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秦之小兵传奇 >

第240部分

大秦之小兵传奇-第240部分

小说: 大秦之小兵传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不要你给我什么,我只要你成为我的情人——!”因此,当风情万种的克丽奥佩特拉女王说出这句话时,傅戈就只能投降了。

在接下来的一场‘恶战’中,傅戈除了见识了西方女子的大胆之外,更惊讶的发现克丽奥佩特拉虽然表现得相当妖饶风骚,但却完完全全是一个处子。

克丽奥佩特拉登基,秦国与埃及结成对抗罗马的军事同盟,不利的消息一个接一个的传回,让罗马元老院的一帮子议员们暴跳如雷。

“克丽奥佩特拉这个婊子,怕是早就张开大腿让秦人给干了吧?要不然,埃及的女王位置哪里轮得到她 !”

“哈哈,等我们罗马军队占领了开罗,那婊子也会迫不及待的扑过来的,到时候我们的西庇阿执政官可有的忙了。”

“一个被人上过的烂货,一个连老子是怎么死的都可以忘了的女人,西庇阿执政官是看不上的,就算她美如天仙也是一样。”

元老院在许多时候其实和妓院是一样的。

脏话、粗话、难听的骂人话——,出自议员们的口,入议员们的耳,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反正坐在位置上的这些家伙本来就是一群衣冠禽兽。

骂归骂,一口气出完之后,罗马的议员们觉得还不解气,他们再一次的给大西庇阿施加了压力,要求罗马军队迅速的与秦国开战,最后能在几个月内将秦军赶出地中海,赶回到东方的老家去。

其实,依照西庇阿的布署,这半年里,罗马人已经在作决战前的筹备了,不过,一切都需要时间。

经过与迦太基的十几年激战,大西庇阿明白,只有先在战役前进行充足的准备,才能最终赢得胜利。

罗马在作准备,秦国其实又何尝不是。

在争夺埃及问题上获得主动权的傅戈选择的另外一个盟友是迦太基,准确的是汉尼拔一个人,在那次经典的会面之后,汉尼拔就在秦国的帮助下,秘密的从北非潜回了迦太基,有了秦国在人力、资金上的支持,他完全可以召集旧部,东山再起。

大秦天启二年五月九日。

拉开秦国与罗马争霸序幕的战役终于来临。

在埃及亚历山大里亚港以东海面上,罗马舰队与秦国舰队遭遇,一场大规模海战开始了。

是役。

罗马方面,舰队由马尔克卢斯和提图斯这两位战功赫赫的指挥官统领,一共有三百三十五乌鸦船组成,船载士兵共四万将士,另有划桨手(即奴隶)将近九万名。

罗马人的战船与当时在地中海航行的所有战船一样,都是单层甲板划桨大帆船,由坐在舱内坐板上的奴隶划行,坐板的高低层次略有不同,其中最常见的划桨战船中划手的座位分三个层次,这样的船叫做三层桨座战船,划桨战船上还载有士兵,一旦与敌船相接,他们就与敌兵厮杀。

罗马人的战船主要为乌鸦船,之所以取这么一个名字是因为在船头有一块长约三十六英尺的跳板(或者叫做登船桥),它连在船头一根短而粗的桅杆上。

这座登船桥的端头有一个大铁钉,桥板可以平转三百六十度,一旦罗马船靠近敌舰,这座叫做“科尔乌斯”的登船桥就会被放下并落在敌船甲板上,大铁钉深深地扎进甲板,把这两条战船牢牢地连在一起,接下来罗马兵接着就一拥而上冲过跳板,到敌船甲板上展开肉搏。

正是发明了这种乌鸦船,罗马人才在和迦太基舰队的交战中逐步取得了主动,并在几次大海战中赢得了决定性优势。

而今,当罗马人的舰队与东方的秦国舰队遭遇时,他们的运气又会怎样呢?

第三百五十八节 沧海霸者

在咄咄逼人的罗马人面前,秦军难道真的要和罗马人在海上进行一场正面的大决战吗?

