元率领三千捕快军护着陈海平直奔山西而去。
………………
第二百三十七章 奇谋
第二百三十七章奇谋
三月二十九日,卯时三刻,武英殿内,懿安皇后升座大殿,召见三边总督杨鹤和延绥巡抚洪承畴。
大殿里,太监只有一个懿安皇后贴身的大太监章程,宫女也只有两个,她们也都是懿安皇后身边的老人。
朝廷在北京的时候,泄密的事儿不是时有发生,而是十有**,不论多么私密的谈话,想不泄露出去那都是太难了。为此,懿安皇后一方面颁下严令,有泄密者,杀,宫中有私下谈论政事者,杀;而另一方面,就是尽可能地缩小知情人的范围。
召见三边总督杨鹤和延绥巡抚洪承畴,今天廷议的内容自然是跟陕西流民暴*有关,而实际上,陕西流民暴*又和朝廷对整个北方的政策密切相关。
意识到这个问题有多么严重之后,它就压在懿安皇后的心头,沉重之极,而且一天比一天更沉重,更迫人。
串串宫灯高挂,昏黄的灯光,。阴沉的大殿,气氛肃穆而阴森,似乎有鬼影憧憧。
见过礼之后,懿安皇后让众人平。身,而后就注目打量起三边总督杨鹤和延绥巡抚洪承畴。
杨鹤六十开外,身材颀长,三缕。长须,相貌清癯,面色蜡黄,目光严厉,很是摄人;洪承畴与杨鹤大为不同,洪承畴年纪尚不到四十,人矮胖矮胖的,白面无须,看上去极是面善。
懿安皇后心中讶然,这两人的心性竟然和外表截。然相反。
注目片刻,懿安皇后清静淡定的声音在肃穆阴森。的大殿中响起:“诸位大人,陕西之事关乎国运,近日就要议定,拖延不得。众卿可畅所欲言,不用管哀家,就当哀家是个看客,说什么都可以。”
当然,没有人能真的可以把懿安皇后忽略掉,就。是想也办不到。所以,一开始大家都中规中矩,但慢慢地,吵架的感觉又来了,很多人不由自主,开始兴奋,争论也随之激烈起来。
众人争论的焦点是对待陕西流民暴*的政策。
对待流民暴*,。历朝历代,方法不外乎剿和抚两策,今天众人争论的也是这个。杨鹤是三边总督,主张“招抚为主、追剿为辅”,但督抚不同调是大明朝的传统,在陕西也没有例外,延绥巡抚洪承畴则主剿。所以在陕西,剿抚两种政策同时存在,杨鹤的剿是为了抚,而洪承畴则要干脆的多,就一个字,剿。
就目前来说,杨鹤干的还不错,招抚了不少人,局势大体还算平静。而且,招抚合于王道,崇祯喜欢,很多大臣也喜欢,所以招抚是主流。
不论主剿,还是主抚,大家都一致同意,暴*之起在于饥荒之极,民不聊生。主剿的一派认为,饥民达千万之众,国家根本无力负担,所以唯有以杀止乱。但主抚的一方认为,主剿一来是杀戮过重,二来是一味主剿,激起的反抗也必然随之愈发激烈,那样一来,兵祸连年,粮饷耗费巨大,后果堪虞。
双方都有道理,所以就争论不休,谁也说服不了谁,但在总的势头上,和以前一样,主抚的一方依然占据了上风。
争论越来越激烈,但不管多激烈,始终都没有上升到吵架的高度,因为懿安皇后虽然静静地坐在那儿,但任何人都无法真正把她忘了。
懿安皇后不是崇祯皇帝,这已经深入人心。
因为上升不到吵架的高度,所以争论的再激烈都有个尽头,很快,在过了争论最激烈的瞬间之后,大殿上就慢慢静了下来,人们都目光投向了懿安皇后。
大殿上静了下来,懿安皇后抬起头,向杨鹤看去,问道:“杨大人对此有什么看法?”
