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烟杂感随笔集--第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总有一种期待,一种滤后的慎重
象预感一样点燃
一段稀薄的时光,沉稳地
保持着对天空和暗夜的身段——
烽烟《相信未来》之二
我是以一种知足的神情坐在深圳这座年轻城市的图书馆里。周围林荫密布,草坪正当盛年。阳光在冬日后午休,我的目光停留在一排排溢香的书架上。而思维刚刚离开激流岛,我试图搜索下一个带来文本意义惊讶的目标。
一只蝴蝶蹰躇于窗沿,久久未曾翕动,如一张合起的信函。
我已有多少年未曾在冬天见到过蝴蝶了?我问自己,也想问问收集蝴蝶标本的德国著名思想家瓦尔特·本雅明。
本雅明是位善本收藏家,这点与钱钟书和周作人相仿。我想,善于收藏文本的创作者,如果时间允许,自由持续存在,他想必会成为一代宗师。
然而,本雅明在法国和西班牙边境的小镇波特博服用吗啡自杀身亡的事实击溃了我从激流岛归来的目光。遥遥的,一切多么真诚而坦率!
这是上个世纪的事。像一份人生阅卷,摆在我已日渐憔悴的视觉空间。
本雅明一生集众多身份于一生:文艺批评、翻译(翻译波德莱尔、普鲁斯特的先驱)、哲理思考、随笔写作者等。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之外,而在书界,作为收藏家,本雅明也享有不小的名气。收藏家是孤独者,这是一种窥见远方的独步的孤独。“经验也如同物,如同书籍,那样可以收藏,书籍就是最好状态的物质化的经验。而收藏家则是这些经验的渊博的阐释者:他几乎很少将它们捧在手中,例如他似乎,获得灵泉,透过书籍而去,窥见远方。”(本雅明演说词)在收藏的过程中,真正的收藏家成为具有“救赎”倾向的“物界的伯乐”以及“命运的阐释者”。
基于与物界的长期交流,本雅明的创作出现了远离哲学抽象语言,服膺于日常生活的诗意描述,他不断将具像的城市习俗、心灵交流的世界和个人独特经验纳入到他的考察范围中去,从而让文本呈现出以暗示为主要特征的书写特征。他的静穆和优雅、深度与广度都体现于这种奇特的风格之中,影响着后继者对微观事物的判别力和宏大叙事的兼容性。本雅明的个人体验由于从一开始便深深地嵌入到城市历史的阔大体系中,因而其文本成为城市跳动的心脏。他以其精巧和娴熟的隐喻和寓言手法,恰当而不失风雅地透露出写作本身的要义——自给自足。
如许多优秀的思想者一般,本雅明的生存环境从未出现过后顾之忧。柏林西区一个犹太商人家庭的富有以及从小接受着的良好教育,都使本雅明获得了创作过程中的专注。当我们怀着深深的眷恋回顾他那些书中章节的篇名——蝴蝶标本、内阳台、西洋景、圣诞天使和驼背小人——就可以知道,本雅明的童年生活跟普鲁斯特何其相似,跟老是喜欢举着一个网兜倘佯在乡野草丛中的童年纳博科夫也多么地雷同。普鲁斯特记忆中母亲的轻轻一吻,纳博科夫说到的那种摇篮的感受(《说吧,记忆》),都在本雅明的文本中得到大量甚至完美的呈现。生活的富足感,虽然曾给本雅明带来过另一种成就感失落的忧伤,但恰恰是这种失落感的存在,让他更明确了文本中思想闪光的不可重复性。类似的固定的淡淡忧伤,包围着本雅明的城市,使他的文本像一只潜伏于城市的水蛭。
而他的思想,那些不断闪光的梦,则成为他手中的蝴蝶标本。只有这时候,他才体验到生命被阉割后又从他手中涅槃的快乐。不断地,本雅明在他只属于他的这间手工作坊里获得一次又一次淋漓尽致的满足。并且,他还将对这种事情加以愁肠百结般的评述,从而引发世界的震惊。罩着淡淡死亡阴影的美丽的蝴蝶标本,在一双充满怜惜的手中升华,这对于一位致力于文本写作者来说,何其壮美!美好事物的爱慕和对这些事物无可奈何地消逝的痛惜,交相渗透在记忆中的感悟,使本雅明的思想和文本成为一个时代的忧伤与美丽象征。洇湿着我们眺望的眼睛。
然而,标本毕竟只是标本,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象征或隐喻。本雅明更加执著地要捉摸这些已经消逝了的事物背后的微妙意味,便注定了不能从中得到解脱。无疑的,另一方面,正因为“一九○○年的柏林”无法再现,那么,本雅明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的梦将不复存在,他会陷入无所留恋的精神空场。多愁善感与精神单恋成为事实,本雅明更具诗人气质的灵魂世界发生了极地徘徊。
蝴蝶回到了灵魂的小木屋,成为标本。小资的本雅明却从一位思想者成为一位诗人。这个嬗变照亮了他那间小木屋,也照亮了他所迷恋过的城市。
渐渐地,一切标本之中,本雅明的蝴蝶成为文本意义上的孤本。
就象深圳这座城市所表达的存在意义一般。
2004/11/26于深圳退笔堂
第九篇:周星驰的笑和牛仔裤的洞
第九篇:周星驰的笑和牛仔裤的洞
周星驰的笑和牛仔裤的洞
文/烽烟
新一轮的大众文化研究主要有两个重要走向。一种是弹冠相庆的两厢情愿似的大众文化,忽略传统主流,却不故作姿态置于霸权模式中考察。这种大众文化将自己定位于从礼仪层面处理社会差异的形式,并从这些差异中产生出一种最终的和谐。这是大众文化的又一次民主,它只不过将一个民族国家的文化生活重新置于大众当中,而不是放在高雅趣味之中。另一种的走向虽将大众文化严格放置在霸权模式中,表面驯服于传统主流,其实随时存在与霸权产生冲突的爆发点。
导火索将是市场。
