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明天下一根钉-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话当然有道理,孙国清又问道:“那你准备招多少人?”
陈海平道:“进入草原大漠,一两年才能走一趟,规模小了不行,至少要有万匹骆驼才能成行,而以五匹骆驼需要一人管理来算,那再加上其他人等,小子估摸怎么也得需要两千三百人左右。”
万匹骆驼?那得运多少货物,需要多少本金?孙国清的心神立刻被这庞大的数字吸引了。
少不得,陈海平又得把他的理论详细解释了一遍,不过,见老泰山的心思转开了,他讲解时一点都不觉得厌烦。
--------…
就在孙国清考较陈海平这个准女婿时,孙茜和戴小蓉也没闲着,她们俩坐镇闺房,两个小丫环穿梭往返,不断传递来最新的消息。
看着孙茜腮边一直不落的驼红,戴小蓉有些嫉妒问道:“心里念了多少遍了?”
戴小蓉指的是陈海平那句“入眼便入心”,小丫环传来这句话后,孙茜的两腮就染上了一抹驼红,而且一直也没有退下去。
孙茜不说话,只是傻笑。
随着传来的话越来越多,孙茜眼里的迷离之色没了,但脸越来越红,眼睛越来越亮,她整个人似乎都在发光。
在随后传递孙国清和陈海平的对话时,孙茜眼里突然出现了一丝好玩的笑意。这叫眼尖的戴小蓉发现了,她问道:“怎么了?”
“什么怎么了?”孙茜打哈哈,不肯说实话。
戴小蓉手快,左手一下子就伸到了孙茜的腋下。孙茜怕痒,立刻投降,她道:“好了好了,我说,我说还不行。”
戴小蓉松手,孙茜坐直身子,悄声道:“他开始称呼父亲先生、老人家,但谈到无官不贪时,却改称父亲大人。”
皱了皱眉,戴小蓉道:“要是叔叔注意到了,他这不是找不痛快吗?”
孙茜道:“不是这么简单,他这么做是为了堵父亲的嘴,让父亲不好用官宦人家来搪塞他。”
戴小蓉道:“我说这小子比鬼还精,没错吧?这小子屁股上一定长了根尾巴。”顿了顿,她又问道:“叔叔会知道他的意思吗?”
孙茜道:“现在或许不知道,但待会儿肯定也会知道的。”
两个小丫环接力,一个去一个来,这时,那个叫紫桃的丫环进来了,但和刚才不一样,那股兴奋劲没了,而且不仅没了,人也打蔫了。
孙茜有两个小丫环,一个紫桃,一个绿柳,她们是一起长大的。以这种情分,小姐的丈夫也就极可能是她们的丈夫。偷偷看到那个人时,她们俩比孙茜还兴奋。丫环不比小姐,心思要比小姐重得多。要是能跟这么个人,这辈子也就不亏了。
这种心思不要说戴小蓉,就是孙茜也是清楚的,所以只看紫桃和绿柳的精神头,陈海平外表什么样也就有个大概了。这会儿见紫桃这副模样,孙茜的心立刻揪了起来,但还是忍住,没问。
孙茜没问,戴小蓉自然会问:“怎么了,跟霜打了似的?”
紫桃嘴一扁道:“小姐,姑爷走了。”
“走,为什么走?”戴小蓉立刻问道。
紫桃道:“老爷说姑爷不是小姐的良配,不答应。”
戴小蓉急道:“那他就这么走了?”
紫桃道:“姑爷没说什么,就说三个月后再来,然后就走了。”
孙茜和戴小蓉对视一眼,眼里都有了笑意,这是老少两人在斗法。戴小蓉道:“这个混蛋,怎么就不服个软呢?”
孙茜没说话,这方面她比戴小蓉看的更明白,知道父亲的考较还没有结束,而那个人显然也明白的很。
应该没什么问题了,父亲看样子很满意,而那个人也懂得分寸,今后……她真能去草原大漠和葡萄美酒夜光杯的西域吗?
孙茜的心飞了。
………………
第二十九章 思古 (上)
从孙府出来,陈海平和石头骑在马上,在大街上缓辔而行。
陈海平的心情很轻松,他轻松不是因为对婚事有了把握,而是因为他喜欢孙国清。这老头儿人不错,相信今后他们翁婿一定会相处愉快,这对他很重要。
“我们去哪儿,少爷?”石头问道。
“你不饿吗?”
“饿。”
“那就去吃饭。”
吃过午饭,时间还早,才晌午刚过,陈海平决定四下逛逛。记忆所及,代州城内他最感兴趣的去处是纪念大将军李牧的武安君庙。
代州城不大,武安君庙在城西,从饭馆出来,不到片刻,他们就到了。
庙不大,但香火鼎盛,这儿应该是代州这会儿最热闹的地方,与其他地方冷冷清清的样子成鲜明的对比。
大堂正中,武安君按剑端坐,容颜刚毅肃穆。
陈海平默默伫立,默默凝视。
李牧,战国四大名将之一,智谋出众,英勇善战,于雁门关外大破匈奴十万骑,是战国末期最著名的军事家。
“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
王翦是秦国排名第一的名将,也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秦灭六国,五国为王翦王贲父子所灭。但王翦一生最光彩的桥段并不是在战场上,而是在战场之外。灭楚之战,始皇属意少壮派大将李信,问李信需要多少兵力,李信说只需二十万,始皇又问王翦需要多少兵力,王翦说需要六十万。
始皇说:“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于是派李信、蒙武将兵二十万伐楚,而王翦则托病辞官,归频阳养老。
结果,秦军先胜后败,被楚将项燕所败,始皇闻报,大怒,亲自去频阳向王翦谢罪,请王翦领军出征。
王翦领六十万大军出征,两年平定楚地,但就是这样的绝世名将也不敢与李牧争锋于战地。王翦行离间计,赵王中计,自毁国门,屈杀栋梁。李牧死后三个月,赵国即被秦国灭亡。
那一幕幕波诡云谲、可歌可泣又可悲可叹的景象在心头掠过,陈海平感慨不已,他想到了十年之后的袁崇焕……
代州自古就是军事重镇,兵家必争之地,经过的名将无数,但武安君李牧最受后人敬仰,这可以从纪念李牧的祠堂中看出一斑。
仅仅代州,纪念李牧的祠堂就有三处,除了城内的武安君庙,还有雁门关上的靖边寺和城东聂营镇的李牧祠,而且这些一直都保持到了后世。
出了武安君庙,心头堵得慌,陈海平纵马疾驰。
立马北城城头,朔风凛冽,放眼望去,但见白雪皑皑,山川壁立,连绵起伏。这一刻,虽无兵马之威,但隐隐的杀气似乎弥漫在每一寸的空间里。
极目远望,陈海平的目光穿越了白雪和山川,他似乎看到了一片累累的坟茔。忽然,陈海平勒转马头,向城下驰去。
街上行人稀少,还好,一下城头就看到一个中年人,陈海平翻身下马,拦住了中年人。
中年人吓了一跳,警惕地问道:“你干吗?”
