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都市生活电子书 > 妇女受暴 口述实录 >

第29部分

妇女受暴 口述实录-第29部分

小说: 妇女受暴 口述实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又追得挺紧,就跟了他。那时候交朋友的面非常窄,没有什么社交可言。男女界线还有,连跨班恋爱都很少。那时社会上大学生还少,总不能等到毕业之后,到社会上找一个学历比你低的吧。当时选择的圈子小,我不后悔我当时的选择。
问:你们的婚姻有感情基础吗?他是一个才子,有时也挺幽默,是个不错的聊伴儿。但是他太自私了。一个人会爱别人是非常可贵的,可他不会。有一次我发烧39度,躺在床上,他招了一帮人到我家喝酒,跳迪斯科。我对他说:“你给我倒杯水,我渴了。”他答应得特好,但是就是不动手。第二次我又对他说:“你给我倒一杯水。”他又“哎”了一声,就不理我了。他甚至没有主动为我开过一次车门。在他这儿,爱和占有欲混在了一起。我爱过,也被爱过,我有资格谈什么是爱。我觉得人谈恋爱不能太晚,太晚就变得过于理智了,就只有一起过日子的想法了,和年轻时的心态不一样。






问:你认为他为什么打你?
这其中有家族遗传的原因。他是东北人,东北人有打老婆的传统。他母亲脾气非常暴躁,居然动手打他父亲。他母亲让他父亲戒烟,他父亲戒不了。两个人一起去散步,她母亲的手随便往他父亲兜里一插,居然把烟从兜里掏出来,拽到他父亲脸上,并伸手给他父亲一个耳光。家庭暴力有因袭性。我的公公、婆婆都去世了,他的兄弟姐妹没有一个人偏袒他,一致谴责他施暴,都在维护我。但是他打人的确与他的家庭环境有关。他的父母两个人都是再婚,同时个性都比较强,两个人打了一辈子。他母亲原来有一个女儿,他父亲分别与两个妻子有过一儿一女。我前夫是他父母惟一的亲生儿子。用我大姑姐的话:“他被我妈宠坏了。”“文化大革命”时,他父母同时受到冲击,两个人都有不满情绪,都一味地把不满情绪发泄到对方身上。他从小就是在这样一种唇枪舌剑的环境中长大的。还是在谈朋友的时候我就发现,他经常在还不到发脾气的时候就发起脾气来了。他们家三代酗酒。他们家是明显的畸形家庭、酗酒家庭。我甚至责怪我父母,他们都是学医的,怎么没有在我们结婚之前提醒我。我父亲说他也不是搞精神病学的,没有想到。
他打我的另一个原因和他脾气不好也有关系。他的脾气很恶劣。他在常人一般还不至于发脾气时就爆发,而且是喷射出来。他了解我,专拣我最容易受伤的地方刺痛我,这是我最受不了的。我觉得他的酗酒有家族性隐性遗传,和他父亲一样,叫缺陷性人格障碍。他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很差,但是他伤害别人的能力很强。孩子小的时候,一哭,他就用一双象骨筷子敲孩子头,筷子都敲断了。这表现出一种对他人生命的不尊重。就他的人格障碍我找过有名的专家咨询,看能不能治愈。专家认为,国内国外都很少有治愈的先例,关键在于他拒绝承认自己有病,所以他不跟人配合。其实看心理医生很重要,国外看心理医生的现象很普遍。可是,中国人自己心理有毛病,都不知道找谁去治。
问:你害怕离婚吗?
离婚没有什么。我觉得和他过不下去了,因为超出了我所能承受的底线,我的自尊心受不了,我宁可一个人过,一个人带着孩子奋斗。我通过两年的努力,离成了婚。我上过两次法庭,这中间有一次他出国一年。在这场离婚中我失去的只是锁链,留下的是尊严。第一次提出离婚的时候法官就问我,为什么提出离婚,我说是为了尊严,为了一个做母亲、妻子、女人的尊严。法官听了半天没说话。如果我忍着,我女儿会怎么看?她母亲不顾起码的尊严,她是不是也可以不要尊严?我还怎么教育女儿?他自己没有能力自控,和他在一起连最起码的保障、最起码的安全感都没有,这日子怎么过?他在亲生女儿的重大转折点上都可以不负责,那他还会对什么负责任?一个完全不负责任的人,怎么和他在一起生活,怎么和他一起把这个家继续维持下去?!问:打离婚官司的过程中,法院对你的态度如何?