市场观念的进一步强化,使原来的文化群众变成群众文化。作为新时代的监护者,传统主流文化在新生市场的检验于垂询中,试管婴儿般培育了一群静态的、消极的人群,让他们从社会结构中分解出来,脱离并流放到传统主流文化的精神岛屿,成为只能在大观园内消费的一群私生子。
他们给大观园起了一个较传统的名字:伊甸园。
然而不幸的是,厚道的刘姥姥走了进来,使原本缺乏社会理解力的这群私生子产生了情绪波动。因此,最新的文化市场开始浮现出第三种走向。虽然它同样视大众文化为斗争的场所,但它在承认霸权力量的同时,却更注重大众的战术、生存技巧。大众文化正是凭借这样的战术,对付、规避或抵抗着这些霸权力量。它不断吸收大众心理历程和社会慰藉感,最终使大众文化具有了抗干扰力和广义的传播性。正是这活力与创造力使霸权者终于感觉到文化的包容与吸收是多么的必要。这一走向并不死盯住主流意识形态那无所不在、阴险狡诈的实践方式,而是企图了解日常的抵抗与规避怎样使主流意识形态的运作如此费力,而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维系自身及其价值观念。“这一研究取向将大众文化视为潜在的、而实际上通常是进步的(虽然不是激进的)力量,而且这一取向基本上是乐观的,因为它在人民大众的生机与活力中,见证了社会变革的可能性以及驱策这一变革的动机等迹象。”(费斯克语)
一、周星驰的笑
我一直在留意这个传奇人物的笑。
当他用“如来神掌”将一个巨大的佛字深深印在地表之际,他笑了。笑得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内敛。生活以及世俗文化的双重压迫感使这一掌显得淋漓尽致,凹陷下去,这就是生活的功夫。
007、包青天、唐伯虎、齐天大圣、苏乞儿——周星驰。周星驰一直在批量生产自己的笑,前期的笑,使周成为大众文化的反传统招牌,后期的笑,则成了特定生活中的某种身份认同。
这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定义。更深的理解在于:周星驰的笑对文化的借鉴意味以及给文化的某种启示。
“我们无法忘记的是自己的匮乏,对生活,对思想,对你周围存在的价值链。”(烽烟《补世笺》)
许多批评家对周星驰现象作了大量的“实践性”追踪。他们的举动无疑比追星族更具有文化意味——更有高度,更有深度……却无生趣。他们对周星驰的任何动作充满理解,但对他任意挪用文化的元素怀恨在心。
周星驰的笑,来源于生活本身。那里面包含着生活的谦卑、人性的纠葛和社会的基因。
过去,传统文化一直对伟大理论的超越从来不会发生在突然崩溃的形式之中,人类对文化的理解一直局限于类似河水流动的方式——形成于共同的根源,在各个方向上扩展并且与别的源头流下的河流汇合。这就是为什么那些经典思想和主义在文化领域统治多年的原因之一。这使文化学者养成了一种奇怪的思考习惯:通过经典思想或主义遗赠的一些概念,改变或废弃另一些,并且在塑造社会多样性的无尽解放话语的交互文本中冲淡自己。
也冲淡了文化的艺术性。这种思考的消极性,使主流文化囿于一个怪圈,床,成了边缘文化的指向和膜拜对象。周星驰赖在床上的新生习惯,恰恰勃起了文化学者对文化本身的重新思考。
周星驰的笑,并不是闺中的窃笑。想起他的笑,你就会感应到一个时代的性格特征。如果你理解了周星驰的笑,你就理解了文化与他合影的动机。
笑是生活的使者,笑的质地,通常代表着生活的品质。
周星驰无疑会笑着说:罗嗦!……
二、牛仔裤的洞
在我们这个父权制社会中,女性已被训练得比男性更愿意在她们身体的外表,投射她们的社会身份认同、自尊自重以及性感特征。牛仔裤无疑起了很好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这是它的功效之一。更有意义的却不是牛仔裤的发展史,而是它给普通饮食男女带来的心理慰藉:牛仔裤被视为非正式的、无阶级的、不分男女的、且对城市与乡村都适用的;穿牛仔裤是一种自由的记号,即从社会范畴所强加的行为限制与身份认同的约束中解放出来。“自由地成为我自己”标志着牛仔裤将获得广义上的持续的社会人群坚守。
市场营销学中有关于产品属性及其生命周期的定义和论述,这种界定可以理解为:没有任何消费品在逐渐走向没落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使衰退本身成为一种重新崛起的资本。然而,牛仔裤的褪色过程和破旧变革却成为第二次消费的有力武器。
这种“破得恰到好处”的大众文化,只能来自底层:有权有势者的利益充其量是靠维系现状来巩固的。因此,社会变革的动力,只能来自基于利益冲突的社会差异感,而非自由式的多元主义,在这种多元主义里,差异最终要服从一种共识,而该共识的功能,便是使这些差异保持原状。
牛仔裤卷起的不是一场思想风暴,而是一种社会现象。这种现象使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感和人与社会的区隔感同时消失,从意识形态上达成了一统。
牛仔裤的洞,从另一个出其不意的角度消解了来自文化的质疑,从而使文化退回本身,关注其存在意义、快感、身份认同,最终发现文化恰恰少了牛仔裤的功效。这个结论使文化陷入尴尬,而牛仔裤的洞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