陈海平从怀中掏出一小锭银子,对中年人道:“大叔,我是外地来的,想祭奠一位先人,但来得匆忙,没有准备香烛祭物。不知能否麻烦一下大叔,用这点银两替我跑一趟,买些香烛祭物?”
咽了口吐沫,中年人问道:“都买?”
陈海平道:“不,一份就可以,剩下的就当是我谢大叔的。”
接过银子,中年人有些迟疑地问道:“你们不去?”
陈海平道:“我们就在这儿等着,大叔你骑我的马去。”
中年人没说什么,从陈海平手里接过缰绳翻身上马,跑走了。
这人还真麻利,不到一炷香的功夫就提着一个大包袱回来了。到了近前,中年人翻身下马,把缰绳交给了陈海平,包袱则叫石头接了过去。
陈海平道:“谢谢大叔。”
中年人笑道:“是我该谢你,让我一开年就发了笔小财。”
陈海平也笑了,他问道:“大叔,去汉墓群怎么走?”
中年人一愣,然后道:“不远,出西城一直走三十里就看得到。”
翻身上马,陈海平又道了声谢,便和石头飞马而去。
所谓汉墓群是汉代驻守雁门阵亡将士的埋骨之所,刚才在武安君庙,后又立马城头,陈海平心潮激荡,自然而然就想到了那些为戍边而死的将士,而凭吊他们的最好之地就是汉墓群。
汉墓群在勾注山脚下。
路还是不太好走,陈海平和石头疾驰了小半个时辰,蓦地,平原之上忽然出现了一片起伏的丘陵。
陈海平知道,这就是汉墓群了,他不由勒住了马头。
放眼望去,山脚之下,数百座汉墓封土堆状若丘陵一般,透透迄迄,散落在旷野荒郊之上。整个墓群南依群山,北连朔州平川,从南向北,由高到低,大小不一的封土堆星罗棋布。最高的封土十四五米,最低的也有三四米。
这一刻,大雪覆盖之下,肃杀之气淡了,但苍凉之气却浓了。陈海平鼻子一酸,泪水涌了上来,润湿了眼眶。
石头发现了小主人的异常,他不安地问道:“少爷,你怎么了?”
“没什么!”陈海平手一挥,指着前方的墓群,沉声道:“石头,前面的这些土堆都是坟墓,里面埋的都是阵亡沙场的汉家将士。”
“少爷就是要吊祭他们?”石头问道。
“是的,就是他们,就是这些戍卫我汉家疆土的勇士!”陈海平朗声说道,声音里充满了铁血豪情。
点上香烛,陈海平没有跪拜这些勇士,他和石头盘膝坐在雪地上,开始给石头讲述那一个个让人热血沸腾的故事……
………………
第三十章 思古 (下)
天下九塞,雁门居首。
到了汉墓群,天下雄关就在眼前,没有不去的道理。拜祭完千古英魂,陈海平和石头继续往西赶。
因为要来代州,陈海平做了些功课,再印证那一世的记忆,这些东西很容易过目不忘。
雁门关上古称北陵,夏商周称西俞关,春秋称句注塞,赵置雁门郡,此后多以雁门为郡、道、县建制戍守。雁门关之称,始自唐初。因北方突厥崛起,屡有内犯,唐驻军于雁门山,于制高点铁裹门设关城,戍卒防守。
《唐书…地理志》描述这里“东西山岩峭拔,中有路,盘旋崎岖,绝顶置关,谓立西径关,亦曰雁门关。”
西径关毁弃于元朝,现在的雁门关是东径关,由吉安侯陆享于洪武七年自监民工筑新关于旧关东北十里处的要道。
东径关南距代州四十余里,北邻广武二十一里,地势更为险要。
东径关周长二里,墙高二丈,石座砖身,雉堞为齿,洞口三重,曰东门、西门、小北门。东门上筑楼台,曰雁楼,门额嵌石匾一方,横书“天险”。西门上筑有杨六郎庙,门额嵌石匾一方,横书“地利”。小北门未设顶楼,但砖石结构,格外雄固。门额石匾横刻:“雁门关”三字。
雁门关地势极险峻,关城依山傍险,高踞勾注山上。东西两翼,山峦起伏。山脊长城,其势蜿蜒,东走平型关、紫荆关、倒马关,直抵幽燕,连接瀚海;西去轩岗口、宁武关、偏头关、直至黄河。
雁门关地势极险峻,地理位置更是重要之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