从秦军摆出的姿态来看,回答是肯定的。

是役。

秦海军由傅戈亲自坐镇指挥,英布、栾布等熟悉水情的将领悉数参战,同时,还从海湾、孟买、锡兰和奥加拉巴调集了多达二百五十余艘的战船,其中既有高大平稳上下达五层的楼船,还有如行动迅速的蒙冲斗舰。

加之还有克丽奥佩特拉女王的六十七艘埃及同盟军战舰支援,可以说在兵力对比上,秦军并不十分吃亏。

当然,就船上士兵的配备数量来看,罗马人还是占据了绝对的优势的,四万随船士兵加上多达八万的划桨手,与这支总数达到十二万之众的巨大船队相比,qi书…奇书…齐书只出动了约一万一千名战士,加上身毒、锡兰等地划桨手约三万人的秦军实在可怜得很。

海面,难得的风平浪静。

在装饰华丽的高大楼船上。

一身戎装且佩带着古鞘利剑,头束红缨战盔的傅戈神情从容自然,一点也看不出即将迎接大战的紧张迹象,甚至于就连他身边的亲卫,也是镇静得很。

相反,倒是配合作战的埃及女王克丽奥佩特拉神情紧张,光洁的脸庞上微沁着细汗,一直在楼船的甲板、船舱之间走来走去,其实,也由不得她不安,自赢得与迦太基之战的胜利后,罗马人的海军现在的地位可以说如日中天,沿地中海的各国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与之相抗衡。

“皇帝陛下,我们当真,当真要和罗马的船队交战吗?”克丽奥佩特拉终于忍不住了,她一把拉住正埋头察看海图的傅戈,迭声问道。

“当然,我们是人,罗马人一样是人。没有什么可怕的,他们有乌鸦船,我们大秦国的战船也同样不会输地。”

傅戈胸有成竹的朗声笑答,他这么有自信当然不是盲目的,对于这一次海战的意义他相当的清楚,秦国要想在地中海上争夺霸权,首先就必须赢得海上的主导权,因此。消灭或击溃罗马人倚为依靠的船队就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步骤。

为此,早在一个月前,他就开始秘密地从秦国本土、还有南洋一带抽调精锐进行集中整训,其中更充实了相当多刚从军校出来的年轻新锐,在英布、栾布等将领的指挥下,秦军模仿秦、罗马海战时的变化进行了多次的演习,其中针对乌鸦船还想出了几点办法。

不得不承认,罗马人的乌鸦舰在公元前二世纪确实可以称得上相当先进的一种战船,在与迦太基海军的交战中,罗马人取得了出乎意料的完胜。

迦太基人使用的战术是用船头是撞敌船地中部或船尾。而罗马人则在船头安装了顶部有大钉地吊桥。在战斗中放下吊桥,用吊桥上的大钉板在敌船上,然后用随船的步兵从吊桥冲过去从而占领敌船。

不过。依傅戈和众将领、参谋人员地反复推演,迦太基人的失败与其说是因为罗马人的强大,还不如说是自身战术保守、舰队战斗力下降所造成的。

在公元前五世纪之后,迦太基海军由于希腊的长期衰落,在相当长的时间段内没有对手,加上城邦贵族们的腐败无能,其舰队的战斗力,特别是接弦战的能力甚至于都远远不如几个世纪前的雅典海军。

乌鸦船地主要作用是通过一条木板道将海上变成陆途,从而发挥罗马士兵近身肉搏的优势,而这也是他们船上为什么会有多达四万士兵的原因。

不过。

凡事正所谓有得必有失。

正是因为罗马军舰搭载了大量步兵,船头又安装了顶部有大钉的吊桥,其战舰载重是很高,在灵活性和速度上便远远不如迦太基的军舰,当然,相比配备了多重风帆的秦海军蒙冲舰来说,劣势也就更加的明显。