我碰上两个女法官,人情味还是挺浓的。法庭是一个说理的地方,法官对我的同情很明显。我从家出来时拿了一些书和首饰,都是我自己用的书和我自己用的首饰。他要我把东西拿回来。法庭看了清单以后,很保护我。法律给了我一个公道。他在法庭上污蔑我,法官还严厉地制止他。我很感谢区法院。法院宣判时都有意让我们分别到庭,因为我在法庭上被他的无耻气得直哆嗦,心脏狂跳,达120下,一个劲儿地吃药,所以,法庭尽量避免我与他直接接触。我对法庭的做法非常感动。
问:请谈一谈你对女性成功与失败的理解。我觉得女性刚开始奋斗的时候比较吃亏,但是奋斗到一定程度,女性的优势就发挥出来了。女人比男人更包容。女性奋斗到一定的高度,同性少了,反而占便宜了。一旦遇到问题,我不会因为自己是一个女性,就哭。而是冷静下来,自己处理。比如,汽车半路熄火,我会下车走到车前,把前盖打开,看看有什么毛病,而不会坐在车里发愁。家里的事他不管,我不干怎么办?
家庭暴力是女性弱势造成的。一个女的不可能比一个男的劲儿大,这是不可能克服的。我觉得女性自爱最重要。对孩子付出一片真诚,她也会理解你,尊敬你。我很反对为了孩子,什么都不要,连尊严都不顾了。如果我第二次择偶,我该怎么做就怎么做,我不会为了孩子就不交朋友。孩子也会有自己的感情世界。
至今,我的事业是成功的,我的个人生活也不能说是一种失败。我对这个家尽了最大的努力,倾注了我最多的心血,但是我没有保住这个家,我无怨无悔。我实在不能容忍了,就把这个家给毁了。谁都难免当局者迷。我不认为离婚是一种挫折,离婚是一种解脱,给了我一种自由。我好不容易摆脱了精神上的追杀,从某种意义上说离婚是一种成功。点评:
家庭暴力,有可能出现在任何家庭
陈敏家庭暴力,有可能出现在任何一个家庭。它与施暴者或受暴者的受教育程度、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没有必然的联系。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王凤仙副研究员,历时1年,对北京100个家庭暴力个案进行了研究。她发现,在她研究的个案中,遭遇家庭暴力的妇女77%是职业女性,受过良好教育,经济独立。北京市朝阳区法院这几年审理的家庭暴力案件中,施暴人群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当事人占了将近三分之一,其中不少人是研究生毕业。但是,暴力与一个人成长的家庭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国外的研究成果表明,大多数对妻子施暴的丈夫和长期忍受暴力摧残的妻子出身于暴力型家庭。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对暴力习以为常,甚至认为暴力是婚姻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暴力是一种习得性行为,是后天学会的,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人,遇到挫折或心里不痛快时,会很容易地用对与自己最亲近的家庭成员施暴来获得心理平衡。而出身于非暴力家庭的人,对暴力的容忍度较低,一般不会长期忍受暴力,在暴力初期选择离婚作为摆脱暴力的途径的可能性比较大。2000年12月底至2001年2月底,我国《反对针对妇女的家庭暴力对策研究与干预》总项目“调查与研究”分项目在浙江、湖南和甘肃三省九市进行的样本数为3692份的抽样调查,也得出了大致相同的结论。
易安的前夫虽然受过良好的教育,并有一份受人尊敬的大学教授工作,但是由于他出身于暴力环境,父母之间常发生暴力冲突,因此,当他需要发泄时,很自然地就选择了暴力。而易安的家庭背景完全不同。在她的成长过程中,她从未耳闻目睹过暴力,因此她对暴力的容忍度就非常低。这就是使她在受暴初期,毅然决然地选择离婚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快抓在线书1。0。2'
如果受暴女性都能像易安那样对暴力说“不”,那么暴力在我们这个社会就不会那么盛行。因为施暴者施暴的目的,是要通过暴力来控制妻子,而不是要使自己妻离子散。