争论是旁人争的激烈,杨鹤和洪承畴这两个主角反而在一旁默不作声,他们一直在跟懿安皇后学,当个看客。
听懿安皇后点到了自己,杨鹤走出班列,躬身道:“皇后,臣还是主张以招抚为主。”
轻轻点了点头,见杨鹤再没有什么要说的,懿安皇后又向延绥巡抚洪承畴看去,道:“洪大人呢?”
自从上殿以来,洪承畴一直都很紧张,直至懿安皇后问过杨鹤之后,他才轻松下来。现在听懿安皇后垂询,洪承畴浑身轻快,走出班列躬身道:“皇后,臣也主张以招抚为主。”
这一下,大殿上的人都向洪承畴看去,因为这位洪巡抚看着虽然面善的很,却一向不仅主剿,而且杀降。洪承畴是崇祯三年六月才升任的延绥巡抚,但仅仅两个月,他就杀掉投降的贼军两万余人,震动朝野。
现在这是怎么了?
自从争论开始,懿安皇后越听越失望,这一刻心中大动,但依旧不动声色,问道:“哀家知道洪大人一向主剿,现在怎么变了?”
洪承畴道:“皇后,臣变,是因为陕西之乱已不在流民。”
沉吟片刻,懿安皇后道:“洪大人,你详细说说。”
“是,皇后。”洪承畴躬身应道,随后直起身来,慨然道:“北方逆贼所图者大,所谋者远,但亦有视我大明无人之心,是故才有纵放太子和朝臣南归之举。然,天幸我朝有皇后振衰起弊,重亮天宇,而北贼则必然心生戒惧,再也不敢小视我大明。”
懿安皇后的神态依旧,但心却重有千钧,洪承畴说中了她心头最为忧虑的事情。陈海平当日签订那份《北京协议》,根子就在于认为大明朝就是在等死而已。如果陈海平要是能够预料到今天的局面,那懿安皇后相信,是绝对不会有这份《北京协议》的。
现在看来,陈海平撕毁《北京协议》,悍然出兵的可能性不大,因为陈海平的力量虽然强大,但要统一天下还远远不够。如果陈海平出兵,横扫大江南北都是有可能的,但要稳定局势那则是妄想,何况陈海平身后还有袁崇焕,还有皇太极,还有蒙古人。
在目前的局势下,警觉之后,陈海平可能出击的方向唯一的就是陕西,借助陕西的流民暴*拖住她。
该怎么办?或者说该如何取舍?对这个问题,孙承宗都没有答案。孙承宗曾要求督师三边,但被她拒绝了,既定的步骤不能乱。
这个洪承畴会不会有什么办法?
懿安皇后虽然还不到喜怒不形于色的境地,但在没有表明态度之前,外人也不容易看出她内心的想法。现在,竟然在懿安皇后眼中看到了欣赏鼓励之色,洪承畴精神大振,他继续道:“臣以为,逆贼心生戒惧之后,必然就要有所动作,但由于受到方方面面的制约,逆贼撕毁协议,出兵犯我疆土,近期的可能性不大。”
这时,懿安皇后问道:“洪大人的意思是他们会介入朝廷陕西剿匪?”
洪承畴沉声道:“皇后,这是必然的,逆贼定然不会容我们剿灭贼匪。”
怎么应对这个局面,懿安皇后不知想过了多少遍,现在看来洪承畴似乎和她想到一块去了。这件事儿太过重大,朝堂上人多嘴杂,沉吟了一下,懿安皇后道:“此事关乎国运,诸位大人回去都好好想想,此事改日再议。”
懿安皇后突然叫停,洪承畴心头狂喜,但杨鹤的脸色就不怎么好了。
“皇后,臣有本奏。”这时,温体仁出班,躬身奏道。
“何事,温大人?”看着温体仁,懿安皇后平静地问道。
温体仁道:“皇后,臣以为朝廷当为前辽东督师袁崇焕昭雪冤狱。”
这老家伙是不是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