在海面无风的情况下,秦军的这一优势或许体现得还不会很明显,但一旦风浪倏起。那么迅速升起地三角形鼓胀风帆就会让秦军船队的速度提升几个档次。

到那时,转向不便且负载沉重的乌鸦船莫说将吊桥钉到敌船上,就是想奋力追上去都会相当的困难。

除了这一个有利的因素外,战场的选择也是胜负的关健。

从亚历山大里亚至塞琉西安,这一段海路小岛不多,海岸线也足够的平坦,尼罗河丰富的泥沙冲积成的西奈半岛几乎没有险要的地方可以镇守,但这里却有一个得天独厚的特征,那就是一年到头的风力十足。

由红海吹来的南洋暖风与地中海一带的温带气流交汇,就在这一带地区形成了强烈的气旋,狂风卷起漫天的黄沙,飞舞于空中,如同一柱黄色的擎天立柱。

只要有风存在,秦军的多重三角船帆就能发挥作用,经过南洋变化多端季风考验过的秦军水手对于风向的把握和熟悉程度是勿用质疑的,在这一点上,只在地中海巡逻经验的罗马舰队肯定是比不上的。

所以,大秦与罗马之间的这场海战决定性的因素就是谁能把自己的长处发挥出来,同时,又能最大限度的将对方的长处给限制住。

这一点,对于双方的指挥官来说,至关重要。

秦军的主帅和将领们在为海战的胜利而运筹帷幄,这时,正从克里特岛向东南方向疾进的罗马舰队的指挥官也正在为探知的情报而困惑。

“马尔克卢斯将军,你说秦军大规模缔结战船是什么意图,难道说他们真的想和我大罗马的无敌舰队开战吗?”

主舰上,身材矮壮结实的提图斯鼓着鳃梆子,瞪着疑惑不解的眼睛问道。

别看提图斯人长得好象粗人一个,但心思却是相当的缜密,要不然腓力五世也不会着了他的道,在色萨城被打得一败涂地了。

作为舰队的指挥官,曾经担当过一年罗马执政官的马尔克卢斯的表现无疑是优秀的,在他的任内,罗马舰队连续三次在西西里岛将迦太基的舰队击败,有这样的战绩作保障,若不是大西庇阿的战功更加的显赫,说不定马尔克卢斯再次当选执政官也有可能。

“提图斯,你立即赶到前方埃尔蒙斯将军的指挥舰上,告诉他,进一步扩大搜索范围,若发现有秦国的舰队的踪迹,可伺机后撤,争取将敌引到宽阔海面上再行围歼。”

“是!”

提图斯应答一声,蹬蹬蹬跑下甲板,跳到小船上离去。

马尔克卢斯不愧是一员经验丰富的指挥官,他的这一番谨慎的布置倒是和傅戈颇有些不谋而合的意味,双方都期望能把战场放到有利于自己一方的海面上,都打着诱敌围歼的算盘,至于到底谁把谁给消灭了,大战未起只怕难以分晓。

对于一场大规模的战役来说,取决胜负的因素有很多,指挥官、战场、士兵的战斗力、战舰的性能等等都是重要的方面,其中一线将领的能力也相当的重要。

在这方面,罗马一方有提图斯和埃尔蒙斯两位勇将,他们一个在希腊击败过马其顿军队,另一个则曾追随大西庇阿在伊利亚斯半鸟攻陷过新迦太基城。

大秦一方则是以英布、栾布为首的一帮年轻将领,他们与因为反抗暴秦而举事的先辈不同,他们身上不仅仅浸透了秦人的悍勇与血性,更注入了侵略与扩张的因子,在新秦的咄咄强势面前,他们这些年轻人看到的是一个勃勃生机的强盛国度。

“为了大秦,让我们战斗吧!”

“为了大秦,我愿意付出一切,包括生命。”

年轻人的热情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当远征军的一次又一次辉煌胜利传到国内时,秦国的年轻人沸腾了。

国内风平浪静,年轻人要想出人投地,只能远赴海外,这时就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参加驻守在西域的主力部队,尤其是加入到纵横驰骋的骑军中,成为一名在马背上挥刀欢呼的勇士,另一个就是加入到南洋的远征军中,追随在不停进取的四世皇帝陛下身边,成为见证历史的那介,人。

这两个选择,前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