叙述人柳如棉
访谈人宋美娅
访谈时间2001年11月11日访谈地点北京市京民饭店
录音整理宋美娅
文稿编辑宋美娅2001年8月,我从全国妇联权益部得到一封控诉信,一位叫柳如棉的青年女子诉北京一著名大学某教授对她骗婚、施暴,致使她身心受到严重的摧残。经过几番周折,我和曾免费为柳如棉做代理的李律师取得了联系,李律师在电话里告诉我,这个案子有难度,不好打。他介绍我和棉棉的哥哥联系。
棉棉的哥哥柳如平告诉我,此时棉棉大病初愈,已从北京回到内蒙古老家休养。直到11月份,我请棉棉和她哥哥来参加由中国法学会反家暴网络召开的“反对针对妇女的家庭暴力研讨会”,才和他们兄妹见面。
柳如棉,1973年出生,毕业于北京一所著名的大学。她1。71米的个头儿,颀长,苗条,一身牛仔装,披肩长发闪着光泽,走起路来,长发飘飘,一双大眼睛里尽管充满忧郁,但丝毫不掩她的漂亮。我与柳如棉进行了长谈,下面是她的自述——
受骗怀孕
我生长在内蒙古一个县城里,母亲是中学语文老师,父亲是大学老师。1994年,我考上北京某大学经济学院,把会计念了个通,我们兄妹4人全上了大学。在学校里,也有人追求我,那时我的要求高,一般的看不上,要找就找名牌学校的,我们宿舍的几个女生都是这么想的。刚毕业那会儿,我去国展一个招聘会,一进去,好多单位都来问:“小姐,你愿不愿意到我们单位?”我说:“我是外地生源,你们也要?”人家说主要是看竞争,3个月试用期,适合就干下去,不合适就淘汰。一家台资纸业公司要招一名会计,我就去了。刚过半个月,老板就说:“你的试用期已经过了,现在你是公司的主管会计。”我说:“哎,不是说好试用期是3个月吗?”老板笑着说:“我已经考验过你了,你完全称职。”我想起来有一次,我们老板给我两万块钱发工资,发到最后多了两张,我对老板说:“你今天给我的钱多了两张。”当时我还奇怪:“整捆的钱也有错的呀?”老板冲我伸伸大拇指,我不知道老板这是在考验我。我们公司租的写字楼,老板照顾我,我就住在办公室里。
这样从1998年干到1999年,当时追求我的人挺多,但都是普通人,我都看不起,我要找老公肯定是出众的。那时我有两个同学找的都是博士后,她们的户口也过来了。我经常回母校听讲座,跳舞。在那里上学时不觉得,出来之后我对那里特别留恋,那里怎么那么好。我就想,对象还得回母校里找。
1999年11月的一天,我到母校跳舞,我同学介绍我和于林认识。开始我觉得他年龄大,他38岁,比我大12岁,我同学说,年龄大更知道疼人,学校的老师好多都是年龄挺大才结婚,硕士、博士念下来可不就是这个年龄了,为事业耽误了。在我的理想中,就是想找一个年龄比我大一点的,我爸爸就比我妈大9岁。这样,我们就算进入恋爱关系了。他请我吃饭、跳舞,对我可好了。不知道他从哪儿弄了一辆豪华轿车,上着军队的牌照,上下班车接车送,对我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