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官居一品 >

第724部分

官居一品-第724部分

小说: 官居一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沈默耐着性子听他说完,便道:“你说的这些,除了刘焘之外,都是上上之近……

  戚继光小声问道:“为什么刘焘不行?”他本来觉着,刘焘的可能性最大。

  “刘焘外号‘刘大炮’,眼里揉不得沙子,肚里搁不住气话,早把能得罪的都得罪了。”沈默冷笑道:“你跟着众人来往,嫌自己仇家少是不是?”

  “那其余三位呢?”戚继光振作精神,问道:“您觉着哪位最合适?”

  “都不合适。”沈默摇头道:“这三位可谓是如日中天,想结交他们的人,多如过江之鲫,门外日夜求见的官员,能排出一里地。你是他们的门生?还是跟他们有乡谊,人家哪能格外照顾你。”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戚继光不由气馁道:“难道就没指望了?”

  “倒也不是,”沈默淡淡笑道:“而是你拜错了庙。你只看到那热庙香火繁盛,却不想烧香的人太多,神仙的注意力分散,你烧的香再多也不过是众香客之一,显不出你的诚意,神仙对你也不会有特别的好感。所以一旦有事求它,它对你只以芸芸众生相待,不会特别关照。”说着淡淡一笑道:“但冷庙的菩萨就不一样了,平时冷庙门庭冷落,少有香火,你在这时候很虔诚地去拜神,神仙对你当然特别在意。同样的烧一炷香,冷庙的神仙却认为泣是天大的人情,不会把你当成趋炎附势之辈。

  “您说的不错,”戚继光轻轻摇头道:“可冷庙的神仙办不成事儿啊……”

  “既然是一生的事业,哪能只看一时的得失。你拜了几年冷庙的神仙,看似没什么好处,可三十年河东河西,等哪天冷庙成了热庙,你不也跟着升天了?”

  “可这样的冷庙哪里去找?”戚继光小声道:“万一一直热不起来,我找谁哭去?”

  “这就看你的眼力劲儿了”,沈默淡淡道:“你想想,年轻些的官员里,哪个前途最大,就跟哪个呗。”

  戚继光想啊想,想啊想,说出三个字道:“张太岳?”

  沈默真想把手里的暖炉拍到他脸上,却又发作不得,只能闷声道:“好眼力……”

  “谢大人夸奖……戚继光开心道:“虽然张太岳从无惊人之举,又一直担任闲职,但末将一见他,便惊为天人,我觉着他有经天纬地之才,他又是首辅大人的得意门生,将来一定前途远大的,而且他也很欣赏我……”

  ~~~~~~~~~~~~~~~~~

  见戚继光兴奋的脸都红了,沈默都快气冒烟了,他之所以费这么多工夫,跟戚继光讨论这个问题,压根不是为了传他官场经,沈默也从不教人这些龌龊东西。他只因为一件事——戚继光这块自留地上,长了别人的庄稼。

  据可靠消息,张居正专门拜会过戚继光,戚继光也回访过,据说两人的关系升温很快。张居正的想法不得而知,沈默也没兴趣知道,他只知道,戚继光是自己将来的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绝对不能让任何人抢走。

  于是他循循善诱,希望戚继光明白,只要跟着自己,永远都不用操心官场的那些破事儿,可以专心无忧的带兵打仗,可让沈默抓狂的是,戚继光宁肯选一个从没当离开过翰林院的张居正,也不选自己,难道在他眼里,老子就这么没前途?

  沈默不禁意兴索然,笑笑道:“没别的事儿了吧?”

  “没了,末将回去再好好想想……”戚继光有些气馁道:“这些事儿,我真的不擅长。”说着一脸无奈的望着沈默道:“大人,您要是能挺过这一关去,那该多好啊。”

  “嗯?”沈默两眼睁大了一些道:“什么意思?”

  “要是您能过了这一关,肯定比张太岳厉害多了,那末将以后还愁什么?”戚继光理所当然道。

  “我过哪一关?”现在轮到沈默摸不着头了。

  “您不用瞒着我了,我能挺得住。”戚继光一脸沉痛道:“其实看谭纶、尹凤也被招到北方来,我就知道,大帅要被架空了……您又在这个节骨眼上被支出京城,这又斩断了大帅在京中的臂助,看来他们已经下定决心了。”说着难过的看着沈默道:“皮之不存、毛将安附?他们拿下大帅后,也不会放过大人的。”

  听完戚继光的话,沈默发了好一会儿愣,才盯着他问道:“这都是你自己想出来的……”

  “是我自己想的,”戚继光道:“不过是张太岳提醒我才想到的。”

  “他提醒你什么?”沈默的眉头皱起道。

  “他说……”戚继光吞吞吐吐,想了想,还是对沈默道:“他让我不要为一时意气,永失报国建功的机会。”其实张居正还说‘良禽择木而栖’,不过戚继光为人厚道,不欲给他抹黑。

  “原来如此……”沈默长长舒口气道:“看来以后,做人还是直接点好。”说着给戚继光一个神秘的笑容道:“你不妨走着瞧,看看我能不能倒?”

  “我相信大人……”戚继光重重点头道。

  “呵呵……”沈默微微颔首道:“天不早了,早些回去休息吧。”

  “您也早些休息。”戚继光郑重行礼,顿一下道:“您能平安无事,是末将和戚家军的福分。”

  “嗯。”沈默露出开心的笑容。

  ~~~~~~~~~~~~~~~~

  戚继光走远了,大帐后转出徐渭的身影,他伸个懒腰道:“我说,你犯得着费这么大劲儿吗?他可是你的老下级,为人又忠厚可靠,干嘛不知说呢?”

  “有话直说……”沈默淡淡一笑,随口胡说道:“不是领导干部的作风。”

  “你就瞎说吧。”徐渭是不信的,但也没了兴趣,哈欠连连道:“连着赶了两天路没合眼,我现在站着都能睡着了。”

  第十一卷 严东过尽绽春蕾 第七二六章 梦想、现实(上)

  天津原叫海津镇,是元朝的漕粮转运枢纽,本朝定鼎后,成祖朱棣便是从此渡过大运河南下抢了皇位,后来成了永乐皇帝后,为了纪念才将此地改名为天津,即天子经过的渡口之意。作为扼守京师门户的战略要地,天津并不属于地方行政区划,而是归属兵部直辖,有三个卫所,分别是天津卫,天津左卫和天津右卫。每卫士兵足额五千六百人,三卫一共一万六千八百余官兵,先直隶于后军都督府,后来随着五军都督府的式微,现由兵部直辖。

  倭患大起后,又数次加强军备,更是尽迁沿海五十里内的民众于内陆,并在海边筑起林立的炮台,在水下布满了暗桩铁索,只留几条水道以供通行。若不是自去岁起,漕运被迫改海运,由此经漳卫南运河入京,这里简直就是一座冷冰冰的军事要塞。

  沈默抵达的前一天,天津卫的指挥使、巡按御史,已经为他备好了船只,恭候钦差大人光临。所以队伍一到海边,便可以直接经栈桥上船了。

  等候队伍上船的功夫,沈默看到不远处另一个码头上,有一队海船正在卸货,他一问,原来正是运送京师的粮草……因为运河淤塞,海船不能入河,必须要经过河船的转运才行。沈默登时来了兴趣,紧一紧身上半旧的貂皮大氅,对陪同官员道:“走,咱们过去看看。”沈默对漕运深恶痛绝,对朝廷能主动改为海运,感到十分的欣慰……这次执意要走海路,也是有考察一下的意思。

  天津的文武官员不觉着有什么好,但这里钦差最大,人家想干啥大家只有侍奉着。

  于是一行人迤逦来到忙碌的货运码头,这边负责的官员也得到知会,赶紧过来拜见。沈默态度和蔼的向他们打招呼,听他们都是漕运衙门的人,便礼貌性的问道:“河运改海运,你们还习惯吗?”

  那些人竟想也不想,便一起摇头道:“很不习惯。”

  “为何?”沈默淡淡笑道,心情已经不是起先那么愉快了。

  他们相至看看,最后由一个领头模样的官员道:“回大人,海上风高浪急,暗礁密布,还有海盗骚扰,咱们每次都得提心吊胆不说,还得把黄水吐出来……”

  “而且不到一年时间,就沉了七艘船,没了上百弟兄……”又有人接话道:“得亏明年就恢复原样了,不然小得们可真要活不下去了。”便引来一片附和声。

  沈默听了很不是滋味,但见他们说得认真、不似作伪,便压着火气道:“是谁告诉你们,明年就恢复原意的?”

  “我们总督大人啊?”那官员答道:“他跟我们拍胸脯保证,坚持到开春,就不用遭这份罪了。”其余人也纷纷附和道:“是呀,大家都这么说。”“据说徐阁老也已经批准了呢……”

  “哦……”沈默不由微微皱眉,那些人见他如此表情,不由惴惴道:“难道又有变化不成?”

  “呵呵……”沈默自重身份,不愿引起丝毫风波,笑笑道:“本官是礼部侍郎,你们问我漕运的事情,岂不是问道于盲。”风趣的解答,让众官员放下了心,但他自己的心,却紧了起来。

  ~~~~~~~~~~~~~~~~~~

  其实沈默并非全然不懂航运,而且作为一个对国民经济各个方面保持高度关注,且与苏松漕帮有着密切关系的官员,他至少知道,要维系这条所谓的南北动脉,主要花费在清淤疏俊,保持其通航能力。当他从户部得到确切数字后,惊得半天没说话——取嘉靖以来的平均值,每年是九十七万八千余两白银。换言之,近四十年来,大明光维持这条运河通航,便花费了白银四千万两。

  而以现在的航海水平,采取一条既近而花费又少的,从海上到京师的路线,并不是什么难事。事实上,在宋元时期,中国的航海业便可以支撑起远洋海运,何况是区区近海运输呢?

  当然沈默也不是初临贵境,他知道经过漫长的海禁之后,明朝的官员和百姓,都对大海有一种恐惧心理。他们害怕海洋和侵扰海岸的海盗,以致于他们认为海运是一件风险极高,得不偿失的危险买卖。

  但事实上,这种担心是毫无道理的,因为即使在海禁最严厉的时候,往来于南北沿海的走私船只,也达到数千艘。走私商们将南北的货物对运,便可以用低于市场的价格快速售罄,却仍可获取高额利润。试问连船小势孤的海商都敢走海路,朝廷有数不清的军舰大船,为什么不敢呢?

  更荒谬的是,朝廷非但不进行这种尝试,反而对走私海商严厉打击,禁止海运的开展。仿佛和这种方便快捷、成本低廉的运输方式有仇一般,执意维持原来那种低效、昂贵的运河运输。

  沈默深知,这条曾经辉煌夺目,如今却淤塞的、狭窄的、腐朽的漕运河道,就像极尽栓塞的血管,严重制约了大明的工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而且由封闭、迟缓、无序、低效的漕运,带来同样保守、自封的思想,一定会窒息本就稀薄的空气,使华夏文明错过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他一度以为,相较于棘手的政治改革而言,将显然落后的漕运,改为已经证明可行的海运,难度要小得多;也寄希望于开放进取的海上航运,能为这个沉重的帝国,带来习习进取的清风。

  所以他早就下定决心,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把这件事情办好。但显然还不到时候,因狗拿耗子是官场大忌,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他一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